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載了Uber無人駕駛系統的測試車 Volvo XC90
2018 年 3 月 18 日對於 49 歲的Elaine Herzberg和她的家人來說是一個悲傷的時刻。這名中年婦女生活在美國中部亞利桑那州的一個小城,由於對自動駕駛的寬鬆態度,這所城市近年來頻頻出現在新聞裡。事實上,Uber的自動駕駛汽車在去年三月就和一輛由人類司機駕駛的汽車在這兒撞上過。
在當地超市完成本周的購物任務後,她推著自己的自行車,從黑暗中出現在一輛正在自動駕駛模式的Uber Vovlvo XC90 車面前,然後生命消逝,印著超市logo的塑膠袋散落一地。
最新車禍視頻說明,這輛車的自動駕駛技術沒能成功地規避行人,昂貴的雷射雷達如同擺設。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這輛車上實際上坐著一位「test driver」(備用駕駛員)。理論上來說,當Elaine出現在視野裡時,她應當完成緊急制動的任務。
這是自動駕駛汽車歷史上的第一起命案,而圍繞著它的調查也必然會在利益相關方、民眾的關注和壓力下引起曠日持久的討論。 3 月 26 日,亞利桑那州政府稱此次事件是「無可置疑的失敗」,宣布暫停Uber在該州的無人車測試項目。
The Verge報導亞利桑那州政府的態度
然而除了事件本身的真相與追責以外,自動駕駛車輛撞死了一名行人,我們還需要因此思考哪些問題?
記者連線了矽谷知名投資人、Fusion Fund創始人張璐,和她討論了這件事情對於矽谷乃至自動駕駛行業的意義。
問題一: Uber 撞人,是自動駕駛技術的一個 「 必然失誤 」 嗎?
自動駕駛技術當然有一些bug,甚至在可預見的未來都無法徹底解決。「對於所有技術來說這都成立,人其實也是bug的集合體。」張璐說道。
但在她看來,這次事件發生原因還真不是由於這些無法避免的失誤。
「其實它反映出來的是一種落差——技術現在發展到的程度和大家對它的預期之間有一個gap。」
自動駕駛這四個字,怎麼聽都意味著車可以擺脫駕駛員的雙手,在路上自由馳騁了。然而實際上,不少以自動駕駛之名進行技術開發的車廠,提供的技術僅僅算是「輔助駕駛」。
「確實技術上還有一些缺失,在極端情況下是來不及反應的。」車子本身已經儘量在 360 度都裝上了大量傳感器,雷達、雷射雷達、攝像頭……「然而在光線不足、或有極端天氣的時候,這些東西都不夠可靠。」 張璐說道。
另一個問題是信號延遲。
「也許只需要多0. 1 秒的反應時間,而0. 1 秒足夠發生一起車禍了。」
正是因此,這次的測試車輛裡,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有一位備用駕駛員負責人工幹預。
而這並不一定能解決問題——事實上,還未完全成熟的技術放在路上推行,往往容易給人造成一種過度信賴技術的習慣,從而忽視了危險。
比如出貨量最大的Tesla電車。作為一個特斯拉車主,一位矽谷創業者坦誠,他明知道自己需要雙手時時放在方向盤上,然而有時當愛車看起來遊刃有餘地穿梭在車流中時,雙手離開方向盤幾乎是難以避免的……「就算我雙手放在方向盤上,我的雙眼也不一定看著路面;就算雙眼看著路面,腦子裡可能也在想著其他事情。」
麻木,他這樣描述在進入自動駕駛模式後自己的狀態。 知道有機器在輔助駕駛,甚至替代駕駛,於是不夠警醒。
這大概也是出事的那輛車上,備用駕駛員來不及反應的原因之一。而最新視頻裡她時不時低頭看向下方,也體現出在做測試時的司機心不在焉的常態。
所以比起討論起自動駕駛的倫理問題甚至哲學問題,這次事件最應該引起的討論,可能應該圍繞「如何確定自動駕駛技術的可靠性、如何把它有效地傳達給駕駛者以及如何讓測試駕駛員保持警醒」。
當然,這條邏輯線不止於此,避免自動駕駛帶來的悲劇,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問題二: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能幫助我們規避這類自動駕駛技術帶來的災禍?
首先,繼續推動技術的進步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答案。
假如那些雷射雷達、雷達和攝像頭能反應更靈敏、造價更便宜、觀測範圍更大,自動駕駛汽車就能更「聰明」,對於突發情況的反應也就更有把握。
視頻顯示,Elaine已經橫穿了三個車道,才碰上這輛行駛中的無人車。這輛車上搭載了昂貴的雷射雷達、雷達和攝像頭,理論上能夠覆蓋車身周圍 360 度的範圍,夜視甚至應該比白天更加靈敏。
然而它卻沒有做出反應,連基礎的自動駕駛方案中會有的減速行為都沒有,而是直直地以 40 英裡/小時(約 60 公裡/小時)的速度撞向了行人。根據USC教授Bryant Smith的郵件內容,這輛無人車搭載的雷射雷達和雷達方案一定能探測到行人的出現。而這項事故的出現可能意味著這輛車上現有的技術方案有重大技術缺陷。
而一些更加「物美價廉」的傳感器方案,可能包括更少的雷射雷達和更多的攝像頭,是否意味著它們的安全程度更低?
「在現在的技術條件下,雷射雷達、雷達、攝像頭必須結合使用,並且做好融合,才能提供一個有效的數據收集、處理、分析和反饋系統。」張璐說道。
當然,也還有其他可能。在CNN的報導中,MIT AgeLab的科學家Bryan Reimer表示,這有可能是一宗「edge case」,一個機器從未被訓練過應當如何處理的情況。
其次,車聯網和智慧城市的成型也會讓自動駕駛有多重保險,變得更加可靠。
「不論這些傳感器和車輛本身的自動駕駛如何進步,都仍舊是圍繞著一輛車,而做到車和車之間、車和信號燈、車和城市之間的交互,可能能從更高的維度上來解決問題。」張璐說道。
試想當Elaine深夜出現在路旁、準備橫穿馬路時,就已經被信號燈探測到,並將信息傳達到附近車輛,那麼可能在她在馬路上邁出腳步以前,車輛就已經能夠提前減速了。而這些極端情況下的路測數據也可以幫助自動駕駛生態更快成熟。
「我們從很早就開始看和投資車聯網相關方向,因為自動駕駛最終會從人車並存、到僅僅是車和車在路上行駛。到那時候,智能交通生態系統就會變得更加重要。」在張璐看來,整車或自動駕駛系統的競爭已經非常激烈,未來的投資機會就蘊藏在相關的車聯網、交通網絡智能化和3D精準地圖等技術之中。
而最後從政策層面上看,這次事件也可能給當局提了一個醒。
實際上,在今年,加州正要開放車上無需test driver的自動駕駛路測資格。《紐約時報》的文章中也曾提到,亞利桑那州之所以開放無需駕駛員的路測機會,就是為了吸引高科技公司,給這個自然資源不突出、地理位置無優勢的中部州府的經濟帶來活力。
「當地政府必須得確定自己有能力評估什麼樣的無人車能夠上路,這件事情等於給他們再次提出了警告,這也是我在和矽谷一些議員和市長討論時會提醒他們的地方。」除了在科技、投資行業的建樹以外,張璐和矽谷政商界的合作和溝通頗為緊密,剛被矽谷商業周刊評為矽谷 100 大影響力女性之一。她對記者表示,其實政府的政策及法律制定必然會落後於技術發展的腳步,而這種謹慎也有其意義。
不難想像,法律上的追責、量刑、車輛保險方面的相應變革,都會隨之而來,這也是自動駕駛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這不一定是壞事情,它會促進我們更加審慎、繼續思考,避免一些未來的問題。」
問題三:那麼,最終看來,這件事情會影響各行各業對於自動駕駛的熱情嗎?
大概不會。
世界經濟增長放緩,資本在尋找下一個增長點,產業鏈複雜、市場龐大的自動駕駛看起來是一個絕佳標的。資本瘋狂進入,過去三年,自動駕駛及相關產業的全球總投資額高達 800 億美元。
受到資本關注的後果是,不少創業企業被迫加速前進了。有一部分還沒準備好的自動駕駛企業,明明應該先解決基礎技術,卻被迫去做整車、做底層技術、做L4 自動駕駛……
「這其實是一種『揠苗助長』。」張璐思索片刻,找到了一個能夠描述如今自動駕駛行業狀態的詞。
這次事件其實就是這個大背景下的一個悲劇。「但不可能因為這個事情,整個行業就不發展了,它更多的是一種提醒,讓從業者和政策制定方更多的去關注如何評估安全性和上路的資質,也很可能會促進這個市場更理性地思考和資本投入。」張璐總結道。
資本大量湧入,自動駕駛汽車創業企業「跳級」前進。在震驚全世界的自動駕駛首次命案的水面底下,湧動著 21 世紀最重要的產業浪潮。自動駕駛產業的車輪滾滾,分秒不停。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保持冷靜,並且在期待科技發展的同時確認自己的出發點——安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