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榮強
TED的掌門人和演講教練克裡斯安德森在《演講的力量》一書中指出,演講者就是導遊,千萬不要讓聽眾思考。
這是一個絕妙的比喻。
演講者如果不是把聽眾帶到一個全新的地方,那我們還需要他嗎?
然而,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自己到達某個新的地方,為了讓我們儘快到達,而且少走彎路,或者避免迷路,我們需要一個好的導遊。
聽眾在導遊的帶領下,非常自然順利地到達了聽眾要去的地方,聽眾根本就不需要思考。
那麼,怎麼才能做一個好的演講者呢,我們參考導遊的身份,看看以下的建議如何。
第一,你要贏得聽眾的信任。
就像導遊一樣,作為一個演講者,你必須贏得聽眾的信任。如果你沒有贏得聽眾的信任,無論你講什麼,他們都會懷疑、反對、不理解、抗拒。人最基本的需求的安全感,只有信任,他們才會把自己的身心愉快地交給你、託付給你。
贏得信任的方法很簡單,比如尋求共同點,講自己的故事,展示自己軟弱的一面,換位思考,等等。千萬不要居高臨下,不要威脅恐嚇聽眾,不要自以為是,不要貶低傷害聽眾,這些做法可能會讓你自己獲得某種滿足,但是,聽眾絕對不會信任你。
第二,你要交代清晰的線路圖。
大多數情況下,演講的框架結構都不可以太複雜,更不能搞成迷宮一樣,似乎永遠沒有出路。
一個好的導遊,他會把每天要去的景點在出發之前交代清楚,讓遊客心中有數。
如果你想讓觀眾跟隨你的思路,一定首先要向他們明確指出你想要去的地方,然後確保旅行當中的每一步都有助於你們到達目的地。
我教給學生們最簡單的結構就是「鑽石法則」,而相對複雜一些的結構,則是「空雨傘法」「四聖諦法」「辯證法」「六頂帽子法」等等。當然,這些經典的結構也必須融會貫通,靈活運用。
第三,你要使用聽眾聽得懂的語言。
無論你是一個研究什麼專門學問的專家,當你向一群非專業人士發表演講的時候,你都要想一想,他們能聽懂嗎?
演講不要給你賣弄學問的機會,而是讓你可能被更多的人理解、接受和喜歡的機會。
你可以向聽眾講他們不懂的東西,但你更大的責任是讓他們理解你所講的東西,而不是你講完之後他們依然不懂。
講故事的方法,類比的方法,比喻的方法,都是可行的,都能夠讓不理解並得好理解。所有的新知識都是用現有的知識去解釋,就像你查字典來理解一個新的字與詞的含義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