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融禪師《心銘》:將心滅境,彼此由侵.心寂境如,不遣不拘

2021-02-16 燃燈無盡



丨出自:《大正藏》第 51 冊 《景德傳燈錄》卷三十(宋 道原纂)


心性不生,何須知見。本無一法,誰論燻煉。
往返無端,追尋不見。一切莫作,明寂自現。
前際如空,知處迷宗。分明照境,隨照冥濛。
一心有滯,諸法不通。去來自爾,胡假推窮。
生無生相,生照一同。欲得心淨,無心用功。
縱橫無照,最為微妙。知法無知,無知知要。
將心守靜,猶未離病。生死忘懷,即是本性。
至理無詮,非解非纏。靈通應物,常在目前。
目前無物,無物宛然。不勞智鑑,體自虛玄。
念起念滅,前後無別。後念不生,前念自絕。
三世無物,無心無佛。眾生無心,依無心出。
分別凡聖,煩惱轉盛。計校乖常,求真背正。
雙泯對治,湛然明淨。不須功巧,守嬰兒行。
惺惺了知,見網轉彌。寂寂無見,暗室不移。
惺惺無妄,寂寂明亮。萬象常真,森羅一相。
去來坐立,一切莫執。決定無方,誰為出入。
無合無散,不遲不疾。明寂自然,不可言及。
心無異心,不斷貪淫。性空自離,任運浮沉。
非清非濁,非淺非深。本來非古,見在非今。
見在無住,見在本心。本來不存,本來即今。
菩提本有,不須用守。煩惱本無,不須用除。
靈知自照,萬法歸如。無歸無受,絕觀忘守。
四德不生,三身本有。六根對境,分別非識。
一心無妄,萬緣調直。心性本齊,同居不攜。
無生順物,隨處幽棲。覺由不覺,即覺無覺。
得失兩邊,誰論好惡。一切有為,本無造作。
知心不心,無病無藥。迷時舍事,悟罷非異。
本無可取,今何用棄。謂有魔興,言空象備。
莫滅凡情,唯教息意。意無心滅,心無行絕。
不用證空,自然明徹。滅盡生死,冥心入理。
開目見相,心隨境起。心處無境,境處無心。
將心滅境,彼此由侵。心寂境如,不遣不拘。
境隨心滅,心隨境無。兩處不生,寂靜虛明。
菩提影現,心水常清。德性如愚,不立親疏。
寵辱不變,不擇所居。諸緣頓息,一切不憶。
永日如夜,永夜如日。外似頑嚚,內心虛真。
對境不動,有力大人。無人無見,無見常現。
通達一切,未嘗不遍。思惟轉昏,汩亂精魂。
將心止動,轉止轉奔。萬法無所,唯有一門。
不入不出,非靜非暄。聲聞緣覺,智不能論。
實無一物,妙智獨存。本際虛衝,非心所窮。
正覺無覺,真空不空。三世諸佛,皆乘此宗。
此宗豪末,沙界含容。一切莫顧,安心無處。
無處安心,虛明自露。寂靜不生,放曠縱橫。
所作無滯,去住皆平。慧日寂寂,定光明明。
照無相苑,朗涅槃城。諸緣忘畢,詮神定質。
不起法座,安眠虛室。樂道恬然,優遊真實。
無為無得,依無自出。四等六度,同一乘路。
心若不生,法無差互。知生無生,現前常住。
智者方知,非言詮悟。



相關焦點

  • 六祖慧能大師悟道因緣(6)牛頭法融禪師悟道因緣
    四祖回答道:「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離開了心,不要談佛;談佛,不能離開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懶融禪師問:「既不許作觀行,於境起時,心如何對治(既不許作染淨、善惡等二邊分別觀照,那麼請問,當境界起來的時候,如何用心對治)?」 四祖道:「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今付於汝。
  • 心如明鏡,境由心生
    最近有些魔幻,莫名其妙的,腦子裡總盤旋著兩個不相干的經典故事,一個是蘇軾與佛印之間「佛與屎」論;還有一個是小時候耳熟能詳的童話《狼與小羊》。物隨心轉,境由心生。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看到的也不一樣!有時候就如「佛」與「屎」的差距!《狼與小羊》小時候心性單純,看得是熱鬧。
  • 境由心生,以清淨心看世界
    以前聽過這樣一段話: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身邊的人都說境由心生,那境由心生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圖片資源來源於網絡,侵刪境遇的好壞與先天沒有多大關係筆者自身就是一個急性子,遇到問題總是想要儘快解決,有的時候處理問題的態度和辦法都略顯急躁和不成熟
  • 念心生萬法,執著空,遣除有,就失去佛性當中本具的「妙有」功德
    「一種不通」,假使不通達、不了解無上菩提,不了解這念心才是最究竟的,沒有契悟、沒有安住在覺性上面,「一念不覺生三細」,始終在外面東求西找,始終是心外求法,不知道這念心本來就具足一切法,不假外求;一念不生,就是無上法。
  • 心本無生因境有|如何安心?無心可得,是為安心!
    城市的急速發展令鄉鎮窮追不上,pin富懸殊,社會大眾適應不來,引致迷惘不已。在這個變動不居的年代,人們普遍缺乏安全感,she會缺乏穩定和諧因素,資訊過度爆炸,令人應接不暇,生活透不過氣來。人們對此若未經調節、鍛鍊,內心往往隨境而轉,忐忑不安。如何能停下來歇息一下?如何能夠安心處世呢?
  •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寂」者無聲,謂真如非可以言詮也;「滅」者無形,謂真如非可以相顯也。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曰「大」。體備萬德,用賅萬有,曰「海」。「如來大寂滅海」,即如如不動之本性也。 可憐凡夫,見聞覺知,全是生滅心。即使發心作觀,亦是生滅見。今欲以此生滅心、生滅見,觀不生滅之圓覺性海,全然反背。故曰不能至。不能至者,言其南轅北轍也。
  • 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怎樣如法禮佛
    《圓覺經》說:「若復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故今佛弟子皆以佛像做禮拜、供養、觀想之修持所用。佛經說:「禮佛一拜,罪滅河沙。」諸經典中,常贊禮拜、供養佛像之功德利益,因之佛教徒遵循已久。何以拜佛有如是功德感應等事,就佛之行持證悟,非常人所能行,由因地至果位歷經修行,已入不生不滅無餘涅槃之大光明藏。故於一一拜中,佛光注照,黑去暗除;惡業即化,障礙何有?
  • 一人之下:服靈之法完虐拘靈遣將?著實有一丟丟可笑!
    這個奇技就是拘靈遣將,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何為拘靈遣將?拘靈遣將拘靈遣將是八奇技之一,可以操控靈為自己所用,讓自己擁有靈的能力和超乎常人的神鬼力量!另一種能力就是吞噬靈讓自己的實力突然暴增!這就是拘靈遣將一種看似不太強橫,卻又感覺無解的能力!
  • 滅相不滅的真相
    既不能連結,修行即成斷滅,佛道將永不可成了。這位法師因為不相信有第七識與第八識,認為此二識乃是部派佛教之演變發展過程,而由佛滅後數百年的弟子所創造:先建立第七識,後建立第八識。所以,這位法師主張此二識唯名建立,非是可證之法,主張 佛在四阿含中只說六識,未曾說七、八識,所以他在《佛法概論》說:「佛教後期,發展為七識說,八識說,九識說。
  • 智慧法語: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神贊禪師 【經文解釋】永嘉《證道歌》云:「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嗟末法,惡時世,眾生福薄難調製。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怨害。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作在心,殃在身,不須怨訴更尤人。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卻被如來苦呵責,數他珍寶有何益?
  • 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當知第一義中,法與非法本不可說。且無所謂生死,無所謂涅槃。更無所謂度。即二邊不著,二邊雙照,皆成剩語。直須剿絕情識,斬斷葛藤。正當剿絕斬斷時,幵剖兀聲,直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則生滅滅已,便偏虛空皆成不動道場,遍虛空皆是淨光明網。便與十方諸佛覿面了也。至此雖曰無所謂度,卻已飛行絕跡的如是而度了。然後恍然即此無所謂度一句,亦是引人得度的妙法。敢問這剿絕斬斷的工夫,雖欲不謂之法,何可得乎。
  • 《楞嚴經》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第七十四段)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罣礙,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佊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瞭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 佛教常識 | 心所法
    心所法具雲心所有法,心王所領有貪嗔等眾多別作用。具有三義:(一)恆依心起,依心王方得生起;(二)與心相應,常與心王同依(根)同緣(境)及同時;(三)系屬於心,離心不能自有,如王臣之不相離。心王唯緣取境界之總相,心所於彼不唯緣取總相,亦緣取其別相。
  • 佛說:「境隨心轉則悅,心隨境轉則煩」,誰能看開,誰就超脫!
    佛說:「境隨心轉則悅,心隨境轉則煩」,誰能看開,誰就超脫!  一個人過的快樂與否,其實只取決於他自己,一個人的境況會隨著自己內心改變而改變,周身的環境只不過是內心的反映。要想人生順遂,就要學會反觀內心。
  • 師心不滅
    這個師心,非「以心為師」,而是秉燭良知和責任,教師們所昭彰、烜卓的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人性善心、職業良心。它蘊於身,在魏闕,誠為化育學生、蓬勃教育的瑰寶,不可斫損,更不可泯滅。這說明師心的得來和成全,都不輕易。因而,應當悉心珍視師心,持恆維護師心。「師心不滅」,包含前提與結果。前提是「不滅師心」,它的施行者起碼包括——教師本身、全黨全社會。
  • 察覺到自己念頭生滅的細相應心,就是菩薩智境
    學佛最重要的是認識自己的心。普通人以為自己了解自己的心,其實你根本不認識它,當然這裡所說的心不是指那個肉糰子,而是我們能知能覺的心念。我們的心念是剎那生滅的,彌勒菩薩說一剎那32億百千念。馬鳴菩薩說:「分別心生滅相者有二種:一、粗,謂相應心;二、細,謂不相應心。
  • 《楞伽經》對讀析義14:大慧三問(真/俗,法/喻,權/實)
    題記以經印心,滿天梵音。以心印經,一地疏影。心不印心,經不印經。如水洗水,似金博金。此處為總答,是心境俱遣俱不遣。「青赤諸雜色」是指境,「波浪」是指心識,「悉無有」則心境俱遣。「採集業說心」則說明之所以如以上「心名採集業,意名廣採集,諸識識所識,現等境說五」一段中分別種種識、安立種種名相、建立種種作用,均是為了「開悟諸凡夫」,即針對凡夫的境界而施設名相,所以心境俱不遣。因此,第一義諦中,執有執空均為戲論,均應遮遣,如能如實認知而不生執著,則說有說空俱不相妨。
  • 六即佛(由凡夫修行至佛果的位次);一切法皆是化;諸緣若未絕,縱幻亦不滅
    天台智者大師,立六即佛義,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一、理即佛,一切眾生,雖輪迴六道,日處塵勞煩惱中,與覺體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三解脫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並諸法果.及賢聖人.所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闢支佛.菩薩摩訶薩.諸佛世尊。是法亦是化不。佛告須菩提。一切法皆是化。於是法中有聲聞法變化。有闢支佛法變化。有菩薩法變化。有諸佛法變化。有煩惱法變化。有業因緣法變化。以是因緣故。須菩提。一切法皆是化。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諸煩惱斷。
  • 《學佛三要》:四、慧之觀境
    所以〔1〕阿毘曇學,每從蘊、處、界說起,或從色、心、心所、心不相應行、無為法說起;都是極顯明地開示了一一諸法的自相、共相、體性、作用、因、緣、果、報,以及相應、不相應,成就、不成就等。〔2〕《法華經》的「如是性、如是相……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39】,也就是這些。
  • 三界唯識,萬法唯心——阿賴耶緣起論之唯心
    如《解深密經》卷一說眾生之身心皆依「最初一切種子心識」(阿陀那識)種子而生。此所言心,當指第八識。《大乘入楞伽經》卷七偈謂心雖成為見、相或內心與外境二分,「而心無二相」,如刀不自割、指不自觸。《厚嚴經》佛偈云:心意識所緣,皆非離自性,故我說一切,惟有識無餘。謂八識所緣的一切境,都離不開八識自體,因而說一切唯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