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
黃姓,遠古稱黃氏,中華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按照司馬遷的《史記·秦本紀》記載,黃氏,為贏姓十四氏之一,是遠古時期伯益的後裔,伯益長子大廉為黃夷首領,在夏朝建立古黃國,商朝以國為氏。
黃姓圖騰在這些眾多姓氏圖騰中最為特別,黃姓族徽為天黿圖。據考證,此龜,名天黿,天即大,黿即龜。天黿即大龜。天黿亦軒轅,乃黃帝族的標誌或族徽。由此可知,古代黃姓是以大龜為原始圖騰。因為黃姓的姓氏圖騰類似於龜,因為寓意不好,所以不被很多黃姓人所接受。當今黃姓後人以「黃」為龜形「不雅訓」,應改為「黃鸝」,(鳳鳥、凰鳥圖騰)稱為黃夷。
黃姓源自:嬴姓
得姓始祖:陸終
始 祖 地:河南潢川
郡望堂號:江夏郡、會稽郡、衝和堂、江夏堂。
【釋義】在典籍《說文解字》中解釋:「黃,地之色也。從田,古文炎聲。」從字形上看,黃字像上古先民們身上經常佩飾的玉佩,它就是「璜」字的初文。可見,「黃」的最原始意思是指人們身上的佩玉。
黃姓主要源流
1、源自嬴姓,以國名為氏。
遠祖可追溯到帝舜時代的東夷部落首領伯益。伯益因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其後裔中有黃氏者,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國被楚國所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
2、源自官位,以官職稱謂為氏。
出自遠古伏羲下屬之官黃龍師。黃龍師,亦稱黃龍、黃師、黃中官、龍師等,是伏羲設置的官名,為中官。黃龍師之後裔子孫,有以先祖官稱為姓氏者,稱黃龍氏,後簡稱為單姓黃氏、龍氏等。
3、源於改姓而來
其他漢姓改為黃姓:上古時候,黃、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為黃姓;還有其他原因改姓黃的:如陸姓、巫姓、吳姓、金姓改黃姓等。
上古黃國之一的潢川黃國在今河南潢川縣的古中原境內。自從公元前648年潢川黃國被楚國滅亡後,黃姓族人有少數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則被迫內遷到楚國腹地,定居在湖北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縣。今日的黃岡、黃陂、黃安、黃梅等地,據說就是因黃人遷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內遷到楚都郢(今江陵、荊州),形成秦時著名的江陵黃氏。還有一支內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縣東南一帶),後來發展成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氏。不過,也有一部分黃國遺民仍堅守家園,留在了潢川故地。
戰國時期,黃國貴族後代黃歇事楚頃襄王,後被封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便在今潢川縣,後來,黃歇改封於吳(今江蘇蘇州),他的13個兒子,有的就定居於江蘇。據《客家姓氏淵源》所載,黃歇曾因避難而遷居於距江夏縣城30裡的黃鶴鄉仁義村,其子孫散之四方。從戰國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武漢一帶)成為黃氏繁衍發展的中心,如漢丞相黃霸、太尉黃瓊都世居江夏,故其族人以「江夏」為郡號。
漢代以後,主要由於任官的原因,黃氏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北遷至河南固始、南陽等地,南遷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晉代隨著「永嘉南遷」,黃氏開始大批入居福建。兩晉之際,江夏黃氏族人黃元方,為官晉安太守,後定居福建,成為福建歷史上最早的黃氏望族——晉安黃氏。據說,後來的莆田黃氏、侯官黃氏等,都是黃元方晉安黃氏的後裔。
唐高宗時,陳政、陳元光開漳州,中原58姓將官隨其入籍漳州,漳州黃氏即為其中之一。唐末,洛陽人黃子稜隨父入福建,事後梁太祖朱全忠義子,累官侍御史,後避亂居於建陽之東。唐末五代時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審知兄弟入據八閩,中原黃姓特別是固始黃氏紛紛渡江南下入閩,前往投奔。
宋元是黃姓迅速發展和空前繁榮的時期。黃姓人在廣東、浙江等地都發展為大姓,而最為顯赫的還是金華和邵武兩宗。其中金華黃氏的始祖是黃香第十代孫黃苾,自江夏遷婺(金華府)之浦陽(今浙江金華市浦江縣)。邵武黃氏的始祖是黃惟淡,自江夏北遷至河南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縣),又再遷居於福建邵武。黃峭(黃惟淡之孫)為邵武黃氏大顯祖,他曾命其膝下21子離開家鄉,另立基業,從而使黃氏子孫流布各地。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黃姓大約有120餘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6%,排在王、李、張、趙、劉、陳、楊、吳之後,為宋朝第九大姓。黃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黃姓總人口的27.5%,佔江西總人口的4%。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和福建,這兩省黃姓大約佔全國黃姓總人口的53.5%;其次分布於浙江、四川、廣東、河南,這四省的黃姓又集中了24.5%。全國形成了以贛浙、閩粵、四川、河南為中心的四大塊黃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黃姓大約有22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3%強,為明朝第七大姓。宋、元、明600年間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黃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高得多,600年中黃姓人口純增長率高達83%,淨增加了100萬,黃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和南方地區遷移;而四川地區黃姓人口主要向兩廣和湖南地區流動,四川黃姓人口減少了50%。全國重新形成了贛浙、閩粵桂兩大塊黃姓人口聚集地區,重心由東南部轉向南部。
明末清初,閩粵一帶的黃氏,有一部分遷往臺灣,人丁興旺,與陳姓、林姓、鄭姓,成為臺灣的四大姓,素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的美稱。後來,黃氏又播遷到了海外。目前,在越南、泰國、南洋等地黃姓眾多,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也有大量的黃姓華人華僑。黃姓移居美洲的歷史,始於19世紀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華僑各姓中,黃姓人數最多,主要來自廣東,其次是福建。至今,在全美華裔各姓宗親中,黃姓宗親人數仍然是最多的。
當代,黃姓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廣東、廣西二省,大約佔黃姓總人口的32%,其次廣東為當代黃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黃姓總人口的17%。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分水嶺,長江以北少黃姓、長江以南多黃姓的局面。
所謂祖訓,就是歷代祖先對於子孫後代的諄諄教誨。
古人對於家族文化很是看重,隨著不同的家風,不同的成員為基礎,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體系。這些體系後來也就變成了我們今天的家風家訓。
官不忘民,民不忘本。貧不失志,富不忘貧。
堂正誠實,廉潔清貧。勤勞儉樸,諸事嚴謹。
孝敬父母,善待他人。自強不息,造福子孫。
一家之中有智愚賢否?其智與賢者,資秉雖美,然在幼時亦可成可敗,不有父兄之訓,大半自恃其聰明而反為之誤。若愚與否,其資訓為尤亟。此家訓之作譜牒不可少也。然語言瑣細,終令見者厭閱,不如只詳其目,岐(形似岐)覽之下,口誦心維,尋味正自無窮,究之後人之語,悉本前人之言。
黃歇:春秋末期晉國政治家,楚國大臣,曾任楚相。黃歇遊學博聞,善辯。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黃歇為相,賜其淮河以北十二縣,封為春申君。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並稱為「戰國四公子」。
黃忠:字漢升(一作「漢叔」),南陽郡(今河南省南陽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黃蓋: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人。東漢末年名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任,是赤壁之戰主要功臣之一,以功拜武鋒中郎將,他也因為此事跡而被後人廣為傳頌。
黃香:字文疆,今雲夢縣人,以孝聞名,以才著稱,忠孝兩全,德才兼備,是東漢著名的孝子、賢臣、清官。從小孝敬父母,其「扇枕溫席」的孝行載入《三字經》,被列入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之一。他自幼聰慧過人,12歲時受到江夏太守劉護的賞識,被署為門下孝子,舉薦到朝廷。漢章帝賞識他的德才,授予其郎中之職,後晉升他為尚書令,官至魏郡太守。漢章帝當著諸王百官稱讚他「天下無雙,江夏黃童」。黃香因此被譽為「天下無雙的國士」。
黃庭堅:字魯直,號清風客、山谷道人、涪翁等,又被後世尊稱為豫章黃先生。書法為「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之一;文學以詩詞為主,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是「江西詩派」開創人。出於蘇軾門下而與蘇軾齊名,世人並稱「蘇黃」。
黃公望:元代畫家。水墨、淺絳俱作,以草籀奇字法入畫,氣勢雄秀,筆簡而神完,自成一家,得「峰巒渾厚,草木華滋」之評。創「淺絳山水」,名列「元四家」之首。代表作有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
黃道婆:又名黃婆或黃母,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市徐匯區華涇鎮)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由於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術以及推廣先進的紡織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時候,被尊為布業的始祖。
黃飛鴻:原名黃錫祥,字達雲,號飛鴻,幼名飛熊。南拳流派洪拳名家嶺南武術界的一代宗師,也是位濟世為懷、救死扶傷的名醫。
黃繼光:中國人民志願軍著名戰鬥英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45師135團2營通信員。951年參軍。在上甘嶺戰役中,當部隊被敵火力壓制前進受阻時,他挺身而出,連續摧毀敵多個火力點,身負重傷,繼續頑強爬向最後一個火力點,用胸膛堵住瘋狂掃射的敵機槍眼,以生命為戰友開闢了前進道路。所在部隊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志願軍給他追記特等功,追授「特級英雄」稱號。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追授他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勳章。
姓氏,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又是現實存在的紐帶,人人皆有、代代相傳的姓氏符號。
古人云: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追根溯源、尋根問祖的傳統,體現了華夏兒女的民族自尊、歷史自重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