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心肺復甦指南,人手一份

2020-12-19 騰訊網

一旦發生心臟驟停,生命就會受到嚴重威脅,數秒鐘內患者會出現意識喪失,60秒鐘就呼吸停止,4分鐘就會出現腦細胞死亡,超過10分鐘被搶救存活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當有人突然倒下,目擊者(或第一反應人)立即識別並進行高質量的心肺復甦(按壓、通氣和電除顫)是成功救命的關鍵。

來源:騰訊視頻

心跳驟停預警,重視「三痛」

我們無法預知心跳驟停何時發生,但某些心跳驟停發生前會有一些警示信號,那就是「三痛」,即胸痛、腹痛、頭痛。

1.胸痛

胸痛是一種常見而又能危及生命的疾病症狀,造成胸痛的原因複雜多樣,包括冠心病、肺栓塞和心肌梗死等能誘發心跳驟停的一些心血管疾病。

2.腹痛

腹腔血管及臟器疾病易誘發心跳驟停,同時它也是某些心肌梗死患者的起病表現。

3.劇烈的頭痛

常常是腦出血、腦梗死等腦部血管疾病的主要起病表現,這種情況下極易發生心跳驟停。

不同的年齡段患者,發生心跳驟停的原因不盡相同,小兒防意外,青少年防疾病,中壯年防勞累,老年人防慢病。中、壯年則應該謹防心臟病和過勞死,而老年人出現心跳驟停多是因為慢性疾病沒有有效控制或者急性加重,對老年人應該防控慢性病。

心跳驟停預判,把握「三停」

在確保周圍環境安全的前提下,預先識別倒地患者是否發生心跳驟停的關鍵點主要是「三停」,即意識停止、呼吸停止、心跳停止。

1.意識停止

面對突然倒地或不動的患者,首先要判斷的就是患者的意識狀態,一般常用的方法為用力拍打、呼叫患者是否有反應。

2.呼吸停止

如果患者意識停止,要迅速判斷患者是否有呼吸。一般常用的方法為用手指置於患者鼻前感受是否有氣流,及側頭平視患者胸廓是否有起伏變化。

3.心跳停止

心跳停止是心跳驟停發生最為重要的一點。

常用方法:一手食指與中指併攏伸直,其餘手指彎曲,置於患者氣管正中部(相當於喉結的位置),旁開兩指的凹陷處,判斷時間6-10 s,用指腹感受是否有搏動。

心跳驟停一旦發生,最典型的表現就是突發的意識喪失,患者可以表現為突然無原因的跌倒且呼之不應;繼而沒有循環(心跳)的徵象,例如講話、發聲、肢體活動以及脈搏消失等;最後病人出現呼吸異常,呼吸停止或出現瀕死嘆氣樣呼吸,也就是長時間間隔的用力抽泣樣呼吸。

通常,我們發現一個人突然跌倒或沒有反應,我們便會用力拍打他或他的雙肩,大聲詢問「喂,你怎麼啦?」如果患者還是沒有反應,且呼吸停止(胸廓沒有起伏)或異常超過5秒鐘,我們就可以認定為心跳驟停,就應立即啟動急救系統,開始心肺復甦。

有時患者可以表現為無意識的全身抽搐,伴全身癱軟,這也是心跳驟停。與癲癇發作不同,患者不會出現全身肌肉的僵硬、強直,而且抽搐停止後患者可不會恢復自主呼吸和意識。

救治心跳驟停,突出「三法」

公眾需要掌握使用「三法」:即胸外按壓CPR、腹部提壓CPR、海姆立克急救法。

1.胸外按壓心肺復甦(CPR)

位置:患者胸骨下半部,即兩乳頭連線中點;

姿勢:用左手掌跟緊貼患者的胸部,兩手重疊,左手五指翹起,雙臂伸直;

按壓:用上身力量連續用力按壓30次,按壓頻率為100~120次/分,按壓深度為胸骨下陷5~6 cm,按壓後保證胸骨完全回彈,胸外按壓時最大限度地減少中斷;

比例:胸外按壓與人工呼吸比為30:2。

2.腹部提壓CPR

腹部提壓CPR是基於胸外按壓CPR使用禁忌證而誕生的、避免按壓導致胸肋骨骨折的心肺復甦方法。

操作方法:為施救者採用腹部提壓心肺復甦儀,雙手緊握腹部提壓心肺復甦儀的提壓手柄將提壓板平放在被救者的中上腹部,提壓板上方的三角形頂角放在肋緣和劍突下方,負壓裝置的開口與被救者的皮膚緊密接觸,快速啟動負壓裝置,使患者的腹部和提壓板緊密貼合。

施救者於患者側方通過提壓手柄以100次/分的頻率連續交替向下按壓與向上提拉,按壓與提拉的時間比為1∶1,向下按壓時垂直用力,勿左右擺動,提拉時垂直向上均衡用力,按壓力度控制在50kg左右,提拉力度控制在30kg左右。

3.海姆立克急救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為氣道阻塞(食物嵌頓或窒息)者進行現場急救的有效方法。

操作方法:急救者首先以前腿弓,後腿登的姿勢站穩,然後使患者坐在自己弓起的大腿上,並讓其身體略前傾。然後將雙臂分別從患者兩腋下前伸並環抱患者。左手握拳,右手從前方握住左手手腕,使左拳虎口貼在患者胸部下方,肚臍上方的上腹部中央,形成「合圍」之勢,然後突然用力收緊雙臂,用左拳虎口向患者上腹部內上方猛烈施壓,迫使其上腹部下陷。

大多數成人心跳驟停的原因都是心血管疾病,因此大部分患者通過傳統的心肺復甦流程和策略可以獲救,而部分特殊情況則應該根據個體化原因採取不同的復甦策略,隨機應變。

嬰兒和兒童的心跳驟停多是呼吸原因引起,心肺復甦時一定要聯合人工呼吸。同樣,窒息造成的心跳驟停,人工呼吸至關重要。例如溺水後的心跳驟停,患者離水後要立即給予連續5次的人工呼吸,之後馬上進行胸外按壓聯合人工呼吸進行復甦。亞洲人種的老年人體型偏瘦小,胸外按壓時應適當調淺按壓深度(5cm左右)避免造成過度損傷。

心跳驟停技術,掌握「三器」

心肺復甦的成功有時需要特殊裝備的協助,適合於公眾使用的心肺復甦裝備主要有「三器」,即體外自動除顫器(AED)、腹部提壓心肺復甦器、口咽通氣器。

1.自動體外除顫器(AED)

大多數成人突發非創傷性心跳驟停的原因是心室纖顫,電除顫是救治心室纖顫最為有效的方法。AED能夠自動識別可除顫心律,如果施救現場有AED,施救者應從胸外按壓開始CPR,並儘快使用AED。

2.腹部提壓心肺復甦儀

對於老齡化社會的今天,老年人的心跳驟停的心肺復甦成功率依然很低,主要原因是傳統的胸外按壓心肺復甦方法使老年人幾乎無例外地出現胸肋骨骨折,嚴重影響了心肺復甦的成功率,胸路不通走腹路的腹部提壓心肺復甦術就派上了用場。

3.口咽通氣器

適用於:意識不清的患者因嘔吐反射減弱或頌部肌肉鬆弛引起的氣道梗阻;頭後仰,抬下頦或抬下頒法等其他方式開放氣道無效時;經口插管者放置口咽通氣管,作為牙墊的作用,可防止患者咬氣管導管;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時,便於更易更快吸出患者口咽部的分泌物。

心跳驟停防控,牢記「三步」

為了避免心跳驟停事件的發生,從根本上解決心跳驟停這一世界難題,應該主動做到「一戒、二控、三調」。

1.一戒:戒菸

要遠離心臟病,首先要戒菸。

2.二控:控體重、控三高

肥胖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夥伴;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已被證明的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3.三調,調飲食、調心理、調節奏

調飲食:「病從口入」是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將大魚大肉調整為蔬菜瓜果,將高脂高鹽調整為清淡原味,將暴飲暴食調整為每餐「八分飽」,就能夠使心血管更健康。

調心理:心臟病突發往往與各種情緒的過度產生關係密切,因此有效調節自身情緒,避免大喜大怒、極悲極恐能夠減少突發狀況的發生。

調節奏:提倡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節奏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近年來很多行業大量出現的心跳驟停事件多是因為長期連續加班或勞累,忽視身體的亞健康所致,也就是我們經常說到的「過勞死」。

心跳驟停公益,完善「三表」

人的生命發生危急時,經過積極救治沒能成功,或經過一系列生命支持也無生還可能而註定即將死亡。那麼在死亡之後適當的時間內把尚有足夠活力的器官 「嫁接到」其他人的身上,則死亡者的生命將會藉助別人的身體得到不同程度的延續。生命的「延續」可以通過填寫「三表」,即遺體捐獻表、器官捐贈表、慈善捐報表。

2017年10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中第八章民事責任之第一百八十四條已經明確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見義勇為的同時不忘急救原則,才能科學施救,最大限度地保全被救者和施救人。

現場急救強調:及時呼叫幫助和後援,確保現場環境的安全以及做好個人的防護。我們更建議大家從此糾正不良生活習慣,以健康的生活方式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真正實現全民健康。

文獻索引:王立祥, 呂傳柱, 餘濤. 中國公眾心肺復甦衛生健康指南. 實用休克雜誌(中英文). 2018, 2(6): 367-369.

來源:中國南方國際心血管病學術會議

相關焦點

  • 中國公眾心肺復甦指南,人手一份
    當有人突然倒下,目擊者(或第一反應人)立即識別並進行高質量的心肺復甦(按壓、通氣和電除顫)是成功救命的關鍵。 大多數成人心跳驟停的原因都是心血管疾病,因此大部分患者通過傳統的心肺復甦流程和策略可以獲救,而部分特殊情況則應該根據個體化原因採取不同的復甦策略,隨機應變。 嬰兒和兒童的心跳驟停多是呼吸原因引起,心肺復甦時一定要聯合人工呼吸。同樣,窒息造成的心跳驟停,人工呼吸至關重要。
  • 這份急救實用手冊,請人手一份心肺復甦四部曲
    這份急救實用手冊,請人手一份心肺復甦四部曲01判斷判斷是否心臟驟停。如果遇到有人突然倒地,立即輕拍雙肩,大聲呼喚,檢查意識是否存在;如果意識喪失,立即用5~10秒鐘的時間通過觀察胸部有無起伏判斷呼吸是否存在。
  • 借鑑美國心肺復甦指南 踐行中國心肺復甦共識
    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急診科王立祥教授通過對《2020美國心臟協會心肺復甦與心血管急救指南》與《2016中國心肺復甦專家共識》中定義的「指南」與「共識」、定位的「施救者」與「被施救者」、定性的「生存鏈」與「生存環」、定量的「狹義存活率」與「廣義存活率」、定式的「平面思維」與「立體思維」5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從中西方視野準確把握心肺復甦(CPR)的精髓,為人們提供重要參考。
  • 中國公眾心肺復甦指南,轉給你關心的那個TA
    2.腹部提壓CPR腹部提壓CPR是基於胸外按壓CPR使用禁忌證而誕生的、避免按壓導致胸肋骨骨折的心肺復甦方法。大多數成人心跳驟停的原因都是心血管疾病,因此大部分患者通過傳統的心肺復甦流程和策略可以獲救,而部分特殊情況則應該根據個體化原因採取不同的復甦策略,隨機應變。嬰兒和兒童的心跳驟停多是呼吸原因引起,心肺復甦時一定要聯合人工呼吸。同樣,窒息造成的心跳驟停,人工呼吸至關重要。
  • 中國心肺復甦周2020 | 少年強則國強,心肺復甦成「救」健康
    「中國心肺復甦周」倡議心肺復甦(以下簡稱CPR)培訓需全民普及,提議將每年6月1日-7日設為「中國心肺復甦周」,希望通過心肺復甦周的設立,培養民眾急救意識,培訓更多「第一目擊人」,提高院外心臟驟停存活率,吸引更多社會資源投入,改善我國心源性猝死現狀。
  • 天津市在全國率先啟動公眾心肺復甦術培訓
    人民網天津1月19日電 昨日,天津市舉辦了公眾心肺復甦技術能力建設啟動會,由天津市衛生健康委等11部門聯合制定的《天津市公眾心肺復甦技術能力建設實施方案(2019-2021年)》正式啟動。
  • 心肺復甦指南再次更新,對比2015版哪些推薦有變化?
    (CPR)和心血管急救的指南更新文件,分別為《2017AHA心肺復甦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成人基礎生命支持和心肺復甦質量》、《2017AHA心肺復甦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兒童基礎生命支持和心肺復甦質量》和《2017國際復甦聯合會(ILCOR)心肺復甦和心血管急救治療推薦(CoSTR)要點》。
  • 2018AHA心肺復甦指南發布,更新要點一覽
    11月5日,美國心臟學會(AHA)官網及Circulation雜誌刊登了三篇關於心肺復甦(CPR)和心血管急救的指南更新文件,分別為《2018AHA心肺復甦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心臟驟停期間和之後立即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進行高級心血管生命支持》、《2018AHA心肺復甦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兒童高級生命支持》和《2018國際復甦聯合會
  • 2018版心肺復甦指南精解:性命悠關,這2點不能忽視!
    ~  1  心肺復甦,注意這2個細節  今年更新的指南中在流程方面和17年相比並無大的改動(見圖1),但一些小的細節仍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對於需要心肺復甦的患者,其心律無非兩種情況--室顫/無脈室速和心臟停搏。前者為可除顫心律,後者則是不可除顫心律。換句話說,前者可以得「電」,後者只能「按」。而這「電」和「按」之間的合理安排,對心肺復甦的成功率有著重要的影響。
  • 突發心搏驟停,心肺復甦如何做?看看最新指南
    心肺復甦是心搏驟停的重要搶救措施,其目的是為患者重新建立被動的有氧血液循環,以保障其重要臟器的供血,然後促使並期待病人恢復自主血液循環,從而挽救病人的生命。 必須指出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心臟停搏患者都適合心肺復甦治療。
  • 最新心肺復甦方法(CPR)
    2,我學過心肺復甦,我立刻開始復甦。其實這兩個人都有一個更好的的解決方法,那就是:呼叫。這是最重要的方法,既可以為搶救爭取時間,也可以保護自己。第二步也很簡單,就是兩個步驟:打電話和心肺復甦。事實上,70%以上的猝死發生在院前,而絕大多數的人沒有得到及時的救助。如果心跳停止4分鐘內進行CPR-BLS,並於8分鐘內進行進一步生命支持(ALS),則病人的生存率43%, 4分鐘以後再進行心肺復甦,只有17%能救活。
  • 青島市政協委員李振:建立公眾心肺復甦急救培訓管理體系
    一方面,建議建立公眾心肺復甦急救培訓管理體系。他表示,CPR是嚴謹的科學技術,在「白金十分鐘」的救命時段裡,採用的搶救措施(CPR)、搶救流程方法等,都必須是科學的,保證現場高質量施救,才能提高CPR成功率,因此需由政府主管部門委託權威的、專業的專家委員會,整體負責認證培訓體系建設和培訓質量管理,開展培訓能力認證與公眾心肺復甦技術能力評定工作;建立培訓標準體系,制定適合公眾使用的心肺復甦技術規範;開發標準化培訓資源,出版適宜公眾學習的標準化培訓教材和真實情境的規範化培訓軟體
  • 第21期中國心肺復甦培訓導師班在重慶舉辦
    近日,第21期中國心肺復甦培訓導師班舉辦,每期培訓班都是對《2016中國心肺復甦專家共識》、《2018中國心肺復甦培訓專家共識》、《中國公眾心肺復甦衛生健康指南》這三部具有中國特色的原創理論體系的進一步實踐和升華,展現出了中國智慧、中國智造、中國智能的中國特色。
  • 2020年美國心臟協會心肺復甦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2020年美國心臟協會心肺復甦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來源|哈特瑞姆心臟之聲 2020年美國心臟協會心肺復甦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摘要 1、再次強調非專業施救者儘早啟動 CPR 的重要性; 2、重點突出腎上腺素早期給藥:腎上腺素可提高自主循環恢復 (ROSC)和生存率;
  • 中國心肺復甦導師培訓1+Y班
    近日,由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甦學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主辦,《醫學參考報心肺復甦學頻道》、《醫學參考報全科醫學與精準健康傳播頻道》協辦的國家繼續教育項目中國心肺復甦導師培訓1+Y班——腹部提壓心肺復甦培訓高級課程班舉行。
  • 【健康科普】什麼是心肺復甦?什麼時候需要心肺復甦?
    【健康科普】什麼是心肺復甦?什麼時候需要心肺復甦?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來源:科普中國微信公眾號
  • 首部《2018 中國心肺復甦培訓專家共識》發布
    來源:新華網近日,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學術年會暨四川大學華西緊急醫學救援國際高峰論壇召開,為推動中國心肺復甦的技術培訓和科學普及,在中國心肺復甦科學普及教育分論壇上發布了首部《2018中國心肺復甦培訓專家共識》。
  • 降低路人行心肺復甦門檻,生存鏈增加恢復環節!美國發布心肺復甦新...
    降低非專業人士心肺復甦的門檻數據顯示,院外心臟驟停患者在被送至醫院前,僅有不到40%接受了旁觀者實施的心肺復甦。因此,新指南呼籲提高非專業人員的心肺復甦實施率。指南建議,對於非專業旁觀者,如果推測此人未心臟驟停,應立即啟動心肺復甦,即便病人實際上沒有心臟驟停,心肺復甦對其的傷害風險也很低。對昏迷但未心臟驟停者進行心肺復甦的不良事件包括:胸部按壓區疼痛(8.7%)、肋骨和鎖骨骨折(1.7%)和橫紋肌溶解症(0.3%),無內臟損傷的報導。
  • 中國心肺復甦培訓1+X+Y+Z計劃再踏「心」徵程
    近日,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甦學專業委員會工作會議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甦學專業委員會的全國委員、中國心肺復甦培訓中心負責人等100餘人齊聚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共同為破解中國心肺復甦「存活率低、普及率低、設備配置率低」這一」三低」窘境進行建言獻策。
  • AHA重磅丨《2020心肺復甦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亮點解讀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於2020年10月22日公布了《2020心肺復甦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以下簡稱《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