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跟我說,別人給她推薦了一本書,評分也很高,可她就是看不進去,覺得很沮喪,懷疑自己真的沒有「讀書體質」。
我跟她說,不愛看這很正常啊,並不是每本書都適合每個人。
別人的必讀書目也不一定適合你。
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是高效閱讀的前提。
所以讀書這件事其實是很私人化的,不必盲從。
該如何選書,構建自己的專屬書單呢?分享幾個我實踐過的好方法。
一見鍾情是什麼感覺?心跳加速,相逢恨晚,眼睛都捨不得從對方身上離開一秒。
遇到一本好書,大抵感覺也是一樣的。
看到一本書或者書中的某一句話,有如「當頭棒喝」,身體某些部位會發麻。忍不住驚嘆「天啊,這說的不就是我嗎?」
然後你會對這本書愛不釋手,恨不得馬上一口氣讀完。
雖然網上買書有優惠,還是建議大家有空逛逛書店,逛逛圖書館,隨手翻一翻,尋找那被某本書「一擊即中」的喜悅。
學生時代讀書多為了備考,成年後的讀書,要麼是為了獲取知識和信息,要麼是為了消遣娛樂。
有明確的目的,才能選到適合自己的書。
比如我的讀書營,8月共讀主題是精力管理,所以我選的三本書也是與「精力管理」相關的,而且三本書側重點不同。
如果你通過一本書喜歡一位作者,就把他寫過的書都找來看一看吧。
我喜歡臺灣的創意天后李欣頻,曾經一口氣找來十幾本她寫的書。
作為一個高產的作家,她的書會有一些重複的內容,但是一口氣讀完十幾本之後,好像和李欣頻在隔空對話,成為了朋友,也一下子拎高了自己的維度。
我也喜歡過李笑來的書,《把時間當作朋友》《財富自由之路》等書都適合反覆閱讀,看過他的幾本書,市面上很多關於個人成長的書都可以不看了,沒他寫得透徹。
我還喜歡松浦彌太郎,他的小冊子特別適合想要放鬆的時候來讀,也常會給我新的啟發。
有人喜歡毛姆,有人喜歡張愛玲,有人喜歡莫言,有人喜歡菲茨傑拉德……
找到喜歡的作家,就是找到了一位可以隨時隨地與之對話的良師益友。
所謂「樞紐書」指的是,書中作者提到過的書。
像古典、成甲、武志紅等作家,都習慣在書中提到對他們寫作有啟發的書,甚至會列出參考書目。
樞紐書,也叫「書中書」,是一條隱秘的好書通道。
豆瓣上的評分眾多網友評選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也不盡然。
有一些好書被打了低分。張萌的《人生效率手冊》,剽悍一隻貓的《一年頂十年》分數都不高。
如果你對個人成長感興趣,如果你是自媒體從業者,那麼這兩本書都會對你非常有幫助。但也有些人認為這些書寫的都是雞湯,毫無用處。
在豆瓣上,我一般會看兩部分內容,一是網友摘錄的讀書筆記,如果有幾句話特別打動我,說明這本書一定對我的胃口,值得看;
這也是大量閱讀之後,對文字的感知力更強所帶來的「直覺」。
其次,看書的簡介和目錄,目錄中如果有我感興趣的內容,也值得看。
仁者見仁,真的沒有一本書適合每一個人。四大名著也不是人人都愛呀。
當你看的書多了,自然獨具慧眼,會選書,甚至會幫別人選書。
這5個選書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是若辰,愛讀書的寶媽,曾任跨國公司HR經理,現在是創業公司的股東,每年讀書100本+,歡迎你加我微信(daodao7682),我們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