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西方認識中國的領路人_大參考_鳳凰網

2020-12-15 手機鳳凰網

在新中的經濟往來中,大陸受益於新加坡的投資和管理,特別是在中國改革早期,新加坡是中國聯繫世界的一條重要通道。新加坡則受益於大陸廣闊的市場。但這只是事情的一面,李光耀加強與中國的聯繫,還隱含著另一個目的或意圖,就是藉助大陸改革開放,向世界證明新加坡發展模式和治理方式的成功,蘇州工業園即是只這一意圖下的產物。總的來講,新中關係是一種互利雙贏模式,但新加坡從中國大陸獲得的好處要遠多於大陸從新加坡獲得的好處,越到後來越是如此。

現在看來,在抓住大陸經濟迅速發展這個機遇上,李光耀確有過人之處,還在別人猶豫甚至對中國唱衰時,他就看到了大陸未來的發展潛力,因而提早布局。這使得李光耀能夠放棄意識形態成見,轉而同大陸發展密切關係,其結果,就是李光耀贏得了「中國通」的美譽,成為西方政治家和跨國公司總裁爭相請教中國事務的對象。雖如此,李光耀對大陸是敬而不親,李光耀雖為華人,但其英式教育使其缺乏對母國文化的認同,另外,李光耀終生堅持反共立場,也導致新加坡在關鍵時刻做出對大陸不利的事情,有幾件事能夠說明這一點。

一是大陸SARS期間,新加坡領導人吳作棟率先表示推遲對中國的訪問,抵制大陸,比起法國總統如期訪問北京來,新加坡的一些做法讓大陸民眾很是痛心。二是2004年,時任副總理的李顯龍訪問臺灣,招致中國政府的強烈抗議。此外,李光耀本人也多次發表用美國來制衡中國的言論,新加坡的「星光」部隊更是長期在臺灣受訓,直到本世紀才停止。事實上,在新加坡政府內部,不少受英文教育的精英對中國大陸有一種強烈的牴觸心理。

李光耀和妻子柯玉芝。

李光耀對中美關係的看法和預測經常受到國際社會關注,成為輿論報導重點。然而,客觀地說,李光耀對中國的觀察,並未超出大多數海外中國觀察者的看法。如他認為,中國GDP將不可避免地超過美國,但創造力永遠無法與美匹敵,因為中國文化不允許自由交流和思想競爭。中國也不會成為自由民主國家,「若成了那樣的國家,中國會崩潰。如果你相信中國將發生某種民主,你就錯了。為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中共領導人將嘗試各種方法,除了多黨制一人一票的民主體系。」類似觀點並不新鮮。

從李光耀公開發表的言論看,他對中國大陸崛起持一種矛盾態度,一方面歡迎大陸崛起,一方面又擔憂大陸因此可能想恢復昔日主導東亞的帝國地位,並把這種擔憂在國際上廣為擴散。前者是出於和大陸做生意的考慮,後者是出於制衡目的。李光耀說:「中國告訴我們國家無論大小一律平等。但當我們做的事惹其不高興時,他們就會說你讓13億人民不高興了,請搞清自己的位置。」在他看來,中國的未來有兩種可能性:一是變成一個盲目排外、奉行沙文主義的力量,會因西方試圖放緩或阻止其發展而仇恨、敵視西方;二是變成一個行為文明、積極參與世界事務、更具世界特色、更加國際化和外向型的國家。

為使中國轉向第二種可能性,他認為改變中國的策略是,使中國融入全球體系,增強和世界的貿易與投資關係,增加中國的既得利益,這樣,中國的繁榮將更多地取決於和貿易大國在經濟體制方面的協調性,這種廣泛的聯繫也將影響和改變中國的文化價值觀和道德標準。如此,才能促使中國遵守國際規則,強化中國對貿易、服務、投資、技術與信息的依賴性。當此種依賴性大到中國承受不起的代價時,中國就不會試圖挑戰現行國際秩序,他認為,這是推動中國政治變革的最佳途徑。

李光耀的首要目標,是讓新加坡這樣的小國在大國爭霸中生存下來並得以發展。為此,新加坡必須謀求勢力制衡。

李光耀在此不經意地流露出了中國是國際秩序特別是東亞秩序威脅的想法,李有此想法並不奇怪。對新加坡來說,美國是親善國,二戰後一直維持經濟和安全秩序,在這一方面的角色一直是至關重要的。但現在中國無可避免地要成為亞洲第一大經濟體,因此,新加坡的策略需要做出調整,平衡中美兩國勢力。這也就是李光耀屢次呼籲美國制衡中國的原因。

從大陸角度來說,可以理解李光耀擴大新加坡生存空間的想法。但從上面李光耀對中央王國的解讀及其擔憂來看,他對中國的歷史和現實觀察存在誤區。此種誤區很可能來源於他對共產體制的不信任,以及從傳統的均勢思想來看待中國崛起。

總結起來,對李光耀的評價是,終其一生,他是一個不自覺的威權(專制)主義者,對自由民主和人權並不真正看重;也是一個謀略家,善用權謀,崇尚實用。雖然帶領新加坡取得了經濟上的成功,但他建立的這套威權體制可能並不適應未來的民主化趨勢。他的英式教育背景和對共產體制的厭惡及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缺乏深層了解,使他對中國作出的預言好壞參半。他對國際事務的觀察雖有過人之處,但他關於均勢和遏制的思想與戰略並未超出傑出戰略家的看法,也未能提出一個在這種戰略指導下的行動策略。

相關焦點

  • 李光耀:世界認識中國的領路人
    享年91歲李光耀是新加坡首任總理,也是現任總理李顯龍的父親,他曾任新加坡國務資政和內閣資政,被譽為「新加坡國父」。新加坡本是彈丸之地,資源自然十分貧乏,別說礦產能源資源,連淡水都無法自給自足。獨立之初,新加坡經濟基礎非常薄弱,李光耀一再告誡政府和國民,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在李光耀的領導下,新加坡在短短一代人的時間裡,就在經濟上迅速崛起,取得備受世界矚目的成就。新加坡也因此成為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唯一由國家領導人明確表示要向之學習的國家。
  • 為了攀結西方,李光耀把漢語廢除了,用英語作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
    而為了這個新的模式,李光耀花了31年的時間。在這31年裡,他讓新加坡變成了一個政治民主、政府清廉、社會文明、經濟繁榮、人民幸福和諧、環境優美的國家。 新加坡的穩定繁榮離不開李光耀的努力奮鬥,他在建國後首先尋求了國際承認,加入聯合國,加入大英國協,協立東協,一陣操作的去擁抱西方,吸引外資。
  •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為什麼掀起「去中國化」運動,廢除漢字教育?
    然而,漢字在新加坡的繁榮景象,也僅僅維持了短暫的十年,但在之後的「去中國化」運動中,陷入了低迷期。 新加坡「去中國化」運動,發起人正是當時的總統,「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李光耀是新加坡華人,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正是這樣一位華人總統,在新加坡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去中國化」運動,這場運動直切要害,從漢字教育入手,直接廢除了新加坡課堂漢字教育。
  • 李光耀「被死亡」 何以如此牽動世界神經?
    李光耀一直推行中國的孔孟之道,但受英國文化和馬來文化影響的人對李光耀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想把中國最古老的東西,連中國人都在極力捨棄的傳統,重新撿過來並用於新加坡,這是歷史的大倒退。」反對黨則認為李光耀是以中國文化為依靠,在新加坡推行他的個人專制,企圖在新加坡建立李家王朝。1990年,李光耀辭去總理職務,但是留任內閣資政直至2011年5月。
  • 李光耀談印度和中國 兩國根本不能相提並論
    一直以來,不管是一些專家還是西方媒體,均喜歡將印度與中國相提並論,認為兩國在人口、經濟等多方面存在很多的相似性。但新加坡國父李光耀認為,印度和中國沒有可比性。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具體是怎麼談的。2013年出版的《李光耀觀天下》中,李光耀談到中國發展。他認為,不應該將中國與印度做對比,因為兩國根本沒有可比性。他說,從政治生態來看,兩國制度不一樣,印度所選擇的制度決定了該國基礎設施建設很差;從種姓制度來看,導致印度貧富差距甚大。李光耀認為,這種差距就導致印度人口資源難以完全發揮優勢。
  • 李光耀為何定英語為新加坡官方語言
    李光耀有他的理由,夾縫中(馬來西亞、印度、中國與西方之間)生存的200多萬人口的小國,必須得與當時的主流世界接軌,而要避免淪落到周圍大國的附庸,而當時主導世界的無疑是英、美兩國。馬來語不能選擇,因為只佔人口少數,75%的漢語也不能選,一是會遭到其他少數民族的反對,二是可能陷入對中國的依附。
  • 孔永樂:李光耀管治經驗對香港的啟示
    李光耀分析,由於歷史因素個別英文媒體中的新聞從業員深受他們上司的英國主編及記者的影響,未能透徹了解西方的價值標準與本地固有文化之差異。例如,受西方教育的一群對社會及政治制度的議題上經常以個人利益超越群體利益。同時,華文、印度泰米爾文或其他語言的本地報紙,則以讀者的群體利益為出發點,並無新加坡意識。
  • 美報:如果新加坡沒有了李光耀
    參考消息網3月20日報導 美報稱,雖然李光耀此前也曾在重病後恢復,但是人們感覺到這一次他的病情更加嚴重,新加坡有可能在獨立50周年之際遭逢另一個歷史時刻。「歷史時刻」或將到來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3月18日報導,9年前,現代新加坡締造者李光耀的執政黨在大選中贏得84個席位中的82個。當時他宣稱:「千萬不要以為你們能變革政府。你們年輕人不懂這一點。」
  • 李光耀廢除新加坡漢語教育,建議中國全面學習英語,最終被打臉了
    漢語和漢字經過了數千年歷史的沉澱,承載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是祖先留給咱們最重要的財富。不過近代以來不少人都主張廢除漢語和漢字,魯迅曾經這麼主張過,被稱為「新加坡國父」的李光耀也曾經建議中國廢除漢語。
  • 李光耀評價習近平:曼德拉級別人物 有鋼鐵般意志
    李光耀說:「跟1976年與1980年不同,如今雙方不再是陌生人,在聯合國大會中,在互相訪問時,部長們多已相識。這是很重要的,雙方認識後,如果他們認為我們可靠,不是騙子,前景就充滿希望,較大的計劃會因之推行,給雙方帶來更大的好處。」
  • 李光耀的預測:30年後中國經濟將達到何種程度?美國處於什麼位置
    眾所周知,現如今的中國仍舊是發展中國家,雖然GDP在全球的排行並不低,但總體來說,中國仍舊是個需要繼續上升的國家。之所以有這樣的現狀和晚清時期是分不開的,當時清政府主張的是「閉關鎖國」,這個政策讓西方列強不自覺地以為,中國是好欺負的國家,所以一個又一個地對我們發動戰爭。
  •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我屬於「狐狸型」政治家
    2007年,已卸任總理職務的李光耀在接受西方媒體採訪時說。他坦言,新加坡原本沒有成為國家的要素,缺乏了一些基本因素:一個同質的群體,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命運。「一些國家原本就獨立,一些國家爭取到獨立,新加坡的獨立卻是強加在它頭上的。」李光耀在自傳中稱。
  • 新華社記者講述李光耀:新加坡現代史開宗定調之人
    他通常只接受西方知名記者專訪,但在上世紀90年代,為發展對華關係曾主動邀請新華社記者採訪。    不少中國代表團到訪,受到李光耀和新加坡方面熱情接待。朱昌都說,李光耀了解中國,釋放善意,但並非一些人口中的「親華派」,他所思所想仍是新加坡的國家利益。    朱昌都感嘆,如果沒有李光耀,新加坡確實不可能從夕日的彈丸小國成為今日的東南亞強國。
  • 李光耀:新加坡7成是華人,除非打倒我,否則漢語永遠不能成國語
    01 新加坡的船長是華裔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祖籍廣州生在新加坡的華裔。自幼受西方文化薰陶的他從時局動蕩的環境裡成長,輾轉西方熟稔歐洲文化,正統的西方文化孕育出這位"開國元首"李光耀。
  • 李光耀:除非打倒我,否則漢語永遠不能成國語
    01 新加坡的船長是華裔"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祖籍廣州生在新加坡的華裔。自幼受西方文化薰陶的他從時局動蕩的環境裡成長,輾轉西方熟稔歐洲文化,正統的西方文化孕育出這位"開國元首"李光耀。02 西學刻骨,中學難易國父李光耀自小接受正統的西方文化,如同我們年幼便刻入骨子裡的中華文化,他雖是華人血脈後代,但他不長於這一塊土地,澆灌成長的肥料,是咖啡而不是濃茶。
  • 先在新加坡廢漢語,後又扶持漢語學校發展,李光耀果然是老狐狸
    可是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卻在上位初期就搞起了轟轟烈烈的「去中國化」,首當其衝的就是漢語。時至今日,不得不說李光耀的這一政策做得非常成功,如今漢語在新加坡已經從幾十年前的通用語言退居二線,很多新加坡的年輕人已經不太認識中文,張口便是英語。李光耀為什麼對漢語看不順眼,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
  • 臺媒:李光耀不懂華語很失落 讓孩子從小學中文
    參考消息網3月23日報導 臺媒稱,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於23日凌晨3時18分辭世,在他執政的30年間,除了帶動新加坡經濟起飛外,推行華語一事也為世人傳為美談。  李光耀最初學華語時,用的是英文教材,當時他花了6到8個月閱讀課本,以自修的方式記熟了2000個漢字與詞組意義,不過,由於李光耀最初是透過看的方式學習,當年他對中文的理解只限於讀,並不知道該如何發音,其後他赴英留學,也就中斷了學習。
  • 李光耀為何說:如果將華語定為新加坡的國語,將會是一個錯誤
    世界上的兩大語種分別是漢語和英語,其中漢語更是蘊含了中華五千多年歷史的底蘊,漢字的進化史就象徵著中華民族的進化史。漢字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沒有哪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簡單大方又磅礴大氣,也沒有哪種文字像中文這樣形式豐富。
  • 新加坡獨立初,華人建議把漢語定為國語,李光耀:除非打倒我
    雖然李光耀的祖籍也在中國,身體裡流淌著一部分中華民族的血液,但是經過反覆思考,李光耀給出中華總商會成員們的答覆卻是:"除非打倒我,否則漢語永遠不可能成為國語"。這一回應讓商會成員們倍感失望,也讓同有一處中華血統的中國人感到寒心。
  • 從童年讀懂李光耀
    日前,新加坡前總理、內閣資政李光耀逝世,享年91歲。為什麼新加坡這樣一個「沒有天然資源的彈丸小國」(李光耀語)當年會在「東南亞民族新興國家的冷酷世界裡求存成功」?其實,國人一直對李光耀情感複雜內心矛盾,因為這位「新加坡國父」時而力挺中國,時而又曝出「中國威脅」……究竟該怎樣讀懂李光耀?我又從書架取下《李光耀回憶錄》(兩冊,以時間分為1923-1965、1965-2000,臺灣世界書局版)。這書是前年去臺灣在茉莉臺大店買的,背回來後立馬開讀,可當初只是挑著讀我最關心的新加坡獨立以及後來經濟發展的章節,讀罷便一直束之高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