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isson與佝僂病— 一段不廣為人知的故事

2020-09-03 阿爾法醫學英語

原創 Hewie Jiang 阿爾法醫學英語 昨天

Francis Glisson (1597-1677) was born in Rampisham, Dorsetshire, England. Although not an indolent student, he waited until age 20 before enrolling in 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 Cambridge. He was awarded his M.D. degree at age 37. Two years later, he was appointed Regius professor of medicine at Cambridge. His description of the capsule of the liver in 1654 was derived from gross anatomic studies of the ox, unaided by microscopy. The fibrous sheath of the portal tracts identified in Anatomia hepatis was named Glisson’s capsule.

Glisson 1597年出生於英國的多塞特郡。他20歲進入劍橋大學的岡維爾凱斯學院學習,37歲時被授予醫學博士學位。兩年後,他被任命為劍橋大學的皇家御用醫學教授。大家對Glisson這個名字熟悉應該都是因為肝臟的一種解剖結構-Glisson’s capsule/Glissonian sheath,即格林森鞘。Glisson在對牛進行解剖中發現肝臟內的肝動脈、門靜脈和膽管周圍有一層將三者都包裹在其中的結締組織。1654年,他將這一發現記錄在自己關於肝臟解剖結構的著作Anatomia hepatis中。後人為了紀念他,就將這層門靜脈纖維鞘稱為Glisson’s capsule。

Anatomia hepatis的第292頁,來源:劍橋大學圖書館網站

今天我們並不是來給大家介紹格林森鞘,而是說說一個不廣為人知的故事,Glisson與佝僂病的聯繫。

An English edition, edited by Nicholas Culpeper, with the title A treatise of the rickets, being a disease common to children, appeared in 1651. Glisson stated that he had been studying rickets for five years and that it was an 「...absolutely new disease, and never described by any ancient or modern writers in their practical books which are extant at this day of the diseases of children.」

Glisson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morbid anatomy in the study of this disease. Glisson recognized, too, that rickets were neither congenital nor inherited, were not contagious, nor caused by syphilis. The nearest he came to a nutritional cause was to blame excessive feeding with its resulting indigestion.

在1651年,Glisson發表了題為《佝僂病,一種兒童常見疾病》的論文。Glisson稱自己研究佝僂病已經有五年了。他認為佝僂病是一種古今醫學家都未描述過的全新兒童疾病。格裡森強調了病理解剖學在此疾病研究中的重要性。Glisson認識到佝僂病既不是先天遺傳性的,也不是傳染性的,更不是由梅毒引起的。他認為佝僂病是過度餵養導致的消化不良引起。

In fact, Glisson’s text had been pre-empted by a slim thesis on rickets for the degree of MD in Leyden, delivered by Daniel Whistler in 1645. As he was only 25 years old when it was originally presented in Leyden, there was speculation (but no evidence) that he may have had prior access to Glisson’s studies on this disease.

事實上,Glisson關於佝僂病的研究成果被英國的另一位醫生丹尼爾·惠斯勒(Daniel Whistler)於1645年搶先發表。惠斯勒發表的關於佝僂病的博士學位論文時只有25歲,很多人猜測(但沒有直接證據)他可能事先接觸過Glisson的研究成果。(像極了最近的付向東與楊輝的學術糾紛)

He gave an excellent clinical description of the disease, mentioning the enlargement of the head, the epiphyses and the abdomen, the rickety rosary and 「the whole bony system ... flexible like wax that is rather liquid, so that the flabby and toneless legs scarcely sustain the weight of the superimposed body, so that the tibiae yield to the weight of the fabric pressing down on them from above and become bent; and for the same reason the thighs above are curved and the back, through the bending of the spine. Whistler believed that rickets had an antenatal origin due to the mother drinking too much alcohol.

惠斯勒對佝僂病的臨床表現進行了出色描述。他提到佝僂病患者有頭部、骨骺和腹部的膨大;整個骨骼系統就像未凝固的液體蠟一樣柔軟;松垮沒有力氣的腿無法承受身體的重量;脊椎和脛骨都在從上往下應力的作用下而彎曲。限於當時的醫學水平,惠斯勒對佝僂病病因的研究也是不準確的。他認為兒童患佝僂病是由於母親飲酒過多造成的。

Glisson因在解剖學領域的成就而被世人銘記,卻因研究成果被搶先發表而導致在佝僂病方面的貢獻不廣為人知。這也啟示著我們年輕醫學生在潛心研究的同時也需要注意保護自己的學術成果。Anyway, 選擇了醫學,就好好熱愛它吧,共勉!

詞彙複習

1. microscopy /maɪˈkrɑːskəpi/ n. 顯微鏡檢查,顯微鏡學

2.bile duct n. 肝膽管

3. portal vein n. 門靜脈

4. hepatic artery n. 肝動脈

Hepatitis /ˌhepəˈtaɪtɪs/ n. 肝炎

5. rickets /ˈrɪkɪts/ n.佝僂病

6. congenital /kənˈdʒenɪtl/ adj. 先天的,天生的

7. contagious /kənˈteɪdʒəs/ adj. 感染性的;會蔓延的

8. syphilis /ˈsɪfɪlɪs/ n.梅毒

9. indigestion /ˌɪndɪˈdʒestʃən/ n. 消化不良;不消化

10. epiphyses /ɪ&39;tɪbɪiː/ n. 脛骨

Fibula /ˈfɪbjələ/ n. 腓骨

12. spine /spaɪn/ n. 脊柱

13. antenatal /ˌæntiˈneɪtl/ adj. 產前的;生前的

Antenatal examination n. 產前檢查

Reference:

1.Van Gulik TM. From the archives of hepato-biliary and pancreatic disease--Francis Glisson&34;discovery&39;s capsule of the liver. Gastroenterology. 2001;120(6):1362. doi:10.1016/s0016-5085(01)87930-0

相關焦點

  • 佝僂病的症狀 佝僂病的日照治療方法
    佝僂病相當於殘疾的一種,它是一種比較可怕的疾病。那麼佝僂病的症狀有哪些呢?為什麼會患上佝僂病,佝僂病的病因有哪些呢?佝僂病的臨床表現是怎樣的呢?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佝僂病的症狀新生的嬰兒表現為四肢明顯短小,頭比正常的要大、前額明顯突出。有的是有比較明顯的行為反常。
  • 小兒佝僂病是怎麼回事? 怎樣預防小兒佝僂病?
    然而,總是會有那麼一些疾病喜歡在兒童身上糾纏,比如小兒佝僂病就是其中之一。那麼,小兒佝僂病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又應該怎樣預防小兒佝僂病的發生呢?   小兒佝僂病是怎麼回事?   小兒佝僂病指的是小孩發育遲緩,生長速度不如正常兒童,讓很多父母感到心煩。相信很多父母想知道,究竟小兒佝僂病是怎麼引起的呢?
  • 什麼是佝僂病 佝僂病的早期症狀有哪些
    佝僂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它會給身體帶來很大的傷害。佝僂病我們經常叫它缺鈣,它一般都是發生在兒童身上。那佝僂病有哪些症狀呢?我們應該如何治療呢?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了解一下佝僂病的相關知識吧。什麼是佝僂病(佝僂病)佝僂病(Rickets),它通常發生在1-3歲的兒童身上,它是由於兒童體內缺乏維生素D導致的,維生素D缺乏會讓身體中的鈣、磷發生紊亂,使兒童的骨骼發育不良。佝僂病的發病比較的慢,很難引起家長的注意。因此。家長應該多注意幼兒的一些發育情況。佝僂病不但會讓幼兒的抵抗力下降,還會引發其他的疾病,例如肺炎、腹瀉等,對兒童的發育造成很大的影響。
  • 小兒挑食會引起佝僂病?但我相信很多家長不知道佝僂病的症狀!
    佝僂病是嬰兒時期常見的一種全身性疾病,主要是由於維生素D缺乏,導致鈣磷代謝障礙和骨樣組織鈣化障礙。嚴重者可引起骨骼畸形,家長應及早採取措施,預防佝僂病的出現,而弄清佝僂病的原因,是預防該病發作的主要方式。那麼,佝僂病是怎麼引起的呢?今天就和櫻桃君一起去看看吧!
  • 佝僂病治療方法 佝僂病這樣治療比較好
    佝僂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佝僂病有許多人都得過,佝僂病大都發生在嬰幼兒、兒童、青少年身上,佝僂病會影響大家的生活,那麼請問佝僂病治療方法是什麼?佝僂病不能吃什麼?佝僂病治療偏方有哪些?希望大家能夠注意。佝僂病治療方法佝僂病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的一種營養缺乏症,又稱軟骨病,其病因主要是維生素D缺乏,導致鈣、磷代謝的異常引起的。多自出生3個月後開始發病,活動期佝僂病應依據臨床表現給予積極治療,目的在於控制病情活動和防止畸形。治療佝僂病主要在於補充維生素D,從而促進兒童對鈣、磷的吸收,避免其代謝紊亂。
  • 佝僂病是什麼現象 患上佝僂病怎麼治好
    佝僂病是常見的一種疾病,多發於嬰幼兒童,也就是我們所稱的軟骨病。導致佝僂病產生的原因是非常多的,那麼佝僂病是什麼現象呢?佝僂病的病因具體有哪些呢?佝僂病的治療方法是什麼?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吧。佝僂病是什麼現象輕度佝僂病輕度的佝僂病兒童主要的體徵表現就是容易煩躁不安、睡眠不穩,而且還很容易出現夜哭、夜驚現象,而且多汗,常常由於汗水的刺激,導致他們在睡覺的時候搖頭擦枕,從而形成枕禿現象。另外,患兒的顱骨軟化,滷門增大也是常見的輕度佝僂病體徵。
  • 嬰兒佝僂病的早期症狀是什麼 怎樣預防佝僂病
    有些嬰兒在小的時候就會出現佝僂病的現象,那麼怎麼知道自己的小孩是不是有佝僂病呢,嬰兒佝僂病的早期症狀是什麼?為什麼有的小孩會出現佝僂病,嬰兒佝僂病的病因是什麼呢?嬰兒佝僂病的預防方法又有哪些?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
  • 常見小兒佝僂病有哪些症狀?佝僂病是缺什麼?
    原標題:常見小兒佝僂病有哪些症狀?佝僂病是缺什麼?   對廣大的家長朋友們來說,了解和認識小兒佝僂病的症狀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幫助家長及時發現小兒佝僂病,對小孩子的治療十分有益。
  • 小孩戶外活動少易患佝僂病 小孩如何預防佝僂病?
    原標題:小孩戶外活動少易患佝僂病 小孩如何預防佝僂病?   佝僂病是嬰幼兒時期比較常見的一種維生素缺乏症。由於缺乏維生素D時,鈣不能被吸收,使鈣磷代謝失常,產生骨骼病變。佝僂病雖然不是什麼危險的疾病,但是對於兒童也是存在嚴重的威脅。下面來看看佝僂病是怎麼一回事。
  • 抗維生素D佝僂病是常隱?
    比如說,從我開始教書以來直到昨天晚上,如果說到「抗維生素D佝僂病」會想都不想地說這是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X連鎖顯性)。那我們熟知的X連鎖顯性抗維生素D佝僂病呢?現在稱為「X連鎖(顯性)低血磷症佝僂病」更合適,也就是不提「抗維生素D」也可以,因為在這裡這不是重點(在前面的那個病中則是)。
  • 佝僂病的早期症狀圖片
    核心提示:佝僂病即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由於嬰幼兒、兒童、青少年體內維生素D不足,引起鈣、磷代謝紊亂,產生的一種以骨骼病變為特徵的全身、慢性、營養性疾病。佝僂病主要的特徵是生長著的長骨幹骺端軟骨板和骨組織鈣化不全,維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鈣化不全。
  • 3大「元兇」是導致寶寶佝僂病的主因,如何確認自己患有佝僂病?
    佝僂病是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簡稱,也叫軟骨病。在醫學上的全稱為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的一種營養性疾病。而佝僂病的起因主要是缺乏維生素D和鈣。因為鈣是骨頭生長的主要成分,維生素D則主要是促進鈣、磷吸收和利用,並保證鈣、磷正常地沉著在骨骼生長部位,以保證骨骼的正常發育。
  • 補鈣不是「萬能」的,小兒佝僂病和維生素D有關
    總之補鈣被認為是很寬泛的身體補充,腰酸腿痛了要補鈣,骨折了也要補鈣,小孩長身體更要要補鈣,缺鈣長不高, 還可能得佝僂病。估計很多家長們都是這麼想的,但其實佝僂病和鈣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佝僂病的全稱是「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也就是說佝僂病其實是因為缺維生素D(VitD)引起的。
  • 寶貝挑食 當心佝僂病找上門
    寶貝挑食 當心佝僂病找上門 所謂佝僂病,就是孩子鈣磷代謝出現異常,導致骨骼畸形的病症。一般會出現在2歲以內的嬰幼兒身上,常見症狀有低鈣驚厥、精神萎靡、生長遲緩等。家長需要注意孩子日常飲食,讓孩子補充充足的鈣質、維生素D,以避免患上佝僂症。
  • 寶寶走路時腿不直,是得了佝僂病嗎
    佝僂病的全名其實為「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從這名稱就可以看出,它的主要原因是維生素D不足,食物中的鈣、磷不能吸收,即使吸收了也不能利用到骨骼的生長中去。主要發生於2歲以內的嬰幼兒。那維生素D缺乏是如何導致佝僂病症狀的呢?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人體的一個部位——「幹骺端」。
  • 寶寶佝僂病的症狀是什麼 怎樣防治?
    佝僂病也叫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由於體內維生素D不足,導致鈣、磷代謝紊亂,引發以骨骼病變為主要特徵的疾病,3~18個月的嬰幼兒是佝僂病的高危病發人群,寶寶得佝僂病嚴重損害健康,如不及時治療將對後天造成不可逆的影響,那麼,寶寶佝僂病的症狀是什麼?怎樣防治?
  • 別讓小兒佝僂病 毀了孩子一生
    對兩歲以下兒童來說,佝僂病是他們的高發病之一,佝僂病是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簡稱,又常被稱為「軟骨病」。據了解,佝僂病多發生在2—3歲兒童身上,初期發病在3個月左右的寶寶身上較為多見,在發生佝僂病後,症狀表現以精神症狀為主。
  • 寶寶出現的佝僂病需要怎樣治療?
    佝僂病又稱之為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在嬰兒期是比較常見的疾病,是一種骨骼鈣化不良的疾病,其原因(在孕後期維生素D的攝入不足、早產兒、寶寶營養性疾病、慢性疾病等等)是由於維生素D缺乏引起的體內鈣磷代謝紊亂,而出現的一系列的症狀。那佝僂病會引起哪些症狀呢?
  • 預防佝僂病,吃鈣還是維生素D?寶寶吃不對反而有害
    豆媽跟老公商量了一下:「孩子是不是缺鈣了呀,會不會得佝僂病呢?咱們要不要早點給他補上鈣預防呢?」豆爸也不太清楚,但是關乎孩子健康的問題,他趕緊去藥店給孩子買上了寶寶乳鈣。等到打預防針的時候,豆媽帶著寶寶體檢,想再確認一下孩子是不是缺鈣。
  • 佝僂病不補鈣卻補維生素D?寶寶缺維D的這4個表現要警惕,做好預防是關鍵
    醫生會告訴家長,這是給孩子預防佝僂病的。佝僂病是什麼病?佝僂病主要是人體內的鈣元素和磷元素代謝異常,導致體內缺鈣。寶寶在生長發育期間缺鈣會導致骨頭組織以及四肢出現鈣化現象,從而影響發育、骨頭軟化和畸形。佝僂病好發於兩歲以內的嬰幼兒,所以寶寶在出生後醫生會讓寶寶補充維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