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聞網訊 在心房進行卵圓孔反向封堵手術就像倒著走路或開車玩「倒庫」一樣……近日,西安交通大學一附院結構性心臟病科張玉順手術團隊歷時五小時,成功實施了全球首例頸內靜脈穿刺反向完成經導管卵圓孔未閉合併房間隔膨出瘤封堵術獲得成功,創造了一項新的奇蹟!
「醫生,我愛人才四十多歲,怎麼就腦梗了?肺栓塞了?」40多歲的王先生是渭南人,兩個月前突發左上肢肢體活動障礙,無法正常活動,上肢無法抬舉及持物,在當地醫院進行頭顱磁共振提示「腦梗死」,遂在當地醫院進行溶栓治療,不幸的是又引起腦出血,轉診到西安某醫院治療4天後出院。出院一月又出現胸痛、咳血和氣短等症狀,檢查又發現肺動脈栓塞,繼而在西安另一家醫院進行了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術後雙下肢靜脈又長滿血栓,輾轉多家醫院均無更好的解決方案。原來王先生是由於靜脈血栓通過「未閉卵圓孔」進入大腦造成了腦梗,後又發生肺栓塞,現在要溶栓或抗凝治療,醫生又害怕小血栓經過濾器再次引起腦梗死。在束手無策的情況下,醫生向患者推薦了「中國封堵第一人」、POF手術權威專家張玉順教授。
接診後,在全科舉行術前討論時,超聲醫生認為,患者不但有卵圓孔未閉還合併有房間隔膨出瘤,下腔靜脈濾器已被血栓完全堵死,雙下肢嚴重水腫。也就是說,準備置入卵圓孔封堵器的常規路徑被堵死了,這大大增加了手術難度。主治醫師也提出:患者中度貧血、肝功能不全。因下腔靜脈濾器以下血栓阻塞,且卵圓孔大,如強行穿濾器按常規方法封堵卵圓孔,有可能使微小血栓脫落風險導致反常栓塞並再次引發腦梗死。國外曾有報導經肝靜脈穿刺入路的方法,但患者肝功能很差,家屬有顧慮。
張玉順教授匯總大家意見後進行綜合研判和分析,認為常規封堵卵圓孔很簡單,但該患者因為入路問題變得非常複雜。既往碰到類似問題,通過上腔靜脈封堵過房間隔缺損,有一定的經驗,但反覆查閱文獻未發現封堵過卵圓孔,主要原因是從上腔靜脈封堵卵圓孔,就像「倒著走路或爬山」,比預想要困難得多,特別是沒有「成品」的導管和導絲,需要自行制定。
12月16日,全球首例頸靜脈穿刺反向完成經導管卵圓孔未閉合併房間隔膨出瘤封堵術,在交大一附院進行。因為手術的複雜性,原來需要2人完成的手術,現在需要更多的人來配合。手術果如張玉順教授所料,用現成導管很難找到卵圓孔,張教授團隊反覆用普通電吹風成型導管,好不容易找到了卵圓孔,但因「倒著走路」導絲又難以到位。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反覆嘗試,最終應用左冠導管、MPA1導管、180度抗折輸送長鞘、兩圈半導絲等器械,完成卵圓孔未閉並房間隔膨出瘤封堵術。原本20分鐘的卵圓孔未閉封堵術,因為患者的病況特殊,張玉順教授團隊的醫生們穿著沉重的鉛衣耗時5小時,最終成功完成了封堵手術。此次手術在手術方式上突破創新,克服原下腔靜脈入路受阻困難,減少全麻風險,未使用經食道心動超聲監測,減輕患者痛苦、簡化手術術程、降低了手術花費。
經檢索,在張玉順教授的帶領下,西安交大一附院結構性心臟病科不斷創新屢創奇蹟,繼完成世界首例「應用室間隔封堵傘封堵下腔型房間隔缺損術」後,又再創世界首例「頸內靜脈穿刺反向完成經導管卵圓孔未閉合併房間隔膨出瘤封堵術」。張玉順教授被業界譽為中國「封堵王」、「先心封堵第一人」等,今年9月被國家心血管中心聘任為PFO規範化診療學院共同院長,在PFO規範化診療指導創新領域,為患者提供最先進的診療方案。(文/圖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超 張黎娜)
來源:西安新聞網
【來源:西安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