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標題,你可能會被「雷」了一下。
畢竟讀書這種事情,只要認識字就可以了。
或許你會認為我曾經有智力障礙?
或許你會認為我曾經有眼疾?
或許……
其實並不是這樣。
或許寫這篇文章時,只是閒的沒事,想找人說說我曾經讀書的經歷吧。
我們家雖說不上是書香門第,但家裡也都是讀書人。我爸我媽都是從農村考到北京的,學素養也都不差。
正因為如此,我很小就開始接觸各種書。從最早的很多孩子都會看的「貼紙書」,到後面的繪本、漫畫之類,我基本都是在上小學前的時候看過的。
當時也聽過類似於「讀萬裡書,行萬裡路」的話,雖然具體也聽不懂什麼意思,但是覺得看書就對了。畢竟還沒上小學嘛,水平有限,主要還是靠看圖。
上了小學以後,認得字多了,也就不滿足於那些比較幼稚的書了。但由於認字還是太少,也就是看看繪本。那時候主要注重於看圖和字之間的聯繫,或許當時看書就是為了能認字而已,而具體的情節、道理,基本都記不住。
大概三年級的時候吧,那時候認字兒已經比較多了,當時是在西單圖書大廈,買了一本《愛的教育》的兒童版。
(大概就是這種樣子的,損壞程度也差不多,但是我的那本已經找不到了)
當時就是抱著這一本狠命的看,曾經一個字兒一個字兒抄過,但是也已經找不到那個本了。
雖然看得這樣拼命,但是其實只記住了情節,深入的東西一點沒有。現在這麼長時間了,恐怕我連情節都記不清了。
五年級的時候開始看《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的原著。但那畢竟還是屬於文言文的,當時文學素養也不高,看不懂多少,就是馬馬虎虎的看情節。
在軟磨硬泡之下,讓語文老師給我講,當時呢和老師一起探討問題,也自己寫了點東西,就類似於現在的公眾號文章吧。不過那時候心智不成熟,年紀太小,行動力也不太差,寫了兩頁兒基本就放下了。之後還會攢下好幾個本,寫出不同的名字,每個本上都寫兩筆,但是最後翻遍了所有本子,都找不出幾篇完整的來。
(本子一直放在老家,倒也沒多大損壞)
有時候也會自己寫點東西讓老師判。
(這個本兒也同樣在老家擱著)
雖然那時候寫的主題很幼稚、很淺,語言也寫得不太連貫,但是畢竟也是出了點成績的。
大概小學六年級的時候,開始沉迷武俠小說。
可以說就是這一年,讓我對讀書有了一個很大的轉變。
當時教我的數學老師,姓郭,其實她語文更好些。她也很喜歡看小說。
雖然我之前底子還不錯,但是一沒上補習班,二也沒有家長來輔導,又不聽課。
也就是這麼一看,作業和學校都沒跟上,成績落了班裡一大截子。如果同學們大多考90多分,那估計我也就考了個80冒頭。
正巧當時下周就要開家長會了,我考了個良,怎麼交代的呢?
不多時,郭老師就把我招到了他的辦公室,和我談了談。
她告訴我說,我的底子很好,腦子也好使,沒有理由學不好數學。
「我知道你是太沉迷小說了。這我理解,因為我當年也迷過這玩意兒。就這些武俠小說,仙俠小說,大人都管不住自己,你們小孩子更管不住了……」
具體的內容我也不是都記得了,反正大概就是說她能理解我,希望我能管制住自己,不再沉迷下去。
後來這場家長會,雖然我被批的很慘,但是對武俠小說的態度也轉變很大。至少絕不會在上課的時候,在睡覺的時候看書了。
看我自己管理的很好,郭老師也不再愛追究了,反而還和我聊了多次。
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到讀書的真正意義,可惜當時並沒有理解,反而覺得沒有意思。
所以那時候的我,所寫的類似於讀書筆記,就是去給每一個人物練小傳,寫他們的故事。當然也還只停留在情節層面,而關於人性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或許都不能算是讀書筆記,只能說是從一個很淺的層面,去給外人講解一個人物的生平。
(這個就是我之前寫的,大概有幾萬字吧,但是比較膚淺)
當時郭老師和我說,讀一本書,最重要的不是什麼情節,也不是寫作手法,而是他集中對於人生的理解,對於人心的刻畫,對於道理的分析。
讀一本書,要從中去學習為人處事,去學習其中的人性,而不是單純的去閱讀情節。
如果只是從情節方面來說的話,什麼書都比不過一本低質量的「爽文」。
後來的初中三年,我依舊還是停留在情節層面,哪怕是真的去深挖人性,也僅僅是在讀課文和閱讀理解的時候。
真的,其實我覺得或許中考以前的書都是白讀的。
上高一的時候我才開始慢慢參透郭老師和我說的那句話,但是其實已經晚了。我已經沒有那麼多精力能去重新翻一遍曾經讀過的那些書,僅僅是靠著極其微弱的回憶,去極努力的尋找人性,但是原書卻沒有什麼機會再讀了。
其實一直有一個很好玩的現象,就是上一代用了大半輩子總結出的經驗,想告訴下一代,能讓下一代少做些彎路,但是下一代大多年少輕狂,認為老一輩的東西都會過時,可是有些時候,老一輩總結出來的東西,要為自己總結出的,好的多。
這到底應該叫什麼呢?是代溝嗎?不是。是小孩子叛逆嗎?也不是。
或許他並沒有一個單純的原因,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任何極小的事件可能都會影響上一代對下一代的方法的傳承。
但總之,當小杯反應過來時,可能早就遲了……
青門城外,紅水江頭。閒來口燥談天闊,未聞君言業何修。在下青門紅江,願與君共品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