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命來自「生命力」,生命力又來自哪裡呢?這個源頭究竟是什麼?
生命力源於生命質,也就是生命的源頭,這個「質」是最先進入身體的,也是最後離開身體的。
於個體而言,就是處於無為層次的阿賴耶識,或自性、真如佛性;
於整體而言,就是「無」、就是「道」,就是宇宙的最高力量、能量,就是最高振動頻率的意識——意識的宇宙!二、打坐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什麼?
打坐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靜心。靜心是為了找到生命質。
1、其它的靜心方法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做一事、專一事」,做任何事都要高度專注,一心不亂。
比如開車、看電視、吃飯與念經、拜佛、打坐,只要能高度專注,一心不亂,就沒有區別!
現代人尤其要善於「以動取靜、以靜制動」。
一切動來自於靜,有動必有靜,有靜才能動。靜是一切動的源泉、源頭,也就是生命質。
三、什麼是見道、修道、證道?請比喻說明?
1、見道,是指生起了智慧,照見了佛性之理,能規劃出一套最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案。「一個好的方案等於成功了一半」。
⑴、不是見到了「性」,而是見到了「理」;
⑵、不是拿佛的境界來衡量別人,而是要衡量自己;
⑶、不只要看破,還要學會放下。看破是理論,放下是功夫;
⑷、有正知、正見、正定的思想。有了理論上的知見,有了自己的佛學思想,不會被外境所轉;
⑸、見道的人,能在修道過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⑹、已斷了「貪嗔」二毒,只剩「痴」一毒;
⑺、已「明心」並進入「見性」中,但尚未走出「見性」;
⑻、修道有一半功夫必須在見道中完成。比如我們要去哪裡,就要先了解方向、路線和去的方式,再規劃出最佳的旅行方案,最後按這個規劃方案去,就一定能一路順風、馬到功成。而不是一邊去才一邊規劃。
2、修道,就是要體驗和實踐見道。
⑴、先修生理,再修心理,有一半要在紅塵中去修;
⑵、能覺知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達到了「理」、「事」一體;
⑶、能一心不亂地做任何事,做任何事都是禪、都是定,能與所做的事融為一體。
3、證道,就是要驗證和領略見道。
⑴、能做到既與事一體,又非一體;能在境界中隨時進來,隨時出去,不會被境界所轉;
⑵、做任何事都很努力、求圓滿,並能做到過後不留痕跡,
⑶、能真正放下一切功名利祿,真正達到了「無我」、「真空」的境界,即「我空,法空,空也空」;
⑷、已打開了佛性(即智慧或實相般若),能徹底突破無明。比如能勇敢、成竹在胸、輕而易舉地救人於落水中,而自己卻毫髮無傷,不喝一口水,並且能多次反覆的實施,達到了輕鬆自如、百發百中之程度。
又比如在學開車的過程中,有很多理論和方法,而一旦學會了、掌握了開車技術,方法與理論便不復存在,當車一停、心也隨之走掉,而不會停留在車上。
四、過了更年期的人能修成嗎?當突破身心時、老人能否修煉成功?
1、「道」超越於身心,當一個人「煉神入虛」乃至「煉虛入道」之時,便已超越了身體,便無老少的身體之別。
2、當結束了身體修煉的階段,便是結束了有為法的階段,就不存在本屬於有為法之分的男女老少的區別了。
3、「道」本無陰陽之分、男女之分、老少之分。它只是一種存在,一種力量,一種宇宙能量。
綜上所述,當突破身心之時,過了更年期的老年人一樣可以修行成就。但須謹記:靜心方能入道。
五、老人家修煉到一定程度時,失去的生理機能會重新出現,那麼激活後生理的現象是怎樣的?
比如已絕經的女性,如果用功修行,還能重新激活如年輕時的生理反應,男性亦然。
即使已六、七十歲的老人,當修煉到某個階段,生理也會有如年輕人一樣的種種反應。
當突破了生理的牢籠,當一個人的心真的入了道,便能漸漸感受到山河大地都是道的顯現。能做到只要動個念頭,身體就能恢復到青少年的狀態。
六、佛門三寶是指?佛門裡把修行分成哪三個階段?人體的三寶在哪個階段至關重要?
1、佛門三寶是指「佛、法、僧」;
2、佛家把修行分成三個階段:初階修身體、二階修心態,三階修靈性。但三個階段又互為一體;
3、初階修身體又是最為至關重要的。
七、佛道兩家修行方法的大同小異:
1、佛家修煉分為三個層次:
首先是要一心不亂從而與道相應;
其次是行、住、坐、臥都是禪,都可以禪;
其三是行、住、坐、臥都在禪。
以上就是佛家的「四禪八定」。
2、道家修煉分為四個層次:
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入虛→煉虛入道,即煉內丹之術。
3、佛、道兩家之共同點是:
以有為之法修無為之門,「空以妙有,無以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