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例頸內靜脈穿刺反向封堵術獲成功

2020-12-23 瀟湘名醫

西安新聞網訊 在心房進行卵圓孔反向封堵手術就像倒著走路或開車玩「倒庫」一樣……近日,西安交通大學一附院結構性心臟病科張玉順手術團隊歷時五小時,成功實施了全球首例頸內靜脈穿刺反向完成經導管卵圓孔未閉合併房間隔膨出瘤封堵術獲得成功,創造了一項新的奇蹟!

「醫生,我愛人才四十多歲,怎麼就腦梗了?肺栓塞了?」40多歲的王先生是渭南人,兩個月前突發左上肢肢體活動障礙,無法正常活動,上肢無法抬舉及持物,在當地醫院進行頭顱磁共振提示「腦梗死」,遂在當地醫院進行溶栓治療,不幸的是又引起腦出血,轉診到西安某醫院治療4天後出院。出院一月又出現胸痛、咳血和氣短等症狀,檢查又發現肺動脈栓塞,繼而在西安另一家醫院進行了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術後雙下肢靜脈又長滿血栓,輾轉多家醫院均無更好的解決方案。原來王先生是由於靜脈血栓通過「未閉卵圓孔」進入大腦造成了腦梗,後又發生肺栓塞,現在要溶栓或抗凝治療,醫生又害怕小血栓經過濾器再次引起腦梗死。在束手無策的情況下,醫生向患者推薦了「中國封堵第一人」、POF手術權威專家張玉順教授。

接診後,在全科舉行術前討論時,超聲醫生認為,患者不但有卵圓孔未閉還合併有房間隔膨出瘤,下腔靜脈濾器已被血栓完全堵死,雙下肢嚴重水腫。也就是說,準備置入卵圓孔封堵器的常規路徑被堵死了,這大大增加了手術難度。主治醫師也提出:患者中度貧血、肝功能不全。因下腔靜脈濾器以下血栓阻塞,且卵圓孔大,如強行穿濾器按常規方法封堵卵圓孔,有可能使微小血栓脫落風險導致反常栓塞並再次引發腦梗死。國外曾有報導經肝靜脈穿刺入路的方法,但患者肝功能很差,家屬有顧慮。

張玉順教授匯總大家意見後進行綜合研判和分析,認為常規封堵卵圓孔很簡單,但該患者因為入路問題變得非常複雜。既往碰到類似問題,通過上腔靜脈封堵過房間隔缺損,有一定的經驗,但反覆查閱文獻未發現封堵過卵圓孔,主要原因是從上腔靜脈封堵卵圓孔,就像「倒著走路或爬山」,比預想要困難得多,特別是沒有「成品」的導管和導絲,需要自行制定。

12月16日,全球首例頸靜脈穿刺反向完成經導管卵圓孔未閉合併房間隔膨出瘤封堵術,在交大一附院進行。因為手術的複雜性,原來需要2人完成的手術,現在需要更多的人來配合。手術果如張玉順教授所料,用現成導管很難找到卵圓孔,張教授團隊反覆用普通電吹風成型導管,好不容易找到了卵圓孔,但因「倒著走路」導絲又難以到位。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反覆嘗試,最終應用左冠導管、MPA1導管、180度抗折輸送長鞘、兩圈半導絲等器械,完成卵圓孔未閉並房間隔膨出瘤封堵術。原本20分鐘的卵圓孔未閉封堵術,因為患者的病況特殊,張玉順教授團隊的醫生們穿著沉重的鉛衣耗時5小時,最終成功完成了封堵手術。此次手術在手術方式上突破創新,克服原下腔靜脈入路受阻困難,減少全麻風險,未使用經食道心動超聲監測,減輕患者痛苦、簡化手術術程、降低了手術花費。

經檢索,在張玉順教授的帶領下,西安交大一附院結構性心臟病科不斷創新屢創奇蹟,繼完成世界首例「應用室間隔封堵傘封堵下腔型房間隔缺損術」後,又再創世界首例「頸內靜脈穿刺反向完成經導管卵圓孔未閉合併房間隔膨出瘤封堵術」。張玉順教授被業界譽為中國「封堵王」、「先心封堵第一人」等,今年9月被國家心血管中心聘任為PFO規範化診療學院共同院長,在PFO規範化診療指導創新領域,為患者提供最先進的診療方案。(文/圖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超 張黎娜)

來源:西安新聞網

【來源:西安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世界首例頸靜脈穿刺反向封堵術在西安完成
    12月16日,西安交通大學一附院張玉順手術團隊歷時五小時再創奇蹟,成功實施了全球首例頸靜脈穿刺反向完成經導管卵圓孔未閉合併房間隔膨出瘤封堵術。「醫生,我愛人才四十多歲,怎麼就腦梗了?肺栓塞了?你救救我們吧」。
  • 國內外少見頸靜脈穿刺反向封堵術在西安完成
    12月16日,西安交通大學一附院張玉順手術團隊歷時五小時再創奇蹟,成功實施了頸靜脈穿刺反向完成經導管卵圓孔未閉合併房間隔膨出瘤封堵術。如強行穿濾器按常規方法封堵卵圓孔,有可能使微小血栓脫落風險導致反常栓塞並再次引發腦梗死。國外曾有報導經肝靜脈穿刺入路的方法,但患者中度貧血、肝功能很差,家屬有顧慮。 張玉順教授分析後認為,常規封堵卵圓孔很簡單,但該患者因為入路問題變得非常複雜。
  • 經B超引導頸內靜脈置入PICC管在臨床中的應用
    經外周靜脈中心靜脈置管(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是經外周靜脈(貴要靜脈、肱靜脈、頭靜脈)穿刺置管,其頭端定位於上腔靜脈中下三分之一處。1997年首次引進中國,近十年在我國得到廣泛臨床應用。
  • 世界首例使用室缺封堵器封堵下腔型房間隔缺損手術
    ,對一「房間隔缺損(9mm 下腔型)」患者採用』室間隔封堵器」封堵取得成功,打破了長期以來下腔型房間隔缺損不能做介入治療的禁區,對下腔靜脈影響小,優於使用 「動脈導管未閉封堵器」封堵。這是 世界首例使用室缺封堵器封堵下腔型房間隔缺損手術 。此次手術的順利完成,也標誌著一附院再次熟練使用3D列印技術成功突破複雜先天性心臟病手術禁區,將3D列印技術和先心病介入整合治療推上新的臺階。
  • 一附院完成世界首例應用室間隔缺損傘封堵下腔型房間隔缺損
    近日,西安交大一附院結構性心臟病科張玉順教授團隊利用先進的3D列印技術,在總結以往的使用」動脈導管未閉封堵器」封堵下腔型房缺介入治療的基礎上,對一「房間隔缺損(9mm 下腔型)」患者採用』室間隔封堵器」封堵取得成功,打破了長期以來下腔型房間隔缺損不能做介入治療的禁區,對下腔靜脈影響小,優於使用 「動脈導管未閉封堵器」封堵。
  • 濰坊首例新生兒CRRT技術搶救急性腎衰極低出生體重兒成功
    人民網濰坊12月10日電 近日,濰坊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重症監護室(NICU)成功開展了濰坊市首例新生兒CRRT(連續腎臟替代療法)治療項目。搶救患兒1490g,創造了省內CRRT治療極低出生體重兒的新記錄,走到了全國前列!標誌著濰坊市婦幼保健院危重新生兒的救治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
  • 我院心血管內科成功開展臨汾市首例左心耳封堵術【技術新突破】
    我院心血管內科成功開展臨汾市首例左心耳封堵術【技術新突破】 2020-11-13 18: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鄭州市九院趙明中團隊在ICE指導下行「房顫射頻消融+左心耳封堵」術
    經皮左心耳封堵術是非瓣膜性房顫患者預防卒中的重要方法,已成為抗凝藥物治療的合理替代,被歐洲、美國和中國等多個指南/共識推薦用於房顫患者的腦卒中預防。目前,越來越多的房顫患者開始接受這項新的微創介入手術來預防房顫引起的腦卒中。 經食道超聲檢查(TEE)在左心耳封堵術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 血液透析後的自我護理|穿刺|靜脈|自我護理|-健康界
    內瘻開始使用後應注意1.保持穿刺點皮膚乾淨、乾燥,如果需要淋浴及遊泳時,要貼防水膠布;2.透析後穿刺處局部壓迫止血力量要適宜,根據自己的凝血條件逐漸摸索出局部壓迫時間,一般情況下無論是動脈或靜脈穿刺處壓迫時間多在5-15分鐘,壓迫部位應在沿穿刺針尖方向,距穿刺點0.5-1.0cm處
  • 不足2克膠囊大小 青島市首例無導線起搏器在市立醫院成功植入
    半島網6月30日訊  6月19日,青島市市立醫院成功完成青島地區首例無導線起搏器Micra植入。開啟了青島市無導線起搏器治療心律失常的新時代,標誌著市立醫院心律失常診治水平邁入了國內先進水平。膠囊大小,通過血管直達心臟Micra無導線起搏器如膠囊大小,重量不足2g,體積和重量僅為傳統起搏器的十分之一,經穿刺血管,直接放入心腔內膜,無需植入心內膜導線,也無需在胸前開刀製作皮下囊袋,減少了創傷與感染風險,而且手術時間大大縮短,患者術後幾乎感覺不到起搏器的存在。
  • 安徽首例!雙胎臍帶血穿刺在中國科大附一院(南區)成功完成
    臍帶血穿刺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大附一院(南區)獲悉,4 月 8 日,該院產前診斷中心聯合超聲醫學科成功為一馬來西亞籍孕婦進行雙胎臍帶血穿刺,以更好的幫助該孕婦進行胎兒產前診斷。據了解,該例穿刺為我省首例同時對雙胎的 2 個胎兒分別行臍帶血穿刺。馬來西亞籍孕婦於連媞(化名)雙胎妊娠,在懷孕 21 周時超聲檢查發現 " 胎兒 1 雙側腎竇分離,胎兒 2 左側腎積水,右側腎竇分離 "。2 個月後,該孕婦經推薦前往中國科大附一院(南區)產前診斷中心就診。
  • 益陽市中心醫院成功開展全市首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成形術
    夏爺爺年過七旬一直備受尿毒症每周需要血液透析的折磨,長期的血透導致血管條件極差,多次重建的自體動靜脈內瘻也因吻合口狹窄甚至閉塞而無法達到足夠血流量,血液透析無法成功進行。感覺已束手無策的夏爺爺,來到益陽市中心醫院普外科三病區血管外科尋求幫助。
  • 這樣處理中心靜脈導管拔除後的穿刺點,才能有效預防併發症!
    中心靜脈置管是指從靜脈將中心靜脈導管插入至上下腔靜脈靠近右心房處, 主要用於外科大手術、急診搶救、腸外營養及腫瘤患者的化療等,常見置管部位有頸內靜脈、頸外靜脈、鎖骨下靜脈和股靜脈。中心靜脈導管在臨床中使用一般不超過1個月,為避免出現不良併發症,患者出院時應及時拔除。而拔除後穿刺點如何處理,大家有沒有關注過呢?
  • 解密:中心靜脈置管的方方面面
    3.置入點最常用的CVC穿刺點包括:頸內靜脈、鎖骨下靜脈、股靜脈、經外周靜脈置入的中心靜脈如(貴要靜脈、頭靜脈、肱靜脈,也就是PICC技術)。4.導管選擇5.穿刺技術在1953年,Dr. Sven Seldinger首先描述了目前廣泛適用的血管穿刺技術:導絲引導的經皮穿刺技術(經皮穿刺技術)。使用Seldinger技術進行CVC置管需要了解一些解剖標誌。但是解剖學標誌在一些情況下會有變異,比如頸內靜脈通常就有10-20%的變異;這些變異降低了穿刺的成功率,增加了併發症的發生率。
  • 小兒股靜脈穿刺的技巧!
    但更換的護士由於小兒哭鬧、活動等,也沒有穿刺成功,家屬非常不滿。小兒股靜脈穿刺是兒科護理技術難度較大的操作之一,很多新護士都不能掌握其要領,導致穿刺費時長、患兒哭鬧厲害、抽血中斷、穿刺後皮下瘀青、穿刺失敗等,引發患兒家屬不滿情緒。其實,只要善於總結,掌握以下技巧,小兒股靜脈穿刺並非難事。
  • ...首例「新型階梯式」血液透析用隧道式中心靜脈導管——逆行置管...
    中國醫大一院開展東北首例「新型階梯式」血液透析用隧道式中心靜脈導管——逆行置管技術 2020-06-15 09: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靜脈穿刺不得不說的幾個細節
    無論是小孩子、還是大人第一次靜脈穿刺成功都是至關重要的。只有第一次靜脈穿刺成功他們才會信賴護士,願意配合我們工作。不得不說每個人都是從新手過來的,可是作為新手不得不留意以下幾個細節。一:對方也是第一次扎針當地方提出來她是第一次扎點滴的時候,作為新手護士的你一定要慎重。仔細評估血管,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建議換老師來。
  • 全市首例,清遠人醫給尿毒症患者植入「人工血管」
    近日,清遠市人民醫院腎內科成功完成該院首例即穿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成形術,這標誌著市人民醫院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術邁上新的臺階,成為清遠市首家獨立開展即穿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成形術的醫院,也是清遠唯一全面開展血液淨化血管通路全部技術的醫院。
  • 心房間隔缺損30毫米,心內科成功微創封堵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心房間隔缺損小於20毫米主要以介入封堵為主,手術的成功率高,患者創傷較小、恢復快、預後好。      然而,曾小姐的心臟彩超顯示心房間隔缺損面積較大,屬於「巨大心房間隔缺損」,且缺損上部位置距離心房後頂、主動脈瓣非常近。
  • 請牢記這幾點,靜脈穿刺不難!
    大部分護士知道臨床上靜脈注射、輸液、輸血、採血的位置在淺靜脈,而淺靜脈的具體解剖位置在哪卻鮮有人知。所謂知己知彼,才會常打「勝仗」。淺靜脈位於皮下淺筋膜內,又叫皮下靜脈,位置表淺,透過皮膚在體表易於看見,究竟有多淺,以手背皮膚為例,平均厚度約1.2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