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四個月,每天拿著電腦和一本厚重的英漢大詞典,上完課後馬上跑到圖書館,埋頭翻譯三四個小時,翻譯完最後一章的那個晚上,劉文靜終於長舒了一口氣:「感覺如釋重負,短時間內再也不想碰詞典了。」她笑著說「覺得自己畢業前也算是有一部拿得出手的作品了」。
兩年前,一本講述網際網路時代營銷規則的《多屏營銷》英文原版書進入當時還是大三學生劉文靜的視野;今年五月,她翻譯的該書中文版問世,劉文靜也成為青島農業大學首位獨立翻譯英文著作的在校生。
「學生獨立翻譯一本書的難度非常大,即使是專業的老師,一年可能最多也就翻譯一兩本,所以她能做到這點還是很不容易的。」青島農業大學翻譯中心教師楚立峰說。
劉文靜告訴記者,2015年,她進入其所在的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組織的創業項目「網際網路+下的翻譯中心」,成為學生翻譯組的一員。該項目旨在利用網際網路手段,整合傳統的翻譯形式並利用網際網路進行傳播。據翻譯中心負責人介紹,2015年,翻譯中心開始組織學生進行口譯和筆譯方面的嘗試,《多屏營銷》英文版就是筆譯的項目之一。在出版社組織的「試譯」環節中,劉文靜在十幾名參與者中脫穎而出,成為唯一通過試譯環節的學生,她也因此獲得了該書中文版的翻譯資格。
獲得了該書的獨家翻譯權意味著劉文靜要獨立完成這本從專業角度講述網際網路營銷的英文著作,一本三斤重的中英文雙解詞典自此成為她書包裡的標配。「我基本不用網上的翻譯軟體,都是一詞一譯,有時候根本不知道它在說什麼。」劉文靜說。翻譯這本書時劉文靜正值大三下學期,白天幾乎都被各種課程佔據,她為此制定了一個嚴格的計劃表,嚴格規定每天的翻譯任務。「一般每天翻譯4頁左右,狀況好的時候會多一點。」據劉文靜稱,跟成熟的翻譯者相比,這個進度並不快,除了詞彙以外,更大的障礙來自於如何從專業的角度「吃透」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微軟戰略、量子路線……」這些專業的詞彙即使譯成中文都晦澀難解,如何更好地將意思傳達給讀者,令劉文靜頗費腦筋。她先後到圖書館借了五六本和網際網路營銷有關的中文專業書籍,希望能對所翻譯的內容有更深層次的把握。
劉文靜告訴記者,翻譯的過程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之後的規劃。劉文靜逐漸意識到專業領域知識的積累對於一個合格翻譯者的重要性,為此她報考了法律專業的研究生。「翻譯越來越細化,財經、法律等專業人才更容易受青睞,我也想多學一些不同學科的東西。」
今年5月該書正式出版,劉文靜將這本18萬字、共計225頁的新書第一時間送到了指導老師手中。「文字很流暢,沒有初翻譯者的生澀。」來自師長的肯定,讓劉文靜獲得了最大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