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矽谷投資人張璐:Uber撞死人了,自動駕駛創業會受什麼影響?

2020-12-16 站長之家

  搭載了Uber無人駕駛系統的測試車 Volvo XC90

   2018 年 3 月 18 日對於 49 歲的Elaine Herzberg和她的家人來說是一個悲傷的時刻。這名中年婦女生活在美國中部亞利桑那州的一個小城,由於對自動駕駛的寬鬆態度,這所城市近年來頻頻出現在新聞裡。事實上,Uber的自動駕駛汽車在去年三月就和一輛由人類司機駕駛的汽車在這兒撞上過。

  在當地超市完成本周的購物任務後,她推著自己的自行車,從黑暗中出現在一輛正在自動駕駛模式的Uber Vovlvo XC90 車面前,然後生命消逝,印著超市logo的塑膠袋散落一地。

  最新車禍視頻說明,這輛車的自動駕駛技術沒能成功地規避行人,昂貴的雷射雷達如同擺設。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這輛車上實際上坐著一位「test driver」(備用駕駛員)。理論上來說,當Elaine出現在視野裡時,她應當完成緊急制動的任務。

  這是自動駕駛汽車歷史上的第一起命案,而圍繞著它的調查也必然會在利益相關方、民眾的關注和壓力下引起曠日持久的討論。 3 月 26 日,亞利桑那州政府稱此次事件是「無可置疑的失敗」,宣布暫停Uber在該州的無人車測試項目。

  The Verge報導亞利桑那州政府的態度

  然而除了事件本身的真相與追責以外,自動駕駛車輛撞死了一名行人,我們還需要因此思考哪些問題?

  記者連線了矽谷知名投資人、Fusion Fund創始人張璐,和她討論了這件事情對於矽谷乃至自動駕駛行業的意義。

  問題一: Uber 撞人,是自動駕駛技術的一個 必然失誤 嗎?

  自動駕駛技術當然有一些bug,甚至在可預見的未來都無法徹底解決。「對於所有技術來說這都成立,人其實也是bug的集合體。」張璐說道。

  但在她看來,這次事件發生原因還真不是由於這些無法避免的失誤。

  「其實它反映出來的是一種落差——技術現在發展到的程度和大家對它的預期之間有一個gap。」

  自動駕駛這四個字,怎麼聽都意味著車可以擺脫駕駛員的雙手,在路上自由馳騁了。然而實際上,不少以自動駕駛之名進行技術開發的車廠,提供的技術僅僅算是「輔助駕駛」。

  「確實技術上還有一些缺失,在極端情況下是來不及反應的。」車子本身已經儘量在 360 度都裝上了大量傳感器,雷達、雷射雷達、攝像頭……「然而在光線不足、或有極端天氣的時候,這些東西都不夠可靠。」 張璐說道。

  另一個問題是信號延遲。

  「也許只需要多0. 1 秒的反應時間,而0. 1 秒足夠發生一起車禍了。」

  正是因此,這次的測試車輛裡,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有一位備用駕駛員負責人工幹預。

  而這並不一定能解決問題——事實上,還未完全成熟的技術放在路上推行,往往容易給人造成一種過度信賴技術的習慣,從而忽視了危險。

  比如出貨量最大的Tesla電車。作為一個特斯拉車主,一位矽谷創業者坦誠,他明知道自己需要雙手時時放在方向盤上,然而有時當愛車看起來遊刃有餘地穿梭在車流中時,雙手離開方向盤幾乎是難以避免的……「就算我雙手放在方向盤上,我的雙眼也不一定看著路面;就算雙眼看著路面,腦子裡可能也在想著其他事情。」

  麻木,他這樣描述在進入自動駕駛模式後自己的狀態。 知道有機器在輔助駕駛,甚至替代駕駛,於是不夠警醒。

  這大概也是出事的那輛車上,備用駕駛員來不及反應的原因之一。而最新視頻裡她時不時低頭看向下方,也體現出在做測試時的司機心不在焉的常態。

  所以比起討論起自動駕駛的倫理問題甚至哲學問題,這次事件最應該引起的討論,可能應該圍繞「如何確定自動駕駛技術的可靠性、如何把它有效地傳達給駕駛者以及如何讓測試駕駛員保持警醒」。

  當然,這條邏輯線不止於此,避免自動駕駛帶來的悲劇,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問題二: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能幫助我們規避這類自動駕駛技術帶來的災禍?

  首先,繼續推動技術的進步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答案。

  假如那些雷射雷達、雷達和攝像頭能反應更靈敏、造價更便宜、觀測範圍更大,自動駕駛汽車就能更「聰明」,對於突發情況的反應也就更有把握。

  視頻顯示,Elaine已經橫穿了三個車道,才碰上這輛行駛中的無人車。這輛車上搭載了昂貴的雷射雷達、雷達和攝像頭,理論上能夠覆蓋車身周圍 360 度的範圍,夜視甚至應該比白天更加靈敏。

  然而它卻沒有做出反應,連基礎的自動駕駛方案中會有的減速行為都沒有,而是直直地以 40 英裡/小時(約 60 公裡/小時)的速度撞向了行人。根據USC教授Bryant Smith的郵件內容,這輛無人車搭載的雷射雷達和雷達方案一定能探測到行人的出現。而這項事故的出現可能意味著這輛車上現有的技術方案有重大技術缺陷。

  而一些更加「物美價廉」的傳感器方案,可能包括更少的雷射雷達和更多的攝像頭,是否意味著它們的安全程度更低?

  「在現在的技術條件下,雷射雷達、雷達、攝像頭必須結合使用,並且做好融合,才能提供一個有效的數據收集、處理、分析和反饋系統。」張璐說道。

  當然,也還有其他可能。在CNN的報導中,MIT AgeLab的科學家Bryan Reimer表示,這有可能是一宗「edge case」,一個機器從未被訓練過應當如何處理的情況。

  其次,車聯網和智慧城市的成型也會讓自動駕駛有多重保險,變得更加可靠。

  「不論這些傳感器和車輛本身的自動駕駛如何進步,都仍舊是圍繞著一輛車,而做到車和車之間、車和信號燈、車和城市之間的交互,可能能從更高的維度上來解決問題。」張璐說道。

  試想當Elaine深夜出現在路旁、準備橫穿馬路時,就已經被信號燈探測到,並將信息傳達到附近車輛,那麼可能在她在馬路上邁出腳步以前,車輛就已經能夠提前減速了。而這些極端情況下的路測數據也可以幫助自動駕駛生態更快成熟。

  「我們從很早就開始看和投資車聯網相關方向,因為自動駕駛最終會從人車並存、到僅僅是車和車在路上行駛。到那時候,智能交通生態系統就會變得更加重要。」在張璐看來,整車或自動駕駛系統的競爭已經非常激烈,未來的投資機會就蘊藏在相關的車聯網、交通網絡智能化和3D精準地圖等技術之中。

  而最後從政策層面上看,這次事件也可能給當局提了一個醒。

  實際上,在今年,加州正要開放車上無需test driver的自動駕駛路測資格。《紐約時報》的文章中也曾提到,亞利桑那州之所以開放無需駕駛員的路測機會,就是為了吸引高科技公司,給這個自然資源不突出、地理位置無優勢的中部州府的經濟帶來活力。

  「當地政府必須得確定自己有能力評估什麼樣的無人車能夠上路,這件事情等於給他們再次提出了警告,這也是我在和矽谷一些議員和市長討論時會提醒他們的地方。」除了在科技、投資行業的建樹以外,張璐和矽谷政商界的合作和溝通頗為緊密,剛被矽谷商業周刊評為矽谷 100 大影響力女性之一。她對記者表示,其實政府的政策及法律制定必然會落後於技術發展的腳步,而這種謹慎也有其意義。

  不難想像,法律上的追責、量刑、車輛保險方面的相應變革,都會隨之而來,這也是自動駕駛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這不一定是壞事情,它會促進我們更加審慎、繼續思考,避免一些未來的問題。」

  問題三:那麼,最終看來,這件事情會影響各行各業對於自動駕駛的熱情嗎?

  大概不會。

  世界經濟增長放緩,資本在尋找下一個增長點,產業鏈複雜、市場龐大的自動駕駛看起來是一個絕佳標的。資本瘋狂進入,過去三年,自動駕駛及相關產業的全球總投資額高達 800 億美元。

  受到資本關注的後果是,不少創業企業被迫加速前進了。有一部分還沒準備好的自動駕駛企業,明明應該先解決基礎技術,卻被迫去做整車、做底層技術、做L4 自動駕駛……

  「這其實是一種『揠苗助長』。」張璐思索片刻,找到了一個能夠描述如今自動駕駛行業狀態的詞。

  這次事件其實就是這個大背景下的一個悲劇。「但不可能因為這個事情,整個行業就不發展了,它更多的是一種提醒,讓從業者和政策制定方更多的去關注如何評估安全性和上路的資質,也很可能會促進這個市場更理性地思考和資本投入。」張璐總結道。

  資本大量湧入,自動駕駛汽車創業企業「跳級」前進。在震驚全世界的自動駕駛首次命案的水面底下,湧動著 21 世紀最重要的產業浪潮。自動駕駛產業的車輪滾滾,分秒不停。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保持冷靜,並且在期待科技發展的同時確認自己的出發點——安全第一。

相關焦點

  • 對話矽谷風險投資人張璐:後疫情時代的VC變局
    時間走到Q2,全球大部分地區都受新冠肺炎的影響,導致科技初創企業大量裁員,似乎一夜之間都轉向遠程工作。除此之外,旅遊業、最後一英裡的出行、餐館、廣告等行業都遭受了重創。而隨著疫情在北美及全球持續肆虐,這樣的影響可能會綿延數月甚至數年。根據Crunchbase數據,2020年全球風險投資總額預計在上半年達到1290億美元。比2018年的峰值有所下降,比2019年上半年下降了7%。在這樣的背景下,矽谷投資人如何看疫情短期及中長期對於整體風投的影響?我們和知名矽谷投資人、Fusion Fund創始人張璐聊了聊。
  • Fusion Fund張璐:矽谷科技圈在想什麼?|甲子直播第四期回顧
    第四期「甲子直播間」,我們邀請到了Fusion Fund 創始合伙人、矽谷知名投資人張璐帶來分享「矽谷科技圈在想什麼」,解析最新矽谷科技創新趨勢,分享矽谷科技公司如何應對疫情。2010年,張璐入學斯坦福攻讀碩士,一邊讀書一邊開啟人生第一次創業;2012年碩士畢業,同年賣掉了自己創辦的醫療器械公司,成為投資人。
  • 矽谷投資人齊蕾:自動駕駛商用年之際,為什麼高清地圖尤為重要?
    原標題:矽谷投資人齊蕾:自動駕駛商用年之際,為什麼高清地圖尤為重要? 我們需要一個集合了各種不同傳感器的組合來保證一個魯棒的系統,避免由於某類傳感器失效而影響最終的決策,比如攝像頭、雷射雷達、GPS、IMU以及各種雷達。 另外,信息的共享及不斷的更新也讓我們能擁有一個魯棒的分布式系統。當搭載了適合的設備後,不同的自動駕駛汽車可以共享高清地圖——畢竟,指望一輛車來繪製整個世界的高清地圖也是不現實的。
  • 對話Roadstar投資人:一家自動駕駛公司之死(一)
    而本文,主要是從投資人視角,記錄 Roadstar A 輪融資後,這家最有潛力晉升國內一線自動駕駛之列的新創公司,在創始人與投資人的博弈下,是如何導致 Roadstar 最終走向停擺清盤的?我們希望從投資人視角,講清楚他們對這一事件的態度。本文的投資人,包括投資人 A、投資人 B、投資人代表 1、投資人代表 2 均為 Roadstar 天使輪投資方。
  • 「DT in the house」:這會是矽谷的噩夢嗎?
    摘要: 圍觀者還沒有從這齣大戲中醒過神來,卻又要面對另一個問題:川普當選了,對我們到底有什麼樣的影響?其中,進入美國矽谷的中國海外投資人更關心這方面的問題。
  • 夢見開車撞死人,對現實生活有影響嗎?
    不過隨著汽車數量的不斷加大,所帶來的影響並不好,城市人口的不斷飽和,交通擁擠,人口複雜,還時常發生交通事故。對於開車的人而言,交通事故是最嚴重的噩夢,不是給他人帶來傷害,就是讓自己的後半生無法選擇。那麼如果我們在夢境中開車撞死人,對現實生活有什麼影響嗎?它是否在提醒我們要開車小心呢?本文將對夢見自己開車撞死人進行預示的解析。
  • 自動駕駛江湖①:拓荒者們
    嚴格意義上,自動駕駛已經算是AI熱的第二波了。彼時從業者對於AI的理解仍舊停留在純技術層面,基本是「拿著錘子找釘子」的方式進行創業,創業團隊自然也以學者和技術大牛為主。他們基本都是人工智慧基礎出身,或者說其實是人工智慧視覺背景出身居多。大家出來創業時想得最多的是:我這個技術用在什麼上?什麼方面技術挑戰最大?哪些方向未來能夠改變世界?
  • 投資人工智慧項目時,矽谷投資人是怎麼做決定的? | 獵雲網
    獵雲網註:在大量資本與優秀人才流向人工智慧的同時,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在如今多如牛毛的創業公司中篩選出靠譜的AI項目?人工智慧項目要走向成功,除了技術以外,還有什麼不可忽略的重點?有關人工智慧取代人類的擔憂,矽谷投資人又有什麼見解?
  • Uber賣掉自動駕駛業務,初創公司Aurora接手
    來源:證券時報·創業資本匯自動駕駛是眾多車企和科技企業發力的方向,美國網約車巨頭Uber也不例外。不過,這條道路並不好走,事故不斷加之燒錢嚴重,Uber選擇將自動駕駛的資產「大甩賣」。據海外媒體報導,Uber在當地時間8日正式宣布,將把其自動駕駛部門 「先進技術集團」(ATG)出售給自動駕駛汽車創業公司Aurora Innovation。
  • 女司機撞死人異常冷靜?陪同丈夫卻極度緊張,女子:撞死人很正常
    酒駕之人一般會抱有僥倖心理,認為自己不過喝一點點酒沒有關係,而往往就是這一點點酒進而導致的車禍。一女子撞死人後經由丈夫報警,報警對該女子態度過於冷靜而多留一分心思,最後從監控中發現端倪。女子撞死人表現異常淡定警察接到報警電話之後便趕到車禍現場,彼時車邊停著一輛車,車子的擋風玻璃議已成蜘蛛網狀,前蓋也有明顯的凹陷。救護車隨後趕到,但這時候被撞的人已經沒有呼吸,當場宣告死亡!經民警詢問,開車女子冷靜地表示自己開著車,那人自己突然衝出來,然後就撞到了。
  • Uber賣掉自動駕駛業務 初創公司Aurora接手
    Uber賣掉自動駕駛業務,初創公司Aurora接手自動駕駛是眾多車企和科技企業發力的方向,美國網約車巨頭Uber也不例外。不過,這條道路並不好走,事故不斷加之燒錢嚴重,Uber選擇將自動駕駛的資產「大甩賣」。
  • 酒駕撞死人判刑嗎,開車撞死人找人頂包怎麼判
    開車撞死人怎麼處理——酒駕撞死人判刑嗎酒駕撞死人是否會被判刑一般情況下還要結合其在該次事故當中的責任,才能最終確定具體的量刑幅度。通常情況下,如果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話,那麼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開車撞死人自首能不能減輕
    依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駕駛機動車撞死人,肇事者承擔主要以上責任的,就會構成交通肇事罪,要承擔刑事責任的,那麼開車撞死人自首能不能減輕處罰?一、開車撞死人自首能不能減輕處罰開車撞死人構成刑事犯罪的,犯罪嫌疑人有自首表現的,人民法院在量刑時,可以減輕處罰。二、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六十七條 【自首】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 HOZONAuto在矽谷啟動研發中心,探索自動駕駛
    中國汽車製造商HOZONAuto在矽谷正式啟用了自動駕駛汽車研究中心,這標誌著全球戰略研發布局的確立又邁出了一步,為全球自動駕駛技術開闢了新的道路。早些時候,HOZONAuto制定了一項全球研發戰略,重點在4個國家的5個城市建立全球研發中心,包括自動駕駛汽車矽谷研究中心,義大利都靈設計中心,德國工程技術中心和上海和嘉興研發中心。義大利和德國的位置仍在建設中。位於矽谷的HOZON自動駕駛汽車研究中心是HOZON全球戰略研發的重要組成部分。
  • 時豔強對話張於慶:矽谷早期風投者研判區塊鏈投資賽道
    他在2014年時就了解到了區塊鏈,在2017年,在他的同級校友,清華大學信息研究院前院長李軍的影響下,開始深入了解區塊鏈技術,很快就著迷了,於是他逐漸開始布局區塊鏈這一賽道。他認為矽谷是一個適合或者說鼓勵大家從事創業活動,加入創業公司,做創業公司投資人的地方。
  • 放棄自動駕駛,Uber是第一個,但不會是最後一個
    走了一個Uber,自動駕駛的盛宴仍在繼續。從車企到媒體再到用戶,似乎都被特斯拉的激進所影響,對自動駕駛行業的前景過度樂觀。但是要花錢的地方那麼多,國家遠遠沒有自動駕駛公司及其身後的資本那麼急迫。另一方面,等車聯網大規模鋪開,自動駕駛的難度大幅降低,可能也就沒有自動駕駛公司什麼事兒了。車聯網是自動駕駛最終的解決方案,但它並不是一條捷徑。自動駕駛還有戲嗎?自動駕駛絕對是一項意義重大的新技術,它把人類從交通擁堵中解救出來、釋放駕車所耗費的時間並實現零事故,毫無疑問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 撞路人/犧牲自己?"道德機器"考驗自動駕駛道德觀|自動駕駛汽車|無...
    車子在路上無法制止地狂飆,你必須在兩難的情況下做出選擇:撞向一群老人或者撞向一個推著嬰兒車的婦女,你會作何選擇?研究人員的目標並不只是為了更好的算法和道德原則來指導自動駕駛汽車,還試圖了解社會接納和使用自動駕駛汽車所需要的代價。一些汽車製造商和政府機構一直提倡自動駕駛汽車將比人工駕駛更加安全,然而實驗中「民意的表現」卻與這個安全承諾正好相悖:人們選擇讓自動駕駛汽車撞向路障,犧牲乘客而拯救路人。
  • 【創星記】敢「接盤」Uber的自動駕駛部門,這家初創企業什麼來路?
    近日,一場交易引來了市場關注:全球最大的出行公司Uber宣布,將把旗下自動駕駛部門Advanced Technologies Group(ATG)出售給一家矽谷初創公司Aurora
  • 矽谷天才隕落記|界面新聞 · JMedia
    在一波「漂亮」的閃轉騰挪的操作後,萊萬新成立的自動駕駛卡車公司Otto被Uber以6.8億美元收購,他出任Uber自動駕駛汽車項目負責人,同時又擔任Uber的技術副總裁。此後的故事,公眾已然熟知。圍繞在圍繞、蘋果、谷歌、甲骨文等IT巨頭下面也產生了各自的創業派系,就連我們熟知的喬幫主也是被趕出蘋果後二次創業,直到再度回到瀕臨絕境的蘋果再度封神。可以說,矽谷的老中青幾代人構成了當今影響全球IT產業的完整格局,性命攸關的激烈競爭又推動著產業格局在新舊強弱之間飛速更迭。
  • 探訪矽谷秘密自動駕駛測試基地,它究竟有哪些「秘密」?
    )為自動自動駕駛車輛建造的模擬城市Mcity。據雷鋒網了解,一些矽谷最熱門的汽車初創企業已經在Crows Landing進行了秘密的自動駕駛測試。(這兩家公司在此測試)可能是因為加州目前還不允許像半自動駕駛卡車這樣的自動駕駛商業車輛在公路上進行測試。正在研發一款半自動駕駛豪華電動轎車的Lucid,是Crows Landing的另一位常客。儘管Lucid正在尋求資金(或者可能是收購)來為亞利桑那州的一個組裝工廠提供資金,但自2016年初以來,這家創業公司在Crows Landing只有幾個月缺席了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