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護士知道臨床上靜脈注射、輸液、輸血、採血的位置在淺靜脈,而淺靜脈的具體解剖位置在哪卻鮮有人知。所謂知己知彼,才會常打「勝仗」。
淺靜脈位於皮下淺筋膜內,又叫皮下靜脈,位置表淺,透過皮膚在體表易於看見,究竟有多淺,以手背皮膚為例,平均厚度約1.2mm。常選用的部位主要有頭皮靜脈、頸外靜脈、上肢淺靜脈、下肢淺靜脈,雖選用的部位不同,但是穿刺經過的順序基本相同,皮膚、皮下組織和靜脈壁。掌握一定的解剖概念,剩下的就是實際操作了,下面簡單分享一下我總結的經驗,不過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每人的血管不同,不能從一而論,但是不論角度深度還是血管選擇,都是有一定規律可循。
1、血管的選擇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選擇一條好的血管是靜脈穿刺成功的關鍵。尤其是對剛上手的護士而言是至關重要的,找一條你有把握的,手背,前臂、頭皮(小兒),下肢,足背,不要放過每一塊皮膚,慢慢找,總有一條讓你滿意。雖然花的時間會長,但是卻是條捷徑。
2、進針技巧
15°~30°眾所周知,可是對於新手來說卻還是把握不了這個度。這或許就是對血管的判斷有誤,紮上止血帶,囑患者握拳,輕拍血管,如果摸到的是有彈性的血管,一般這種血管都是鼓起來的,就是所謂的學術用語,血管充盈。這個時候進針角度要稍淺,因為血管其實緊貼表皮,然後固定好血管,大膽進針吧!如果摸不到,可以看的到,那表明這種血管不充盈,血管癟,若是體型偏瘦者皮下脂肪少進針要稍淺,若是體型偏胖的,可以進針稍深稍慢。如果摸不到也看不到,我建議換個地方重新找個有把握的至少可以看見的。
3、心理暗示
國內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曾向我們介紹說:「科學證明恰當的使用心理暗示可以達到消除緊張、焦慮情緒,建立樂觀積極心態的作用。」因此積極的心理暗示可幫助我們穩定情緒、樹立自信心及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所以不要恐懼扎針,更不要恐懼病人,扎針前可以自我提醒:我可以的,我是最棒的,相信自己!
4、環境因素
確定是你要靜脈輸液的病人後,在排氣準備過程中,嘗試著和病人交流,比如說,「姨,今天氣色看起來很好哦」「叔,早上吃的什麼啊。」如同敘家常,卻能拉近和病人之間的距離,無形中建立信任,病人相信你,你也相信自己,形成一個輕鬆愉快的扎針環境。就算沒有一針見血,患者責怪你的情緒也不會很強烈,甚至不會責怪你,反而會要求你重新再試一次。
5、其他
避免扎針時情緒過喜過悲,保持一顆平常心;
俗話說熟能生巧,多練才是硬道理;
三省吾身,扎針也要「省」,「省」失敗的原因,也要「省」成功的原因,如此才能有所提高。
在臨床經常聽見一些實習生和剛上班的護士抱怨自己扎針技術不好,總是扎不上或者不敢扎針,其實很多人都是從這種情況過來的,我想說沒有一蹴而就的經驗,更不可能有一步登天的技術。其實類似這種分享靜脈穿刺技巧的文章在網上一搜一籮筐,可以借鑑,可以參考,可是拿來的經驗終究沒有自己親身經歷得來的要適用。「師傅引進門,修行看個人」,說來說去就是要:多學多練多總結。
參考文獻:
邱衛紅.手背靜脈穿刺的臨床應用解剖.《解剖學研究》,2011,33(4):302-303.
鄧兆宏,王漢琴,王金勇,陳家強,張興華,李勇.上肢淺靜脈穿刺的應用解剖研究.《中國現代醫學雜誌》,2010,20(3):381-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