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六心:初心不忘;道心不滅;戒心不失;恆心不動;信心不減……

2020-12-20 李理

人生有六點,

原點是人創生那一刻所在的點!

心點是你立志的那一刻所在的點。

起點是一年一月或某一個目標的起始點。

時空點是當下所在的點!

目標點是你在未來某一個目標達成時所應在的點!

極點是你處於人生最終階段所應在的那個點!

六點有六心:

原點是初心:初心不忘。始終不忘自己是從哪裡來,最初的你又是想到哪裡去?初心若滅,便不會有本原!

心點是道心:道心不滅。道心一生,不減不滅,與人同在,猶如亮劍精神一般;不死不休,是謂「道之所存,義之所在,雖萬千人逆之吾往矣」。

起點是戒心:戒心不失。年輕時,挑戰極限,許多人卻剛則易折,年壯時,雖有經驗,而許多人初心已忘,年老時,時日無多,許多人早已心死。時刻秉持戒心,打造自己所處的環境和自身的心境,不驕不餒不棄,不做錯事,說錯話,交錯人。讓自己回憶起自己的起點到時空點的那段創業歷史時,有不盡的精華和經驗,並使接下來的人生歷程中處事有道,成功有方。

時空點是恆心:恆心不動。每一個當下就是一個時空點,幾月幾號在南陽或是北京,在家裡或是在公司,無論在哪一個場,哪一個時空,都以一種恆心將這一個時空向目標點演繹和推進。

目標點是信心:信心不減。隨著時空點的變換,可能會有很多意外、幹擾,紛至而來,無論怎樣都對目標有信心,堅定的相信結果的到來。信心是自信自己做得到,搞得定,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定比困難多。

極點是決心:決心不易。無論未來有多遠,無論歲月還有多少時間,也無論曾經多少挫敗,都堅信大器晚成,都永不放棄自己的夢想和心志。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除非目標達成,否則決無他途。不成功,便成仁,唯有秉此決心,才能讓生命到達人生的極點,光風霽月,笑傲此生,了無遺憾。

相關焦點

  • 堅定的信心,無塵垢的清淨心,不摻雜煩惱之心,平常心是道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作品欣賞詩作是一首將神奇化平凡的之作。全詩闡述的是自然而然、法爾如是,本來就是不造作之道。大師眼中的耕田、種地、劈柴、擔水,沒有什麼玄妙之處,沒有委曲之處。不推所謂聖境,不加以思量分別。
  • 收攝六根,就能體會到不生不滅的菩提自性
    人就像一多媒體,六根隨時在攝取外塵,無論好的壞的,如不加以挑選,它就照單全收。而且不自覺地播放出來。有時一念還會牽引他念,如果不時時覺醒,加以切斷,它可能一波接一波,引來千念萬念,如同網際網路般,糾葛牽絆,無休無止,永無了時。
  • 師心不滅
    這個師心,非「以心為師」,而是秉燭良知和責任,教師們所昭彰、烜卓的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人性善心、職業良心。它蘊於身,在魏闕,誠為化育學生、蓬勃教育的瑰寶,不可斫損,更不可泯滅。這說明師心的得來和成全,都不輕易。因而,應當悉心珍視師心,持恆維護師心。「師心不滅」,包含前提與結果。前提是「不滅師心」,它的施行者起碼包括——教師本身、全黨全社會。
  • 《楞嚴經》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第七十四段)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罣礙,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佊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瞭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 《心經》: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從一個禪宗故事說起, 有一次,趙州禪師得到一個燒餅,被徒弟文偃看見了,師徒倆都想吃,爭執不下,最後約好,誰能把自己說得最髒最臭,誰就吃燒餅。趙州禪師說:「我是一頭驢。」文偃禪師說:「我是驢屁股。」說到這裡,趙州禪師心理已經崩潰了,自愧不如,又心有不甘,追問一句:「你這蛆在糞中幹什麼?」文偃回答說:「我在糞中乘涼。」一個大寫的服,文偃禪師如果能穿越到現在,周星馳的無釐頭祖師名號早該讓賢了。
  • 武磊:信心、耐心和恆心,堅持三心方向
    儘管比賽最終以平局告終,但這一場平局也顯得非常不容易,這一分對我們來說很寶貴,在這個時間點,可以說這是一場沒有遺憾的比賽。我也很高興為球隊貢獻了一粒進球,接下來的比賽,我們一定可以不留遺憾!上周我說過在這個時候我需要更加努力的做好自己。
  • 五祖弘忍大師:不生妄念,我所心滅,則是出世之士
    答曰:諸攝心人,為緣外境,粗心小息,內煉真心,心未清淨時,於行住坐臥中,恆徵(高麗本作「微」)意看心,猶未能了了清淨,獨照心源,是名無記心也,亦是漏心,猶不免生死大病,況復總不守真心者!是人沉沒生死苦海,何日得出?可憐!努力!努力! 經云:「眾生若情誠(疑為『精誠』)不內發者,於三世縱值恆沙諸佛,無所能為。」
  • 疫情之下,擁有4心:堅定信心、抱有恆心、回歸內心、守護初心
    而這份「希望」更多是由強大的信心、堅定的恆心、柔軟的內心與不變的初心構成。堅定信心在這樣一場艱辛的「戰役」面前,信心,無疑是最強大的武器。抱有恆心目前疫情防治已到了關鍵時期,有沒有定力、恆心,是取勝的關鍵。不信謠、不傳謠,每個人堅守自己的職責,踏實做好自己的事,就是對控制疫情最大的貢獻。
  • 堅守初心 堅定信心 信守恆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既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更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信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恆心。忠誠是堅守初心的起點。「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是每一個黨員幹部都需要正確回答的問題。忠誠,是胸懷一顆憂黨憂民的拳拳之心,是懷揣一顆為黨為民的赤子之心。忠誠是一種美德,是不忘初心的選擇。
  • 修行,就是要悟到這個「念」,本自清淨、不去不來、不生不滅的心
    所以這個根也很重要,能使人產生信心,知道佛教在歷史上有根有據,不是假的、不是憑空生出來的。釋迦牟尼佛有父母、有出生地、有歷史的記載,這就是根。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根底,研究佛法、解釋佛法也是如此,而不是毫無根據,憑空臆測。「信心銘」所講的「歸根」,不是歸到事上、歸到歷史的根,而是以心為根本,歸到菩提涅槃,歸到本具的佛性,這念心才是真正的根。
  • 保山文藝丨師心不滅
    師心的得來與成全,不外兩種情形:一是師心「固有」,就是從教之前,有的教師本來鍾愛教師職業,本來具有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人性善心和職業良知;二是師心「後有」,就是有的教師的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人性善心和職業良知,盡在從教過程中逐漸萌生、培育和牢固。
  • 本具不失的天然妙心,為何還需要學修
    甚至還有人認為佛教只是在擺弄一些無用的理論,借一些看不見、摸不著,諸如輪迴、地獄、惡鬼等名相嚇唬世人,使其不敢做壞事而已。因為既然是天然存在的東西,為什麼還要弄出那麼多法派學說出來?本有具足,我們幹嘛還花時間、精力去學?本自不失卻為何我們看不見、找不到?而這些問題的產生卻恰恰體現出內心的無明,因為不明白,所以才有迷惑、顛倒的眾生相。
  • 王陽明:此心不動,萬事隨風。人是心,心定則事安,心不定則事廢
    導語:不念過往,不畏將來,活在當下。古往今來,成大事的人都是堅定的信念,具體長遠的目光,對形勢分析得比較準確。心認為不可能的事情,一定不能實現;心認定能成功,事一定成。人是心的動物,心若計算,處處都是怨言;心若放寬,時時都是春天;心寬一寸,路寬一丈。
  • 受福不驕,受禍不苦,心則常保泰然!
    精闢閱讀中國人必備閱讀寶庫,涵蓋人生哲學
  • 暖心·信心·決心·恆心
    不設GDP指標,「六保」「六穩」,減稅降費……應對之策、民生禮包、惠企之舉,政府工作報告實事求是,精準部署,催人奮進。 信 心 不畏浮雲遮望眼,長風破浪會有時。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的重要講話,全國政協委員武義青聯想到這兩句話。多年任河北經貿大學副校長,學術研究長期在經濟領域,他最擔心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的破壞。 「總書記說,危機中育新機,變局中開新局,提振了大家的信心。」
  • 《心經》:不生不滅
    《心經》在講了五蘊皆空之後,馬上從六個方面進一步來闡明空性。我們來看經文: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一小段經文,連續用了六個"不」字,可見是非常非常的強調了。我們人生真實的樣子是什麼?是空相!宇宙真實的樣子是什麼?是空相!空的樣子就是真實的樣子,如果我們不認識空的樣子,對宇宙人生真實的樣子就不可能認識。
  • 初心信心真心決心恆心 大練兵首要練好「心」
    為此,我們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武裝頭腦,在消除疑問中學懂弄通,在實踐感悟中入腦紮根,補足精神之鈣,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始終做到「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向著推進「兩個高水平」建設、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奮勇前進。樹立攻而必克的信心。進入新時代,面臨的形勢更複雜,任務更繁重,工作更艱巨。
  • 心若不動風又奈何,你若不傷歲月無恙,不汙不垢淡看浮華
    而一顆難以平靜的心自然無法體味到人生的真,這其中有太多的附加物混滑了知覺和味覺,讓你感知不到,也讓你日漸麻木,遇喜不喜,遇悲難悲。人世間最難得的就是擁有一顆平常心,不為虛榮所誘、不為權勢所惑、不為金錢所動、不為美色所迷,不為一切的浮華沉淪。簡單的生活之所以很不容易,只緣於想得太多。
  • 法融禪師《心銘》:將心滅境,彼此由侵.心寂境如,不遣不拘
    丨出自:《大正藏》第 51 冊 《景德傳燈錄》卷三十(宋 道原纂)心性不生,何須知見。本無一法,誰論燻煉。往返無端,追尋不見。一切莫作,明寂自現。前際如空,知處迷宗。分明照境,隨照冥濛。將心守靜,猶未離病。生死忘懷,即是本性。至理無詮,非解非纏。靈通應物,常在目前。目前無物,無物宛然。不勞智鑑,體自虛玄。念起念滅,前後無別。後念不生,前念自絕。三世無物,無心無佛。眾生無心,依無心出。分別凡聖,煩惱轉盛。計校乖常,求真背正。雙泯對治,湛然明淨。不須功巧,守嬰兒行。惺惺了知,見網轉彌。寂寂無見,暗室不移。
  • 人不可縱慾,也不可禁慾,為什麼人生不失中道才能成就
    中庸之道就是一種用「中」和合之道。中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本大道。用佛家的說法講中道是為究竟。中道是「不二之義,絕待之稱」,唯一即一切,即一體不二;絕對不是相對,相對是二邊,離開二邊叫中道。凡是能夠思維、能夠言說的全是對立的,大就有小,長就有短,說就有不說,它都是二邊的。中道跟二邊是對立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叫中道。在哪裡?就在當前,就在現前,就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