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金山
來源|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11月5日, 《循環雜誌(Circulation)》刊登了三篇關於心肺復甦(CPR)和心血管急救的指南更新文件,筆者細讀後,總結了以下幾點與各位讀者共享~
1
心肺復甦,注意這2個細節
今年更新的指南中在流程方面和17年相比並無大的改動(見圖1),但一些小的細節仍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圖1:心肺復甦流程
電擊復律 or 胸外按壓,如何選擇?
對於需要心肺復甦的患者,其心律無非兩種情況--室顫/無脈室速和心臟停搏。前者為可除顫心律,後者則是不可除顫心律。換句話說,前者可以得「電」,後者只能「按」。而這「電」和「按」之間的合理安排,對心肺復甦的成功率有著重要的影響。
對於可除顫的心律,在除顫儀在場的情況下,優先除顫終止室速、室顫,能量選擇單相360 J,雙向120 J-200 J;當你不知道如何設置能量時,不要猶豫,選擇最大的能量即可。
除顫後立即開始5個循環的心肺復甦,而後評估心律和自主循環的情況,決定是否需要再次除顫和繼續心肺復甦。
如何保證胸外按壓充分有效?
首先一個大原則,即儘量保持不間斷的按壓。這樣才能保證重要臟器尤其大腦的血液供應,增加心肺復甦的成功率。
其次,按壓的力度和速度也有要求。按壓深度至少5 cm,速度100-120 次/分,且每次都要保證胸廓充分自動回彈。
舊版的指南中對按壓的要求是5-6 cm,這對於施救者按壓的力度要求較為苛刻。而且,在臨床上,按壓達到5 cm已需要很大的力氣,在這樣的深度下,甚至多數的老年人會發生胸骨、肋骨的損傷。但是,在性命攸關之際,這些都是小事。
此外,為保證按壓質量,新的指南強調最多按壓2分鐘就需要換人,如果施救者容易疲勞,可縮短換人的時間間隔。
最後,新指南提到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如院內的CPR,可通過呼吸末CO2和有創動脈壓等協助評估按壓的效果。如果患者PTCO2<10 mmHg或舒張期壓力<20 mmHg,則需要繼續提高CPR的質量。
2
心跳恢復後,用藥有效嗎?不推薦!
對於室速/室顫,如能夠1次除顫成功轉復竇律固然好,如除顫未成功或短暫終止又復發者,叫做除顫無反應性室速/室顫,這時我們需要藉助一些抗心律失常藥物來提高惡性心律失常轉復的成功率,既往指南推薦的只有胺碘酮,今年我們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幫手——利多卡因。
在2015年的指南中,推薦胺碘酮用於治療心肺復甦、除顫和血管加壓藥治療無反應的室顫/無脈性室性心動過速,對於利多卡因,僅作為胺碘酮的替代藥物。
但是,近年的大型隨機對照研究顯示,相比於安慰劑,接受利多卡因治療的患者自主循環恢復率、24小時存活率高。因此,新指南中將利多卡因也加入到心臟驟停心肺復甦流程圖中。
此外,由於心臟驟停帶來的強大視覺和情緒刺激,很多人想當然認為在自主循環恢復後,繼續應用原來的抗心律失常藥物,來避免惡性心律失常的復發。但很可惜,當前的證據不足以證明這種方法可以減少室速/室顫的再發。
簡而言之,目前對於成人心臟驟停自主恢復後是否應立即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的證據尚不充分。也有人猜測在心肺復甦自主循環恢復的早期應用β-受體阻斷劑是否能帶來臨床獲益,很可惜,這是一個很好的猜想和理論,但並未獲得直接和實際的證據。
因而,新指南中對於心肺復甦後常規補充鎂劑以及心肺復甦早期常規應用β-受體阻斷劑,都是不推薦的。然而,在特殊情況下,如證實惡性心律失常事件為尖端扭轉性室速,補充鎂劑還是建議的。
以上內容僅授權39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