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華:和研究生談幾本史學名著

2021-03-03 慧田哲學

轉自理想國imaginist公眾號 ID: lixiangguo2013

高華(1954.05~2011.12.26)

1、 談鄒讜《中國革命再闡釋》


此書由何高潮翻譯,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何高潮曾研究農村革命問題,80年代在武漢學習,後去國外讀書。
80年代中後期鄒讜在北京大學做客座教授多年,北大當時是全國高校政治學教師的進修基地,把鄒讜先生的看法很快傳播了開來,這就是他使用的「全能主義」的概念。其實 「全能主義」概念和極權主義概念在英文是一樣的,只是鄒讜考慮到當時大陸的語境而使用了「全能主義」,從而拉開了一個口子,使這個原先禁忌的問題可以談了。「集權主義」的概念在改革開放後偶爾出現,「社會主義集權主義」在80年代用過。在鄒讜說了此概念之後,中國學者就運用此概念談 「國家與社會」。1990年代初,「市民社會」概念復甦,大凡重要理論或概念的出現都與時局變化有關。「市民社會」概念進入中國時分成兩塊討論區,一塊為鄧正來主辦的《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另一塊為《天津社會科學》。鄒讜是國民黨元老鄒魯的兒子,居正的孫女居蜜曾是美國國會圖書館東亞部的負責人。謝持的孫子謝幼田對「西山會議派」有研究,寫了《謝持年譜》,是研究「西山會議派」必看之書。中國革命的解釋原來是有巨大覆蓋面的解釋,鄒讜的新解釋與此是有交匯的,原來的解釋是共產國際、列寧(《民族與殖民地提綱初稿》)給的。共產國際和蘇聯對中共的幫忙,其中之一是在關鍵性的理論問題上,為中共提供了理論的基本框架和論說體系。20年代共產國際有中國問題研究機構,列寧吸取了專家的意見,比如印度的羅易。1937年以後,毛的幾篇文章建構了他本人對中國革命的解釋框架,毛澤東在此前基礎上發展,他的解釋大致能說明問題,所以說中共傳統的解釋覆蓋面很大。孫中山和蔣中正的解釋與毛澤東的解釋有共通之處。孫中山的重點在滿漢對立,滿人對漢人長期欺壓,對中國文化壓制,使中國的立國精神喪失,這與唐君毅和牟宗三有了交匯。新儒家不是在象牙塔裡做學問的,他們感時而發,唐君毅有強烈的歷史文化精神,1978年病逝後安葬在臺北,他說臺灣是中華文化最後的乾淨地。孫、蔣說中國是「次殖民地國家」,與「半殖民地國家」差不多。1927年以前國共的理論分界是很模糊的,中共方面左翼主題並不突出。1927年以前為「國民革命」,與以後的「工農革命」有重大區別。1927年後中共階級意識出現了,1935年後「中國」概念也突出了。中國第一個民族主義政黨為國民黨,中共在毛澤東掌權後開始中國化,毛澤東對中共的精神氣質有重大改變,此前中共的國際色彩很重。近代的主題是建立民族獨立國家,背景乃東西洋對中國全面的侵略,如果沒有他們打進來,則中國處在改朝換代的循環中,東西方列強的入侵促使中國變化。毛澤東和蔣介石對歷史的解釋都有有效性和局限性。中國傳統文化崩潰(特別是1905年廢除科舉後),毛對此不太在意,新儒家注意到了,可以參看唐君毅的文章。中國舊制度自我更新慢了,研究20世紀中國第一個十年很有意思。那是大幅改革時期,中國在發生巨變,全方位的改革。清政府想改革,但又為何失敗了?革命往往產生於改革時,改革是危險的,不改是安全的。鄒讜的新敘述之「新」在於突出了外部因素對20世紀中國革命的影響問題。國共都淡化了這個問題。對國民革命和工農革命以及後來的人民革命,外部因素起的作用太大了。


鄒讜(1918-1999)

蘇聯對中國的影響

蘇聯為20世紀中國的政治集團提供了強有力的治國新模式,國共都吸取了。中共吸取列寧主義上、下端,上端是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下端是黨治、黨軍。國民黨只要階級調和,孫中山認為階級鬥爭是社會病態的反映。日本沒有提供整體性東西,而蘇聯提供了很多。蘇聯對中國的影響是持續的,從20年代到70年代。大陸敘述肯定了蘇聯對中國的幫助:(1)蘇聯在大革命時期對中國的幫助。(2)抗戰初期蘇聯對中共的幫助。但是30年代中期前,蘇聯對中共的支持一般不提,因為當時在黨內是留蘇派掌權。(3)40年代後期對中共的幫助。(4)建國後對中國的幫助。60年代對蘇敘述開始大變(1960—1970),對於蘇聯的幫助一般只提列寧,史達林對中國的幫助一筆代過。敘述有矛盾之處,一方面指責赫魯雪夫對史達林「焚屍揚灰」,另一方面又批評史達林對中國的霸權主義。1956年蘇共二十大對中國國內政局的發展有持續性影響,赫魯雪夫的秘密報告對毛澤東晚年的政策和人事安排有重大的影響,1957年把批評史達林大國主義的知識分子打成反蘇、反共分子。毛澤東自己可以批評史達林,但不允許群眾對史達林有任何批評。陸定一是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中宣部部長,他跟在毛澤東後面批評史達林,結果在「文革」中被打成反史達林分子。1960—1970年的敘述突出了史達林的大國主義和史達林對王明的支持。史達林和中共的交往及毛澤東和史達林的交往別人是不能插手的,毛與斯討價還價,表面看起來毛更高明,但中國還是吃了史達林許多悶虧。中國在外蒙古問題上對史達林有批評。1924年中蘇籤訂了《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可見北洋政府是有原則的,中國領土在北洋政府時期至少在法理上是完整的,失去領土是以後的事。1949年後中國制度架構一半來自蘇聯。1976年毛澤東去世後蘇聯發來唁電稱毛澤東為「同志」。1969年中蘇關係惡化到極點,但雙方還是互稱同志,這是很矛盾的。(歷史應該清晰地去描繪,但這很難,很多事錯綜複雜。)1979年後北京大學出現了「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專業(後轉型為國際政治專業),很多學科隨時代而變遷。由於各方的檔案不開放,研究處於瀕死的狀態。1985年前中蘇關係也不好,看不到蘇聯的材料。90年代情況變了,蘇聯解體,檔案開放了。但普京上臺後要重振蘇聯時代的大國雄風,檔案又不開放了。鄒讜強調外部因素對中共的影響是正確的。他有生之年雖然沒有看到蘇聯解密後的材料,但他的論斷很準確。


毛澤東與史達林,1949年

日本對中國的影響

中國近代化向日本學習,其中就包括清末新政。19世紀末中國開始向日本派大量留學生。社會主義思潮向中國的傳播也是通過日本。日本侵華破壞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對此國民黨提得很多。鄒讜強調偶然事件對歷史的重大影響,這也是對的。他認為日本的入侵救了紅軍。紅軍會師陝北不算長徵的勝利,對於前景大家心裡都沒有底。情況很危急,共產國際來了指示,要求建立統一戰線,毛打出抗日旗號,這樣才名正言順。到1936年下半年,情況大為好轉,又發生了「雙十二」事變,國民黨軍停止「剿共」,紅軍才算勝利。日本對國民黨、共產黨正反兩面的作用太大。蔣中正將精銳的部隊全部用在淞滬一戰,70萬人損失殆盡。而毛澤東則是繞到敵人後方去,發動群眾。毛蔣的思維不同。蔣中正認為自己是大國元首,要有責任和義務。鄒讜的缺點在於他對知識分子和中國革命的關係體會不深,他的人文感覺稍有欠缺,這是一個不小的缺陷。國民革命、共產革命和知識分子有重大關係。參加革命的是兩類人:知識分子和農民。毛澤東稱是共產黨的農民打敗了國民黨的知識分子。為什麼知識分子打不過農民?因為國民黨將領的拼勁不大。(看書要看他的優點,但也要看其不足。)鄒讜對延安時期的敘述有偏差。他認為,在毛澤東、劉少奇領導下,溫和理性的黨內鬥爭模式建立起來了:(1)鬥爭大會開得少;(2)失敗者不被處死。如果說理性是對革命和人性的精密分析,鄒讜的這個觀點能夠成立,但「溫和」肯定不能成立。鄒讜說鬥爭大會開得少是錯的。在延安時期鬥爭大會是很常見的。研究「鬥爭大會」是個很好的博士論文題目,這是受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啟發。鬥爭大會的模式在江西時期開始建立,在延安時期經常開。鄒讜說失敗者不被處死是對的,但問題是這種模式也不是毛澤東一手建立的,1921年後黨內鬥爭失敗者都不會被殺死。蘇聯有這個殺死失敗者的情況。毛澤東吸取了江西時期的經驗,他主政後,一般不處死黨內鬥爭失敗者,但會長期監禁他們。

關於美國對中國的影響

(1)精神、思想上的影響。三民主義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美國價值觀,林肯的東西影響力更大。(2)在文化、教育、宗教方面,培養了一代中國現代知識分子。中國留學生在日本學習短而快,回來幹革命、做生意。中國沒有產生「留日派」,但有「留蘇派」、「留美派」,留美生橫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領域,尤以自然科學為重。1949年後有從美國回來的知識分子,從事軍工業。而臺灣一直受美國影響。(3)美國在某種程度上也幹預中國政治,但與日本、俄國是不一樣的。日本從甲午戰爭至1945年一直幹預中國的政治(比如支持孫中山,幫助康梁,支持制約蔣介石的力量,北洋時代政府更迭的背後都有日本的影子)。美國為階段性的幹預。1927年後國民政府有親美色彩。美國的幹預主要在抗戰後,特別是在珍珠港事件以後。在1941年後支持國民黨民主派,對蔣介石獨裁進行制約。美國既支持蔣,又對蔣的專制有抵制。美對國共關係也強力幹預。1949年美國對臺灣有巨大影響,美國從戰略出發必須支持蔣介石。1949年後美國在大陸的影響被全面掃蕩。美國的影響只存在於表面,在制度架構上沒有在中國留下任何東西。今天台灣制度架構中已融入了美國因素,比美國更自由,是一人一票選最高領導人。鄒讜的貢獻在於分析了19世紀中國革命發生的原因和後遺症的問題。19世紀西方進入後,中國社會崩解(軍事、政治、精神上全面崩解),導致了要求重組社會的新力量出現,北洋是新舊捆綁的過渡性政權。國共乃重組社會的重大力量。


馬歇爾、宋美齡、蔣介石,1946年

20世紀重組社會的方式

新社會力量要重建國家,方式乃是社會革命。國共社會革命綱領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會要求。(十分弔詭,大家在享受著北洋的自由,但又要打倒它。)(1)追求國家獨立、領土完整。蘇聯無民族概念、無地域概念。(馬克思:工人無祖國,祖國乃地主資產階級國家。)國民黨罵他們,因為國民黨有民族主義色彩。(2)都提出社會公正問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也談到社會公正。以上三點是國共都具備的社會革命綱領,順應時代要求。革命不是幾個人就能策動的,革命不是想不想的問題,關鍵是有革命的條件了(西洋和東洋對中國的侵害,中國人的痛感)。蔣介石認為中共革命背後有莫斯科的黑手,其實這是不對的,不是幾個人就能煽動起革命的。20世紀中國革命有深刻的背景,基於反抗壓迫的革命是合理的。慈禧太后和北洋政府解決不了這些問題。國共革命要解決這個問題,但有很大的後遺症。國民党進行的是有限革命,國民黨的革命是政治層面上的革命,政權一到手則革命就告一段落。國民黨的革命後遺症小,因為革命是有限的,未進入精神革命領域。共產党進行的是無限革命,革命的後遺症大。國民黨是同鄉、同學、利害關係和信仰關係的結合。1928年後蔣介石開始建構國民黨的理論,但馬馬虎虎,搞「黨義」的被人稱為是賣狗皮膏藥。國民黨黨部的工資收入低,大家都削尖腦袋往政府部門跑。國民黨的性格太中國了,只是鍍了一層西洋的外衣。大家都稱兄道弟,而共產黨是不來這一套的,叫一聲「同志」,就把所有親朋好友,七大姑、八大姨的傳統倫理聯繫切斷,只認共同信仰的人是親人。中共的全面革命要求進入社會、生活、個人、精神價值觀的層次。「文革」是「靈魂深處爆發革命」。現在看來革命不能進入最後領域,人為的大力推動到最後層面是有問題的,限制了社會、個人自由。馬克思說要建立自由人的自由聯合體。中共建立了巨大的、無所不在的國家,國家完全控制一切空間、資源。列寧稱此為「兵營式的社會主義」。

國民黨理論來源(2006年10月23日)

國民黨理論來源有三:(1)中國傳統文化;(2)蘇俄一黨專政的黨治國家概念;(3)西方自由主義思想。以上三點對國民黨以後的行為有巨大影響。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國民黨內和社會要求國民黨結束訓政,進入憲政。1936年通過《五五憲草》。1950年國民黨去臺灣後方實現對社會的全面滲透,1987年蔣經國去世前才發生變化。國共是對近代中國問題的回應。國民黨是中國第一個對社會中下層的人士產生影響的黨,代表近代工商業階級的興起。國共都追求民族獨立和社會改造,但路徑不一樣。中共重點面向社會底層,主張激進快速的社會改造。1927年不是這樣,當時中共階級特徵不是很明顯,1927年國共分家後才凸現階級特徵。國民黨則重視中間階層。1927年後國民黨放棄對社會底層大規模的社會改造活動。江寧曾為國民黨縣一級改革的模範縣,但改革不激進。1934—1937年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的社會恢復工作是一個研究課題,當時的「恢復」是階級調和,而非現在宣傳的「反攻倒算」。這是江西一名博士建立在大量資料的基礎上所做研究得出的看法。

2、 談許倬雲《從歷史看組織》(2006年10月30日)


80年代開始「中共組織史」的寫作(李銳的建議),各級黨委組織部門有專門的常設機構負責此事。有中央卷和地方卷,價值很高,中組部收集得最全。研究近代史要會用這套材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圖書館收藏得非常多,香港中文大學的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收得也不少。
許倬雲乃大師級學者,國內知道他的名字是80年代中期,最先是美國華文的《知識分子》雜誌介紹的。雜誌裡選了一些一流華人學者的文章,許倬雲在上面發表文章談軸心時代,他把中外歷史打通,將中外歷史作比較研究。確實,談中國史應該放在世界歷史大背景下談,過去國內是將兩者完全分隔開來研究的。許倬雲先生看書多,感悟強。他將人和組織結合起來談, 他說,一個傑出人物需要有幾個重要的條件:(1)知識,這可以通過學習得到;(2)見識,這也可以在經驗中培養,要胸襟開闊;(3)膽識,這個不太容易,碰到問題要當即立斷,與人的性格有關。前提是要具備前兩者,而且還要有使命感。目光遠大(毛澤東肯定有,鄧小平也有,曾國藩也有);毅果斷(堅強的意志力,認定了就非常執著,紅八軍軍團長周昆在中途放棄,就是意志力薄弱);胸襟開闊,這是成大器者所必需的;公忠體國;能開一代之風氣;能帶動一批人成為自己的追隨者。(1)來自蘇聯,列寧主義黨提供了組織制度。一元化、同心圓結構適應中國人組織意識的嚴重缺失。50年代後中國人對組織的依賴,高度計劃經濟下,每個人都有組織。組織控制了一切資源,個人離開就不能生存。除此之外,還有人的心理需求的一面,因為人要有歸宿感。1949年,毛澤東就提出要將全國人民安排到各個組織中。中國革命之「新」在於有了現代組織。(2)中國的傳統(20年代片斷性而非全面地進入黨)。(3)毛澤東的獨創(總學委、「文革小組」等),現在還沒有文章專門來談這個問題。列寧主義黨可以領導軍隊。博古二十幾歲領導軍隊,得到李德和周恩來的輔助。博古在黨內有權威,博古會斷,周恩來謀多,周會綜合各個人的觀點,取中庸的方法。中共跳出歷代農民起義造反的傳統,就在於有「黨」的組織。毛澤東一身兼黨、軍兩職。地方首長兼軍區政委。60年代初後,社會潮流尚軍,以軍為榮。建國後周恩來掌政務院,政務院有黨組幹事會,周恩來是黨組書記,政務院各部都聽周的,包括公安部在內。按不成文規則,公安部應歸一號人物控制,所以毛澤東對周主管公安部很生氣。1953年毛澤東作出重大改革,公安部的一切直接送給毛,抄送周。丞相是外朝,權力太大時皇帝就要依靠內朝了。研究近代史必須了解一些古代史。中央書記處是黨最重要的機構,而非國務院。中共中央書記處管意識形態和幹部的任免和升遷。劉少奇組織政治局會議,落實在書記處。周恩來的國務院是業務部門,要聽書記處的。彭真在1956—1966年的權力很大。黨管業務,這也是學蘇聯。1956—1966年北京市委有大學部、工交部等。政府每個機構都由黨委管。組織與制度(經過一個階段就要重新調整):(1)因事設置。(2)因人設置(只是給你一個位置),張聞天為政治局委員,但他在東北時受政治局委員高崗的節制。許倬雲的結論:(1)制度由人來建,制度中有人。(2)組織也會老化、渙散。組織內部會因各種變量轉變而產生張力,要借力轉力,開創新局面。笨人狂妄、自私,誤用張力走向失敗。

3、 對唐德剛其書的看法


唐德剛的研究方法基本是傳統的,也就是不太運用西洋框架,而是根據若干史料,以中國人和中國知識分子的是非觀、價值觀(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價值觀已融入一些西洋自由民主的元素),結合他個人的感悟,發表看法。由於唐德剛生於戰亂的20世紀中國,又長期居住美國,在美期間曾為顧維鈞、李宗仁、張學良等民國要人撰寫回憶錄,和胡適也有較多的接觸,故對歷史幃幕後的政治、社會等各種複雜因素有具體的體察,加之他和臺灣知識界、政界的一些人物有密切的聯繫,二十多年來又經常遊走於海峽兩岸,故而對歷史的看法有比較開闊的視野,同時滲透他個人強烈的主觀感受。
一般而言,他在史實陳述方面著墨不是很多,重點在議論,而這就是他作品的精彩之處。他的文筆非常流暢,但也有一些戲謔之氣。唐德剛不能算是學院派,一是他的作品嚴謹性欠缺,二是他沒進入美國主流漢學界,只是在一般大學教書。儘管如此,我以為他仍可稱為傑出的史學家,雖然唐的考據功夫不強,有些作品在具體時間、地點、數字上有錯誤。餘英時、許倬雲、杜維明、張灝、林毓生等肯定是學院派,唐不是,但他在大陸和港臺的讀者一定比前幾位多。唐自有其地位,學院派中有些食洋不化的年輕後生難望其項背,這就是他具有史學家最重要的特點:史識,即洞察歷史的眼光。唐德剛的強項不在史料。例如: 他總結毛的三十年,能一字點破天機,就用一個詞就概括之:zhuan政。這起碼是1949—1979年社會治理的最重要的特徵。為什麼他沒用「追求理想的三十年」?那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因為在他看來,那不是這三十年最重要的特徵。而「專政」是一個客觀詞,任你怎麼想都可以,留了一個空間給讀者。另有一點我也很欣賞,唐是「民眾本位論」者,這點也不是很多史學研究者能做到的,許多史學研究者是「國家、民族、領袖三位一體論者」。唐的作品不少,我以為唐的代表作有三本:《晚清七十年》、《袁氏當國》,以及他談新中國前三十年的著作。

4、談魏斐德的作品(2006年11月20日)

魏有《歷史與意志》、《洪業》、《中國特工》、《上海警察》等著作。魏斐德是「上海學」最早的推手和代表性學者。地方史研究是現在的熱點,上海影響太大,對上海歷史的研究成為國際漢學界的趨向。我剛從德國回來,發現德國《德意志報》每天都有上海的新聞。通過研究地方而回答大問題,不能拘泥於一個地方,不能「一村一理論」,沒有那麼多理論。魏斐德不提上海理論,一切從實際出發,在他書中沒有「上海理論」。史家可運用一些當時的文學性作品作為研究資料,比如對上海的研究,就可以看《良友畫報》、30年代左翼文化作品(左翼的吶喊)。30年代上海乃全國出版中心,各種出版物很多。
魏斐德《上海警察》是名著,看這本書要注意控制、權力、人性、國家、社會的意識等,學歷史到最後要融會貫通。中國現在的警察制度是向日本學習的,民國警察部門級別不高,這值得思考。國民黨對社會控制不強,但1949—1980年臺灣控制就嚴了。我去維也納開會,發現維也納街上沒有警察,有人認為像共產主義社會,這個城市犯罪率很低。第二大城市薩爾茨堡也沒有警察。魏斐德說1927—1937年上海警察是有組織的犯罪,香港警察70年代之前一直如此,這在第三世界是普遍的情況,可能是必經之路。現在警察除了維持治安的功能,還有服務大眾的功能。臺灣的警察社會管理能力較強,也是兼顧社會治理和服務公眾的功能。我去派出所辦暫住登記,一警官馬上上來請座,還送上一杯水,牆上的標語寫著「做人民的褓姆」。大陸的警察也在轉型,現在已增加了服務功能。「公安」一詞由孫科提出,此前稱警察。廣州現代化從20年代開始。公安和警察有區別,警察乃強力符號,公安則比它更寬泛,有社會管理協調能力。(1)中共軍事先行。領導根據地的力量以軍隊為主導,有軍隊才有地方蘇維埃。(2)中共與國民黨的區別在於動員民眾參加革命,所以建立各種群眾組織,由基層黨來承 擔公安的功能,以群眾路線為導向,蘇聯革命不是這樣。1931年7月中華蘇維埃政權成立後,開始建制,成立了國家政治保衛局。此前由一方面軍中的政治部來負責這方面的工作,由毛澤東統領。保衛局的成立,標誌著將蘇聯鬥爭管理模式移入中國,其任務是肅清內部反革命,包括軍隊、社會底層、幹部,它是公開的機關,是一個強勢的部門。到延安後,改為陝甘寧保安處,再成立中央社會部(主管特工業務,對敵,反特)。三頭並進:中央社會部、地方社會部、軍隊社會部(鋤奸部)。根據地還有公安局。1949年在此基礎上建公安部,1949年後主要功能既對內,也對外,協助政府處理民事問題(「馬錫五調解法」)。此組織的來源為:(1)本土革命經驗、(2)30年代蘇聯模式的引入,兩者融合,難解難分。也有中共自己的特色,毛強調保衛部門必須在黨委的絕對領導下,康生系統不能進入軍隊系統。1949年後,公安部有段時間在周恩來的領導下,後來由毛澤東管,只是名義上隸屬於國務院。軍隊和警察這兩把刀由毛澤東控制,「文革」後期華國鋒負責公安部,此前還有羅瑞卿、謝富治,他們都是毛澤東非常信賴的人。「文革」前有公安軍,是現在武警的前身。「文革」前公安軍人數在二十萬以上,負責保衛邊防線和內衛等。今天的邊防線,和平地帶由武警負責,敏感危險地帶由解放軍負責。公安部有邊防總局,管理邊防武警(80年代修地方史時有「公安志」,「公安志」查閱有限制)。

5、談魏斐德的《間諜王》(2006年12月4日)


《間諜王》一書的序是劉東所寫,寫得不錯,提煉出了魏斐德此書的主旨。特工在中國歷史上有,在世界上也有,在中華革命黨時期沒有這種組織,大革命時期也沒有。中共為了保護自己而先於國民黨有這種組織。1926年,周恩來派陳賡、顧順章、李士群等去蘇聯遠東學習「格伯烏」方面的東西,此時國共尚未徹底決裂,說明周恩來高瞻遠矚、未雨綢繆,蘇聯在這方面的經驗非常豐富。
國民黨1927年後才開始建此組織,蔣中正面對的問題很複雜:(1)中共造反,南方農村廣泛開展土地革命,對國民黨有威脅,中共背後有蘇聯支持;(2)蔣中正以正統自居,要建立以他為中心的現代國家,各地軍閥成為阻礙;(3)1927年後,日本侵佔中國的野心暴露,幹涉蔣中正的北伐,蔣中正要面對這個問題;(4)國民黨派系太多,這是歷史留下來的問題,蔣中正要針對黨內離異力量。總之,他要實現他本人及國民黨對中國的廣泛控制,這是他建立這類組織的根本目的。這個組織在1949年前的發展靠戴笠、徐恩曾等。1949年後,有人認為如果戴笠活著,蔣中正不會那麼快失敗。國民黨在臺灣的特工掌控者為蔣經國,他是特工系統的核心負責人。白色恐怖與他有密切關係,他同時又是臺灣現代化推手。在蘇聯則是安德羅波夫,同時他還是蘇聯80年代改革的推手,也是主張蘇聯入侵阿富汗和捷克的強硬派分子。

推薦關注幾個公眾號

哲學藝術類的

據說

可以提升一個人的

眼界和品味


哲學王 ID:zhexueking

設計與哲學 ID:PhilosophyDesign

慧田哲學 ID:zhexue-ht

哲學人 ID:philosophs

第一哲學家 ID:firstphilosopher

長按或掃碼 依次關注

感受永遠冷峻幽深與澄明(Lichtung)的

生命的剛強

有一分熱 發一分光 不必等候炬火

朝向 朝向那

沉醉之路 不安之路

在中共那裡,特工組織的思想動力是馬克思主義,為無產階級的解放等等,意識形態的解釋特別重要。在國民黨那裡則是蔣式愛國主義,特別在外族入侵時,愛國主義可以超越黨派,金錢是次要的。而且國民黨特工組織營造大家庭氣氛,家長是戴笠,領袖是蔣中正。此組織是不流動的,所謂「生為領袖人,死為領袖鬼」,有自己特殊的倫理。1949年去臺灣後,每年4月1日是國民黨紀念戴笠的日子。在這個組織中子承父業。在臺灣的兩蔣時代,國民黨強化了意識形態敘述,「領袖、主義、國家」三位一體是他們的精神力量。中統、軍統是國民黨的兩個特務組織,蔣中正成立調查統計局,這個詞兒,有意思,表面上看就是搞調查研究,比較能迷惑人。1943年後,中共也全面對國內的社會組織、社會名流進行調查統計。30年代中統用的口號是「中華民族復興」(「新生活運動」),活動範圍在知識界。1936年「中華文化本位宣言」的發起者中不少是中統外圍組織的成員,他們比較認同國民黨的政策。中統的活動集中於知識圈,不幹髒活,很文雅,髒活由軍統來幹。許多知識分子被中統的溫情拉下水。中統頭目是陳立夫、徐恩曾。中統也有雜誌,邀學者文人寫稿。陳立夫名聲沒有戴笠那麼壞。陳立夫乃反共高手,他手下有大特務張衝,在上海打擊中共很兇,但又支持國共合作。《現代史料》是中統特務雜誌,乃中共變節人員主辦,寫的東西有真有假。30年代是國民黨特務的黃金時代。中統、軍統重視利用中共變節人員。1931年後對中共的方式發生變化,從一味屠殺到動員自首。「九一八」事變後南京政府認為自己是合法政府,在外敵入侵的情況下,國民黨若再殺中共人員會受到國人的指責。他們認為中共是受了蘇俄的影響,是可以「迷途知返」的,於是國民黨對中共採取自首政策,只要認同三民主義,就可以不殺,送進反省院,不勞動,寫寫「三民主義」讀後感。中國女革命家殺身成仁的多,而男性自首的多。寫讀書報告的一部分人乃是應付國民黨而不出賣組織,只有少數人做了國民黨的鷹犬。寫了認同三民主義的讀書報告但不出賣組織的人,還可以留在黨內,出賣了組織的人則是叛徒。對不自首、情節不是特別嚴重的則送去軍人監獄,如陶鑄。對堅決不自首的則殺,這是為了打擊中共的士氣,如瞿秋白,因為他是一個時期的中共負責人。向忠發誠心向國民黨自首,但蔣中正還是殺了他。萬亞光寫過《國共鬥爭親歷記》,此書基本真實,有重要史料價值,在香港可以買到。80年代作者回國內,受到楊尚昆、鄧穎超的熱情接待。他長期當國民黨特務組織圖書室主任(瞻園為中統最初工作處),護送中統材料去重慶,後來又護送材料去臺北,但不對大陸學者開放。他還編過徐恩曾寫的回憶資料《我和共黨鬥爭的經歷》,中國大陸和臺灣,以及美國都有。似乎上海圖書館也有。該書一直沒有出版,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有一本。戴笠為了凝聚團體的人心,制定了軍統局局歌。30年代蘇聯每個行業都有歌,除了「格伯烏」外。從國家和民族角度看,戴笠系統做了兩件好事:(1)在孤島領導鋤奸(不是所有軍閥都是漢奸,比如吳佩孚、段祺瑞嚴守民族大義,不做日本人的漢奸);(2)收集、判別日軍情報,知道了珍珠港事件和德國要對蘇聯進攻的消息,提前告知了美國。英美特工組織的界限清楚(除麥卡錫主義盛行的年代以外),特工組織不能干預民間,界限模糊的情況主要在後起國家。應該有一個界限化的過程。史達林完全界限不清,毛澤東在革命時代也嘗試明晰界限:(1)軍隊不能受康生系統的幹涉,(2)對黨內人士不能採取特工活動。這是毛澤東吸取蘇聯教訓,界線化和區隔是很重要的。

6、談史華慈的《中國的共產主義與毛澤東的崛起》(2006年12月11日)


史華慈寫過《尋求富強》,也寫過《中國古代的思想世界》,他關心中國,還寫時評。史華慈最初想做猶太教傳教士,他有思想家的特點,他用平常的史料,又能釋出新意,說明他的敏銳。他的史料來自中國、日本。但是,他對中共相當意識形態化的史料照單全收,因為他同情中共運動。日本的史料相對客觀。日本對中共做了深入研究。史華慈不用國民黨的材料,他不相信國民黨的史料。其實應該作具體分析,不應該帶有偏見。
他也引用李昂的《紅色舞臺》一書,此書可能南京大學民國史中心有,二十多年前我看過。書的內容反映大革命時期和30年代初期的情況,50年代很流行,作者是朱其華,寫有《大革命的回憶》,後離開中共,被中共視為託派,40年代被胡宗南殺了,具體情況如何,到今天也不甚清楚。史華慈該書首次使用「毛主義」的概念。毛澤東主義最早由中統提出,其實1935年國民黨中統就提過「毛澤東主義」,稱中共革命是披著馬列外衣的「流寇」進行的「農民造反運動」(見《中國共產黨之透視》)。中共打下了中國後,史華慈在該書首用「毛主義」的概念,這個詞才被注意了,也流傳開來了。毛主義在不在馬克思主義的範圍內?我們看是否馬列的,標準是:有沒有階級鬥爭,有沒有無產階級專政,對私有制的看法(消滅私有制)。從以上標準看,毛澤東的思想基本在馬列主義的範圍內。毛澤東從來說自己是馬列主義者,即使在「文革」時,也是如此。當然毛也吸取了馬列之外的東西,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國傳統思想。史華慈這本書成書於冷戰的開始,當時西方普遍認為中共乃蘇聯「黑手」下的一部分,毛澤東是史達林的代理人。而史華慈則看到中蘇的差異,他認為毛澤東是另一個狄托,乃是「異教徒」。這顯示出了史華慈的遠見。此書有一部分隨著時間過去而過去,現在人們更關心的是中蘇的相似性、毛澤東和史達林的相同性問題(這是90年代開始新的研究動向)。現在看,中蘇的相同性遠超出差異性。史華慈不知道富田事變的性質,照單全收了毛澤東1936年與斯諾的談話,且史華慈認為AB團是存在的。他認為他的基本觀點大致成立。我們現在的世界有不確定性,史華慈乃優雅的知識分子,他怎麼可能理解20世紀複雜的共產主義運動?有的東西不是檔案就能反映的。斯諾在60年代到中國,受到了高規格的接待,但他看到的中國並不是真實的中國情況。他寫了《大洋彼岸》一書,有許多不實之處。史華慈的這本書主要談四個問題,中心是中共運動的內部關係:(1)中國共產主義運動與蘇聯的關係;(2)馬列主義與中國的馬列主義思想的關係;(3)思想起了什麼作用(共產主義背後的思想背景)。本書後附的是他的《德性統治》一文,就是談共產主義運動背後的思想。史華慈針對恐怖政治背後的道德和思想的追求,談了他的看法。他對「文革」有深入剖析。史華慈有兩點論:既不完全是權力鬥爭,也不完全是思想鬥爭。他的看法有道理。共產主義運動不完全是意識形態追求,也不是沒有思想的權力追求。意識形態與革命運動的關係是大問題,實際上既有意識形態,也有權力和政治運作問題。史華慈對人的局限性有充分的認識,不那麼自負,這是很了不起的。還有就是史華慈知性的追求,他無固定的方法論。我一再說,不是學了方法論就能成為歷史學家的。關鍵在於要有關切和預設。「可能是這樣」即預設,也可稱之為猜想。猜想要有史料基礎,已經有了大概看法即預設,預設會不斷修正的。史華慈還有跨文化研究的優勢,他對蘇俄的政治和思想史有深入的了解,而中國20世紀政治的母本是蘇聯。他有相當的思想性,他的作品有濃厚的人文色彩。歷史乃研究人與社會、環境的關係。如果沒有人,政治史就枯燥乏味。千萬要注意對人的關切,人非常複雜,有不確定性。歷史學中要有人文精神底蘊。史華慈的政治史研究強調了三個關鍵要素的關係:(1)意識(人都有思想),(2)處境,(3)行動。政治史就是討論這三者的關係。上述三點是政治史三要素,優秀的政治史作品一定要有此三要素。史華慈是思想史與政治史的融匯。這是他傑出的地方。史華慈提出了德性統治這個大問題。恐怖統治背後肯定有思想背景和理想,但能否稱「德性統治」?複雜的東西怎麼能用那麼簡單的詞來概括?這個問題值得研究。精神分析學在20世紀初年興起,在社會科學各方面滲透,關心心理、精神對重大事件的影響,但不要將其絕對化。它有一定可解釋性,但不應過分泛化。

7、討論張鳴的《鄉村社會權力和文化結構的變遷》(2006年12月25日)

張鳴是近來大家關注的學者,他作品中有思想性,即使是隨筆,他所說的東西都有深厚的學術支援。他的書寫乃率性而為,他完全了解中國最基本的情況。他關心晚清以來的歷史。張鳴與黃宗智、杜贊奇有區別:(1)他最先研究義和團,研究底層民眾;(2)他深入下去調查湖南、貴州、廣西的基層社會;(3)他的草根性很重。
20世紀後國家權力下移,國共和地方派都重視農村,農村結構大大改變,中共起了最大的作用。建國後國家權力下移的目的之一在於國家工業化,農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中國用農產品向蘇聯換武器。為此建立了城鄉二元體制,農民完全被固定在土地上達三十多年,今天國家對農村有支援,特別是從2007年開始免除農村中小學學費。控制是為了動員,張鳴講了鄉村近代以來社會變遷的過程。張鳴有些哀婉,對鄉村文化的失衡有很深的感傷,蕭功秦寫過《冀豫日記》,也有這種感傷,但不及張鳴強烈,蕭功秦認為鄉紳文化的破壞導致現在山西農村的衰敗,源頭在於50年代的暴力土改。謝泳寫過20年代閻錫山在山西開展防疫工作的文章。他的作品雖然短小,但很不錯,他很重視發掘民間史料。張靜也是研究農村問題的著名女學者,讀張靜的書與張鳴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她曾寫過《階級政治和單位政治》,非常學理化。傑出的學者,兩種敘述模式都能輕鬆駕馭,首先應知道規範,但任何理論都有其局限性,千萬別成了理論拜物教。歷史的書寫是高度自由,歷史是:(1)過去發生的事實,(2)史學家對過去歷史的重建。讓我們去感知、認識。史學家要有思想性,要有能力去看懂材料,檔案不是唯一的。要了解社會的眾生態,比如日記、隨筆很重要,日記乃重要的材料,比如《吳宓日記》。歷史書寫當然有主觀性,所以歷史學非科學,觀察角度不同則呈現出不同的東西。青年人第一步要熟悉學術規範,鄧正來主編的《中國社會輯刊》最早提出學術規範的問題,背景在於80年代中國史學的復甦,但有些凌亂,許多人在空疏談論,沒有規範。90年代學人的頭腦冷下來了,回到學術中去。1959—1980年不強調學術規範,只是為偉大領袖的著述做註解。1956年,由於毛澤東提出「雙百」方針,《新建設》開始講規範,當時歷史類重頭文章刊在《歷史研究》、《光明日報》和《新建設》上。

8、談湯森的《中國政治》的幾個重要觀點(2006年12月30日)


2.歷史和歷史學家在中國政治研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為過去和現在的歷史有關聯,只有從歷史中才可以理解今天和過去的區別的意義。為什麼外面的觀察總是錯?就是因為不了解這個時代從歷史中繼承下來的智慧,而在這領域內的政治學家卻相對較少。3.革命的基本特點是什麼?反體制的批判性和分裂性,所以鄧的改革不是革命。4.中國革命是否衰落的一個標誌,是看軍隊在中國政治過程中的作用之強弱。他認為政治鬥爭的激烈,就使得理想主義者或野心家毫不猶豫地突破遊戲「規則」,使用軍隊。
集權主義模式。他在這裡說的是50年代美國西海岸學者的範式,裡面有些論述不完全錯,書中把「極權主義」翻譯成「集權主義」是不對的。極權主義是指希特勒等人的暴政,不能通過審核,只能將其譯為「集權主義」。湯森認為該模式有四個基本特徵:一個官方意識形態,一個單一的大眾政黨,一個獨斷領導,控制論傳媒,對經濟的控制。「發展中國家模式」。有一個動員系統和新列寧主義的大眾政黨,實行激進的或集權主義的一黨體制;他提出中國現行體制的起源有四:(1)中國政治傳統;(2)革命的背景;(3)蘇聯共產主義(這是研究中共必須考察的);(4)中國在1949年前的歷史(更應該看1949年以前國共互動的歷史,要搞清脈絡,這是歷史的延續性)。湯森的書有其重要價值,比較客觀。所羅門寫過《文化革命與新政治文化》,已經翻譯出來,但沒有通過審核。白魯恂和所羅門是研究中國政治的專家。施拉姆對毛澤東有同情。麥克法誇爾則不同,他寫過《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三卷),但中國沒有出版。有關軍隊是現代化的推動者和先鋒隊,此說在西方學者那兒已是共識,在部分第三世界國家是成立的。50年代中國軍隊對政治影響不大, 1953—1959年全面學蘇軍,注重軍隊現代化,從農民軍隊變成了強大的軍隊。1959年後毛澤東將軍隊引入國內政治。林彪治軍十年,軍隊現代化進展不大,而且在往過去傳統回歸,例如搞「騾馬化」。但林立果《571紀要》中有軍隊現代化的影子,有由軍隊主導現代化的色彩。湯森對中國資料掌握得比較差。他為本書材料不足作辯解,他說,因為一個被內部戰爭和革命搞得支離破碎的社會,獲取材料是極其困難的—這不完全對。他的研究長處在於用了政治學作為學術支援,對中國的政治有真知灼見。他對中國歷史只是概念性的描述。裴宜理是政治學中的歷史學家,要了解當下社會從歷史中繼承的智慧。政治學家要有歷史的資源,而歷史學家要有政治學概念,如「政治社會化」的概念。毛主義、毛思想的政治社會化,是通過哪種方式灌輸乃至社會化的?顯然,50—60年代政治社會化成功了。歷史研究要借用社會科學的若干概念。運用政治學等概念能打開一個新天地。歷史研究要會吸取社會科學的其他概念。另外,注釋有兩種:(1)資料引用性(包括觀點的引用),(2)解釋性注釋(西方學者用得多,中國學者用得少,對前人作品提出有依據的分析和評判)。

相關焦點

  • 高華:與研究生談歷史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和歷史系的研究生談這個問題,似乎不合適,這個題目似乎應該對那些還沒有以歷史學作為自己第一選擇的人來說的,其實不然:我發現並不是所有學歷史的研究生都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歷史。        (1)因為現在的情況有些特別,許多人不是因為「熱愛」而選擇學歷史的,只是作為職業選擇的一種過渡性的人生設計或生涯規劃來學歷史的。
  • 陳映芳:超越人文學與社會科學之隔——讀高華《身份和差異》
    正是在那時候,理科背景的金觀濤和劉青峰,破門而入,以一部《興盛與危機——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給史學界帶來了極大震蕩。猶記得,為了了解陌生的科學哲學和社會科學,當時的史學研究生們找來「老三論」(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新三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等等,生呑活剝,呀呀學新語……潮漲潮退,水落石出。
  • 華僑、高華和留學生
    因此在大量僑民偷跑之後,國內的力量開始發揮作用,在微信群裡開展僑情調查登記,呼籲華僑向國內所在村的村幹部或親人聯繫,把國外住址和聯繫信息、國內護照和身份證等統一收集,一方面摸清欲回國人員的動態和僑區疫情,對病人進行勸退;一方面為後來主動救助有需要僑民做好準備,嚴防入境後擴散,村幹部儼然實現了跨國治理。
  • 高華遠行:清白守己摒卻學術界流俗歪風
    另有《革命年代》、《階級身份和差異:1949-1965年中國社會的政治分層》、《在歷史的「風陵渡」口》等著作。2011年12月26日在南京病逝,享年57歲。他可能是當代中國其中一個最有勇氣的歷史學家。他專注研究冷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在黨史研究和歷史研究涇渭分明的其時,跨界聯結兩個學科,開創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一個範例,僅有的幾本著作影響廣泛深遠。
  • 高華:《在歷史的風陵渡口》 階級差異致使政治分層
    剛剛過世離開我們的高華教授,在他過去很重要的專著,乃至於他很多論文裡面,都給我們一個類似的印象,印象是什麼?就是所有這些運動,它其實都產生了一個很重大的政治效果,這個政治效果就是國家權力不斷的擴張,而這個擴張能夠有助於整個社會、國家、人民高度一體化的狀態。我今天繼續給大家談這一本《在歷史的風陵渡口》論文集。
  • 比四大名著還厲害的史學名著是哪本書?應該怎麼讀?
    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有四大名著:《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但實際上比四大名著更令外國人羨慕的一本史學名著一般讀者知道的還真不多,那就是《史記》。這本書厲害到什麼程度?在此簡單舉例:比如,《伍子胥列傳》,當你讀到伍子胥的伍奢被費無忌詆毀入獄且將要置其於死地時,你會痛恨費無忌的卑鄙惡劣和楚王的昏庸無道;而在伍奢將要被小人陷害於死地時,伍尚(伍子胥的哥哥)和伍子胥作出了斷然不同的抉擇,一個甘願赴死,一個誓死復仇,他們會令你肅然起敬,既敬佩伍尚的臨難赴義,也敬佩伍子胥的深謀遠慮;當伍子胥在逃難過程中經歷種種磨難時,你又會隨之同悲同喜
  • 從此,國內再無高盛高華?!
    好了,這下真的要和 高盛高華 say bye了~首家外資獨資券商真的要來了!華爾街之王「駕到」再見,高盛高華!高盛搶先一步,率先取得高盛高華的100%股權...而事情是這個樣子:就在這幾天,彭博社突然報導稱高盛已與在華的合作夥伴達成協議,收購高盛高華證券剩餘的49%股權!也就是說高盛高華的100%股權都被高盛順利拿下了…
  • 主題教育進行時 | 金華市委號召全市黨員向謝高華同志學習
    》,號召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向謝高華同志學習。為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帶動作用,激勵廣大黨員幹部對標爭先、加壓奮進,在「打造增長極、共建都市區、當好答卷人」中當先鋒、作表率,金華市委決定,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要深入開展向謝高華同志學習活動。一、見賢思齊,深刻體悟謝高華同志忠誠為民擔當負責的優秀品質和崇高精神。
  • 市國資委於保和副主任會見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及高盛高華證券...
    市國資委於保和副主任會見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及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領導 發布部門: 信息來源:國資委 上市辦
  • 宋國青擔任高華證券特別顧問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昨日獲聘高華證券特別顧問據悉,宋國青將在宏觀經濟領域為高華證券提供諮詢服務,同時還將為公司宏觀經濟研究和其他領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建議。
  • 著名歷史學家高華病逝 主要研究民國史(圖)(1)
    歷史學者高華病逝。  高華1954年生於南京,「文革」期間曾做過8年工人,1978年考入南京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  本報訊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著名學者高華26日晚在南京因病逝世,享年57歲。記者從高華之子高欣處獲悉,追悼會將於本周五上午舉行。多位學者在微博上留言追憶高華,表示悼念。  在病床上為學生改論文  高華教授自2007年罹患肝病,一直以頑強的意志和樂觀的態度與病魔作鬥爭。
  • 張鳴(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祭高華
    我在(2011年12月)24日,高華先生去世的前三天,有幸能和他在一起。我正好來南京,去見他。上午大概九點半到病房,談到十一點半,聊了很長時間。我對生命有一點敏感,可能是我以前幹過獸醫,對生命非常敏感。今年年初我已經來過一次了,我感覺高華快不行了,生命似乎正在從他的軀體裡離開。那時候我都快控制不住。
  • 李繼宏談文學人夢想:做優質、易懂的經典名著譯本
    信息 李繼宏談文學人夢想:做優質、易懂的經典名著譯本   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堅持了長達三年的翻譯工作,在李繼宏看來,其中的動力源於對《傲慢與偏見》的「鍾愛」,和自己從業十二年來的深刻體會,「文學翻譯,尤其是經典文學的翻譯,是特別專業的事情,需要鍥而不捨的求索、旁徵博引的考證和持之以恆的付出才能做好。」
  • *ST青松副總裁高華離任 總工程師吳哲超辭職
    *ST青松副總裁高華離任  和訊股票(微信號:istocknews)消息 8月30日晚間,*ST 青松發布公告稱,董事會近日收到公司副總裁高華先生和總工程師吳哲超先生的書面辭職報告,高華先生因到法定退休年齡向公司董事會申請辭去公司副總裁職務
  • 華僑、高華和留學生:回國動機各不同-虎嗅網
    目前歐洲華人華僑的心態已經接近穩定,整體上他們已經可以向老家的父老鄉親那樣平靜接受封城的事實並且主動隔離,華人論壇上求航線和出國攻略的帖子也被日常新聞和隔離期瑣事所替代。這裡面有國內基層工作的功勞。歐洲華僑往往是人在歐陸心在漢,與家鄉的關係一直靠著宗族關係和經濟紐帶維繫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並沒有離開過家鄉。
  • 高盛高華管理層變動 宋冰出任總經理兼法定代表人
    宋冰將出任高盛高華總經理兼法定代表人職務  中國網9月1日訊 據市場人士透露,高盛高華今日在內部備忘錄內表示,宋冰將出任高盛高華總經理兼法定代表人職務  據悉,宋冰將繼續擔任高盛中國業務運營委員會成員並自2008年成為高盛高華管理委員會成員。宋冰自2009年主管高華/高盛高華中後臺業務部,兼任北京高華證券副總經理及聯席營運長。在此之前,她是高華/高盛高華業務的法務總監。宋冰於2005年加入高盛,2007年升任董事總經理。
  • 周錫瑞(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高華是一位有擔當的知識...
    我從未有幸認識高華教授,這將是我一生的遺憾。我對高華個人的了解主要是通過我的博士生常成,常成與高華熟識並且探訪過病中的高華。但是我熟知高華教授的著作,特別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來的》,這部開創性的著作意義相當重大。高華深入研究驚人數量的文獻、回憶錄與檔案,該書對整風運動的深刻歷史根源做出了最好的解釋。
  • 周志興(《領導者》雜誌社長兼總編輯,共識網總編輯):回憶與高華...
    知道高華先生,是從《紅太陽》知道的。我那時候在鳳凰衛視工作,國家某機關有個管圖書審查的局長,給我打電話,說海關扣了一本《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被扣的人和海關的人發生爭執,就把這本書送到他那兒去審查。
  • 高盛持股擬升至100% 高盛高華或成首家外商獨資券商
    來源:上海證券報 原標題:高盛持股擬升至100% 高盛高華或成首家外商獨資券商來源:上海證券報上海證券報記者昨日從高盛高華證券獲悉,高盛集團將對高盛高華的持股比例提升至這意味著,高盛高華有望成為首家外商獨資券商。目前,高盛高華的股權結構為高盛集團持股51%,北京高華證券持股49%。今年3月,高盛集團宣布已獲證監會核准,將對高盛高華的持股比例由33%升至51%。高盛亞太區聯席總裁李廉在談到對高盛高華實現絕對控股時說:「這是高盛在華業務發展的重要裡程碑。獲得多數股權後,我們可著手準備重組在華業務的實體結構。
  • 高盛集團將100%持股高盛高華 首家外商獨資券商來了
    12月8日,有消息稱,高盛已啟動收購合資公司高盛高華100%股權的程序。高盛方確認該消息屬實,高盛集團已於近日和合資夥伴籤署了最終協議,收購高盛高華證券全部剩餘股權。高盛集團已經率先完成了對高盛高華證券100%持股的協議籤署,接下來尚有一些監管流程要完成,高盛高華證券大概率將成為首家外商獨資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