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紊亂通常是指機體的免疫對抗平衡失調或破壞,導致人體器官的正常功能被打破而出現的一種病理狀態,其種類繁多,誘發因素複雜多變,多呈反覆發作和慢性遷延趨勢,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採訪中,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風溼骨病科主任王鋼介紹,免疫系統的疾病大多不好治癒,並且可以在身體任何部位發病。
據介紹,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溼關節炎、系統性血管炎、硬皮病、皮肌炎、乾燥症候群、混合性結締組織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潰瘍性結腸炎等,很多疾病都不能治癒。
免疫性疾病可致全身多器官損害
免疫是人體的一種生理機能,我們的身體以此來識別「異己」成分,破壞和排斥進入人體的病菌等抗原物質,或者人體本身所產生的損傷細胞和腫瘤細胞等,以達到維持人體健康的目的。因此,免疫實際上是一種對抗的平衡。
「免疫紊亂可以通過一種叫做自身抗體的釋放或者是自身抗原結構性質發生改變而致病,也可以通過正邪對抗平衡調節功能異常使得相關通路被激活所致;也有可能是一些病毒或是細菌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感染以及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王鋼說,如風溼性疾病,臨床發病複雜多變,種類較多,但主要以系統性自身免疫疾病為主。系統性自身免疫病則是由於抗原抗體複合物廣泛沉積於血管壁等原因導致的全身多器官損害。
而少數免疫性疾病僅限於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所針對的某一器官,主要包括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甲狀腺功能亢進、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重症肌無力、潰瘍性結腸炎、惡性貧血伴慢性萎縮性胃炎、尋常天皰瘡、類天皰瘡、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多發性腦脊髓硬化症、急性特發性多神經炎等。
免疫性疾病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
一般患有系統性自身免疫疾病,症狀多是自發或特發的,感染、藥物等外因對其有一定的影響;有些患者血清中會出現特異性的指標,如高水平的γ-球蛋白;有些患者血液中則有滴度較高的抗體或被激活的淋巴細胞;也有被損害部位出現「戰爭」遺留的證據—免疫球蛋白沉積,主要以大量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為主。
同時,免疫性疾病其病程一般較長,發作與緩解交替出現,僅有少數為自限性;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老年人發病率高於青少年。也常與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時存在。
「免疫疾病不可忽視,可導致器官功能異常,如甲狀腺功能異常、肝腎功能損害等。」王鋼稱,系統性的疾病常表現為全身關節疼痛、腫脹、畸形、血管炎症、皮膚潰瘍、潰破等,各器官及各靶點損害程度愈演愈烈,最終可導致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另外,由於長期受疾病的困擾,加上病情反覆發作、遷延不愈,大多數人都會容易產生焦慮、恐懼和失望等負面情緒。不良的心理狀態可能使患者消沉、抑鬱,甚至加重病情,不利於疾病治療。
王鋼建議,此類疾病臨床表現多樣、發病機理複雜多變,應通過專科醫生診斷來判斷「免疫」過程中是否存在自身抗體或自身反應性T細胞,是否可通過複製相應動物模型誘發同樣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從而明確致病種類,以期進一步早診斷、早治療。
文丨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首席記者歐陽海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