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下方「央廣網」即可訂閱微信號
18日晚,網上流傳一個冒充新加坡總理公署網站文告的截圖,稱新加坡「國父」、前總理李光耀已經逝世,國內外多家媒體據此誤報。新加坡政府表示,截至目前,李光耀仍然處於病重狀態。
今年2月起,李光耀因重度肺疾入院醫治,世界各大媒體即開始滾動播報其病情進展。李光耀在病危時刻「被死亡」事件讓人唏噓,但這位91歲的老師為何如此牽動世界神經呢?
在中國人的印象裡,新加坡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的發達國家。而在50年前,這個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曾經也被貧困、無序所困擾,改變這一切的正是李光耀。
91歲高齡的李光耀是新加坡首任總理,同時也是新加坡現任總理李顯龍的父親,他為新加坡的獨立及崛起做出卓越貢獻,被譽為「新加坡國父」。
早年求學:從優等生到 「反共者」
1923年9月16日,李光耀出生。家境良好,祖父在當地頗具聲望。作為家中長子,童年的李光耀備受長輩寵愛。1920年代末期,由於遭到經濟危機的打擊,李家開始家道中落,但是祖父絲毫沒有放鬆關心李光耀的教育問題。李光耀沒有辜負祖父的期望,在校成績常常名列前茅,12歲時,因為學習成績突出贏得獎學金,被保送進當地頂尖英校萊佛士學院深造。
日本侵略新加坡後,李光耀被迫中斷學業,戰爭結束,李光耀赴英國留學。在留學英國初期,受到社會主義理論影響,逐漸展現反殖民統治傾向,但在之後卻一直以「反共者」著稱。他曾在他的回憶錄中表示,「之所以討厭共產黨人,根源在於他們採用列寧主義(領袖集權)的方法,不在於他們的馬克思主義理想。
1950年,李光耀回到新加坡,開始從事律師工作。1954年,出身律師的他與左派學生及工會領袖成立了人民行動黨,自此步入政壇。
語錄日本人對新加坡的侵略給我上了一堂最深刻的政治教育課,因為在長達三年半的時間裡,我看到了權力的意義,看到了權力、政治和政府是密切相關的,而且我還明白了在強權政治下陷入困局的人們為了生存會採取哪些應對之策。」
1959年,新加坡脫離殖民統治成立自治邦。李光耀就任總理,成為新加坡的開國之父。彼時的新加坡存在著非常嚴重的房荒,百分之四十的人居住在貧民窟和窩棚內。李光耀提出了「居者有其屋」的口號,設立建屋發展局,開始規劃和建造組屋。圖為1965年5月1日,李光耀在剛剛建成的組屋區前拍照。
從政生涯:新加坡被迫宣布獨立
1959年6月3日,新加坡自治邦成立,由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政府總理。1961年,以李光耀為首的「反共分子」與黨內的「親共分子」決裂。1963年7月,李光耀在倫敦與馬來亞東姑阿都拉曼(東姑拉曼)政府達成協議,「新馬」正式合併。合併後的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與李光耀主導的新加坡自治邦政府採取行動,逮捕了新加坡的多名「馬共」高層。
「新馬」合併後,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與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在經濟等多項政策上很快就產生嚴重的分歧。新加坡最終在1965年被驅逐出馬來西亞聯邦,並於8月9日被迫宣布獨立。
語錄新加坡是個小島,退潮時,面積只有214平方英裡。它是英帝國在東南亞的心臟地帶,所以繁榮發展起來。隨著新馬分家,它變成了一個沒有軀體的心臟。在我們的200萬人口當中.75%是華人。在居住著1億多馬來印尼穆斯林的3萬個島嶼的群島裡,我們的華族人口簡直微不足道。新加坡是馬來海洋中的一個華人島嶼。我們在這樣一個敵對的環境裡如何謀求生存呢?
獨攬大權:為新加坡崛起做出突出貢獻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告脫離馬來西亞成立一個獨立的共和國。這種獨立隊與李光耀來說並非榮光,當宣布此事時,李光耀淚流滿面,在他的一生中只當中哭過兩次,一次是他的母親去世,另外就是這次的新馬分家之時。
「被迫獨立」的新加坡,是一個連飲用水都要由馬來西亞提供的貧窮漁村。新加坡獨立後,李光耀積極推動經濟改革與發展,在其任內推動了開發裕廊工業園區、創立公積金制度、成立廉政公署、進行教育改革等多項政策,成功使新加坡在30年內發展成為亞洲最富裕繁榮的國家之一。
在施政之初,李光耀也曾遇到過巨大阻力。李光耀一直推行中國的孔孟之道,但受英國文化和馬來文化影響的人對李光耀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想把中國最古老的東西,連中國人都在極力捨棄的傳統,重新撿過來並用於新加坡,這是歷史的大倒退。」反對黨則認為李光耀是以中國文化為依靠,在新加坡推行他的個人專制,企圖在新加坡建立李家王朝。
1990年,李光耀辭去總理職務,但是留任內閣資政直至2011年5月。他始終提倡「亞洲價值觀」,認為亞洲國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價值觀行事。李光耀因此也一直對西方國家對他專制的批評不加理會,認為西方民主不能強加給亞洲人民。
李光耀被尊為新加坡的「國父」,不僅是因為他是新加坡「建國」元勳,更是新加坡「立國」功臣。作為面積和人口都不佔優勢的新加坡,在亞洲乃至世界上獨具影響,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李光耀。
我不敢說內閣政府在任期中,能不能帶領新加坡人民取得輝煌的成績,但我要求各位要做到廉潔、公正、民主,如果誰在這方面出任何問題,政府是不能寬恕他的。
中國故事:鄧小平如生在新加坡肯定會是領導人
作為訪華次數最多的領導人之一,從1976年到現在,李光耀一共訪華了30多次,與中國的五代領導人都有過直接接觸,同時也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關鍵時期的發展。
李光耀曾多次在公開場合稱讚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從1980年開始,到上世紀90年代末,李光耀幾乎每年都會來中國,親眼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變化。
1978年11月,74歲的鄧小平訪問新加坡,李光耀對鄧小平說「我在想如果你出生在新加坡而我出生在中國會怎樣?我敢肯定你將是新加坡的領導人。但是如果我在中國,我很可能走到半路就被人推開了。我能走到一半就不錯了」。
作為一位精通中西文化的亞洲政治家,在與西方媒體乃至社會交流的時候,所採用的公關技巧也一直為人稱道。 而這種頗具兩面性的外交策略,在中國也並非沒有引發過爭議。在李光耀眼中,小國生存之道必須把握好「平衡外交」的理念。
語錄我想中國的現任領導人和中國的人民,完全有理由為中國已經取得的進步和即將取得的更大進步感到自豪。有30年時間,你們與世隔絕,處境艱難,歷經挫折。但是現在,你們正在發展的高速路上。在海外你們也沒有陷入任何困境,只要不跟別人吵架,只要保持穩定、和平,只要堅持發展教育,你們在今後20到30年間會讓舉世刮目相看。
家庭生活:與妻子相濡以沫六十年
1950年9月,李光耀與他的同學,也是他的一生最愛——柯玉芝結婚。柯玉芝是一位頗有名望的律師,祖籍中國福建省同安縣。李光耀與妻子柯玉芝共育有三個子女:現任新加坡總理、長子李顯龍,次子李顯揚,女兒李瑋玲。
柯玉芝與李光耀在1947年12月留學英國期間在沒有通知雙方家長的情況下,在當地註冊結婚,後來回到新加坡後才在1950年9月於萊佛士酒店正式擺酒宴客。柯玉芝伴隨李光耀從新加坡立國至成長茁壯,在新加坡,有人說李光耀是「國父」,柯玉芝是「國母」。
圖為2003年9月16日,李光耀與夫人共同吹滅蠟燭,慶祝自己的80歲生日。
柯玉芝在2008年中兩度中風後就一直臥病在床。在結婚超過60年的時間內,夫妻恩愛之深叫許多認識他們的人羨慕不已。2010年,柯玉芝逝世。
語錄對於柯玉芝一路相隨,李光耀是這麼描述:她是我力量的支柱,數十年如一日的給予我理性和感性的支持,她和3個孩子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晚年生活:為妻子念詩 發布新書
對於李光耀的晚年生活,他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妻子柯玉芝已中風臥床,自己每晚陪在她身邊,讀她最喜歡的詩給她聽。
在李光耀89歲的時候,因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出現類似中風症狀而入院治療。2013年8月6日,已經91歲的李光耀在新加坡總統府舉行新書發表會,新書名為《李光耀觀天下》。
在這本書中,他寫到:「不久之前,我籤署了預先醫療護理指示書,若我生命只能靠呼吸機維持,且幾無可能恢復,授權我的醫生拔掉呼吸管,便能給我做一個迅速的了結。」
「萬物有終結。我希望我的生命能結束得儘量迅速且沒有痛苦,而不是只能無任何行動能力地半昏半醒地躺在床上,只能靠鼻子裡的插管向胃裡輸送液體來維持生命。」
李光耀有著自己的哲學理念、性格和權力觀。他認為,人性本惡,必須加以限制,制止惡的一面,他不相信事物從來是平等的,自稱是個名副其實的務實的自由主義者,願意直面問題,不會拘泥於某一種關於治理世界、治理社會的理論。在他對新加坡的統治中,什麼是最佳的解決問題之道,怎樣才能為最多的人創造最大的幸福和福利,就採取什麼樣的理論和政策。
也許在死亡問題上,他也願意直面問題,做個名副其實的務實的自由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