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西安交通大學一附院張玉順手術團隊歷時五小時再創奇蹟,成功實施了頸靜脈穿刺反向完成經導管卵圓孔未閉合併房間隔膨出瘤封堵術。來自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的查新報告顯示,該手術方法在國內外少見。
「醫生,我愛人才四十多歲,怎麼就腦梗了?肺栓塞了?你救救我們吧!」11月的一天,陝西渭南患者王先生的愛人,慕名來見西安交大一附院結構性心臟病科張玉順教授。王先生兩個月前突發左上肢肢體活動障礙,在當地醫院急診進行頭顱磁共振提示「腦梗死」,並進行了溶栓治療,不幸的是又引起腦出血,轉診到西安某醫院治療,出院一月又出現胸痛、咳血和氣短等症狀,檢查又發現肺動脈栓塞,繼而在西安另一家醫院進行了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術後雙下肢靜脈又長滿血栓,輾轉多家醫院醫生均無解決方案。
原來,王先生是由於靜脈血栓通過「未閉卵圓孔」進入腦子裡造成了腦梗,後又發生肺栓塞,現在要溶栓或抗凝治療,醫生又害怕小血栓經過濾器再次引起腦梗死。束手無策的情況下,醫生向患者推薦了「中國封堵第一人」、 PFO (卵圓孔未閉)手術權威專家張玉順教授。
手術前一天術前討論,超聲醫生杜亞娟說,患者不但有卵圓孔未閉還合併有房間隔膨出瘤,下腔靜脈濾器已被血栓完全堵死,雙下肢嚴重水腫。也就是說,準備置入卵圓孔封堵器的常規路徑被堵死了,這大大增加了手術難度。如強行穿濾器按常規方法封堵卵圓孔,有可能使微小血栓脫落風險導致反常栓塞並再次引發腦梗死。國外曾有報導經肝靜脈穿刺入路的方法,但患者中度貧血、肝功能很差,家屬有顧慮。
張玉順教授分析後認為,常規封堵卵圓孔很簡單,但該患者因為入路問題變得非常複雜。既往碰到類似問題,通過上腔靜脈封堵過房間隔缺損,有一定的經驗,但反覆查閱文獻未發現封堵過卵圓孔,主要原因是從上腔靜脈封堵卵圓孔,就像「倒著走路或爬山」,比預想要困難得多。方案制定後要做好各種思想準備,特別是沒有「成品」的導管和導絲,需要自行制定。
12月16日,頸靜脈穿刺反向完成經導管卵圓孔未閉合併房間隔膨出瘤封堵術,在交大一附院進行。因為手術的複雜性,原來需要2人完成的手術,現在需要更多的人來配合,謝學剛醫師、王星燁醫師、何璐博士和張玉順教授組成了強大的手術團隊。手術果然如張玉順教授所料,用現成導管很難找到卵圓孔,張教授團隊反覆用普通電吹風成型導管,好不容易找到了卵圓孔,但因「倒著走路」導絲又難以到位,反覆嘗試,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應用左冠導管、MPA1導管、180度抗折輸送長鞘、兩圈半導絲等器械,完成卵圓孔未閉並房間隔膨出瘤封堵術。原本20分鐘的卵圓孔未閉封堵術,因為患者的病況特殊,張玉順教授手術團隊的醫生們扛著沉重的鉛衣整整耗時5小時,最終成功完成。
該手術在手術方式上突破創新,克服原下腔靜脈入路受阻困難,減少全麻風險,未使用經食道心動超聲監測,減輕患者痛苦,簡化手術術程。患者手術風險降低,得到最大獲益,還降低了手術花費。
來自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的報告顯示,西安交大一附院送審的該手術,「在國內外公開發表的文獻中,國內外未見與本項目創新點研究應用臨床手術方法完全相同的文獻報導。」
據了解,在張玉順教授的帶領下,西安交大一附院結構性心臟病科不斷創新屢創奇蹟,之前就曾完成世界首例「應用室間隔封堵傘封堵下腔型房間隔缺損術」。
張玉順教授被業界譽為中國的「封堵王」「先心封堵第一人」,今年9月被國家血管中心聘任為PFO規範化診療學院共同院長,在PFO規範化診療指導創新領域,為患者提供著最先進診療方案和手術。
來源:西安交大一附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