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莊
《毛選》裡有一種方法論,就是歷史分析的方法論。
我們都知道,要想搞清楚一件事情的當下,以及判斷這件事情的將來,就必須先搞清楚這件事情的歷史。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看待歷史?用什麼樣的觀點去分析歷史?
這就是我們這篇文章要說的「歷史唯物主義」了。
歷史唯物主義有幾個基本的觀點,我們就來一一翻譯翻譯。
一、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這句話我們都很熟悉,但是卻很少有人真的了解其中深刻的含義。
我們說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同時社會意識又反作用於社會存在,也就是說人的意識、思想、精神,本質是外界客觀存在的事物在人頭腦中的反映。
然後,人在有了這種思想和意識以後,又通過這種思想和意識去能動的改造世界,以此推動著事物的發展與前進。
這裡面最關鍵的點就是:順序不能亂。
就是說一定先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然後社會意識才能去改造和創新社會存在。
這裡面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
強調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是區分歷史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
那麼,我們自然就會去思考,為什麼不能反過來?
我們為什麼不能說,是思想的存在推動著歷史的發展,同時客觀事物又反作用於思想,使得思想也在不斷的發展和進步,然後循環的推動著歷史的發展和前進?
也就是說:意識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
我們按照這個順序去解釋歷史現象,也是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的,也可以解釋得通,解釋的通的理論,就必然有它的道理,為啥你要說我唯心呢?
這其實就類似於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雙方都同時承認物質和意識的作用,但是誰排第一?誰決定誰?
這才是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原則分歧。
憑啥非得是你的雞生蛋是對的?我的蛋生雞就是錯的呢?
就比如,你說是先有一臺車,然後這臺車的各種機械功能反映到了你的頭腦裡,然後你又用這種意識不斷的去創新發展這臺車,使得汽車工業不斷進步。
那我反過來說,是先有了我想要一種機械工具的意識,然後我才去逐步實驗、研發,最後才發明了一臺車。
然後,你又接著說,那你的那種想要機械工具的意識,也是客觀的什麼牛車、馬車工具等物質,激發了你想要一臺機械工具的意識,還是客觀存在第一,意識第二。
如果這樣,我還可以接著說,在牛車、馬車之前,也可能是先有創造牛車、馬車的意識,然後才會發明出牛車和馬車呀。
這樣一來,實際上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就成了一個永遠爭論不清楚的問題。
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這個問題可以無限的循環下去,最後就是誰也說服不了誰。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很多教馬列主義的老師,一提到唯心史觀,就把人家說成是「我思固我在」,對這幾個字的解釋是,我想什麼,這個東西就立馬存在。
把唯心歷史觀描述得跟傻子一樣,來凸顯唯物史觀的正確性,這種做法十分欠妥。
貶低對手並不能凸顯自己的高明,也解釋不了唯心史觀存在的原因。
所以,我們試著換一個角度去分析這兩者的區別,到底是客觀存在的物質是第一性的,還是思想意識是第一性的?
如果我們承認思想意識是第一性的,也就是說承認唯心史觀,那麼就必然認為是人的思想在推動著歷史的前進和發展。
照著這個理論去看歷史,就會覺得是歷史上的某個傑出人物,他用他那偉大的思想和傑出的政治眼光,在創造和推動歷史前進。
因為思想的集大成則,最後必然是體現在某個具體的人身上嘛。
這就是我們說的「英雄史觀」,英雄史觀就是唯心史觀的一種表現形式。
用這個英雄史觀去看歷史,推而廣之,那我們就會認為,這個世界是某些傑出的精英分子創造和推動的,他們雄才偉略,思想先進,技術高明,最後憑藉著他們超人的能力,創造和發展著社會。
我們再沿著這個思路去看歷史,那就是精英階級在控制著歷史的走向,創造和發展著生產力,為人民做貢獻,為社會謀福利。
既然是他們在掌控和創造歷史,那這個社會上被創造出來的財富,是不是就理所應當的是他們拿大頭,他們來掌握,他們說了算呢?
講到這裡,可能大家應該隱隱約約感覺到一陣脊背發涼了吧?
由這個唯心史觀出發,那就是王侯將相、才子佳人這個精英階級應該要統治那些「烏合之眾」的勞動階級。
有這樣的歷史觀,自然還會出現,當勞動階級被壓迫的受不了,想要反抗的時候,那統治階級就會用這種唯心的意識形態來操縱你們。
他們會告訴你別擔心,下一任出現一個開明的皇帝,你們就不會受苦了;或者告訴你,別擔心,都是你們縣的這個貪官欺負你們,只要換一個廉潔的官員上來,這事就解決了。
為什麼,因為唯心史觀本質上認為,是思想推動歷史,思想自然也是存在於人的身上,所以必然是精英階級推動歷史,這樣一來他們自然居於統治地位,可以把剝削和壓迫勞動階級從理論上合理化。
那麼當你感受到不愉快的時候,別剝削的不成人形的時候,他們就告訴你只要換一個人問題就解決了,所以千萬別反抗。
所以為啥我們說沒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華帝,意義就在這裡了。
這種歷史觀還有很多反映,比如什麼二八原則,恩賜的觀點,均來源於此。其實大家用這個歷史觀去看看馬雲的福報論,那還不是一個道理嗎。
在這種情況下,當一方對另外一方的剝削、壓迫越發嚴重以後,就必然產生革命或者鬥爭。
封建時代,就是農民和地主的鬥爭,資本主義時代就是資本家和無產者的鬥爭,因為他們屬於不同的階級,所以我們稱為階級鬥爭。
二、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
讀到上面,愛思考的朋友,必然又會產生新的疑問,唯心史觀既然認為是思想推動歷史,也就是說是某個精英階級推動歷史。
那麼反之,唯物史觀則正好與之相反,認為物質是第一性,意識是第二性的,由此衍生出來,就是廣大群眾的實際的物質生產,在推動歷史。
這個很好理解,因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是實踐中的物質生產、客觀存在催生出了思想意識,所以理所應當的是直接從事物質生產的勞動群眾創造歷史。
群眾創造歷史,自然也不否認偉大人物的歷史作用,但是這裡面不能違背唯物史觀的物質第一,意識第二的基本原則。
落實到具體的生活裡,比如一棟房子的建設吧。
唯心史觀的人必然認為是那個掌握了生產資料,掌握了信息資料,掌握了某種權力或者渠道的人,甚至說是某個思想比較先進一些的人,他推動和創造了這棟樓,也即是這家房產公司的創始人或者股東推動了這棟樓的建設,這就是這棟樓的歷史。
從這個觀點出發,這棟樓如果掙了一個億,那麼他可以拿8000萬,剩下的分給你們做設計圖的,生產水泥鋼筋的,搬磚的,罐泥漿的等等,總之勞動者分到的僅僅是勉強維持自己生存下去的那點錢而已。
因為他們是統治階級,他們說了算嘛。
那麼反過來,如果從唯物史觀去看,那首先是群眾對住房的生活需求存在,催生出了要建一棟樓的思想意識,然後這種思想意識又推動勞動者,這些實實在在從事這棟樓的設計、規劃、建設、施工的勞動階級最終完成了這棟樓的建設,這就是這棟樓的歷史。
那麼顯而易見了,物質第一,意識第二的唯物史觀,自然衍生出的就是群眾史觀了,即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
既然是群眾創造歷史,發展生產,那為啥分配利益的時候,群眾卻只能分到維持自己再生產的那一點點生活資料呢?
通俗的說,憑啥「英雄階級」拿得多,勞動階級拿得只夠勉強維持生存?
勞動階級、唯物史觀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那資產階級、或者說封建時代的地主階級,也會用這個問題去反問你,他們會說,那憑什麼你們勞動階級要拿得多,或者要平分呢?
你站在無產階級立場,自然推崇唯物史觀,我站在資產階級立場,我自然要推崇唯心史觀了。
歸根結底,這是不同階級之間的利益鬥爭嘛。
所以,憑啥說你的唯物史觀比唯心史觀先進呢?這不過是你們階級維護自己利益的說辭而已。
你們說這棟樓是你們創造的,你們要平分利益,那我站在我資本家的立場,自然也要說這棟樓是我推動創造的,我要拿大頭。
都是利益之爭,憑啥你的高明,我的就落後?
就好像爭功勞一樣,你說這棟樓你的功勞大,我說我的功勞大,大家都是為了利益,沒啥先進不先進的,看誰本事大而已。
這就是資產階級說的那一套,在封建時期,就是地主階級那一套。
如何反駁?這就是馬克思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才能解釋的了。
如果按照地主階級,資產階級唯心史觀那一套來,在古代,不斷發展下去,就會出現土地兼併,土地資源不斷的集中到少數人的手裡,形成地主階級。
最後農民越來越貧困,從而發展出高利貸、賣土地、賣兒女,農民的兒子給地主當牛做馬,女兒給地主為奴為婢。
這樣發展下去,就是進一步的農民越發貧困,越發賣土地、賣兒女,最後整個社會貧富差距擴大,兩極分化嚴重,爆發戰爭、動亂,摧毀社會的生產力,所有人都是這個制度下的受害者,包括地主階級,最終也將遭到反噬。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就表現為周期性的經濟危機,財富不斷集中到少數人的手裡,這些人又靠著財富實現資本增值和壟斷。
最後,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
但是整個社會的消費,必須靠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啊,你資本家再有錢,你吃的再好,穿得再多,住得再豪華,你又能消耗多少生產力呢?
因為這種財富的兩極分化,必然造成群眾消費力降低,沒錢了嘛,群眾不消費,生產力就會停滯不前,因為生產出來賣不出去,形成商品的相對過剩現象,這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當資本主義把這種經濟危機的矛盾轉移到其他國家,比如殖民地或者落後的國家,雖然可以暫時緩解矛盾,但是並不能消除矛盾,最終必然還是衍生出戰亂和災害。
不管是封建時代的土地兼併,還是資本主義時代的經濟危機,都是生產關係阻礙了生產力的表現,最終都會給人類帶來災難,也終將會給地主和資本家帶來無盡的災難。
所以,歷史的所有進步和發展,本質上都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推動的。
唯物史觀比唯心史觀高明,根本原因不是說各自階級為各自階級說話,而是歷史必然朝著唯物史觀的方向前進,而唯心史觀的發展,必然走向衰敗和破產,因為隨著它的發展,畢竟阻礙生產力的進步,它不僅不符合無產階級的利益,最終也不符合資產階級的利益。
但是唯心史觀的階級,他們自己是不會放棄自己的觀點的,這是他們眼前的利益決定了的。
不信,你讓馬雲和劉強東們來呼籲一下,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試一試,看看這事難不難。
這種推動,最終只能靠階級鬥爭來實現,當著資本主義的制度下,人們的災難越來越暴露出來,那麼階級鬥爭就會以革命的形式出現,最終打破資本主義制度,走向真正的社會主義。
但是也會出現一些時期,是資本主義制度取得了暫時性的勝利。
也就是資產階級取得了勝利。
總之,歷史在這種階級之間的不斷的鬥爭之下,朝著既定方向不斷前進。
三、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那麼,歷史是如何在這種階級鬥爭的推動之下發展的呢?這就是唯物史觀的第三個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當然,同樣的,上層建築也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比如,你要搞畜牧業,養幾百頭奶牛,這個時候你就必須要建幾個牛圈,可能還要規定幾點放牛,幾點抽奶等等制度問題。
你建牛圈,規定放牛時間,規定抽多少奶等等,這些制度啊,機構啊就是上層建築了。
這是你養牛這個經濟基礎決定的。
那麼反過來,當你要擴大你的養殖能力的時候,以前養100頭,現在要養1000頭,那麼你原來規定的幾點放牛,幾點抽奶的制度,可能就不符合1000頭牛的實際情況了,那這個時候,經濟基礎自然就推動著你改變這種制度和規定,以適應你養1000頭牛的需要。
這就是我們說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但是這種情況放到我們的社會中,就複雜得多了,我們說的上層建築自然就是法律制度、政治機構、意識形態這些內容了。
我們拿土地革命那段歷史來講,為什麼打完土豪、分了田地以後,還要建立根據地,建立工農政權?
因為如果你給農民分完了土地,但是不觸及封建時代的上層建築,那你的成果遲早被竊取,地主很容易復闢,卷土從來。
比如,你給農民分了地,但是農民屈從於地主的奴化思想還在,那新的地主隨時可以用這種奴化思想,重新走上統治地位。
再比如,你說要解放女性,但是族長如果還可以決定要不要把女性浸豬籠,丈夫如果還可以任意娶三妻四妾,那你今天解放了她,明天她換個新老公,還是會受到同樣的對待。
所以,土地革命中,不僅要給農民分地,還要把公平、平等、自由、權力、尊嚴等等社會意識形態傳播給他們,告訴他們人類生而平等這樣的思想。
只有農民明白了什麼是平等,那地主再想捲土重來,那農民就會反抗,這樣才能避免地主復闢。
除了意識形態這樣的上層建築,還要規定很多制度、建立很多機構,比如工農革命委員會,工農法律委員會,婦女委員會啊等等來保證人民的利益,這就是上層建築。
新的上層建築要代替舊的上層建築,不是自然而然就取代和發生的,地主絕不會自己打破有利於自己的制度。
這個過程,必須由農民組織起來打破它,並組建新的上層建築。
這個打破的過程,就是階級鬥爭。
所以土地革命除了打土豪、分田地外,還要革掉封建時代的一整套剝削、壓迫農民的社會制度,思想文化、統治機構等等。
這是歷史發展,社會進步的必然過程。
所以誰要給地主翻案,污衊土地革命,那就是開歷史倒車的人。
雖然土地革命必然也會出現一些過激的現象,會出現一些錯誤,但是評價歷史,需要看它整體上是促進歷史進步,還是阻礙歷史進步,功過都要講。
毫無疑問,土地革命的功遠遠大於過,這是不能否定的,這也是歷史唯物主義。
四、
所以什麼是歷史唯物主義?
從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衍生出來,歷史唯物主義有很多表現形式,比如評價歷史人物要功過兩開,評價標準要看它是否促進歷史的前進發展,看待歷史事件要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分析歷史要用當時的歷史環境去分析矛盾、尤其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衍生出來的種種具體的社會矛盾以及人物之間的矛盾。
然而,這些所有的矛盾,人物的歷史行為,歷史作用,最終都必然是以階級鬥爭的形式出現的。
奴隸和奴隸主之間的階級鬥爭,農民和地主之間的階級鬥爭,勞動人民和資本家之間的階級鬥爭。
當你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歷史的時候,你就會驚奇的發現,所有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史。
因此,歷史唯物主義也可以用一句話去總結:
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本質上就是一部階級鬥爭史,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
用《毛選》的話說:
階級鬥爭,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幾千年的文明史。拿著這個觀點解釋歷史就叫做歷史的唯物主義,站在這個觀點的反面的是歷史的唯心主義。——《毛選第四卷,丟掉幻想,準備鬥爭》
歷史文章:
《毛選》裡的邏輯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