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讀書、啃書--我這幾年的成長之路

2021-02-08 張老邪

前方高能:本文共7252字,這是我今年1月22日(大年初六)寫的一篇文章,本來是寫給自己看的,經過稍微改動之後去掉了一些不適合公開傳達的詞語,今天放出來,能耐著性子看完的話,肯定會有收穫。


時隔半年之後,當我再次讀自己寫的這篇文章的時候,自己也感覺營養滿滿,可能這是在自己狀態好的時候寫的文章吧,狀態不好也不會寫七千多字。


文中有我個人成長的八卦彩蛋,猶豫了好幾次沒有刪掉,自己找找吧。



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經歷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對讀書這事兒都多多少少的有點「心存怨恨」。說實話,我真正的「會讀書」也是從2017年年底開始的,在這之前只是偶爾的看看書而已,並不具備真正「讀書」的能力,更別提「啃書」了。


看過我以前文章的小夥伴應該知道一件事兒:我比較反對現在的應試教育。最大的原因就是應試教育扼殺了人們的學習興趣。都是上過學的人,那種高考完了「撕書洩憤」的事兒沒親自幹過,也親自見過。雖然媒體給出的解答是「撕書祝賀」,但對這種不合邏輯且不能自洽的行為的解釋,還是多多少少感覺有點不對的--有很多方法可以祝賀,把「撕書」這種行為看作「祝賀」,也就只能騙騙那些還沒畢業的小孩子了。


凡是親身經歷過「撕書」的人,最好相信一件事,在踏出校門口那一刻,再讓他們自動自發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讀書,是不太現實的。


讀書是好事,出了校門讀書也是好事,在學校努力學習努力讀書更是好事。但為什麼很多人從出了校門那一刻開始,就不讀書了呢,為什麼說「應試教育扼殺了學習興趣」呢,問題應該就出在「應試」這兩個字上。


「考試」這事兒本來是好事,也無可厚非。有學習的動作,就得有檢驗學習的標準,而「應試」就是一個很好的檢驗學習效果的標準,當然,有個「衡量標準」也無可厚非,但非得用這個標準來衡量「好壞」這就有點不對了,不但衡量「好壞」還衡量「對錯」,就更不對了。因為衡量的結果可能就是:學習好的就是好孩子,考試成績高的才是對的。


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不加幼兒園和大學的時間,一共是12年的時間,而在這12年當中,一個孩子的好壞對錯全由「考試」這個衡量標準來界定。別說是孩子了,就算是成年人也受不了。


所以最終,本來是好事的「應試」,卻演變成了大部分孩子眼中的「刑具」--即便不懂概率學也應該知道:60%以上的孩子在這種衡量標準之下,都屬於「不好」的那一類。12年,至少12年,大部分孩子都活在「壞和錯」的陰影下,他怎麼可能愛上學習呢,怎麼又可能愛上讀書呢,怎麼能不「撕書洩憤」呢.


像這種無形的「刑具」還有「家庭作業」,家庭作業應該是課後的練習,是為了鞏固課堂上學習的知識的,本來也是好事。但是,老師在布置家庭作業的時候是怎麼布置的呢--這個字寫10遍、這篇文章抄3遍、把自己的名字寫50遍(雖然不經常這麼做).完全把作業當成了處罰的工具,又有哪個孩子會真心喜歡上一個「處罰工具」呢,且,誰又能把自己不喜歡,甚至特別討厭的東西玩的很6呢。


當然,如果只是這樣的話,還是可以接受的。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家長「輔導」作業,與其說是「輔導」還不如說是「監督」,更不如說是在「懲罰」。我在看今日頭條或者快手的時候,經常看到家長「輔導」作業的視頻,當時我就想,如果我是那個孩子的話,真特麼想找個地縫鑽進去。


到現在我都記得一個鐵哥們「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情境:孩子的頭深深的埋在作業本裡,而他則一刻不停的「幫孩子指正錯誤」,每隔幾分鐘就大吼一次:這裡說過多少次了怎麼還做錯、這麼簡單的東西就是不會呢、你老師怎麼教你的.我有點看不下去的說了一句:「孩子做作業的時候你少說點話.」,結果,孩子哇的一聲哭了.


你當然可以說我舉的這些例子並不能代表全部,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孩子的作業根本就不用輔導--孩子今天學的加法,老師不可能布置平方根的作業(這是一個很深的話題,後續有機會細聊)。


自從2016年12月14日寶貝女兒出生,我就有一種危機感,這種危機感應該是所有做父母的人都曾經有過,但隨著時間維度不斷的拉長之後,被慢慢淡忘的危機感:怎麼教育孩子.


在不會「讀書」之前,我諮詢過很多貌似教育子女比較成功的家長,甚至把自己從小「被教育」的經歷都思考過一遍,並奢求從裡面找出解決方法,但來來回回總結的卻只是一些無法拼接的碎片信息而已,比如: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培養的?性格跟遺傳有沒有必然聯繫?孩子不喜歡吃飯怎麼辦?到底是孩子不聽話,還是家長不聽話?早戀的問題應不應該管?孩子是爺爺奶奶帶好還是父母自己帶好?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這些貌似都沒有正確答案,本來也是,很多問題都不是二元性的問題--非對即錯,甚至有些問題的「標準答案」也很氣人:「看情況」。


但我一直相信一件事,無論教育孩子這事兒多麼複雜,肯定有人已經總結出了一套關於教育孩子的完整、易用、符合邏輯且相對正確的方法。慶幸的是,我現在會「啃書」了,只要能啃,就可能找到答案。要知道具有這項能力的人都有同樣的價值觀:


幾乎所有技能都是可以通過「啃書」而獲得的。--教育孩子這事兒在我眼裡就是一項「技能」,而且是一項可以通過啃書獲得的技能。


PS:說不定以後我會更新大量的關於教育孩子的文章--教育孩子在我眼裡是一件非常神聖的事情,雖然自己心裡清楚現在很多家長的教育方法是錯的(事實確實如此),但由於某些「教育方法」在坊間流傳已久,而且已經深入骨髓,改變的難度更是可想而知--不是不改變,是壓根就不想變。比如中國流行了幾千年的一句話「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已經不適合當今社會了,很多家長就是打死也不信。--薦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是一本比較系統的、好讀、有營養且易吸收的書,推薦「好父母」讀一下。


如果用一個類比來解釋的話:「啃書」就是「九陽神功」。在電影《倚天屠龍記》裡面,張無忌學會九陽神功之後,在跟少林武僧對打的過程中學會了對方的少林龍爪手,並用少林龍爪手打敗了對方;在電影最後跟玄冥二老對決的時候,一邊打一邊聽張三丰指導,學會了太極拳。還記得張三丰說了一句話:「你現在有九陽神功護體,學什麼功夫都很快。」


有了「啃書」這個技能之後,就是這種感覺:「你現在有了啃書的技能,學什麼東西都很快。」


你想啊,如果你需要什麼技能就能通過啃書獲得該技能的話,那你豈不是有點無敵寂寞的感覺了。


在練就「啃書」這項神功之前,還要經歷兩個階段:看書和讀書。


看書、讀書、啃書這是三個不同的境界,也是思考的三個不同的維度,更是三件不同的事情。


但就是這三件不同的事情,在別人看來動作都是一樣的--都是坐在那裡翻書。我們在打籃球、跳舞、做飯的時候,別人看到的是我們實實在在的動作,拿跳舞來說,我們能照著鏡子看自己的動作,而且你在做的時候,別人也是能實實在在的知道你的動作是什麼。


但看書真正的是一個思維的過程,思維的動作是無法被看到的。當別人問你在做什麼的時候,你說「我在看書」,對方可能會說「看個毛線書,明明是在發呆。」


肢體動作可見,思維動作不可見。


這就導致了另一件事情的發生:對方的思維是什麼境界,就會認為你的思維是什麼境界。


一個讀書無用論者可能會說:「天天看那玩意有什麼用」;一個創業者可能會說:「讀書對我們創業有好處」;老學究可能會說:「真後悔年輕的時候沒跟你似的多看點書」。


又,因為思維動作的不可見,所以會導致我們無法很好的調整自己的思維,而且無法給出一個衡量標準,到底什麼思維是對的,什麼思維是錯的。


思維對錯的二元論是導致我們感覺「讀書無用論」的罪魁禍首,我們應試教育的時間太長,在考試的時候,試卷上的題非對即錯,慢慢的形成固有思維模式之後,即便我們踏出學校走上社會,也還是會有這種「非對即錯」的想法:我這麼思考到底對還是錯。


殊不知,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甚至可以說所有的事情,都不可能「非對即錯」的,更多的是「看情況」。


讀書肯定是有用的,只不過很多人不會讀書而已,他們會的只是「識字」,「識字」和「讀書」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


當然讀書肯定要識字,就像蓋房子要用到磚頭一樣,但一堆磚頭放在那裡肯定不能被稱作房子,同樣的,認識一堆字不能被稱作會讀書。


來看一下看書、讀書、啃書這三個動作的區別。


看書,我們來用一個場景模擬一下就知道了。


「你在幹什麼?」

「我在看書」

「好看嗎」

「還行」


從這個對話場景可以看出來,看書其實是一項娛樂活動,跟看電視、看電影相似。


「你在幹什麼?」

「我在看電影」

「好看嗎」

「還行」


大部分「看書」的人看的是「虛構類」書籍:霸道總裁系列、穿越系列、武俠系列、言情系列等等。在看書的過程中其實也是有思考的,但這種思考跟看電視、看電影沒有什麼區別,都是「被吸引」的狀態,很少會引發主動的思考。


如果讓他們去讀「非虛構類」書籍的話,是看不進去的,就是因為他們的注意力不能長期、有效的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注意力這事兒我正兒八經的做過分析,後面會用大量的篇幅進行說明。


「非虛構類書籍」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當下的力量》、《黑天鵝》等等,看不下去的主要原因就是感覺沒意思--他們已經習慣了被動的接收,而不是主動的思考。


讀書,讀書是一種什麼狀態呢,還是用對話場景來說一下:


「你在幹什麼?」

「讀書」

「好讀嗎」

「好讀」/「有點難讀」


雖然「看書」和「讀書」的外顯動作都一樣,但改變一個字「讀、看」之後,整個思維就有了質的提升。


某一本書,無論「好讀」還是「難讀」,最起碼的說明了一點:你在思考,而不是被動的接受。


而且就讀書這件事來說,越難讀的的書營養越高。因為難讀的書相對於好讀的書,更容易引發深度的、長時間的思考,而這個思考帶來的是整個人的改變。


我從6歲開始練武術,到14歲的時候學過一段時間舞蹈,舞蹈的基本功除了柔軟度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形體訓練」,那個時候聽很多人說,跳舞的人都很有氣質。


他們說的這個氣質是舞蹈形體鍛鍊出來的,是比較表面的氣質。讀書人的氣質則完全不一樣,那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氣場」,比如:陳道明、郭德綱、李雪健.(從這個維度來看:明星和演員就像鴿子和斑鳩一樣,遠看差不多,近看根本不是一個物種。)


「女人四十豆腐渣」這是我小時候經常在電視劇裡聽到的臺詞,雖然現在人們的平均年齡增長了,女人四十依然貌美如花,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總有「豆腐渣」的那一天。


同時你也可能發現了,有些女人的「年齡和魅力是正相關」的,也就是說,年齡越大,魅力越大,比如:楊瀾、劉嘉玲、董卿等等,這些人身上散發出來的濃濃的書香氣息,進而由這種氣息帶來的氣場,真實的給人帶來了這種感覺「年齡越大,魅力越大」。


讀書是可以增加一個人的氣質的,隨著不斷的量變到不斷的質變,這種氣質會在歲月的積累當中變得越來越吸引人,而且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而這種氣質絕對不是「形體訓練」所能訓練出來的。


如果非要說讀書有什麼好處的話,那這種由內而外散發的魅力可能是其中一種顯在的表現。


從這個維度看過去,看書和讀書是截然不同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實是:大部分人都感覺自己有讀書的能力,只不過自己不屑於讀而已,殊不知,這只是一種臆想出來的幻覺而已--「看書」和「讀書」是完全不一樣的思維動作。


據說日本年人均讀書量是40本,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他們有35本讀的是漫畫書,如果按這個標準來說的話,中國人平均每年看35部電視劇是一種算法。


其實按上面的類比來看應該是這樣:


「看書」的人只有磚頭,沒有造房子的能力;

「讀書」的人即有磚頭,又有造房子的能力。


而「啃書」是在看書和讀書之上的另一個維度。「看書」是娛樂,釋放自己的注意力;「讀書」是學習,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啃書」是技能,是用注意力賺錢。

再次的,注意一下重點:「啃書」是一項「技能」,任何人(記住是「任何人」)都可以通過這項技能實現財富自由。


無論你做不做股票,巴菲特這個名字你肯定聽說過,下面是他給年輕人的建議--摘錄自《知乎》:



「Read 500 pages like this every day,」 said Buffett, or words to that effect. 「That's how knowledge works. It builds up, like compound interest. All of you can do it, but I guarantee not many of you will do it.」

「每天讀500頁,知識就是這樣用的,搭建起來,就像複利效應一樣。你們每個人都能做到,但是我保證你們很多人都不會這麼做。」

作者:邦迪藍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417370/answer/13487406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上面已經很精準、很明確、很清晰了:每天讀500頁就會產生複利效應(所謂「複利效應」:1、2、4、8、16、32、64、128、256、512、1024、2048.如果這個數字是錢的話,再複利幾次可以買下阿里巴巴)重點是,「你們每個人都能做到」但是「你們很多人都不會這麼做」。


「你們每個人都能做到」....真的麼?如果你看了上面關於「看書」和「讀書」的區別,如果你知道「啃書」是完全區別於這兩種狀態的一項「技能」,那可能就會有答案了:不是真的,真的不是真的,真的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還是上面那個類比:你識字,你有一堆磚頭,但,你沒有建造房子的能力,你沒有「讀書」的能力,更沒有「啃書」的本事--識字和讀書、啃書是完全不同的三件事。


但,好消息是,你已經有磚頭了,只需要一遍遍的把這些磚頭堆砌起來就可以了,就是這麼簡單,控制自己多去讀就可以了,除了少數「天才」,很少有人生下來就喜歡讀書(況且還有「應試教育」的摧殘),那些把讀書培養成自己「生理習慣」的人真的是「逼著自己」去讀的,慢慢的就形成習慣了,慢慢的就形成生理習慣了。


到這裡,我們就知道「啃書」到底是一項什麼技能了:每天讀500頁書。但,每項技能都有終極模式,巴菲特給我們的這個解釋貌似不是所有人都能「一開始就做得到」,也就是說,你如果沒有入門的話是不可能「每天」都做到的,甚至「根本無法每天做到」。


那入門級別的啃書是什麼呢,我從《如何閱讀一本書》上找到了一個答案:找同一領域的不同作者的書5本左右,然後--讀完。


這裡說的「讀完」沒有具體的時間要求,只要「讀完」即可--超越「看書」和「讀書」之後的另外一種境界:「啃書」。


這種「境界」,這項「技能」,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讀完」。


又是一個看似簡單、貌似能做到、實則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務,即便沒有時間顯示,也貌似「不太可能完成」。


原因在哪呢?貌似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我們不能長期且深入的保持自己的注意力。


我在看《超越感覺》這本書的時候,每個章節的後面都有一個習題,其中一個習題就是關於注意力的,我認真做完了這個習題,並做了詳細的文字記錄和練習。下面是我所做的練習:


{練習1}:做一個簡單的像本章所描述的注意力轉換研究。

在錄像機上播放半個小時的節目。然後倒帶播放兩次,第一次數一下節目中商業廣告以外的切換次數,第二次只數一下商業廣告中的切換次數。完成這些必要的計算,準備在課堂上交流你的研究結果。


.《美國隊長:內戰》分析,從1:30分開始--1:45分結束,共15分鐘,一共420多次鏡頭,平均每分鐘26次鏡頭切換,也就是每2.3秒就切換一次鏡頭, 一個小時是138次鏡頭切換,作者給出的結論是,每小時大約826次鏡頭切換,因為我看的是整部電影中,打鬥最精彩的部分所以鏡頭切換的會比較快一點。

.


我們能保持短時間的注意力,而且這個注意力的時間越短,中間銜接的越快,我們的注意力就越能集中。如果有某個鏡頭很長的話,我們是很難集中精力的。


註:

以上是《超越感覺》第一章的練習,後面對《美國隊長》的分析是《美國隊長3:內戰》這部電影,從第1小時30分開始,到1小時45分結束。


具體的作業分析和自己的總結都在上面寫出來了,這裡我還想繼續延伸一下。

之所以很多人能「看書」,不會「讀書」,就是因為看書的時候,注意力是頻繁跳轉的,如果你看書速度快的話,那個注意力的跳轉幾乎是每秒都在變化,這其實是上癮機制的設置。


就好像玩《王者榮耀》,每幾分鐘就爽一下,後來又有了「吃雞遊戲」,每幾十秒就爽一下,再後來的《跳一跳》遊戲,每幾秒就爽一下,而這個「爽一下」,跟注意力轉移是一回事的。


但我們在讀非虛構類書籍的時候,關於裡面的內容,很多人給出的詞語是「枯燥」,「枯燥」的意思就是,你需要長期並且持久的保持注意力。


你知道的,在電子設備加碎片信息橫行的時代,那些APP開發商不約而同的開始搶奪一個戰場--「碎片時間」,這些APP開發出來的目的就用是來奪取你的碎片時間的,其實這裡所謂的「碎片時間」就是「短時的注意力」。


如果你玩過「抖音」你應該知道,裡面的小視頻都不會超過10秒,因為時間長了之後,你的注意力就沒法保持了,但就是這不到10秒的小視頻,卻能讓你在上面停留長達7200秒之多(兩個小時),而且還得「逼著自己退出來不看了」。


我們對這種隨時轉換注意力的APP簡直是一點抵抗力都沒有,甚至還感覺很「爽」。


其實仔細考慮一下,這不就是跟我們看小說時候的注意力分配方式是一樣的麼,每隔幾秒鐘就轉換一次注意力,所以很多人可能會上癮,所以我們會追著看,這其實跟追美劇沒有什麼區別,只不過是載體不一樣罷了。


到這裡我們就找到導致我們不能練就「啃書」技能的核心了:我們沒有能力把注意力長期且持久的保持下去。


一堂課45分鐘,需要學生時時保持注意力才能跟上老師的節奏,但大部分孩子都做不到;100頁的非虛構類文章,需要你試試保持注意力才能讀通,但大部分人也做不到.



最近有個考研老師在網上比較火,叫張雪峰,如果你聽過他的課的話(我竟然真的把他的一堂跟我一毛錢關係都沒有的課聽完了),你會感覺他的課非常的有意思,到底什麼地方有意思又說不出來,但現在,你應該知道了,他的課除了「有趣」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他有能力讓你「實時轉化注意力」,在「不知不覺」中聽完且受益。--但你最好相信,大部分老師都沒有這項能力。


一邊是「實時轉換注意力讓你上癮」,一邊是「長期保持注意力實現財富自由--逼著自己啃書」.如果你真的看到這裡的話,你應該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最後,送你一句話「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細細地品嘗這句話,裡面真的是滋味無窮的--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啃書這個技能來實現財務自由,但,很多人認為這是空話,而那個「很多人」只是會「讀書」的人,但,會「讀書」並不等於會「啃書」。


相關焦點

  • 這幾年我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孩子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
    說到閱讀,這幾年下來給我的總體感覺就是: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建立起閱讀的興趣,閱讀帶給孩子的成長是看得見的。我家孩子現在5歲半了,大概從一歲多開始親子閱讀,幾乎天天沒有斷過,只要孩子想看書我從來都是有求必應,每天晚上臨睡前的親子閱讀更是雷打不動,現在孩子已經養成了閱讀的習慣。
  • 讀書好比啃甘蔗
    (畸園老人陳遹聲詩集駕到,厚厚一櫝)我感覺讀書是甜的。譬如我讀楓橋,就好比自己是在啃一枝長長的甘蔗。甘蔗是一節一節連貫的,楓橋的歷史文化也是由一個個楓橋先賢書寫接續的。王冕、楊維楨、陳洪綬,這三節,最粗壯,啃起來最費勁,但感覺也最甜,或許是因為他們靠近甘蔗蔀頭的緣故。這三節我已啃了多年,至今仍時不時會咀嚼回味一下。三賢之外,從去年開始,我依次啃完了「越中知名士」陳偉,啃完了「朱紫陽之功臣」駱問禮,啃完了「楓橋才子」陳於朝,這三節在楓橋這支甘蔗的中間或接近梢頭處,啃起來比較輕脆,味道各有異同。
  • 教育要從看書開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每一位家長都不是生來就會教育孩子的,很多家長都是依靠經驗,將自己的成長之路複製到孩子身上。而這些家長大部分是對自己以往的成長之路是有過後悔的,也會迷茫於是做全面的改變,還是追隨自己。因為,我要對這些家長說,當你迷茫的時候,快去從書中找尋你的答案吧。另一方面,我認為對孩子最直接最有利的,就是幫助孩子去選書。
  • 從選書買書到靠看書賺錢,這份壓箱底心得請收好(看書篇)
    成長總是痛的,星標我們陪你文/陶瓷兔子,頭圖基於CC0協議使用今日份碎碎念前情提要:從選書買書到靠看書賺錢,這份壓箱底心得請收好(選書篇)1不少人在看完上一篇文章之後可能都會有這樣的疑問:我平時看書速度慢,而且也沒有那麼多時間看書,如果通識閱讀,主題閱讀和隨機閱讀三條線並進的話,我看得完嗎?
  • 教師啃書會丨幸福的來源,就是不計苦樂,不計利弊,自然的需要.
    當時,我滿腦子都是工作的疲憊和煩躁,我很索性的回答了「不幸福」。當然,當我冷靜下來的時候,我反思了很久,其實我的答案是:我是幸福的!▲批改作業時的小驚喜以上是教師啃書會的柯貴老師在啃完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園》之後的感受與想法。下面是啃書會其他老師的各種形式輸出:
  • 日常如何提高讀書積極性?
    每年很多人會在年初的清單裡寫上讀書計劃,20本、30本、50本,我也不例外,我一般寫100本,有幾年超額完成過,有幾年也因為種種藉口並沒有達成目標。讀書對我來說很多時候是消遣,是避世,用來對抗無聊生活,汲取力量,獲取別人人生中的經驗和知識。要說它給我帶來什麼其它更多更實際的好處嗎,好像也沒有。但是還是愛看書。
  • 校園博客:讀書伴我成長
    那時,我就喜歡逛書店,讓爸爸買書看,其中《三隻小豬》這本書告訴我,做人不能自私,更不能懶惰,只有通過勤勞、機智和勇敢,才能戰勝困難,第三隻小豬戰勝灰狼的圖樣至今仍印在我的腦海裡,漸漸地,我愛上了讀書。  上學了,讀書已經成為我學習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要一有空,就會拿起書來讀。
  • 新華書店入駐校園 學子成長之路擁書相伴
    原來,新華書店入駐該校,並建立了讀書吧,廣大師生可以在讀書吧內隨意閱讀,暢遊知識海洋。走進讀書吧,記者看到,一排排的書架擺滿了門類齊全的各種讀物,中外名著、科普知識,應有盡有。隨著下課鈴響,不少的學生湧進讀書吧,找到喜歡的書籍後便坐下來翻閱著,在各個書籍分類區域,都能看到安靜看書的同學,讀書吧看上起既安靜又熱鬧。讀書吧內閱讀環境雅致,陳列精緻簡潔,能滿足不同愛好,不同師生的閱讀需要。
  • 我的讀書經驗|如何選書?用這5個方法,創建你的書單
    我也喜歡過李笑來的書,《把時間當作朋友》《財富自由之路》等書都適合反覆閱讀,看過他的幾本書,市面上很多關於個人成長的書都可以不看了,沒他寫得透徹。 如果你對個人成長感興趣,如果你是自媒體從業者,那麼這兩本書都會對你非常有幫助。但也有些人認為這些書寫的都是雞湯,毫無用處。
  • 讀書伴我快樂成長
    由於性格的原因,我從小就特別喜歡一個人靜靜的讀書,沉浸在書的海洋裡,望穿無盡的風景,與書中的人物共同感受喜怒哀樂,書成了我忠實的朋友,難忘與書相伴的點點滴滴,它伴我走過快樂的分分秒秒。 小時候的記憶有些已經很模糊了,據爸爸媽媽說我從小就纏著他們給我念故事書。
  • 讀書丨讓我明理、知己、升級成為「未知的自己」
    再次重拾讀書,早已物是人非,書還是書,我不是我最近幾年的忙碌,幾乎已經忘記了那些徹夜讀書為之癲狂的歲月。從來沒有思考過書籍到底是怎麼來的,看書究竟有什麼用。最近覺得自己的閱讀有問題,覺得書太多,我的認知太少,想提高一些看書的速度和效率以後,選擇看了幾本書,突然明白現在看書於我有三個作用:明理、知己、升級成為「未知的自己」。那麼究竟是哪些書讓我在這幾天忽然有了這樣的覺悟呢?
  • 「啃書」的老鼠
    甚至有天我偷偷看到,你在和人類交談,他們為什麼不討厭你?你到底背著我偷吃了什麼?老鼠乙笑了笑,淡定的回答:「因為我每天都在啃書啊」。老師甲更生氣啦:「這太不公平了,我每天也在努力的啃書啊!」老鼠乙又笑了:「你啃書,吃下的是紙,只是填飽了肚子,沒任何實質的改變,老鼠還是老鼠。
  • 「啃書」
    這次,他們共讀的是曹明海老師寫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工作室的成員,都化了不少的時間,讀這本書。據說,有的成員,都讀過好幾遍。而在一遍遍的閱讀之後,書中的內容知識觀點,也就慢慢地被吸收,成為這些老師成長的營養。所以,對於語文教學,工作室的幾位,都能夠說出個所以然來。
  • 為什麼書裡的道理都懂,我們仍需要不斷的看書呢?答案就是這三點
    「為什麼有些人已經非常厲害了,每年還會讀很多書?」「書中的道理明明都懂,為什麼還要堅持讀書?」「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堅持每天看書?」「書中值得我們學習的內容真得有那麼多嗎?」……每天都能看到類似的問題,關於讀書,很多人都有誤解,覺得懂得了很多道理,就沒有必要讀書了。
  • 別人看書收穫滿滿,自己看書啥也記不住?看書究竟有什麼意義?
    別人看完一本書收穫滿滿,自己看完一本書卻什麼都記不住,感覺讀書沒效果,不知道要不要繼續看書。這是很多人都會面臨的問題,我們都知道閱讀的好處多多,但不知道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吸收書中的知識,幫助自己提升多方面的能力。那麼,閱讀的意義到底是什麼?要不要帶著目的去看書?
  • 看書也有風險,差點讓我葬身火災
    記得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我匍匐在床上看書。借著煤油燈的點點微光,鑽進被窩裡看著我的語文書。因為老師要求第二天早上,要背誦下來。白天父母不讓讀書,一回到家就要忙一些瑣碎家務,根本沒有時間去看書。關鍵是晚上還是不讓看,老媽說:白天不加油做,一點作業還要到晚上熬燈油!我是心裡有苦說不出。只有趁父母,哥哥姐姐們都睡著了,我才開始點上煤油燈,往自己床上一放。
  • 親子閱讀5年:學齡前幼兒不愛看書?你一定忘了給孩子看這種書
    前幾天,我和孩子一起整理了他的兩個小書架,斷舍離,打算把一些不再適合他現在看的書挑出來,贈送給朋友家的孩子。正當我把幾本厚厚的翻翻書從書架上拿下來,打算裝進紙箱裡,孩子突然跑過來,把幾本翻翻書抱在懷裡「媽媽,這幾本書我還要看呢。」這是孩子不到1歲的時候買的,他現在都5歲了還喜歡看。我尊重孩子的意見,留下了幾套翻翻書。
  • 【我和我的祖國】三代人的讀書情結(散文)
    如果遇上開會或是有其它個人事情,圖書管理員經常會把鑰匙遞給我,讓我自己去開門看書的同時幫她代看圖書館,順便分發上架當天的報紙雜誌。也就是說,我幾乎是可以在任何時候自由出入圖書館的學生。工作以後,我讀書的勁頭不減,上班期間每天晚上去單位的圖書室讀書看報。因為單位圖書室的報刊較少,所以每個周末就從十多公裡外的單位匆匆回到縣城的家裡,第一件事也是到圖書館去看書。
  • 讀完書就忘了?讀書沒用?別擔心,這本書能幫你解決各種閱讀問題
    現在,我想分享一下這本書的一些閱讀技巧1、成功人士是如何抽出時間看書的2、如何在短時間內記住書中的內容3、如何將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成功人士是如何抽出時間看書的說到讀書,很多人說他們沒有時間,很忙
  • 我不喜歡讀書,也不喜歡看書
    我不喜歡讀書,也不喜歡看書;無論是學生時代,還是工作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