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美軍和蘇軍在二戰後期沒有強行登陸日本開闢新的戰場,是由當時的環境和力量所決定的。二戰末期,雖然日本在各地的佔領區和殖民地節節敗退,但是本土所受的影響並不大,在本土內還是有著充足的軍事力量的。據相關資料統計,到了1945年時,日軍大本營為準備與盟軍決戰而進行的擴充軍隊的行動。先後進行了四次擴軍動員。在日本本土除原有的和從關東軍調回的21個步兵師團、兩個坦克師團外,又新組建了42個步兵師團、4個高炮師團、7個獨立坦克旅團,這時日本本土的陸海軍總兵力約370萬人。在這樣的軍事力量面前,想要登陸日本必須要付出巨大的傷亡,這是當時戰爭末期的美蘇二國都不願意看到的。如果能通過和平手段解決,那對於雙方來說是最好的。下面我將通過幾個方面來談談:
日本籤署投降書
二戰末期日本本土的軍事情況
二戰結束的1945年前期,盟軍已經突破了日本內防禦圈,攻佔了菲律賓的大部分地區,隨即把進攻的矛頭指向日本本島。日本大本營此時已經認為在太平洋上扭轉敗局已不可能,本土決戰勢在必行。於是於1945年3月中旬,制定出了本土決戰計劃,即《「決」號作戰準備綱要》。其基本思想是:靈活運用日本本土的有利地形條件,「動員忠於皇國和具有大和魂精神的1億國民配合軍隊作戰」;以殘存的海、空軍進行特攻作戰,爭取把登陸敵軍消滅在海上;地面部隊集中在本土的重要地區,進行縱深部署,對登陸敵軍實施連續反擊,一舉決定戰爭勝負。
為了這次決戰的需要,日軍大本營將全國劃分為7個決戰區域,分別制定相應的作戰計劃,進行決戰準備。根據最終計劃,決戰準備從4月開始,分三個階段進行,在10月以後完成。
日軍為了實施「本土決戰」計劃,不但從中國戰場抽調精銳部隊回國,而且還瘋狂地進行全國總動員,召集國內大部分退伍軍人,廣泛搜羅適齡青年編入軍隊。結果從2月至5月,經過兩次「兵備動員」後,先後拼湊組建了40多個師團。至1945年6月,兵力達700萬人,其中陸、空軍為529萬人,飛機10000多架,作戰艦隻500艘,海上特攻舟艇3300隻。另有國民義勇戰鬥隊組成人員2800萬。同時,日本還在中國大陸及朝鮮北部配備了約185萬兵力,企圖以此與日本本土及外圍諸島聯成一體,堅持長期作戰。可謂是為此做足了充分的準備,試圖在盟軍登陸時給予巨大一擊,造成盟軍重大傷亡。
廣島原子彈爆炸後圖
盟軍的對日作戰情況
在二戰末期,美軍對日本的太平洋戰場基本已經勝利後,為了徹底戰勝日本,盟軍聯合司令部還專門制定了一套登陸日本本土的作戰計劃,被稱為「沒落行動」。「沒落行動」由「奧林匹克」行動和「小王冠」行動兩部分組成,前者主要致力於開闢登陸日本的基地,利用塞班島、衝繩島等島嶼作為登陸的支點,方面對日軍採取晝夜不停的轟炸,另一方面則從1945年10月後約半年的時間內,通過登陸作戰最終佔領日本約30%的領土。
這部分行動戰略意義重大,因此盟軍計劃投入36艘航母、11艘戰列艦和387艘驅逐艦,並以43.1萬精銳部隊作為登陸戰的主力。而「小王冠」行動則計劃於1946年5月1日實施,總共出動不少於80萬人,美第1、第8集團軍分別從房總半島和相模灣兩個方向同時登陸,最終合圍日本首都東京。為了使計劃成功,盟軍還計劃從南亞、馬來亞、澳大利亞和中國等地區源源不斷地抽調部隊,鞏固登陸作戰的成果。美軍也將投入第五、第七艦隊全部主力,負責支援。
在考慮遭到日本平民抵抗的情況時,美、英等國大部分將領則認為「拿起武器頑抗的平民與士兵無異」,應當直接殲滅。這樣做不違反任何國際法,也不觸犯道德底線。即便如此,根據估算,盟軍仍然要至少傷亡100萬人。這樣的傷亡是盟軍無法接受的,因此為了逼迫日軍早日投降,展示盟軍強大的武力,在日本先後投放了二枚原子彈,這使得日本政府認識到,如果不投降結局是難以承受的。最終選擇接受了盟軍的無條件投擲。
美國佔領軍在日本街頭執勤
綜上所述,之所以美蘇等軍在二戰末期沒有登陸日本,最主要的就是將會遭受到強烈的抵抗,會造成嚴重的傷亡,這對於當時即將勝利的盟軍來說,是無法接受的,因此通過其他辦法逼迫日本投降,才是最合適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