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完孩子後,媽媽們會有這樣的疑問「我該怎麼吃才能讓身體更快恢復、讓奶水更好?」
媽媽在哺乳期既要分泌乳汁來哺餵嬰兒,給寶寶提供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還要逐步補償懷孕和分娩時的營養損耗,並促進各器官和系統功能的恢復。因此,攝入充足的營養對哺乳期的媽媽格外重要。
哺乳期媽媽可以根據「中國哺乳期婦女平衡膳食寶塔」來調整日常膳食結構,同時要注意4類重要營養素的攝入,為寶寶打下堅實的營養基礎。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特別強調哺乳期婦女要增加富含優質蛋白質的動物性食物和海產品,包括禽、肉、蛋奶、水產品、大豆類食物,並建議每日魚禽肉蛋類食物攝入220g、大豆類25g。最好每天選用3種以上,數量適當,合理搭配。
DHA對嬰幼兒大腦和視覺的發育有重要作用,0~6個月嬰兒由於自身合成DHA的能力有限,因此必須從膳食中攝入DHA,0~6月嬰兒的膳食來源建議為純母乳。此外,補充Omega-3脂肪酸對哺乳期媽媽有一個隱藏的好處:可以有效減少產後憂鬱和產後抑鬱的發生。
中國營養學會建議:哺乳期媽媽EPA+DHA的適宜攝入量為250mg/天,其中DHA為200mg。海產品富含Omega-3脂肪酸,多吃可以使乳汁中DHA等含量增加,所以哺乳期媽媽可以適當增加富脂魚類(三文魚、鯡魚等)、貝類的攝入量,也可以選擇服用Omega-3膳食補充劑。
補充鈣可以促進嬰兒的骨骼發育,推薦哺乳期每天攝入奶及奶製品300-500g,維生素D能促進鈣的吸收和利用,建議媽媽們多做戶外活動。哺乳期間還應保證攝入富含葉酸和鐵的食物,比如瘦肉、動物肝臟、動物血等,可以預防媽媽貧血。
碘對嬰兒的神經發育和蛋白質合成有重要影響,但僅依靠碘鹽不能滿足哺乳期的碘需求,還需要增加攝入富含碘的海產品,如海帶、紫菜和魚蝦等。
嬰兒體格生長、視覺發育、免疫系統成熟以及造血功能都與維生素A密切相關。尤其是產後2周的初乳富含維生素A對促進新生兒免疫功能早期發育有重要意義。
中國營養學會建議哺乳期媽媽每周吃1~2次動物肝臟,比如豬肝(總量85g)或雞肝(總量40g)。還可以多吃蛋黃、奶類、深綠色和紅黃色的蔬菜水果,這些食物也富含維生素A。
如果媽媽比懷孕前消瘦或體重增加,則表示能量攝入不足或過多,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膳食攝入量。哺乳期的媽媽很辛苦,如果你是爸爸或家人,請給她更多關懷和幫助,一起哺育健康寶寶!
參考資料
楊月欣,葛可佑.中國營養科學全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