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之美之神奇的數】九九歸一與完美無缺

2021-02-19 回到2049

【數學之美之神奇的數】

九九歸一與完美無缺

知識就是力量,歡迎回到2049.

數字王國無窮無盡,而這其中更有一些數有著非凡的神奇之處。羅素曾經說:數學不僅擁有真,而且擁有非凡的美,一種如雕塑般冷峻而樸素的美,一種屹立不搖的美。極其純淨,能夠臻於一種不可撼動的極致,就如同只有最偉大的藝術才能呈現的那樣。

羅素的這段話雖然看不太懂,但歸納中心思想,無非就是「數學真TM美」的意思,美到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所以我打算在羅素的指引下,也為大家尋找一些數學上的美與神奇,「數學之美」這一系列節目就由此誕生,不過大家放心,與星座系列不一樣的是,這個系列節目將會不定期推送,不會連起來讓大家感到乏味枯燥,而之所以不定期推送,其深層次原因還在因為我現在所想到的就夠一期節目的體量,現在是短了就滿足不了大家了,我也感到很捉急啊。

所以數學之美,我們先從兩個神奇的數開始。說「兩個數」其實不準確,第一個確實是一個數,第二個則是一類數。好了廢話不多說了,正八經兒整吧。

第一個數是九九歸一的1,這是一個壓抑不住的數,通過某種運算,我們總能得到它。具體是這樣的,首先大家在心裡選擇任何一個數,特此忠告,這個數最好別選太大,否則你今天就不用幹別的了。選中之後,你要遵守這樣的基本法,如果你選的這個數是奇數,那麼就乘以3再加上1,如果是偶數,那麼就除以2。你所得到的結果,同樣要按照這一個基本法來。我相信,無論你選擇的數是幾,那麼在不斷重複這個過程之後,你最後得到的結果一定是1。

比如說我現在選擇12這個數。12是偶數,所以12÷2=6,6也是偶數,所以再除以2,6÷2=3,3是奇數,接下來就要換第一條基本法了,3×3+1=10。10÷2=5,5×3+1=16,16÷2=8,8÷2=4,4÷2=2,2÷2=1。完成任務。

人們相信,無論我們從哪個數開始,最終都會到達1。你可能不相信,但是你換個數試一試確實如此,比如說17,那麼會需要12步來得到1。而如果從43開始,則會需要29步。可以說,這是非同尋常的。

那麼這個定律真的對一切數都成立嗎?可惜的是,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從1930年以來,數學家們就一直關切並研究著這個問題,而且時至今日,仍然沒有人找到任何解答。儘管有人為證明這個猜想提供了數額不菲的種種金錢獎勵,但至今沒有一個大腦可以解開謎題。在數學中,這個問題被稱為「3n+1」問題,現在人們利用計算機已經證明,對於一直到10的18次方-1的所有數,這個定律都成立。

而且我們還會發現,無論怎樣,我們對會止步於最後那個4-2-1的循環。而如果你試圖在得到1之後繼續進行下去,那麼也一樣,因為3×1+1還是等於4,最後的結果還是1。

今天要說的第二個數是「完滿數」。在數學中,是否存在著某件事物比其他事物更加完滿呢?答案是存在的,因為不存在就沒法講了。根據傳統數論,存在著一個被稱為「完滿數」的群體,它被定義為所有真因子恰好等於其本身的數,所謂的「真因子」指的就是除了這個數本身之外的所有因子。最小的完滿數是6,因為6=1+2+3,而1,2,3正是6的所有真因子。下一個比較大的完滿數是28,28=1+2+4+7+14。再下一個是496,496=1+2+4+8+16+31+62+124+248。

對於前四個完滿數,古希臘人表示他們早就知道了。比496大的是8128。而提出一條定理來概括如何找到一個完滿數的數學家是歐幾裡得,歐幾裡得發現,如果2的k次方-1是一個素數,那麼2的k次方-1再乘以2的k-1次方就是一個完滿數。也就是說,每當我們找到一個k的值,使得2的k次方-1的計算結果是一個素數,那麼我們就可以構造出一個完美數。也就是說,每當我們找到一個梅森素數的時候,其實就找到了一個完滿數。

完滿數公式

利用歐幾裡得的這種產生完滿數的方法,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完滿數的列表,那就是當k=2,3,5,7,13,17,19時,分別得到完滿數6,28,496,8128,3355 0336,85 8986 9056以及1374 3869 1328。

通過觀察,我們會發現完滿數的一些特性。它們似乎都是偶數,而且都以6或者是28來結尾。這些完滿數似乎還都是三角形數,也就是連續自然數之和,比如說6=1+2+3,28=1+2+3+...+7,496+1+2+3+...+31。更進一步的,我們還會發現,在6之後的每個完滿數都是奇數數列的立方和,也就是1的立方+3的立方+5的立方+7的立方+9的立方+11的立方+...。比如說28=1的立方+3的立方,而496=1的立方+3的立方+5的立方+7的立方。

那麼歐幾裡得給出的尋找完滿數的公式是不是正確的呢?同樣很遺憾,目前還無法得到證明,於是數學家又開始用老辦法,用計算機嗷嗷算來進行驗證,試圖找出反例。另外,算到現在我們還不知道是否存在奇數完滿數。

好了時間還有,為了防止你說我太水,我們再來個加餐,這是一類非常友好的數,這就是「親和數」。說這個親和數友好並不是說我們看起來對我們友好,那要是對數學頭疼的朋友的話,估計沒一個數是友好的。在數學中,數學家認定,如果第一個數的真因子之和等於第二個數,並且第二個數的真因子之和也等於第一個數的話,那麼這兩個數我們就說是「親和數」,可見,親和數並不是一個數,而是一對數。

第一對親和數由畢達哥拉斯發現,這對數是220與284。220的真因子為1,2,4,5,10,11,20,22,44,55和110。它們的和是284。而284的真因子為1,2,4,71和142,它們的和為220。第二對親和數由費馬發現,這哥倆是17296和18416。17296的真因子為1,2,4,8,16,23,46,47,92,94,184,188,368,376,752,1081,2162,4324和8648,這些數的和為18416。而18416的真因子為1,2,4,8,16,1151,2302,4604,9208,這些數的和為17296。

還有幾對親和數,比如1184和1210,2620和2924,5020和5564,6232和6368,10744和10856等等等等。

那麼尋找親和數有沒有什麼公式呢?答案是有的,大約公元850年,阿拉伯數學家塔別脫-本-科拉就發現了親和數公式,後來這稱為「塔別脫-本-科拉法則」。這個法則表述起來比較費勁。設a=3×2的n次方-1,b=3×2的n-1次方-1,c=3的平方×2的2n-1次方-1。其中,n是一個大於等於2的整數,如果a,b,c都是素數,那麼2的n次方乘以ab和2的n次方乘以c這對數,就是親和數。

親和數公式

可見即便有這樣的公式,找到親和數也是十分費勁的,因為要找到一個n使得a,b,c都是素數,這是十分不容易。關於這一點還不得不提身經百戰的歐拉,1750年,歐拉以其超凡的數學思維,一口氣拋出了60對親和數,轟動了整個數學界。

目前,人們已找到了1200多萬對親和數。但親和數是否有無窮多對,親和數的兩個數是否都是或同是偶數,或同是奇數,有沒有一奇一偶的情況,以及是否存在互素的親和數,這些問題還有待數學家的繼續探索。

要問我今天所說的這些有什麼意義,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是數學家,我也不是科普工作者,所以就想看美女單純覺得好看,而並不會不想這姐姐是怎麼進化的一樣,我就是單純覺得這些數很有意思,僅此而已。如果您想聽高大上的科普節目,抱歉2049也許不是您的正確選擇。我們就是一檔以胡編亂造的科學話題為主,兼具其他話題的低俗化瞎扯淡的娛樂節目,以供您在路上、睡覺前和拉屎時消遣用的。如果能再增加一點您茶餘飯後的談資,以及撩妹時的話題,那麼想必是極好的,談不上功德無量,更談不上學什麼東西,就像看這些數一樣,您覺得挺好玩,能打發打發時間,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好了總結一下今天的,就和很多還處於猜想中的假說一樣,並不是數學中我們所知道或者認為正確的一切都得到了證明,不過在最終證明之前,這並不妨礙我們去接受它們。同樣的,我們也要清楚的是,也許有一天,會有人發現一個反例使得這樣的命題不再成立,即便是在我們接受了它以後。

嗯,再補一種友好的數對,也很有意思,6205等於38的平方加69的平方,而3869則等於62的平方加05的平方,類似的5965等於77的平方加06的平方,7706則等於59的平方加65的平方。有沒有什麼規律或者公式,數學家都沒找到,我就更不知道了。

好了今天的節目就到此為止了,最後做個預告,明天周五的長篇節目將把我們最近一系列長篇節目的大招推向頂峰,這也是2049開播2年多,900多期節目以來,史無前例的鴻篇巨製,明天見。

相關焦點

  • 為什么九九歸一?你不知道九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多麼神奇的數字
    在中國的漢語成語中,關於數字的有很多,關於九的也有很多,如:九九歸一,九五至尊。「九」這個數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個神奇的數字。一、九九歸一的現代解讀九九歸一在現代漢語中有兩層意思:一種是「歸根到底」,一種是「繞了不少圈子,最後又回歸原點」。這是對成語的一種表面的、單純的、狹義的理解,而其有著更深刻的文化內涵。
  • 數學之美:數學的深刻性
    數學的深刻性使問題變得簡單,雖然這種深刻附帶了困難,但是這些附帶的困難只是為了簡化問題而做的必要犧牲。所以,我仍然希望大家把「數學是深刻的」和「數學是深奧的」這兩個觀念區分開來。我所經歷的數學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告訴我數學是深奧的,而不是在學習他的深刻性。數學教材為了嚴謹而顯得無趣,這是無可厚非的,我們輔以有趣的課外讀物即可。
  • 數學奧秘——神奇的完全數
    自古以來,數學家們就開始研究整數的性質以及整數之間的關係,這是數學中最古老的領域之一,其中就包括完全數,今天就讓我帶領讀者們來領略神奇的完全數吧!
  • 如何讓學生愛上數學?先來體會數學語言之神奇
    01 數學語言之簡潔說數學語言是神奇的語言,是因為它做到了很多其他學科絕對做不到的事它就稱得上神奇。你看,世間的多面體有多少沒有人能說清楚,可它們的頂點數V、稜數E、面數F,都必須服從歐拉給出的這個公式。一個如此簡單的公式,就搞定了無數種多面體的共同特性,你說它神不神奇?
  • 理解數學的美妙——《數學之美》
    《數學之美》是一本備受推崇的書,今天在搭乘高鐵回廣州的時候翻看了一下。我覺得這本書的名字改為《數學應用之美》甚至《資訊理論應用之美》更為合適。對於希望體驗數學之美的同學,我推薦 S. Lang 的 《做數學之美妙》。
  • 李嬋穎:感知數學之美
    這其中,數學尤其容易陷入題海戰術。對此,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院研究員李嬋穎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表示:「數學如藝術,培養對數學之美的感知力,比單純強調數量的刷題訓練更重要。」但在數學研究中,思考對象和思考方法都具有未知性,不僅無法預測結果,甚至有時候無法得到結果。這也是數學研究過程中最大的困難。以前的李嬋穎對數學一直沒有太多興趣,因為那個階段的她只是在刷題,所做的是駕馭「已知」。如今作為研究者,她在做的是探索,是創新,是發現未知和尋找美。她的確在不斷地思考數學,但並不是絞盡腦汁的那種思考,而是憑藉數感享受數學的樂趣,這就如同我們通過聽覺欣賞音樂一樣。
  • 高中數學組張慶娜:生活中的數學之美
    一提到美,人們最容易想到的是「江山如此多嬌」的自然美,或是「踏花歸去馬蹄香」的圖畫美,抑或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意境美。一提到數學,就好像只能和枯燥無味扯上關係了,似乎只有到農貿市場才有點用處。數學果真是這樣的嗎?今天我將與大家分享「生活中的數學之美」。
  • 感受數學之美
    數學之美是指從數學裡得出的美學。有數學家從數學中得到美的愉悅,形容數學是一種藝術形式,或是一種創造力活動,就如音樂和詩歌。
  • 讓孩子知道:數學之美(數學中讓人愉悅的東西)!
    著名數學家張景中院士認為,「周氏猜測」以非常簡潔、優美的形式揭示了數學之美。統一美所謂統一美,是指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和諧一致。在數學中有好多數學統一性的例子。例如,引入負數,有了相反數的概念之後,有理數的加法和減法得到統一,它們可以統一為代數和的形式。
  • 分子之微,宇宙之大,發現無處不在的數學結構和神奇的數學之美
    下文摘自《迷人的圖形》前言部分, [遇見數學] 已獲出版社授權許可. 150張彩色插圖給你帶來視覺和科學的盛宴,不可抑制的數字之美躍然紙上!我6歲那年,在一個朋友那裡看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小五角星。與之不同的是,我剛剛開始接觸數學時,它卻給我一種寡淡無味的感覺。學習數學似乎就意味著擺弄數字。雖然代數略有不同,但也僅是用符號來代替未知數罷了。如果有人告訴我化石雅致、美妙的幾何形狀與數學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我肯定會覺得不可思議。
  • 宇宙之大,數學之美 | 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
    張鉞是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2014級本科生。數學學科簡單而純粹的美一直深深吸引著張鉞,進入大學之後,他積極參加學院討論版,並參與了多個科研項目。在範後宏老師的指導下,張鉞學習了代數拓撲中的廣義上同調理論,並研究了實有限維可除代數的分類和稜鏡空間的同胚和同倫分類,張鉞說他非常享受在學習中得以與Gauss、Poincare等偉大數學家們進行心靈相通的交流的感受。
  • 數學的解法之美、結論之美、繪圖之美、體驗之美
    數學之美是指從數學裡得出的美學。有數學家從數學中得到美的愉悅,形容數學是一種藝術形式,或是一種創造力活動,就如音樂和詩歌。伯特蘭·羅素以下列文字形容他心中的數學之美:"數學,正確看待時,不僅具有真理,還具有至高的美-一種冷而嚴峻的美,一種屹立不搖的美,如雕塑一般,一種不為我們軟弱天性所動搖的美。也不像繪畫或音樂有富麗堂皇的裝飾,而是純粹地崇高、絕對地完美,是最偉大的藝術,然而這是極其純淨的美,只有這個最偉大的藝術才能顯示出最嚴格的完美。
  • 數學之美的秘密,從小學數學原理開始說起~
    他用一些例子,講述了數學的美麗之處,讓我們窺探到數學之美的秘密。如果答案不漂亮,我知道一定是錯的。去問數學家數學這行到底什麼地方吸引他,十之八九會回答是「美」。雖然數學在日常生活中有用,但是對研究數學的人來說,那卻不是數學的本質,他們會認為數學的主要特徵在於美。發現數學真理會得到回報,但研究數學的人主要意在追求美感的滿足。數學會跟美有什麼相干?數學這麼幹冷的題材,與藝術蘊含的美,會有什麼可能的關係?
  • 科學之數學美
    數學是現代科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科學中處處可見數學美。美感與文化有關,人們對美的欣賞則與個人的文化水平有關。科學也是一種文化,科學之美,也與一個人的教育程度、科學素養有關。即使是學理工科的,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欣賞科學理論中的數學之美。理論物理學家們常說,麥克斯韋方程,兩個相對論,都體現了數學美。然而,沒有一定數學修養的人,看到的只是一大堆繁雜討厭的數學公式,哪有什麼「美」呢?
  • 數學大師們眼中的數學之美
    數學之美無關乎於形,在於其裡及其散發而出的氣味。這氣味讓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都大放光彩。我們今天來看看數學大師們眼中的數學吧「數學是自然科學的皇后。數論是數學的女王。」-高斯。(當然也有人譯作王后,得數學者坐擁王后,統治一方。)
  • 線上「溪山書會」|工學博士寧方立推薦《數學之美》
    推薦理由前幾天,之江兄讓我從理工科的角度推薦一本科普類的書籍,我的腦海中第一時間就閃過的便是《數學之美》。談及數學,我們的印象中便是冷冰冰的數字和符號、枯燥晦澀的數學公式,何談數學有美感。對於飽受奧數奇葩題目和解法煎熬的中小學生,更視數學為面目猙獰的怪獸,醜陋無比。
  • 清華媽媽帶你發現生活中的數學之美
    而在調查的所有偏科學生中,有多達78%的孩子為數學偏科。抽象的符號,繁難的計算,枯燥的推理;浩瀚的題海,重複的訓練,八股化的考試,數學正日益被「妖魔化」,從而導致許多人對這門學科總體上的逃避。簡潔的語言,精巧的構造,嚴謹的結構;代數的優雅,幾何的神韻,清澈的理性,無數數學大師、科學巨匠因數學之美的牽引,而熱愛數學讚美數學。
  • 數學的美 在於數學思想深刻之美
    數學教育學報2011年第4期數學的美 在於數學思想深刻之美顧 沛(南開大學 數學科學學院,天津 300071)關鍵詞:數學美科學求真,人文求善;真和善又都導致美.美,具有文化的屬性,而數學科學是美的.數學文化課,要讓學生感悟數學的美.數學的美,表現在許多方面,特別表現在數學的本質上,表現在數學的思想、精神上.所以,我決定講這樣一個題目——「數學的美,在於數學思想深刻之美」.
  • 認知篇—數學之美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在成為數學老師之前,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深深體會到數學在科技領域的重要性。、拋物線、雙曲線、橢圓等幾何曲線是數學中的對稱美,葉片、花卉、藝術品等是生活中常見的對稱美,人體有人體的對稱美,我們發現大凡美的東西都具有對稱性。
  • 「數學之美」講壇
    Beurling-Wintner問題    12月1日下午,清華大學數學系2020年「數學之美」系列學術報告活動在理科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