楚天都市報8月22日訊(記者陳媛 通訊員金靜)八旬老人散步時意外摔傷頭部,半個月後才發現腦內出血,壓迫腦神經險致癱。醫生提醒,老年人輕微腦外傷後,要小心遲發性硬膜下出血。
昨天,80歲的程婆婆在家人的攙扶下辦理了出院,「躺著進來的,沒想到一個星期後,竟站著回家!」老人開心的表示,但回憶起發病的經過一家人仍心有餘悸。
原來,上個月底,在外散步的程婆婆不慎被小區裡的窨井蓋絆倒,磕傷了左邊後腦勺,嚇壞的家人趕緊將她送到附近醫院檢查,除了頭暈不適及一些老年慢性病,沒有發現嚴重情況,便沒太在意。哪知隨後的半個月,老人精神逐漸變差,頻繁頭痛,甚至累及到右邊肢體,偏癱在床。由於程婆婆曾被查出患有腦腔梗,家人誤以為中風發了,便將她送到長江航運總醫院治療。
經檢查,發現老人的偏癱症狀並非中風,而是左腦顳頂枕部的血腫壓迫神經引起的。結合外傷史和病史,接診專家神經外科邱勇主任認為,患者摔傷頭部後,引起顱內硬膜下慢性出血,由於出血遲發、量小當時沒有及時發現,隨著長時間慢慢滲血,淤積的血腫開始壓迫腦神經,導致患者頭痛、右側肢體活動障礙,考慮到目前症狀較嚴重,建議手術儘快排除淤血。
為了減少手術創傷,邱勇帶領其團隊為程婆婆進行了局麻下開顱鑽孔引流手術,經約1小時處理,成功埋入引流管。術後第二天,老人腦內淤積的暗紅色血凝塊被全部引流出來,隨即其頭痛、肢體乏力的症狀得以改善。目前,程婆婆已能下床行走並拆線出院。
老年人腦組織萎縮明顯,一旦頭部受到意外撞擊或劇烈顛簸,尤其傷及額前或枕部時,很容易造成出血,引起硬膜下血腫,邱勇強調,特別是傷後3天至3周內引發的亞急性硬膜下血腫或傷後3周以上發病的慢性硬膜下血腫,由於其發作時間延遲且病程慢,很容易被忽視,但卻是外傷後硬膜下血腫發生率較高的兩類。他提醒,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小心,避免頭部受傷,如果不慎出現意外,感覺頭暈、頭痛,甚至肢體乏力等情況,最好在外傷後一個月內及時檢查一下頭部,以排除腦部遲發血腫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