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進化論的視野

2020-12-13 新浪財經

來源:一隻花蛤

文/姚斌

在距《理性樂觀派》發表後的2015年,馬特·裡德利又發表了《自下而上》。《理性樂觀派》以一系列生動的歷史故事告訴我們人類繁榮發展的秘密。而《自下而上》直言,世間萬物不是從上而下經領袖、神靈設計得來的,而是自下而上地演化和湧現出來的。這兩本書中有許多相似論點和案例,但各有各的指向。這就使得兩本書相得益彰,相互輝映。

1

《自下而上》的副標題是「萬物進化簡史」。裡德利認為,一部萬物進化的歷史,可以涵蓋道德、經濟、科學、技術、文化、政府,因為它們都遵循著相同的演化邏輯。裡德利在這裡宣揚了開放性社會的重要性。尤其重要的是,思想市場需要儘可能的開放,這樣才能從群體的思維中繁衍出真知灼見。

所謂的「演變」就是「漸次展開」,即「增量式漸進變化」,與「突變」相對。演變是自發的,並且不可抵擋,它表明從簡單起點開始的累積變化。通常沒有指定目標,對何處結束也持開放態度的變化。這是生物體中通過自然選擇機制逐代修正的基因與遺傳。演變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它是理解人類世界和自然世界如何變化的最佳途徑。人類制度、人類製品和習慣的變化都是漸進的、必然的、不可阻擋的。它遵循從一個階段進入下一個階段的敘述方式,慢慢推進而非大步跳躍;有自己自發的勢頭,不為外部所推動;沒有什麼目標,也沒有具體的終點;基本上靠試錯產生,而試錯是自然選擇的一種形式。但是,演變並不僅僅局限於遺傳系統,它還能解釋幾乎所有人類文化改變方式:從道德到技術,從金錢到宗教。人類文化的發展是漸進的、增量的、無預定方向的、自然發生的,並受種種競爭理念自然選擇的推動。

裡德利無限推崇盧克萊修。盧克萊修是羅馬共和國末期的詩人和哲學家,以哲理長詩《物性論》著稱於世。盧克萊修對於創世論來說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人物。因為他蔑視一切形式的迷信,不相信靈魂不朽。他堅持理性主義、物質主義、自然主義、人文主義和自由精神。他主張明確的無神論,甚至可以說是最直接的達爾文主義。因此,在很長時間裡盧克萊修一直遭到打壓,並被視為異端。隨著尼古拉斯·哥白尼、伽利略·伽利雷、巴魯赫·斯賓諾莎、艾薩克·牛頓對盧克萊修的響應,他們從自上而下的思考方式,逐漸走進自下而上的世界。這才使得盧克萊修大放光彩,因為自然解釋終於取代了超自然解釋。

查爾斯·達爾文通過長期細緻的觀察和歸納,發展出一套驚人的理論:生物在互相競爭中分化繁殖,足以累積產生形式與功能相適應的複雜器官,比如眼睛,無須任何人事先在思想上理解其原理。哲學史上最具顛覆性的概念由此誕生。達爾文解釋的美妙之處在於,自然選擇能召喚起比任何設計師都更強大的力量。它無法預知未來,但對過去的信息能運用得出神入化。這就是達爾文思想的精髓所在,美麗而複雜的生物竟然無須任何人知道怎麼製造,就能製造出來。這與技術的誕生是一樣的。製造一臺完美的機器,真的不一定非得知道怎麼製造它不可。就比如製造一支簡單的鉛筆,無數人為之付出了心血。可從開採石墨的礦工、伐木工人,到裝配線工人再到管理人員,還有那些種植咖啡供大家飲用的農民,沒有一個人知道怎麼從無到有地製造一支鉛筆。

2

經濟繁榮的自然出現與自然選擇相似,同樣是沒有人規劃,也沒有人預料,不是因為人類的政策,而是通過非常類似演變的選擇性進步形式,從人的互動中不屈不撓地發展出來的。

當今世界,一個普通人一年的收入,按實際價值計算,是1800年的10~20倍。經濟學史學家迪爾德麗·麥克洛斯基稱之為「大豐盛」。她說,這是「經濟史的基本事實或主要發現」。事實上,麥克洛斯基還說,自1950年來,在中國香港這樣的地方,生活水平說不定提高了100倍。富人固然越來越富有,但「數百萬人有了暖氣採暖、汽車、天花疫苗接種、室內水管、廉價旅遊、婦女權利、更低的兒童死亡率、充足的營養、更高的個頭、翻了一倍的預期壽命、報紙、選票、上學的機會和尊重」。全球不平等正在迅速緩解,因為貧窮國家民眾的致富速度比富裕國家更快。修正了通貨膨脹之後,1960年,全世界有65%的人每天僅靠1.25美元過活,而今天僅為21%。

亞當·斯密創造了「無形之手」的概念。這個說法最初出現在斯密的天文學講座,接著出現在《道德情操論》裡,再接著才出現在《國富論》中。在斯密對市場的解釋裡,他認為,無論是道德還是市場,兩者都是從個人行為中自發產生的現象,而非來自蓄意的設計。這個觀點與達爾文的那個「危險的思想」有著同工異曲之妙。達爾文的危險想法是從生物學中徹底拿掉故意設計的概念,用一種「從原始簡單形態中構建有序複雜性」(理察·道金斯的話)的機製取而代之。

亞當·斯密認為,商品和服務自願制化的交換,帶來勞動的分工,人們可以專注於自己擅長的事情。反過來,這又促成了交易各方交換收益的提升,因為每個人都做著最大發揮自己擅長的事情,對自己所選擇的任務有了學習實踐時間甚至進行機械化的機會。人們利用自己的手法和知識,不斷加以改進,這是任何專家、統治者都做不到的。於是,貿易帶來的收益鼓勵更多的專業化,更多的專業化鼓勵更多的貿易,就形成了良性循環。生產者的專業程度越強,消費越是多樣化:人們從自給自足變成了生產更少的東西,消費更多的東西。最後,專業化必然激勵創新,這也是思想交流以及和所推動的合作過程。事實上,大多數創新都來自對現有概念的重組。

人們交換得越多,勞動分工得越細,就越是為彼此工作。人們越是為彼此工作,生活水平就越高,勞動分工帶來的結果是陌生人之間建立了龐大的協作網絡。自由市場鼓勵創新的機制,它是瘋狂、自私的個人主義的對立面,但它是市場大眾合作的體系。如果一個人要和對手在生產上展開競爭,就必須與客戶、供應商和同事合作。商業需要信任,也孕育了信任。「無形之手」並非烏託邦。在這個過程中,不勝任的企業被合格的企業淘汰,中庸企業被優秀企業淘汰,優秀企業被卓越企業淘汰。

自由貿易有著更好的經濟成績和人道主義表現。以瑞典為例,瑞典走向富裕並不靠實行社會民主的大政府。19世紀60年代,它從封建經濟裡走出來,強烈奉行亞當·斯密式的自由貿易和自由市場,國家迅速發展,並在接下來的50年裡,孵化出大批偉大的企業,包括沃爾沃和愛立信。到20世紀70年代,瑞典政府大擴張,導致貨幣貶值、停滯、發展緩慢,並於1992年全面爆發經濟危機。此後,瑞典在世界經濟排名表的相對位置迅速下降。到21世紀初,它減稅,實行教育私有化,開放私營醫療行業,進而重新實現發展。當然,主張自由貿易比政府規劃能帶來更多的繁榮,但並不等於主張廢除所有的政府。政府在維持和平、強制規劃、幫助有需要者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研究顯示,繁榮無須任何上層指引,就有機地發展起來。也無須邀請,勞動分工自然從社會中產生。它逐漸演變,受我們天然交換意願的刺激,用斯密的話來說,「互動有無、物物交換、彼此交易的傾向」,自然而然地出現在人類身上。指揮之手是無形的:每個人「只是盤算他自己的安全;他管理產業的方式,是為了使生產實現最大的價值,他所盤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這樣一來,和其他許多情況一樣,他受到一隻無形之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並非他本意想達到的目的」。

資本無法解釋大範圍的生活水平提高。迪爾德麗·麥克洛斯基指出,按實際計算,過去200年間,英國的平均收入從每天大約3美元提高到100美元。光是資本的積累實現不了這樣的成就,這就是為什麼她包括裡德利拒絕用「資本主義」來形容自由市場,因為這個詞充滿了誤導。兩者從根本來講,就是不同的東西。英國的成功歸功於採用了斯密的藥方。而斯密式經濟是一個普通人之間進行交換和專業分工的過程,這是一種自然產生的現象。

3

但奇怪的是,就連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羅伯特·馬爾薩斯、約翰·穆勒,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他們正站在「人類有史以來最壯觀的經濟發展的門檻上」。一個世紀後,約瑟夫·熊彼特這樣說:「就在他們眼前,無限的可能性成為了現實。可是除了侷促而步履蹣跚的經濟體和越來越難弄到每天所需的麵包,他們什麼也沒看見。」裡德利認為,這是因為他們的世界觀以收益遞減概念為主。在他們那個時代,斯密的勞動分工、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只能對民眾的生活起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收益遞減很快就會出現。

二戰後,一次又一次,出現的都是相反的收益遞增。收益非但未曾遞減,反而因為機械化和廉價能源的應用不斷提升。工人的生產率非但沒有進入平臺期,反而不斷地上漲。鋼材生產得越多,價格就越便宜。手機越來越便宜,我們用的也就越多。在一個擁有70億人口的世界裡,饑荒變得越來越沒有什麼人聽說過,可在人口是20億的時候,饑荒幾乎是常客。就連李嘉圖看跌的小麥產量,到20世紀下半葉,在英國被耕種了數千年的土地上,也因為化肥、農藥和作物育種的出現,開始加速增長。到21世紀初期,工業化把較高的生產水平擴展到了近乎全球的每一個角落,狠狠地打了悲觀論調的臉。數百年來積貧積弱的中國重新煥發了活力,把十多億人口造就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市場。在工業經濟體中,崗位數量和工人所得的報酬比重,都在穩定上漲。

面對發生收益遞減的地方,經濟學家們提出了均衡的概念:一旦信息易得,經濟系統就會趨向於完全競爭的穩定狀態。但是,約瑟夫·熊彼特持續關注創新,堅持沒有均衡狀態,只有動態變化的連續展開。1909年,熊彼特寫出了《經濟發展理論》一書,強調企業家的角色是關鍵。大多數商業家遠非靠剝削工人寄生,而是創新家,靠著把事情做得更好或更廉價來制勝對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必然會帶來消費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數所謂的強盜資本家,靠的是對商品減價而非抬價來發展發財致富的。創新是自由企業的主要後果,和創新比起來,從交易中所得的收益、靠專業分工實現的效率、通過實踐獲得的進步都變得黯然失色。

1942年,熊彼特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中把「創造性破壞」視為經濟進步的關鍵,認為創造性破壞是「資本主義的基本事實」。隨著新企業和新技術的湧現,舊有的必然衰亡。「創造性破壞的大風常年不斷」。或者,用納西姆·塔勒布的說法,整個經濟要實現反脆弱,個別的企業必須是脆弱的。餐飲業是穩健而成功的,這是因為個別餐館脆弱而短命。塔勒布希望,社會要充分尊重失敗的企業家,就像尊重為國陣亡的將士那樣。

熊彼特在推理中明確提及了生物學,將經濟變化成為「產業衝突」的過程。他認為,經濟體就像生態系統,生存鬥爭使得企業和產品互相競爭,有所改變,他還認為,沒有願意承擔風險的企業家,這種經濟演變不會發生。企業家尼克·哈諾爾和經濟學家埃裡克·拜因霍克(著有《財富的起源》)擴展了熊彼特的演變視角。他們認為,市場的運作跟生態系統一樣,不是因為它效率高,而是因為它有效果,能解決消費者或生物體所面臨的問題。商業的美妙之處在於,一旦它運轉起來,就會獎勵那些解決了他人問題的人。「最好把(市場)理解成一個演變系統,(市場)就像自然界的演變一樣,不斷地針對問題創造,嘗試新的解決辦法。有些解決辦法更『適應』適者生存而得到傳播。不適者滅亡。」

這種觀點的另一個推論是,沒有完美的市場、均衡狀態和中間狀態這種東西。有趣的是,生態學家已經逐漸得出了和經濟學家一樣的結論。近年來,他們對生態系統的認識開始從均衡狀態轉入更為動態的觀點。他們不光體會到氣候的變化方式,甚至還意識到森林也處在不斷地變化狀態中,在一個特定的位置,一種樹木接替另一種樹木興起,沒有穩定狀態的「高潮」,只有不斷變化。

20世紀50年代,羅伯特·索洛梳理出了創新的貢獻:他計算了資本和勞動力的貢獻,推斷出生活水平的其餘變化必然是來自技術變革。技術變革是收益遞增的主要源頭。這就難怪迪爾德麗·麥克洛斯基把造就了過去兩個世紀大豐盛的制度稱為「創新主義」而非「資本主義」了。關鍵的新要素不再是有資本可用,而是出現了受過市場檢驗、以消費者為導向的創新。她把工業革命的原因歸結為生產的分散化,在對新思路的檢驗上:普通人能夠作出貢獻,選擇自己喜歡的產品和服務,推動持續的創新。而要讓工業革命順利出現,試錯必須變得受人尊敬。窮人的富裕來自市場造就的創新,這對窮人絕非壞事。

創新是自然產生的。20世紀90年代,保羅·羅默提出了內生增長理論。他認為,技術進步不僅是發展的副產品,也是公司能夠有意識進行的投資。有了合適的體制,你就可以著手進行創新,收穫它帶給你的獎勵,與此同時,你還可以和世界分享它,整個方式就跟你設計、製造了一臺機器差不多。創新是千百萬人交流思想所得的結果。每當人們可以自由交換的時候,它就會神秘出現。

經濟演變是突變和選擇的過程就跟生物演變一樣,它們存在一種更為接近的類似之處。正如裡德利在《理性樂觀派》中所提出的,在經濟演變中,交換扮演著跟性在生物演變中等同的關鍵角色。沒有性,自然選擇就無法形成一股累積的力量;發生在不同譜系的突變無法結合到一起,生存鬥爭必須二選一。

相關焦點

  • 張五常《經濟解釋》中蘊含的進化論思想
    《經濟解釋》閱讀筆記之三;我對進化論的認識之路(之四);經濟學與進化論(之四)閱讀張五常的《經濟解釋》
  • 創造論與進化論
    前面幾章已經提到,自從一八五九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後,進化的思想像野火一樣迅速在思想界、科學界蔓延,對《聖經》所啟示的創造論提出空前的嚴重挑戰。雖然《聖經》的歷史性已被考古學的證據充分證明,不少人仍把進化論當作科學真理,認為創造論不符合科學,是無法接受的。進化論成為許多知識分子接觸、接受基督教信仰的阻攔。
  • 達爾文進化論是不是被推翻了
    達爾文進化論原文是什麼呢?準確的說,達爾文進化論是一個一直在發展的科學理論,從達爾文、華萊士、赫胥黎、胡克等,經歷了無數動物學、植物學、細胞學、遺傳生物學等研究,一步步不斷發展的學科。進化論是尋找生命演化規律的科學理論,所以其一直也在變化,一直在更新。可是達爾文的進化論卻一直被異化,尤其是社會達爾文主義。
  • 進化認識論的實在論辯護
    隨著適應論綱領不斷受到挑戰,其實在論觀點也受到內在懷疑論的致命威脅。本文通過對新近出現的激進建構論、非適應論的進化認識論以及應用的進化認識論進行評析,探討其中的實在論議題,從而重構進化認識論中的實在論立場並為其提供辯護。
  • 進化論被推翻三大理由,進化論最大的缺陷有哪些?
    他認為生物是在不斷進化的,而人類也是一步步由草履蟲發展進化而來的。但是近些年來人們發現進化論中也有些不符合邏輯的,下面一起來了解下。 進化論最大的缺陷有哪些     在十九世紀的時候達爾文發現了進化論,這是相當重要的甚至於最終成為了現代科學的研究基礎,當然很多方面還是比較符合進化論的,比如為什麼長頸鹿的脖子會那麼長等問題就是比較符合的。
  • 你如何看待進化論?進化論到底有多少漏洞?
    網絡上對於進化論的質疑一直沒有停止過,不僅僅是進化論,很多其他理論,比如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也都會受到質疑。質疑科學理論並沒有錯,科學本來就是用來質疑的,沒有質疑就沒有前進的動力。而網絡上流行的所謂「進化論漏洞」能明顯看出根本沒有了解進化論到底是一個什麼理論,了解到的僅僅是進化論的皮毛而已。不可否認的是,進化論在當今世界早已是相當成熟的理論了,遠不像達爾文時代了,有現代多門學科的支持,基因,胚胎研究, 考古學等都是進化論有力支持。網絡上一些人所為的「進化論在西方國家被否定」完全是子虛烏有!
  • 進化論被推翻了嗎?
    事實上,自 150 年前達爾文提出進化論以來,有無數考古發現和科學實驗都具有證偽進化論的潛力,但它們都沒能做到這一點。拿進化論做例子。曾經有個名叫 J.R.S. Haldane 的生物學家在被問到如何證偽進化論時,說了下面一句著名的話:「前寒武紀的化石兔子!」
  • 真理:達爾文的進化論又被推翻了?(上)
    進化論被普遍誤讀大多數人第一次學進化論是在初中的生物課和政治課上。這幾種觀點雖然都有問題,但它們仍然屬於支持進化論一派的觀點,因為進化論畢竟不是用數學語言描述的,所以各行各業的人都能從文字中理解一部分他們願意接受的內容。所以等到最終傳到我們耳朵裡,進化論裡難免摻雜了很多個人的理解。
  • 進化論只是達爾文理論?它何以被廣泛接受?談談進化論的歷史
    在近年來的中文網際網路上,會時不時看到一些質疑進化論的言論,而且還會經常有人說這是目前國際社會的一種新思潮,好像是有什麼最新的發現要推翻進化論似的。但其實在國際社會裡,進化論面臨的情況卻正好相反。因為在進化論真正作為一個理論提出的年代和20世紀早期,它確實曾經受到過很大的質疑。但在進入20世紀後半葉和21世紀之後,對進化論的質疑聲其實是越來越少了。
  • 進化論被推翻的證據
    進化論被推翻的證據壹、進化論的由來與論點 根據這些現象,達爾文提出生物進化的學說,叫做漸進(Gradualism),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自然進化論(Naturalistic evolutionism),或者簡單稱為進化論。在這裡,所謂「漸進」是指進化是一個緩慢持續的過程。所謂「自然」是指自然而然,不藉助外來的能力或智慧,也就是不需要神,或者外來智慧的設計,乃是借著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
  • 《為什麼要相信達爾文》進化論有個特點,大家都以為自己懂進化論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進化論破除了人類直覺所製造的一系列迷信,解釋了很多神創論解釋不了的現象,理解進化論會幫助人類更加了解自己。進化論和相對論一樣,都是科學領域裡少數幾個經久不衰的全民話題。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雅克·莫諾的話來說,「進化論有個奇怪的特點,那就是每一個人都以為自己懂進化論」。這句話放在很多活躍在網際網路上的科學愛好者身上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
  • 專訪|《其實你不懂進化論》作者史鈞:我們對進化論充滿誤解
    著名生物學家杜布贊斯基曾說過:如果不按照進化思想思考問題,生物學的一切將無法理解。有人把進化論稱為是最偉大的科學理論,是科學中的科學。西方科學精神的培養,很大部分得益於進化論的傳播。不過時至今日,人們對進化論的認知依然存在有不少誤區;即使是略微了解進化論的讀者,對這門學科的認知也還停留在經典進化論階段。
  • 進化論為什麼越來越被質疑?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進化論認為生物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和發展,比如:人是由猿類進化而來的。現在很多人開始不相信進化論,轉而開始相信神創論,主要是因為進化論還存在很多無法解釋的疑點,神創論者就利用這些疑點就斷章取義全盤否認進化論並推行他們的神創論說。
  • 唯物論+進化論=失效的大腦?
    但我今天只探討其中一個:進化論。很多人認為進化論與宗教信仰、基督信仰、對上帝的信仰之間存在著衝突。這些人中,有一些認為自己是嚴肅的福音派,或是基要主義基督徒;還有一些是各個學科的科學家、哲學家,比如理察·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丹尼爾·丹內特(Daniel Dennett)。首先要注意的是,進化論涵蓋了多種多樣的內容。
  • 進化論150年那些與達爾文 無關的「進化」(組圖)
    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進化論逐漸撼動整個世界——誰也不會想到,正是這一生物學的理論,意外地對中國近代思想史乃至中國現實產生巨大影響,且至今不絕。  事實上,達爾文自己始終反對把進化論用於社會思想學領域,直到臨終時他也沒有發現有什麼理由可以把進化論用於哲學。他在1878年評價這種做法時說:「這是一個極其愚蠢的觀念。」
  • 從認識論到生存論——走進懷疑論研究的生存論視野
    在認識論的視野中,人們從懷疑論在人類認識及科學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和產生根源兩方面為懷疑論存在的合理性作了充分的論證,但是人類的日常生活、科學存在及科學成功發展的事實與理性邏輯的同一性卻在實際上堅定地消解了懷疑論存在的一切合理性,從而使在認識論視野中為懷疑論存在的合理性所作的一切努力成為徒勞。
  • 如何評價達爾文的進化論
    提到進化論,很多人自然而然會想到達爾文,達爾文的名字就是進化論的代名詞。進化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這個理論涉及到人從何處來,又會向何處去,以及生命的存在意義等問題。達爾文的進化論在科學和人文領域有著重要影響,但同時也是一個極具爭議的理論。科學史上沒有哪一個理論學說像達爾文的進化理論那樣面對著那麼多的反對者,遭到那麼多的攻擊、誤解和歪曲,經歷了那麼長久而激烈的爭論。達爾文的最大貢獻是促進了進化論思想的傳播,但達爾文對生物進化方式的解釋對不對,卻一直存在著爭議。
  • 進化論,一個錯誤的信仰?
    嚴格地說,進化論至今都只是一種假說,當年達爾文希望將來能發現確鑿的證據,可是禁得起檢驗的證據至今也沒有找到,而且進化論的理論與事實也出入太大,論證模稜兩可,結論也無法重複。後來的學者是把進化論當作一種科學的信仰繼承下來的。也正是因為信仰,才把它當成真理介紹給學術界和公眾,這種新奇的假說很快形成了一個流行的信仰,人云亦云,被人們當成了真理。
  • 科學家推翻達爾文進化論,卻沒找到人類起源,人類真是外星人麼?
    從小我們就通過課本知道了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書上描述了人是如何從猴到人的進化過程。但現在這項理論似乎快要被推翻了,近年來關於進化論的質疑聲也是不斷增加,且已經找出了諸多能夠證明進化論錯誤的證據;但還是有一部分人堅信進化論是有其道理的,不然如何解釋人身體依舊在進行的某種進化。
  • 達爾文的進化論正確嗎?
    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完美的嗎?生物分子的進化是生物進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進化理論的「選擇」仍是指自然選擇,因而它發展了達爾文的進化論。但它未能在分子水平上闡述遺傳機制,故仍然是不完美的。隨著分子生物學的建立與發展,這一不足為另一新說「中性突變論」所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