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精彩不斷!
我晶片被「卡」,為何有這麼多臺系專家來幫忙,業內人士告訴你
華為在晶片上的困境
今年8月7日華為餘承東在一峰會上承認,由於美國的禁令升級,9月15日之後臺積電不能再為華為代工,下半年發布的麒麟9000晶片可能是麒麟高端晶片的「絕版」,而搭載麒麟9000的mate40也可能成為最後一款搭載自產高端晶片的旗艦手機。
餘承東不無悲壯的說,華為在晶片上開拓了十幾年,從嚴重落後到趕上、再到領先,過程艱難、投入巨大,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損失。相信,餘承東說這些話的時候有多麼不甘。
臺積電不能代工,我國最先進的代工企業,中芯國際技術工藝上又達不到要求,不能生產較先進的晶片。同時因為使用美國的設備技術,同樣受美國禁令影響。
華為的晶片就像被美國「掐脖子」,而國內看著卻無法挽救,令人扼腕嘆息,為什麼會是這樣?
確實我國的晶片在製造上、在設備上、在材料上、在軟體上全方位落後,因此想在短時間解決問題幾乎不可能。
因此,餘承東在會上代表華為呼籲,在半導體方面,他倡議我國產業鏈全方位紮根,突破物理學、材料學和精密製造方面困難,他列舉了如像「跟技術」方面的EDA、IP、生產設備和材料,包括12寸晶圓、光掩膜、透鏡、EUV光源、沉浸式系統等等。
不得不承認,我們在這些方面大多都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
而要在這些方面全方位趕上,需要大量這方面的專業人才,人才缺乏是根本的原因。
我國臺灣系的半導體人才
這幾年我國在晶片製造上有了快速發展,中芯國際在我國有大陸晶片教父之稱的張汝京博士帶領下,並在建廠之初帶來了幾百個從臺灣來的工程師,在建廠前幾年已經接近世界先進的臺積電工藝製程。
在張汝京被迫離開中芯國際加上一部分臺灣工程師離開後,一度接近的工藝製程,又拉大了差距(當然也有資金和公司高層動蕩的原因)。
2017年重上正軌,請來了臺灣的梁孟松博士,再挖來一批臺灣工程師,在不長的時間內把14nm的零率一下提高90%。
我們在晶片製造行業,看到大量的臺灣晶片專家工程師成為中流砥柱,大陸為什麼缺少晶片製造的工程師呢?
一個原因是,之前大陸沒有先進的製造工廠,培養不了有經驗的技術人員。
資深的技術大牛更少,這也與我們大學專業設置有一些關係。
一位來自臺灣的專家說出原因,五六十年來,臺灣學生學習最好的考生第一志願一定是臺大電機系,即電子專業,臺灣電子專業是學習最好最聰明的學生,這些學生一部分到美國留學,接觸到更先進的技術,因此也培養出了大量的電子晶片方面的高級人才。
所以我國臺灣系的半導體人才在全球晶片業,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也造就了與臺灣有關的半導體企業群。我們比較熟悉的有臺灣半導體人才有(包括與臺灣有關聯的):
目前在晶片業最有影響的企業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
中芯國際創始人兼CEO:張汝京;第二任CEO:王寧國;第三任CEO:邱慈雲;
第四任CEO:邱海軍,是我國清華大學微電子系畢業,畢業後在美國德州儀器、新加坡微電子研究院工作,而回國前最後一站是在臺灣茂德科技有限公司任負責存儲器事業群和大中華事業群的副總裁。2017年5月任中芯國際CEO。
並列第四任CEO:梁孟松,2017年11月中芯國際宣布梁孟松加盟,與趙海軍並列CEO;
邱慈雲後又擔任張汝京創辦的上海新昇CEO;
臺積電張忠謀最為重視的研發副總年已75歲的蔣尚義,在2016年起擔任中芯國際獨立董事三年後轉任2017年成立的武漢弘鑫CEO。
在評價蔣尚義加盟武漢弘鑫時,臺半導體業者表示,年紀近75歲、這輩子賺的錢足以花十輩子的的蔣尚義,讓他願意舉家搬遷去武漢打拼的理由,就是「圓一個雄心壯志的夢」!
在美國,還有來自臺灣的英偉達創始人兼CEO的黃仁勳;超微(AMD)CEO蘇姿豐。有意思的是黃仁勳還是蘇姿豐的表舅。
可以這麼說,華人完全適合做半導體事業,絕不比歐美人差,甚至可能更有優勢,更聰明、更勤奮、更努力。
為何這些年已花甲或已古稀的臺灣晶片大佬們,還在為祖國大陸的晶片事業努力奮鬥呢?這些人大多就是為了他們心中的「雄心壯志的夢」!我們要感謝他們!
但僅僅靠他們還不夠,有專家預測,我國晶片人才缺口達30萬!要解決根本問題,必須這麼做。
7月30日,國家宣布從下學期開始,我國大學集成電路專業升級為一級學科!這為我國提高半導體人才數量和地位,提高教學質量,從根本上解決人才缺乏問題是重大利好。
結語
長期以來,我國大學的學科設置是微電子與半導體學科負責將材料加工成電子元器件,電路與系統學科負責用元器件構成電路,而現在,晶片即電路,未能與時俱進。
在升級一級學科以後,在資金、師資力量、招生人數上,在實驗設備、實驗場地上將會有很大的提高。
在美國對我國晶片打擊的背景下,相信在方方面面的重視下,從根本上解決,必須這樣。我國的半導體產業將會有極大的提升,晶片成為被卡脖子的現象一定會一去不復返!
各位,你們對此有什麼看法呢?歡迎關注、留言、收藏、轉發。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