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法語: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2020-12-12 手機鳳凰網

心性無染,本自圓成(資料圖)

【經典原文】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神贊禪師

【經文解釋】永嘉《證道歌》云:「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嗟末法,惡時世,眾生福薄難調製。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怨害。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作在心,殃在身,不須怨訴更尤人。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卻被如來苦呵責,數他珍寶有何益?他老人家去參六祖大徹大悟,六祖號之為「一宿覺」。所以古人說,尋經討論,是如入海算沙。宗門下的法子,是如金剛王寶劍,遇物即斬,碰鋒者亡,是立地成佛的無上法門。

且如神贊禪師,幼年行腳,親近百丈祖師開悟。後回受業本師處,本師問曰:「汝離吾在外,得何事業?」曰:「並無事業。」遂遣執役。一日,本師澡浴,命贊去垢。神贊拊其背曰:「好所佛堂,而佛不聖。」本師未領其旨,回首視之。神贊又曰:「佛雖不聖,且能放光。」又一日本師在窗下看經,有一蜂子投向紙窗外撞求出。贊見之,曰:「世界如許廣闊,不肯出,鑽他故紙驢年去!」

並說偈曰:「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本師聞之,以為罵他,置經問曰:「汝出外行腳如許時間,遇到何人?學到些什麼?有這麼多話說。」神贊曰:「徒自叩別,在百丈會下,已蒙百丈和尚指個歇處。因念師父年老,今特回來欲報慈德耳。」本師於是告眾,致齋請贊說法。贊即升座,舉唱百丈門風曰:「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本師於言下感悟曰:「何期垂老,得聞極則事。」於是遂將寺務交給神贊,反禮神贊為師。請看,這樣的容易,是何等灑脫!(虛雲老和尚解)

【禪師介紹】神贊禪師,百丈懷海禪師之法嗣,姓氏不詳,出家後從本州大中寺受業,後行腳參禮百丈禪師,得以開悟見性。開悟後即回大中寺,點化其本師,以報剃度之恩。

相關焦點

  • 《法華經》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若我滅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則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於其中止,園林、浴池,經行、禪窟,衣服、飲食,床褥、湯藥,一切樂具、充滿其中,如是僧坊、堂閣、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
  • 淨土宗:法身佛即法性真如海,十方諸佛共證一法身
    首先,對佛稟白,我善導,至誠恭敬,運心廣大,歸命盡虛空遍法界十方法、報、化三身諸佛。法身佛即法性真如海,十方諸佛共證一法身。此法性真如像大海般的深廣,故云法性真如海。由真如法身衍生出來的報身度化登地菩薩,由報身應眾生機緣顯現的無量化身,對此法、報、化三身諸佛悉要平等地恭敬歸命。
  • 智慧法語:對修行人而言 般若智慧重要如眼睛
    對修行人而言,般若智慧重要如眼睛。(資料圖)【經典原文】如有目者能引導,無量盲人到止境,如是智慧能攝取,無眼功德趣聖果。第六地的功德,是有眼目攝眾盲的功德。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一位菩薩在行持布施的過程中,如果缺乏般若智慧的引導,便會執著於事相。一旦執著於事相,便像一位勇士,一腳踏進了千年暗室,什麼都看不見了。對於有菩提願望又缺乏智慧的人,釋迦牟尼佛這樣形容:「如人入暗,即無所見。」
  • 我寺監院仁悟法師佛七為眾講解:圓暎大師《勸修淨土法門》(第二講)
    聽經開智慧,聞法生歡喜。2018年5月7日,農曆三月二十二,下午二時許,我寺監院仁悟法師於佛七為大眾講解:圓暎大師所著的《勸修淨土法門》。法師時而引經據典旁徵博引,時而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結合生活的常事,精彩之處多次被掌聲打斷。法師的法語似甘露滋潤著每個念佛人的心,令聽著受益匪淺。
  • 花開見佛,心如蓮花,念如菩提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每一朵盛開的蓮花裡都藏著一尊佛,帶給你安寧祥和、智慧和啟迪。用一朵蓮,來商量我們的前世今生,於是紅塵萬丈,再無羈絆,可以困住我們的心。用一朵蓮,來感知我們的情深義重,於是人海蒼茫,再無時空,可以阻隔我們的情。
  • 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怎樣如法禮佛
    何以拜佛有如是功德感應等事,就佛之行持證悟,非常人所能行,由因地至果位歷經修行,已入不生不滅無餘涅槃之大光明藏。故於一一拜中,佛光注照,黑去暗除;惡業即化,障礙何有?佛表光明,業表黑暗,拜佛乃引佛之光明,破除自己業的黑暗,如一室之黑暗,以一燭光尚可破除,況且佛遍照,暗破無餘。佛像巍巍功德,世俗凡夫以及諸般外道,自不能理解。
  • 修正法師:《依天台止觀修學得道如林》,天台與淨土原無二相
    世間所有人都在修止觀,是修六道之止觀;對不通教理之念佛人,甜瓜換苦瓢也是修止觀;止者制心一處,觀者分晰緣起,這是小乘之止觀;止者知心空寂無相,觀者照了緣起無有謬誤,這是大乘止觀;止者即用之體即照寂,觀者即體之用即寂照,上乘止觀也;寂照一心,心亦無寄而萬法現前,最上乘止觀,即天台止觀。此妙止觀見地即是功夫,歷一切法,法法皆成止觀。
  • 天台《六即佛》略說
    學佛的人在「理即佛」上往往有兩種毛病,特別是學習禪宗的人,好多人會大言不慚地說「即心即佛、是心是佛」,他認為眾生和佛是一樣的,什麼持戒、念佛、修善,都沒用,本來就是佛了,還修什麼呢?這種話看多了就不忍心看下去。印光祖師的文鈔裡有居士經常說「佛來也斬,魔來也斬」。印光祖師聽了罵道:聽其言如在九天之上(聽這人的話還以為他在九天之上了不得的),觀其行在九地之下」(看看他做的就是天壤之別)。
  • 當你如如不動,這個時候你本自具足、本自清淨(心想生)
    所以虧盈而益謙,你衰老到一定的程度,就會重新再出生,就是老和少它就有轉化了,就重新又轉世投胎來到地球,你又成了一個少兒。所以易經裡面講四象,少陰、少陽、太陰、太陽,就是一種轉化的方式,少陰少陽還能轉化太陰太陽,物極必反了,它是處於逐漸生發轉化的狀態,到達極限了這個時候必反,全部都是這樣。那在這個過程當中你怎麼辦?
  • 如幻人生,本無風雨也無晴
    如果你不能體悟佛法所說的圓滿、圓融、圓頓之圓說,以及如幻二字真義,你將會困死在這些問題中,今天小編就以粗陋的認識和大家聊聊這些,還望大家能予指正:一、悟圓之性才能解如來之義。圓滿乃指無漏遍滿,有漏則不能顯現為圓,盡虛空遍法界為之滿。如氣球有漏,任你如何努力也難使其呈現飽滿圓相。
  • 樂如漏盡願 樹中現剎願 諸根無缺願
    【章旨】十方佛土,隨緣顯現。若不如是,則非正覺。 【譯文】『我成佛時,國中菩薩,隨其心願,於寶樹中,得見十方清淨佛土,猶如鏡中,睹見其面。若不如是,不取正覺。』【釋義】或淨土,或或穢,只因迷悟,不由事相。悟自本心,則十方世界,無量剎境,儘是嚴淨佛土。
  • 慧能大師: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是夜三更時分,五祖大師秘密將頓教法門以及祖師衣缽傳付給六祖大師,並對他說:「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五祖大師又說:「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
  • 禪宗六祖: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佛教不是迷信,是科學中的哲學,是哲學中的科學,需要我們投入自己的身心去驗證,在自己的身心上去體驗,去悟道,去證道,真能夠「明心見性」,就會有智慧的升華,有人格的提升。釋迦牟尼佛悟道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可見這個「道」,從未離開過我們半步。二、我們的自性本心本自具足,不假他求。禪宗六祖因為聽五祖講解《金剛經》中的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徹大悟,他做了一首偈子: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
  • 《金剛經》:如是降伏其心,則生清淨心
    一心受持、讀誦、探討佛陀留下的經典,增添般若智慧,體悟佛陀的真實妙義,慈悲為懷,自利利他,是對佛陀最好的感恩,最好的緬懷。下面探討「如是降伏其心,則生清淨心。」《金剛經》云:「如是生清淨心」,六識感覺和認識的世間萬物,都是汙染人心的客塵,需要從心靈深處徹底的打掃乾淨,不住六塵而生清淨心。清即不濁,淨即汙染。
  • 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是什麼意思
    在《金剛經》裡,經常有這樣的話: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例如: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對此,南懷瑾先生在《金剛經說什麼》一書裡寫道:「這些話,就是儒家經常反對的,認為這樣翻來覆去,般若波羅蜜,不是般若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蜜」,並進一步把這句話解釋成「也就是佛說,真正的智慧成就,即非般若波羅蜜;智慧到了極點啊,沒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真智慧。」其實,《金剛經》裡沒有一句簡單重複的話。
  • 即心即是佛,非心非是佛,一代宗祖「馬祖道一」
    他們又哪裡知道,禪是一種智慧,禪是心智的一次突然迸發,不明白這一道理的禪人,哪怕坐穿身下的頑石,他也永遠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懷讓走進了道一。這實在是一個非凡的歷史時刻,就像天上的電光石火,就在哪陰陽相交的一剎那,天地間便會產生一道劃破長空、照徹人類的弧光。
  • 《佛說無量壽經》: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
    《佛說無量壽經》:「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驕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這是世尊釋迦牟尼佛把真實的教法傳授給彌勒菩薩,讓他去宣揚彌陀本願名號功德,以利益當來眾生。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是故,彌勒!
  • 佛說長阿含經 第一卷
    尸棄佛坐分陀利樹下成最正覺。毗舍婆佛坐娑羅樹下成最正覺。拘樓孫佛坐尸利沙樹下成最正覺。拘那含佛坐烏暫婆羅門樹下成最正覺。迦葉佛坐尼拘律樹下成最正覺。我今如來.至真。坐缽多樹下成最正覺。智慧增益。母自觀胎。見菩薩身諸根具足。如紫磨金。無有瑕穢。猶如有目之士觀淨琉璃。內外清徹。無眾障翳。諸比丘。此是諸佛常法。爾時。
  • 六即佛(由凡夫修行至佛果的位次);一切法皆是化;諸緣若未絕,縱幻亦不滅
    天台智者大師,立六即佛義,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一、理即佛,一切眾生,雖輪迴六道,日處塵勞煩惱中,與覺體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印光大師文鈔,與泰順林枝芬居士書二選摘:而智者大師.實是釋迦化身。至臨終時.有問所證位次者。答曰.我不領眾.必淨六根。損已利人.但登五品。是仍以凡夫自居也。五品者.即圓教觀行位。所悟與佛同儔.圓伏五住煩惱.而見惑尚未能斷。智者臨終.尚不顯本。意欲後學勵志精修.不致得少為足.及以凡濫聖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