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攻佔日本本土,二戰最強滅國艦隊有多龐大?光航母就有35艘!

2020-12-25 騰訊網

1945年8月6日、9日,美軍先後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9日凌晨百萬蘇軍席捲中國東北,暴揍關東軍。上述事件直接促使日本天皇於8月15日頒詔乞降,在為太平洋戰爭畫上休止符的同時,也將軍事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作戰——"沒落"行動永遠封存在保險柜中。假如日本政府決策層在原子彈的打擊下依舊冥頑不靈,堅持所謂"本土決戰",那麼在1945年冬季降臨時,整個日本民族將遭受一支空前龐大的艦隊及兩棲部隊的猛烈攻擊,其規模將超過1944年的諾曼第登陸。

■1945年9月2日,在"密蘇裡"號戰列艦的甲板上舉行日本投降籤字儀式。如果日本拒不投降,那麼太平洋戰爭將以更殘酷的方式結束。

由於美國奉行"先歐後亞"戰略以及太平洋戰場的特殊性,二戰歐洲戰場的戰事必然要先於太平洋戰場結束。對於擊敗日本的時間,英美最初估計會拖延至1947年或1948年,但美國軍方認為過度延長戰爭會導致厭戰情緒,因此在1943年8月的魁北克會議上確定在德國投降一年內迫使日本放棄抵抗。隨著德國於1945年5月宣告戰敗,太平洋戰爭結束的時限也就劃定在1946年5月。在具體舉措上,美國海軍傾向於通過空襲和海上封鎖困死日本,而美國陸軍主張直接登陸日本本土。從縮短戰爭進程考慮,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否決了海軍的方案,並授權陸海軍擬定登陸日本的最終計劃,這就是"沒落"行動。

■"沒落"行動的作戰概圖,將分為兩個階段進行,先後在九州南部和關東平原登陸。

"沒落"行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代號"奧林匹克",目標是登陸並佔領九州島南部,建立航空基地,為第二階段作戰提供空中支援,登陸日為1945年11月1日(X日);第二階段代號"冠冕",美軍將在東京灣東西兩側登陸,向北齊頭推進,合圍東京,在關東平原上與日軍一決雌雄,登陸日為1946年3月1日(Y日)。為了迎接太平洋戰爭的終極決戰,美軍集結了空前龐大的陸海軍兵力,由麥克阿瑟上將指揮的第一波登陸部隊編為三個集團軍,總兵力為179萬人,在後續部隊投入後兵力規模將最終達到600萬之眾。當然,美國大兵要踏足日本海岸離不開海軍的大力支援,由尼米茲上將統率的太平洋艦隊也為"沒落"行動傾力出擊,組成二戰中最強大的海上突擊力量。

■"奧林匹克"行動(左)和"冠冕"行動(右)的作戰計劃。

相比之前太平洋戰場的歷次登陸作戰,美國海軍在"沒落"行動中兵力部署的最大變化是第3艦隊和第5艦隊將同時出現在戰場上。熟悉太平洋戰史的朋友都知道,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要打擊力量是以快速航母特混艦隊為核心的第3/5艦隊。在1943年至1945年的歷次戰役中,為了迷惑日軍,這支艦隊使用兩個番號,由哈爾西上將指揮時為第3艦隊,由斯普魯恩斯上將指揮時為第5艦隊,兩套指揮班子交替參戰,但只換番號,不改編制。到1945年秋季,經過數年下餃子,太平洋艦隊的艦艇數量持續增加,已經具備了分兵擴編的條件,同時鑑於"沒落"行動的規模遠超以往,也有必要分為兩支艦隊各司其職,尼米茲麾下的兩員得力幹將終於能夠聯袂出陣,並肩作戰。

■衝繩戰役期間,第3艦隊司令哈爾西上將(左)登上"新墨西哥"號戰列艦,準備接替第5艦隊司令斯普魯恩斯上將(右)指揮作戰。

當戰爭結束時,"冠冕"行動僅初具輪廓,但"奧林匹克"行動已經完成細節設計。根據計劃,第5艦隊將以菲律賓、馬裡亞納和衝繩為基地,直接支援南九州的登陸行動;第3艦隊則由埃尼威託克環礁出擊,對本州、四國、北海道實施廣泛的空襲和炮擊,以牽制日軍力量,策應第5艦隊作戰。兩支艦隊的正式分兵日期為登陸前一周的10月24日(X-8日)。在分兵後,第3艦隊將擁有大部分艦隊航母和快速戰列艦,同時由英國皇家海軍太平洋艦隊構成的第37特混艦隊也將歸屬第3艦隊,哈爾西手中的主要作戰艦艇包括25艘輕重航母、11艘快速戰列艦、30艘巡洋艦和107艘驅逐艦,配備艦載機1827架。

■1945年2月準備參加硫磺島戰役的美軍TF-58特混艦隊的航母群,在"沒落"行動中航母艦載機部隊將承擔大量空中支援任務。

作為"奧林匹克"行動的直接支援力量,斯普魯恩斯指揮的第5艦隊同樣兵力雄厚,擁有各類艦艇多達2902艘,其中包括兩支航母特混艦隊:TF-58艦隊擁有10艘輕重航母,艦載機815架,TF-55擁有16艘護航航母,艦載機448架。此外,還有13艘舊式戰列艦、24艘巡洋艦、139艘驅逐艦和167艘護航驅逐艦擔負對岸火力支援和護航反潛警戒任務。在上述艦艇的掩護下,約1500艘登陸艦艇和運輸船將把美國第6集團軍的14個師約58萬人送上九州南部的35個灘頭,有趣的是,這些灘頭都以汽車品牌命名,如奧斯汀、別克、凱迪拉克等等。

■1945年4月1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登上衝繩海岸,按計劃同樣的情景將在七個月後出現在南九州海岸。

與1944年6月登陸諾曼第的"霸王"行動相比,"奧林匹克"行動最大的不同是空中支援力量的構成。在諾曼第登陸中,灘頭與後方基地僅相隔一條英吉利海峽(最寬處240公裡),完全處在陸基飛機的航程範圍內,因此沒有動用一艘航空母艦參戰。九州登陸作戰中最近的陸基航空基地在640公裡外的衝繩,美國陸航、海軍陸戰隊及海軍航空兵的約40個飛行大隊的2760架飛機將部署在衝繩,與第5艦隊航母群的1263架艦載機共同為灘頭提供空中掩護。此外,在馬裡亞納群島和硫磺島分別有768架和225架陸基飛機(主要是B-29和P-51),也將為登陸行動提供間接支援。加上第3艦隊的艦載機,"奧林匹克"行動將得到6653架陸海軍飛機的支援,其類型從護航航母上小巧的FM-2"野貓"戰鬥機到碩大無朋的B-29"超級空中堡壘"。此外,美軍還計劃從護航航母、坦克登陸艦、重型轟炸機和陸基陣地上發射數千枚JB-2巡航飛彈,即德國V-1飛彈的翻版。

■1945年春季,部署在硫磺島機場上的美軍P-51戰鬥機群,它們將為"沒落"行動提供支援。

"奧林匹克"行動登陸階段最主要的威脅是約5000架日軍飛機發起的神風特攻,早已殘廢的聯合艦隊水面艦隊不太可能參戰,但大約50艘潛艇和數以百計的袖珍潛艇和特攻艇很可能給美軍造成更多的麻煩。在陸地上,日本陸軍部署了14個師團和3個坦克旅團約90萬人的兵力,囤積了全國40%的彈藥物資,嚴陣以待,而九州民風素來彪悍,被皇國忠君思想洗腦的數百萬民眾也將是美軍進攻的巨大阻礙。

■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女學生揮舞花束歡送特攻隊員駕機出擊,日本人的狂熱是美軍作戰面臨的最大難題。

儘管美軍擁有絕對的火力優勢,但從塔拉瓦到衝繩的歷次登陸作戰都以證明,日本本土的戰鬥只會更加殘酷血腥,美軍預計"奧林匹克"行動將持續90天,將付出45萬人的傷亡,其中10萬人陣亡,而最終徵服日本將由120萬人傷亡。正是預見到這種悲慘的前景,美軍後勤部門提前趕製了50萬枚紫心勳章。由於日本投降,"沒落"行動被取消,大量紫心勳章積壓在倉庫裡,即便經歷了韓戰、越南戰爭和海灣戰爭,還是沒有發完,到2003年仍剩餘12萬枚,以至於在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中,紫心勳章被直接發放到基層指揮官手中,以便隨時為受傷的士兵授勳。他們大概並不清楚,這些勳章其實是"沒落"行動的遺產。

■時至今日,當年為"沒落"行動趕製的紫心勳章依然還有剩餘。

相關焦點

  • 二戰日本有多達25艘航母,其中十艘專業航母是怎麼被逐一消滅的?
    一戰後日本為了稱霸亞洲,逐步建立起一支規模龐大的聯合艦隊,這支艦隊不僅包含了數量眾多的戰列艦,還有為數不少的新式航空母艦,整個二戰中日本總共有25艘航母,如此龐大的數量即便是今天也是一支可怕的力量。這些航母中有10艘為專業級航母,是日本海軍航母的主力,那麼這些航母都是如何被一艘一艘的擊沉的呢?
  • 二戰時的日本聯合艦隊和英國皇家海軍哪個強?
    有的認為日本聯合艦隊力壓英國皇家海軍,有的認為英國皇家海軍完爆日本聯合艦隊。那麼日本和英國哪國的海軍更強?答案是英國皇家海軍略勝一籌。我們先來看一下二戰爆發時兩國的海軍力量對比。1939年,英國擁有本土艦隊、地中海艦隊、遠東艦隊和後備艦隊四支艦隊,擁有航母8艘,戰列艦12艘,戰列巡洋艦3艘,輕重巡洋艦64艘、潛艇69艘以及數量龐大的護衛艦、魚雷艇等輔助艦隻,海軍總噸位超過130萬噸,海軍總體實力和美國不相上下。
  • 美國當前封存的軍艦有多強大?退役的航母艦隊仍能單挑一個國家!
    美國自二戰以來一直保持著全球最強的水面軍事力量,截至目前,僅海軍現役人數就高達35萬人,海軍陸戰隊現役人數18萬人,這還不不算「編制外」的70多萬文職僱員,總計人數高達120多萬人!對,你沒看錯,這不包括35萬空軍和50萬陸軍,僅僅是海軍、海軍陸戰隊及僱員人數。
  • 二戰日本海軍:擁有14級型號繁多,數量龐大的驅逐艦群
    因此,日本海軍需要數量眾多的雷擊艦,用來充當戰時的衝陣主力艦,於是,在二戰時期,日本海軍保有驅逐艦共計14級,包括改型則為20級,不但型號繁雜而且數量龐大的驅逐艦群。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日本就對「陽炎」級驅逐艦進行了改造,重點是增加雙管25mm機關炮數量,包括增射雙聯12.7mm高射機槍,用來對付美海軍密密麻麻從航母上起飛的艦載機,對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攻擊。
  • 論軍隊戰鬥力,二戰中的日本,跟德國比誰更強?
    日本、德國是二戰之中最大的兩個反派。其中德國同時向法國、英國、蘇聯開戰,一度滅法國、吞波蘭、佔蘇聯絕大多數歐洲版圖,有著將整個歐洲歸入囊中的趨勢。為此小袁今天就從軍隊數據層面,簡述一下二戰中的日本,跟德國比誰更強?首先我們比海軍,日本二戰時的海軍叫日本聯合艦隊,是日本在1889年明治維新之後,勒緊褲腰帶成立的近代化艦隊。該艦隊在日本崛起之路上,先是以1894年甲午戰爭為契機,滅掉當時號稱「亞洲第一」的中國北洋艦隊,成為亞洲最強。
  • 二戰時期航母白菜價麼?為什麼日本能夠拿出來那麼多航母?
    作為科技強國的美國,航母技術無疑是最為先進的,美國擁有著全球三分之二的航母數量,還一直保持著航空母艦的技術優勢。有航母的國家在世界上屈指可數,但這其中並不包括日本,戰後的德國和日本是被限制發展軍事力量的,不允許他們擁有自己的軍隊,不能配有航空母艦。不過日本的野心昭然若揭,多年來一直在努力發展航母技術。
  • 美軍將「滅國艦隊」搬進南海,與日法勾結計劃新軍演,幾個意思
    搭載F-35B的「馬金島」號兩棲攻擊艦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航母戰鬥群和民用客機改裝而來的偵察機,兩棲戒備群向來被稱為「滅國艦隊」。二戰末期將日本打到投降的不單單只有原子彈,還包括美國海軍強大的兩棲登陸部隊和兩棲運輸能力。眼下川普把「滅國艦隊」都搬過來了,意味的確不一般。可以看出,美軍在對中國示強,上一次美軍這麼做還是80年代美蘇對抗的高潮,美國海軍當時發起「600艦艇計劃」,組建了一個"兩棲投送群"用於對蘇登陸。
  • 湊數的另類航母 二戰時日本聯合艦隊中的異類 伊勢級航空戰列艦
    那麼骨子裡因循守舊的日本人為什麼在二戰期間將好好的主力戰艦改的這樣不倫不類呢?萬事有因有果,舊日本海軍這樣做自然是有他們不得已的苦衷,絕對不是為了給世界艦船發展史上,增添一款特色的混血戰列艦。所以,後兩艘於1918年竣工的戰列艦就被舊日本海軍命名為伊勢級。但也正因為如此程度的改進,也為這兩艘戰列艦被改成航空戰列艦奠定了基礎。伊勢級的搭載的武器裝備,在竣工之時處於世界前列這兩艘戰列艦在1918年竣工下水,然後在日本聯合艦隊服役。
  • 二戰時強大的美軍和蘇軍為什麼不願登陸日本本土作戰?
    之所以美軍和蘇軍在二戰後期沒有強行登陸日本開闢新的戰場,是由當時的環境和力量所決定的。二戰末期,雖然日本在各地的佔領區和殖民地節節敗退,但是本土所受的影響並不大,在本土內還是有著充足的軍事力量的。據相關資料統計,到了1945年時,日軍大本營為準備與盟軍決戰而進行的擴充軍隊的行動。先後進行了四次擴軍動員。
  • 二戰風雲:日本寄予厚望的航母,為何在中途島海戰中成了打火機
    中途島海戰是二戰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在這場戰役中,美國僅僅以一艘航母的代價一舉擊沉日本四艘主力航空母艦。關於中途島海戰,日本軍部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命運的五分鐘」,也就是說在短短五分鐘內,日本的三艘航母就被美國的轟炸機給炸沉了!
  • 尼米茲攻佔硫黃島為何還要打衝繩島?美國為什麼放棄登陸日本本土
    衝繩島上美海軍陸戰隊而眼下日軍有實力的部隊都分別部署在各個島嶼,這正是打掉他們的最好機會,為將來的本土登陸減輕難度。就像小時候,把小雞長出的翅膀剪掉一樣,防止它到處亂飛。其次,切斷日佔區南北的聯繫。更為重要的是,經過硫黃島血戰後,讓美國軍方清醒的認識到攻取其本土將會付出更大的代價。於是,在戰略預想上將攻取本土調整為迫其投降,而迫其投降就必須給對手形成一種高壓態勢,逼其就範。而衝繩島是拱衛島國的最後一道屏障。一旦攻佔,對日軍的士氣將是沉重的打擊,並迅速瓦解他們的鬥志,最終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 的效果。
  • 8艘航母500架隱身戰機,中方工業實力盡顯無疑,日澳抱怨被美騙慘
    其海軍將擁有8艘航母至少20艘戰略核潛艇,空軍將裝備500架隱身戰機,並且在很多方面都會有很大的發展。約翰認為,東方大國的工業實力讓這個預測很可能成為現實。近些年美方對中方的軍力高度關注,越來越多的軍事專家對中方的軍力進行分析。兩國對峙軍隊比拼最後還是反應到工業實力上來,二戰是最直觀的反應。
  • 二戰中日本著名的「掃把星」戰艦,先後「克」沉數十艘戰艦
    陽炎八號艦,顧名思義就是指陽炎級驅逐艦的第八號艦,於1939年3月24日下水,並取「混雜雪花的強風」之意被命名為「雪風」號。在二戰日本艦艇中,「雪風」號的經歷堪稱神奇,它參加了太平洋戰役的大部分戰鬥,航程達20萬公裡,但自身卻僅戰死10人,艦體更是只受過輕傷,因而被稱為「祥瑞之艦」;但又因與它一起參戰的軍艦大多沉沒,因此又被稱為「詛咒之艦」、「掃把星」。
  • "眼鏡蛇"重創美軍最強艦隊:"哈爾西的颱風"傳奇
    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一支航母特遣編隊——第38特遣艦隊(Task Force 38,簡稱TF-38)從太平洋中部的烏利西環礁駛出,該部此行的目標是菲律賓本土上的各個日軍機場。編成這支龐大特遣艦隊的軍艦,包括了13艘航空母艦、8艘戰列艦、3艘重巡洋艦、7艘輕巡洋艦、3艘防空巡洋艦以及56艘驅逐艦。負責指揮這支艦隊的,正是坐鎮旗艦新澤西號戰列艦的美軍第三艦隊指揮官、人稱「公牛」的威廉·哈爾西上將。
  • 確認,日本二戰航母「加賀」號殘骸|航母|日本_軍事|中途島戰役|...
    由微軟公司聯合創始人保羅·艾倫(Paul Allen)領導的一個沉船搜索團隊「Nauticos」宣布,其科考船「海燕」號(Petrel)發現了日本二戰中途島戰役期間被擊沉的日本航母「加賀」號(Kaga)。該團隊此前已發現過日本「比睿」號戰列艦及美國「大黃蜂」號航母殘骸。
  • 沒有自知之明的得寸進尺:看二戰日本對美國發起的中途島海戰
    ,1艘輕型航母;3、第一航母艦隊,艦隊司令南雲忠一:4艘重型航母,250架飛機,2艘戰列艦,2艘重巡洋艦,11艘驅逐艦;4、主力艦隊,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3艘戰列艦(1艘為世界最大戰列艦大和號),1艘輕型航母,21艘驅逐艦
  • 日本為何敢單挑亞洲和美國決高下,當時日本究竟有多強大
    日本戰艦 日本覬覦中國領土古來有之,唐朝時期白江口之戰被唐朝軍隊打敗從此向中國學習,明朝的倭寇之禍、朝鮮之役都被中國打敗。清朝末年國力衰微,而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後國力迅速上漲,軍國主義思想一度達到了頂點。
  • 佩服日本人的腦洞,造出了世界第一艘水下航母,可是沒實戰就被美俘虜
    伊400級潛艇 如果有朋友看過日漫《蒼藍鋼鐵的琶音》,就會知道女主伊歐娜她的船號就是伊401,其實這在二戰時日本海軍中能找到原型,即日本的伊級特殊潛艇
  • 二戰前期日本中途島海戰大敗的象徵,「赤城號」殘骸找到了
    美國深海探測船「海燕號」20日尋獲中途島海戰日軍第2艘沉落航母。 在發現日軍航空母艦「加賀號」殘骸後,美國深海探測船「海燕號」20日又宣告尋獲另一艘在「中途島海戰」沉沒的日軍航母:大日本帝國海軍第1航空艦隊旗艦「赤城號」。
  • 它是日本二戰中損失的第一艘重巡洋艦,災難起因讓日本人感到無奈
    它是日本在二戰中損失的第一艘重巡洋艦,災難的起因讓日本人感到無奈眾所周知,二戰中的日本海軍擁有18艘重型巡洋艦,對於日本這樣一個不算很富裕的後起帝國主義國家而言但就在同時,倫敦海軍條約規定日本輕型巡洋艦總噸位不得超過10萬噸,這時候日本擁有的輕巡洋艦也有十幾條,但單艦噸位大多只有四五千噸,還剩了不少噸位可用。為了獲得更多的重巡洋艦,日本人動起了歪腦筋,他們把新的4艘重巡洋艦還按照重巡的標準設計,5座炮塔卻裝上了輕巡洋艦才使用的152毫米三聯裝艦炮,這些炮塔的設計上存在貓膩,那就是可以隨時將三聯裝152毫米艦炮換裝為雙聯裝200毫米艦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