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臺灣的電子工業、晶片產業比大陸強這麼多?

2020-12-19 只談科技

眾所周知,臺灣省雖然小,但在晶片領域卻有很多巨頭,比如臺積電壟斷了全球60%左右的晶片代工訂單,還有像聯發科,臺聯電,南亞科技、日月光等大大小小的晶片企業。

從晶片設計到製造再到封測等幾個關鍵環節,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甚至有些項目是世界領先的,比大陸強很多。

其實不只是晶片領域,臺灣的電子工業也是比較發達的,比如富士康,華碩、HTC、宏基等企業也是大名鼎鼎,於是很多網友都有疑問,同是一個國家,為何臺灣和大陸的區別這麼大?

首先是因為臺灣比較小,資源自然比較匱乏,所以必須發展外向型經濟,向國際上擴展,才能夠獲得較好的發展,所以當地政府一開始就扶植一些外向型企業。

再加上六、七十年代,國際分工變化,臺灣抓住了機遇,通過推行出口戰略,重點發展通訊、信息、消費電子、半導體、精密機械與自動化等高新技術領域,政府又支持,所以獲得了較好的機會。

而在這個時候,國內正過著苦日子,還有那10年,大家的關注點更多還是解決溫飽問題,沒有資金和實力去搞太多的高科技。

還有更重要的因素是,大陸一直受到技術、人才、設備的封鎖,而臺灣卻受到了歐美的扶植,不僅沒有封鎖,還可以派人去歐美學習,歐美還會派人才來指導,提供資金、設備等資助,自然發展起來更容易了。

當然,現在看來,雖然臺灣在電子工業,晶片領域比大陸強,但大陸追趕的腳步並不慢,同時隨著像臺積電、富士康等大廠不斷的在大陸投資建廠,差距已經越來越小了。

並且相信有一天,如果大陸能夠整合好臺灣的這些晶片、電子工業技術,那麼領先世界也是沒什麼問題的,你覺得呢?

相關焦點

  • 臺灣晶片往事和大陸的「晶片之痛」
    很多人都在追問:以大陸全球第一的工業製造能力,為何小小的晶片會成為我們的切膚之痛?兩岸同文同種,在晶片領域,為何臺灣可以成為全球遙遙領先的佼佼者?大陸有沒有可能彎道超車,縮小「芯」差距?臺灣晶片產業往事專注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就是成功。在晶片領域,臺灣就是如此。
  • 為什麼臺灣的電子工業非常發達,但卻沒有優秀的汽車呢?
    而臺灣則是以「輕重工業」作為轉型的方向,不過節奏掌控得並不理想,而且制度決定了只適合從事「小投入·高回報」的代工產業。「電子代工」是臺灣的經濟發展重心,其中知名度很高的有臺積電的晶片,也就是斷供華為麒麟晶片的這家企業;同時聯發科也是知名度很高的晶片廠,早些年的山寨手機大都使用該品牌的處理器。
  • 臺灣半導體產業整體實力有多強?除了臺積電,這些企業不可不知
    臺灣半導體工業強在臺積電,已經天下皆知。不過臺灣半導體工業可不僅僅只有一家臺積電,比如在晶片代工領域,能排進全球十強的中國臺灣企業就有4家之多,除臺積電外還有聯電(排名第四),力晶(第七),世界先進(第八)。
  • 大陸電子產業境況與前景如何?
    1.1、VS日本,VS臺灣地區,大陸擁有市場、成本等多項優勢,前景依舊樂觀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正因為當前中國大陸電子產業遇「三座大山」,我們是否能夠邁過這「三座大山」,投資者對此心存憂慮。但是我們對不同地區的情況進行探析,特別當我們反觀美國、日本、臺灣地區的電子產業的發展歷程,我們看到,與美國電子產業一路高歌猛進不同,日本和臺灣地區電子產業都經歷了從興盛到部分衰落的過程,因此,很多人憂慮當下的中國大陸電子產業是否會像日本、臺灣地區那樣轉向頹勢呢?這裡,我們也對比下中國大陸與日本、臺灣地區電子產業的境況,探析下未來大陸電子產業的前景。
  • 全球工業晶片產業現狀及對我國工業晶片發展的建議
    工業晶片具體應用的工業場景包括工廠自動化與控制系統、電機驅動、照明、測試和測量、電力和能源等傳統工業領域,以及醫療電子、汽車、工業運輸、樓宇自動化、顯示器及數字標籤、數字視頻監控、氣候監控、智能儀表、光伏逆變器、智慧城市等。
  • 從臺灣吸引高科技人才,已成為大陸積極發展晶片行業的一部分
    對一個臺灣晶片工程師來說,這是一個無法拒絕的夢想中的工作機會。 作為一位曾在聯華電子等臺灣頂級晶片製造商工作的資深員工,這位工程師去年接受了中國大陸一家政府支持的晶片製造商的工作,現在華東地區一家晶圓加工廠負責一個小團隊。 這位工程師加入了越來越多的臺灣資深專業人士的行列,他們在中國大陸蓬勃發展的半導體行業工作。
  • 大陸薪資高三倍,臺灣晶片人才大舉赴陸
    更有不少臺工程師直言,「在中國大陸掙三年的錢,相當於在臺灣掙十年的錢」。BoGednc中興事件加速高技能工程師爭奪戰自從中國2014年設立規模220億美元的中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以來,大約有1300名臺灣工程師登「陸」成功。
  • 臺積電,聯發科,你知道中國臺灣的晶片技術到底有多強嗎?
    而湊巧的是,聯發科和臺積電這兩家企業同屬於中國臺灣的電子晶片企業。而這次華為被打壓事件後,大家可能會疑惑,一個小小的灣灣為什麼在電子晶片領域能有這樣的成績和水平?首先現在說一說臺積電這個企業。現如今提到電子晶片的代加工工廠,無非也就只有三家。英特爾,三星和臺積電。
  • 美國之後,韓國與臺灣地區誰是全球晶片第二強,中國能排第幾?
    要說晶片實力,美國排名第一毋庸置疑。那麼除了美國,誰的實力最強就很難說了。韓國,中國臺灣,日本以及歐洲都有非常強的實力。整體而言,歐洲,日本半導體工業逐漸衰落,很多企業已經相繼退出這一領域。目前實力最強的,應該只有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
  • 四川與臺灣商機:電子信息產業合作仍是主導
    在這次以「產業合作,發展共贏」為主題的推介會上,來自臺灣商業總會、臺灣貿易中心、臺灣新竹市企業經理協進會、臺灣環保設備工業同業公會、臺灣客家商會等臺灣重要商協會負責人、工商界知名人士等齊聚一堂。在他們眼中,處於新常態中的川臺經貿合作仍然大有可為,並且合作的領域不再局限於電子信息代工等傳統領域,在文創、健康、養老、醫療等領域,川臺都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
  • 臺積電斷供華為,給臺灣晶片產業發展,蒙上了陰雲
    在未來的2納米領域,臺積電有望繼續超越三星公司,引領全球晶片產業再上一個新臺階。 作為臺灣的驕傲,晶片不僅代表了世界,也是當地的重要產業標誌。如果臺灣將晶片產業去掉,未來將會很難找到,一個可以佔到世界產業鏈高端,可以令人驕傲的產品。然而,作為臺灣驕傲的晶片產業,除了臺積電之外,卻沒有更好的公司可以參與到全球同行業競爭之中。
  • 臺積電的前世今生,坐擁晶片代工半壁江山的臺積電為什麼這麼強?
    有好奇的小夥伴肯定要問為什麼臺積電這麼強呢?聽我來給你科普一下臺積電的「前世今生」!臺積電7nm晶片臺積電全稱「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臺積電其實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公司是個妥妥的80後,在1986年這一年由臺灣的工業技術研究院與荷蘭的飛利浦電子公司籤約合資成立半導體製造公司
  • 合創資本劉華瑞:淺談消費電子領域晶片設計公司的投資
    但凡抓住了消費者心理,能夠推出讓消費者從聞所未聞迅速轉化成喜聞樂見的電子產品的公司,都成為了劃時代的龍頭企業,如蘋果。其次,消費電子產品的整條產業鏈所覆蓋的企業數量常規來說比工業領域要多。例如工業領域大多數產品的設計、生產、推廣銷售都集中在一家企業,而消費電子領域中,很可能由多家不同的企業來分別承擔這些環節。再次,消費電子產品的驗證周期、迭代周期都比工業領域、泛工業領域要短。
  • 內卷與血酬:中日韓電子產業搏命史
    既有工業先進國的打壓,又有強行工業化陷阱,後發國似乎很無望。直到摩爾定律,在電子產業上打開了個「後門」,即晶片上的電晶體密度每隔18個月就翻一番。如果其他行業也能用上摩爾定律,那麼太空梭的速度早就提升到300倍光速了。但絕大多數行業都由能量守恆的物理定律支配。摩爾定律則是產業的人為約定。
  • 我晶片被「卡」,為何有這麼多臺系專家來幫忙,業內人士告訴你
    我晶片被「卡」,為何有這麼多臺系專家來幫忙,業內人士告訴你華為在晶片上的困境今年8月7日華為餘承東在一峰會上承認,由於美國的禁令升級,9月15日之後臺積電不能再為華為代工,下半年發布的麒麟9000晶片可能是麒麟高端晶片的「絕版」,而搭載麒麟9000的mate40也可能成為最後一款搭載自產高端晶片的旗艦手機
  • 「控制」臺灣的產能,將成為中國大陸、美國晶片競爭的關鍵?
    而事實上,美國也是一直這麼做的,甚至一直努力的打壓中國晶片產業,讓其處於落後階段。但隨著全球晶片產業不斷的轉移,以及產業的不斷變化,目前也出現了一個變數,那就是中國臺灣,因為目前全球晶片中,高端晶片至少有50%的生產是在臺灣。
  • 晶片巨頭臺積電在中國臺灣發展壯大,而非在中國大陸,為什麼?
    臺積電的創立,開始於1986年,由中國臺灣地區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與荷蘭飛利浦電子公司籤約合資成立半導體製造公司,當時是由工研院院長張忠謀帶著一群以出身工研院為主的工程師共同籌辦。工研院的半導體技術則主要來自1970年代中期,以及臺灣地區出資1000萬美元的RCA技術移轉計劃。臺積電成立後,張忠謀出任董事長至今年。
  • 臺積電在晶片產業這麼重要?讀懂這三點你就明白了
    在晶片半導體領域,臺積電的地位目前仍然無法代替。為什麼臺灣的半導體能夠迅速崛起?甚至超過韓國三星和美國的高通,在晶片製造方面成為全球第一?這其中連蘋果、華為都要爭奪產能的臺灣支柱臺積電。又是靠什麼起家的?它為何如此重要?大家認真看完這三點點就能很清楚地明白了。
  • 汽車產業的第一次晶片危機
    晶片,在現代汽車中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目前晶片短缺的背景下,國際晶片巨頭率先抬價,部分車企面臨停產。這是一幕世界汽車工業第一次遭遇晶片危機。晶片安全正成為汽車供應鏈安全不可忽視的一環。目前國內ESP和ECU主要由大陸集團和博世兩家供應商供應,受到此次晶片風波的影響,兩家零部件巨頭也面臨停產的風險;同時有媒體報導稱,大陸集團的庫存目前只有一萬套左右,已無法滿足供應需求。也就表明,此次晶片短缺除了南北大眾等合資車企受到影響外,大部分自主品牌也將面臨斷供的可能。ESP為什麼造不出來?
  • 世界50強無晶圓廠出爐,中國大陸與臺灣佔近1/3江山
    YYEednc中國大陸公司在晶片設計業裡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自2010年以來,地區份額增長最快的就是大陸——從2010年5%的市場份額,增長到11%。如下圖所示,2009年時,還只有一家大陸公司(海思)進入全球前50大晶片設計公司名單,而到2017年時,已經有10家公司進入前50大晶片設計公司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