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我和新橋讀書人們共讀了新的書目——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初次看見此書,就被它簡潔的封面所吸引,上面的一段話也引人深思。「教育本來挺簡單的,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裡充滿民主、平等的氛圍,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裡自由呼吸,教育就不會有多少問題。」
教育魅力,見之小處
跟隨李老師的足跡,我從書中看到了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故事,也從中獲得了很多感悟。在「向教育規律靠攏」這一節,李老師通過細心觀察教育生活中的「小」事,發現問題並反思,提出了很多切實可行的做法和建議,讓我感觸頗多。
讓情感的火花燃燒起來
這是由一節數學課引發的思考。由於是一節公開課,學校安排了錄像。在剛開始上課時,老師就向學生提了兩個問題。第一問:面對錄像機,大家緊張嗎?一開始大多數同學都回答「不緊張」,但在老師的鼓勵下出現了很多「緊張分子」,學生們開始「敢於說真話」並獲得了老師的表揚。第二問:錄像機錄下的影響有什麼用處?大家的答案五花八門,老師又給予肯定,她告訴學生:「儘管大家的答案各不相同,可所有答案都是正確的,因為一個問題可能有很多結論。」
這簡單的兩問佔用了五分半鐘,卻不僅僅是為了烘託,而是為讀圖編題做了鋪墊。學生們面對一幅簡單的圖畫,思維異常活躍,編出了豐富多彩的題目,這在平時的課堂中是難以見到的。由此可見開課兩問也不僅僅是為了「把課堂氣氛提一提」,更重要的是為了落實課堂目標,為孩子們的情感、態度奠基。
大多數時候,我們所做的或許只是為了教學而教學,完成課堂目標是最大的任務。但看完這個小故事,我覺得在課堂中學生是否具備去學習的態度和情感是值得去考慮的問題。在教學時從情感、態度入手,讓情感的火花燃燒起來,讓一堂課中孩子們的思維輕舟蕩漾,更要讓孩子們人生的大船乘風破浪。
教育魅力,見之小處
警惕活躍的課堂
同樣是一節公開課。40分鐘的歷史課,老師向同學們提出了17個問題,提問了23個學生,有108人次的學生在課堂上舉手要求發言。無疑,這堂課的氣氛十分活躍,而且經過調查歷史課是全班最喜歡的課。但在對聽課內容進行測驗時,成績令人難以置信,歷史的分數是所有科目中最低的。顯而易見,這節活躍的課並沒有獲得實效。
跟著李老師去反思這節課:一、假問題太多。大量的提問確實很好地帶動了課堂氣氛,學生們也都積極回答問題。但仔細剖析這些問題,會發現在這17個問題中有一大部分都是一些事實性的、通過簡單閱讀教材就可以回答的問題,它們的意義完全是為了填滿課堂時間。由於這些假問題充斥課堂,影響了真問題也就是教學重難點的解決。老師為問而問,學生為答而答遠離了發問的初衷和本質——把必須教的東西轉化為學生想學的東西。提問應該是教師講授和學生能動思考之間的紐帶。二、提問時等待時間過少。學生沒有充分思考的時間就被迫去回答問題,雖然這保證了正常的教學進度,卻不能保證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生們的思維注意力也難以保持
當下我們倡導學生主體性,表面上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但往往還是需要教師牽著學生的思維走。一堂互動量大的課並不一定是一堂思維活動總量大的好課。警惕形式主義,我們要做的是課堂內涵的改變。經得起課堂的沉默,給學生屏神思考和思維交鋒的時間,讓學生擁有健康的課堂。
在教學時向教育規律靠攏,最大限度的尊重學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讓學生們自由成長,這是教育的永恆追求。
美麗暑假,閱讀相隨
作者簡介:房欣悅,畢業於曲阜師範大學,2019年加入新橋中心小學。在生活中愛好讀書、拍照和看電影。以責任心對待工作,以仁愛之心對待學生。
教育格言:關愛學生,讓每一個生命靜美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