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高校之間人才流動屢見不鮮,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高端人才爭奪戰更是進入白熱化。高校間人才流動因素頗多,有些是因為薪酬待遇,有些則是為了事業發展。2013年,一則人事任命公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原南京大學蔣少湧教授加盟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那麼為何蔣教授會選擇離開南京大學,加盟中國地大呢?我們來一探究竟:
成長經歷
蔣少湧,1964年出生。1984年他考入北京大學地質系,先後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之後到英國留學,並獲得博士學位。歸國之後,他任職於南京大學,出任教授博導,並擔任南京大學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在此期間,他逐漸成為領域內知名的學者。2013年,他離開深耕多年的南京大學,加盟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任教授博導。
在南京大學工作多年,科研成果豐碩成為領域內著名學者。
蔣少湧,1964年12月出生,湖南湘潭人。他自幼學習非常刻苦,學習成績也非常優秀。1980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地質系,就讀於巖礦及地化專業。本科畢業之後,他選擇繼續深造,攻讀北京大學地球化學專業碩士。1987年碩士畢業之後,他任職於北京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出任助理研究員。
1992年,蔣少湧選擇出國留學。他到英國Bristol大學地質系學習,攻讀地球化學專業博士學位。博士畢業之後,他到德國馬普化學研究所工作,任博士後洪堡研究員。1999年博士後研究完成之後,蔣少湧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選擇回國發展。回國之後,蔣少湧加盟南京大學擔任教授博導,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並在當年就獲得國家傑青項目資助。
他長期以來從事礦床學和地球化學的研究工作,在沉積-層控礦床、巖漿-變質-熱液礦床、礦床學方法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他先後主持了科技部973項目等數十項國家級研究項目,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數百篇,包括《Nature》等國際高水平刊物,他的科研成果多次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在南京大學,蔣少湧教授逐漸成長為領域內舉足輕重的著名學者。
科研成績出色成為院士候選人,長期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憑藉著出色的科研成果,蔣少湧教授也獲得了諸多的個人榮譽。他獲得國家傑青項目資助,並被聘為科技部973項目和深地資源專項項目首席科學家。此外他還獲得第八屆全國青年科技獎,李四光地質科技獎等頗具分量的獎項。正因為此,蔣少湧教授也成為南京大學頗受重視的中青年骨幹教授。2007年和2009年,蔣少湧教授連續兩次參選中科院院士,成為院士候選人。
他長期擔任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併入選第六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地質和地球物理學科評議組成員。此外,還出任中國地質學會同位素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礦床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多個學術組織的領導職務,並擔任《Chemical Geology》等多個重要學術期刊的編委。
蔣少湧教授為什麼離開南京大學加盟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2013年5月,一則高校任命公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原南京大學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蔣少湧教授,加盟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出任教授博導,引起了坊間的熱議。那麼,為什麼蔣少湧教授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第一:為什麼離開南京大學?南京大學長期以來辦學經費不足,教師待遇偏低。地質學科實力強勁,整體實力位居全國前列。不過學院內部也是競爭異常激烈,大咖雲集。在時任校長成功當選院士之後,蔣少湧教授的學術地位受到進一步的擠壓。在此情形之下,離開南京大學就是必然之選。
第二:為何加盟中國地大?對於蔣少湧而言,除了待遇問題,更多的為了事業發展。中國地質大學作為211大學,雖然整體實力不如南京大學,但是地質學科實力卻相差不多,尤其地質工程學科更是穩居全國首位。在此情形之下,蔣少湧教授選擇加盟中國地大,對於他的院士增選之路不無裨益。
來到中國地大,蔣少湧教授的工作非常出色。他牽頭組建地質探測與評估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並出任首任實驗室主任。此外,他還兼任緊缺戰略礦產資源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牽頭獲批「深地資源勘查開採」重點專項。2014年開始,他連續五年入選地球和行星科學領域中國高被引學者。由於科研成績突出,他在2015年升任校長助理至今。
結語
蔣少湧教授在南京大學工作多年,在礦床學和地球化學領域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並數次參選院士。由於各種原因,他離開南京大學加盟重中國地大(武漢)。如今,在中國地大他已走上學校領導崗位。離開南京大學加盟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對於他而言也許是正確的選擇。對此,你怎麼看?祝願蔣少湧教授工作生活順利!
不拘一隅,唯才是舉。喜歡的話點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