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例頸靜脈穿刺反向封堵術在西安完成

2020-12-22 西部網

12月16日,西安交通大學一附院張玉順手術團隊歷時五小時再創奇蹟,成功實施了全球首例頸靜脈穿刺反向完成經導管卵圓孔未閉合併房間隔膨出瘤封堵術。

「醫生,我愛人才四十多歲,怎麼就腦梗了?肺栓塞了?你救救我們吧」。11月的一天,陝西渭南患者王先生的愛人,慕名來見西安交大一附院結構性心臟病科張玉順教授:王先生兩個月前突發左上肢肢體活動障礙,無法正常活動,上肢無法抬舉及持物,在當地醫院急診進行頭顱磁共振提示「腦梗死」,遂在當地醫院進行溶栓治療,不幸的是又引起腦出血,轉診到西安某醫院治療4天後出院。出院一月又出現胸痛、咳血和氣短等症狀,檢查又發現肺動脈栓塞,繼而在西安另一家醫院進行了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術後雙下肢靜脈又長滿血栓,輾轉多家醫院醫生均無解決方案。原來王先生是由於靜脈血栓通過「未閉卵圓孔」進入腦子裡造成了腦梗,後又發生肺栓塞,現在要溶栓或抗凝治療,醫生又害怕小血栓經過濾器再次引起腦梗死。真是「前怕老虎後怕狼」啊!在束手無策的情況下,醫生向患者推薦了「中國封堵第一人」、POF手術最權威專家張玉順教授。

15日全科舉行術前討論,超聲醫生杜亞娟:患者不但有卵圓孔未閉還合併有房間隔膨出瘤,下腔靜脈濾器已被血栓完全堵死,雙下肢嚴重水腫。也就是說,準備置入卵圓孔封堵器的常規路徑被堵死了,這大大增加了手術難度。王星燁主治醫師提出:患者中度貧血、肝功能不全。因下腔靜脈濾器以下血栓阻塞,且卵圓孔大,如強行穿濾器按常規方法封堵卵圓孔,有可能使微小血栓脫落風險導致反常栓塞並再次引發腦梗死。國外曾有報導經肝靜脈穿刺入路的方法,但患者肝功能很差,家屬有顧慮。

張玉順教授了解患者整體情況後分析認為,常規封堵卵圓孔很簡單,但該患者因為入路問題變得非常複雜。既往碰到類似問題,通過上腔靜脈封堵過房間隔缺損,有一定的經驗,但反覆查閱文獻未發現封堵過卵圓孔,主要原因是從上腔靜脈封堵卵圓孔,就像「倒著走路或爬山」,比預想要困難得多,要做好各種思想準備,特別是沒有「成品」的導管和導絲,需要自行制定。

12月16日,全球首例頸靜脈穿刺反向完成經導管卵圓孔未閉合併房間隔膨出瘤封堵術,在交大一附院進行。因為手術的複雜性,原來需要2人完成的手術,現在需要更多的人來配合,謝學剛醫師、王星燁醫師、何璐博士和張玉順教授組成了強大的手術團隊 。手術果然如張玉順教授所料,用現成導管很難找到卵圓孔,張教授團隊反覆用普通電吹風成型導管,好不容易找到了卵圓孔,但因「倒著走路」導絲又難以到位,反覆嘗試,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應用左冠導管、MPA1導管、180度抗折輸送長鞘、兩圈半導絲等器械,完成卵圓孔未閉並房間隔膨出瘤封堵術。原本20分鐘的卵圓孔未閉封堵術,因為患者的病況特殊,張玉順教授手術團隊的醫生們扛著沉重的鉛衣整整耗時5小時,最終成功完成了完美的封堵手術。此次手術在手術方式上突破創新,克服原下腔靜脈入路受阻困難,減少全麻風險,未使用經食道心動超聲監測,減輕患者痛苦,簡化手術術程。使患者手術風險降低,得到最大獲益,還降低了手術花費。

據了解,在張玉順教授的帶領下,西安交大一附院結構性心臟病科不斷創新屢創奇蹟,繼完成世界首例「應用室間隔封堵傘封堵下腔型房間隔缺損術」後,又再創世界首例「頸靜脈穿刺反向完成經導管卵圓孔未閉合併房間隔膨出瘤封堵術」。張玉順教授被業界譽為中國的「封堵王」「先心封堵第一人」等,今年9月被國家血管中心聘任為PFO規範化診療學院共同院長,在PFO規範化診療指導創新領域,為患者提供著最先進診療方案和手術。

張玉順教授

【新聞多一點】張玉順教授簡介

張玉順教授,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病醫院副院長、結構性心臟病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現任中國人體健康科技促進會結構性心臟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心臟學會主任委員,中國醫藥信息學會心功能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分會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循證預防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西安醫學會結構性心臟病學會主任委員,《心臟雜誌》副主編,《中華心血管病雜誌》、《中國醫師進修雜誌》、《臨床軍醫雜誌》和《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等雜誌的編委。

主編專著8部,參編專著10部,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主持陝西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自然科學基金多項,參與國家科技攻關計劃2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陝西省科技進步獎及軍隊科技進步多項。(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劉小榮)

編輯:融媒體

相關焦點

  • 國內外少見頸靜脈穿刺反向封堵術在西安完成
    12月16日,西安交通大學一附院張玉順手術團隊歷時五小時再創奇蹟,成功實施了頸靜脈穿刺反向完成經導管卵圓孔未閉合併房間隔膨出瘤封堵術。11月的一天,陝西渭南患者王先生的愛人,慕名來見西安交大一附院結構性心臟病科張玉順教授。王先生兩個月前突發左上肢肢體活動障礙,在當地醫院急診進行頭顱磁共振提示「腦梗死」,並進行了溶栓治療,不幸的是又引起腦出血,轉診到西安某醫院治療,出院一月又出現胸痛、咳血和氣短等症狀,檢查又發現肺動脈栓塞,繼而在西安另一家醫院進行了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術後雙下肢靜脈又長滿血栓,輾轉多家醫院醫生均無解決方案。
  • 世界首例頸內靜脈穿刺反向封堵術獲成功
    西安新聞網訊 在心房進行卵圓孔反向封堵手術就像倒著走路或開車玩「倒庫」一樣……近日,西安交通大學一附院結構性心臟病科張玉順手術團隊歷時五小時,成功實施了全球首例頸內靜脈穿刺反向完成經導管卵圓孔未閉合併房間隔膨出瘤封堵術獲得成功,創造了一項新的奇蹟!
  • 一附院完成世界首例應用室間隔缺損傘封堵下腔型房間隔缺損
    近日,西安交大一附院結構性心臟病科張玉順教授團隊利用先進的3D列印技術,在總結以往的使用」動脈導管未閉封堵器」封堵下腔型房缺介入治療的基礎上,對一「房間隔缺損(9mm 下腔型)」患者採用』室間隔封堵器」封堵取得成功,打破了長期以來下腔型房間隔缺損不能做介入治療的禁區,對下腔靜脈影響小,優於使用 「動脈導管未閉封堵器」封堵。
  • 我院心血管內科成功開展臨汾市首例左心耳封堵術【技術新突破】
    我院心血管內科成功開展臨汾市首例左心耳封堵術【技術新突破】 2020-11-13 18: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世界首例使用室缺封堵器封堵下腔型房間隔缺損手術
    3D列印技術,在總結以往的使用」動脈導管未閉封堵器」封堵下腔型房缺介入治療的基礎上,對一「房間隔缺損(9mm 下腔型)」患者採用』室間隔封堵器」封堵取得成功,打破了長期以來下腔型房間隔缺損不能做介入治療的禁區,對下腔靜脈影響小,優於使用 「動脈導管未閉封堵器」封堵。
  • 哈醫大一院完成我省首例絨毛膜穿刺術
    (作者:徐旭)日前,29歲的王女士進行常規早孕期超聲檢查,未探及確切鼻骨回聲,哈醫大一院產前診斷中心王洪玲醫師和石惠傑醫師為其行絨毛膜穿刺術和絨毛染色體檢查,排除了胎兒患21三體症候群(鼻骨缺失)的可能。
  • 鄭州市九院趙明中團隊在ICE指導下行「房顫射頻消融+左心耳封堵」術
    病區張玉芝主任、張祖峰副主任、朱秋平主管醫師認真評估,並與心臟中心、心血管介入中心趙明中主任共同討論後決定予以房顫一站式治療,「一次介入術、解決兩困惑」。7月6日,成阿姨在心血管介入中心接受了心腔內超聲(Intra-cardiac echocardiography, ICE)指導下「房顫射頻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介入手術治療。
  • 邵陽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腎內科成功完成首例人工血管內瘻成行術
    紅網時刻12月7日訊(通訊員 陳紅雲 張海燕)近日,邵陽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腎內科成功完成該院首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成形術,標誌著邵陽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術邁上新的臺階。51歲的羅女士,8年前被確診出患尿毒症,在邵陽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進行血液透析。
  • 梅州市人民醫院完成粵東西北首例 無導線起搏器植入
    近日,梅州市人民醫院成功完成粵東西北首例世界最小的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無導線起搏器(Micra)的植入,這標誌著該院心血管內科的心臟器械植入水平邁入國際先進行列。 植入最小心臟起搏器 解決心率問題 患者賴伯今年75歲,因患有間歇性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到市人民醫院入院治療。
  • 泰安市第一人民醫院完成首例大腦中動脈支架置入術
    10月3日上午,泰安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一科副主任醫師欒偉星、主治醫師王偉在齊魯醫院主任醫師吳偉的精心指導,及介入診療部、手術麻醉科同仁的大力配合下,成功完成醫院首例大腦中動脈支架置入術。據悉,患者翟某,63歲,因頭懵6小時餘入院,行腦血管造影提示右側頸總動脈末端和頸內動脈起始段斑塊形成,右側頸內動脈迂曲,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狹窄約90%,左側椎動脈起始部迂曲,基底動脈粥樣硬化,中段見局限性狹窄約85%,患者無相關手術禁忌,於2019-10-03全麻下自右側股動脈穿刺行右側大腦中動脈支架植入術+球囊擴張術,手術歷時約1.5小時,順利完成,患者感覺良好,術中無不適
  • 鄭州市心血管病醫院袁義強獲「左心耳封堵術」全球帶教證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曉敏  12月14日上午,鄭州市心血管病醫院(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院長袁義強正式拿到「左心耳封堵術」全球帶教證。在我國,目前拿到這一證書的不超過20人。
  • 不足2克膠囊大小 青島市首例無導線起搏器在市立醫院成功植入
    半島網6月30日訊  6月19日,青島市市立醫院成功完成青島地區首例無導線起搏器Micra植入。開啟了青島市無導線起搏器治療心律失常的新時代,標誌著市立醫院心律失常診治水平邁入了國內先進水平。膠囊大小,通過血管直達心臟Micra無導線起搏器如膠囊大小,重量不足2g,體積和重量僅為傳統起搏器的十分之一,經穿刺血管,直接放入心腔內膜,無需植入心內膜導線,也無需在胸前開刀製作皮下囊袋,減少了創傷與感染風險,而且手術時間大大縮短,患者術後幾乎感覺不到起搏器的存在。
  • 貴陽市首例!經腋窩腔鏡甲狀腺癌根治術成功完成
    12月13日,歷時90分鐘,貴航貴陽醫院普通外一科完成了一例經腋窩腔鏡甲狀腺癌根治術,這臺手術的成功實施,在貴陽市範圍內屬首例。記者了解到,這名患者入院後,經仔細篩查,確診為甲狀腺癌,腫塊1公分大小。術前,經周密準備,貴航貴陽醫院普外一科手術團隊與雷尚通副教授聯手,採用腔鏡技術,將穿刺口選在患者腋窩處,通過皮下直達「病灶」,僅耗時90分鐘就成功地為患者完成了全市首例經腋窩腔鏡甲狀腺癌根治術。
  • ...交大一附院成功完成國內首例巨大雙孔下腔型房間隔缺損封堵手術
    >中央型)」患者採用雙傘封堵取得成功,打破了長期以來下腔型房間隔缺損不能做介入治療的禁區。  直到今年,患者的症狀加重,同時伴系統性紅斑狼瘡、高血壓等基礎病,慕名來到西安交大一附院,找到了張玉順教授,希望行介入封堵術治療她的心臟病完成她的心願。
  • 近日,開陽縣中西醫結合醫院腦病科成功開展首例立體定向微創穿刺...
    近日,開陽縣中西醫結合醫院腦病科成功開展首例立體定向微創穿刺顱內血腫清除術,成功治療一腦出血患者。    11月25日,一名53歲的男性患者孔某,因「突發左側肢體無力3+小時」求診於開陽縣中西醫結合醫院。
  • 剖析羊膜腔穿刺術
    >剖析羊膜腔穿刺術2010-03-30 09:39:19出處:太平洋親子論壇作者:佚名  有的孕媽咪會被醫生要求做羊水穿刺  Q:什麼是羊膜腔穿刺術?  A:羊膜腔穿刺術是醫生在超聲波探頭的引導下,用一根細長的穿刺針穿過腹壁、子宮肌層及羊膜進入羊膜腔,抽取20~30ml羊水,以檢查其中胎兒細胞的染色體、DNA、生化成分等,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種產前診斷技術。操作過程簡單、穿刺前不需麻醉、不需住院。  Q:羊膜腔穿刺有什麼風險?會損傷到胎兒嗎?會造成胎兒畸形嗎?
  • 世界首例 威海市中心醫院利用磁導航手術機器人+AR完成創傷骨科...
    世界首例人工智慧磁導航機器人引導的骶髂關節分離閉合復位空心釘內固定手術大眾網·海報新聞威海8月8日訊(通訊員 李祥安 王倩 記者 程永生) 8月7日,威海市中心醫院完成世界首例人工智慧磁導航機器人引導的骶髂關節分離閉合復位空心釘內固定手術
  • 成功實施「梨型」心房間隔缺損封堵術,患者康復後連聲道謝!
    此手術方法採用經股靜脈穿刺,將封堵傘送入心房,固定在房間隔缺損處,阻斷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恢復正常血液循環途徑。 該手術為微創手術,但需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且該患者心臟形態改變,意味著行手術時解剖位置有所改變,增加了手術的難度及術中的風險。對此,經醫生反覆向患者及家屬交待手術風險及併發症後,患者及家屬強烈要求繼續行微創手術治療。
  • 心臟換瓣不「開胸」,六旬老人獲「心」生——懷化市首例TAVR手術...
    患者出院前送上錦旗表示感謝1月6日,在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TAVR手術(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的患者成功出院,該手術為懷化市首例,標誌著市一醫院心內科微創瓣膜置換手術邁上了一個新臺階。TAVR手術是一種非開胸的微創瓣膜置換手術,僅僅穿刺股動脈通過介入導管技術,將人工心臟瓣膜輸送至主動脈瓣位置,取代自身瓣膜,完成人工瓣膜植入,從而恢復瓣膜功能,具有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術後恢復快等優勢。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一科醫務人員查看患者,討論後認為該患者有TAVR手術指徵,患者及家屬同意在該院行TAVR手術。
  • 羊膜腔穿刺術
    以下為您提供了有關羊膜腔穿刺術檢測的信息。羊膜腔穿刺術操作方法 羊膜腔穿刺術,是一種獲取胎兒細胞的方法。常在B超監測下用穿刺針穿過腹壁和子宮進入羊膜腔吸取少量羊水的技術。「羊膜腔穿刺術」就是把一根很細的針頭,刺進子宮壁的羊膜中,抽取出少量的羊水做檢查。羊水主要是胎兒的尿,抽取少量羊水對胎兒不會造成不良影響。穿刺的部位離胎兒很遠,傷害到胎兒的機會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