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米醫生
馬拉度納猝死了
一分鐘內,一代球星生命瞬間結束
前幾天也是演員高以翔去世一周年
去年的11月27日,他在戶外綜藝節目時,突然減速倒地,隨後送去醫院搶救無效身亡。
醫院最終宣布死亡原因為:心源性猝死
——什麼是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並不是指一種特定的疾病,而是因為心臟原因導致的突然死亡
一般來說,心臟猝死主要發生在有冠心病,心力衰竭、有肥厚型或者擴張型的心肌病,心肌炎,或者有家族史心臟病人群中
但也有一部分猝死的人,之前沒有任何不適症狀,外表看上去也很健康,高以翔就是
如今長期熬夜,明星,運動員,馬拉松選手,都已經成為猝死潛在高危人群
之前有媒體報導稱,高以翔在倒下之前,已經連續工作17個小時了
冬天的室外,低溫寒冷,連續17個小時高強度的運動,急救措施沒來得及跟上,在身體情況最低迷的凌晨
這一個個看似不起眼的因素,拼湊在一起時,成為壓垮這個年輕健康的生命的最後一捆稻草
令人吃驚的是,高以翔的死亡並不是個案
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剛剛發布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6》顯示,每年我國心源性猝死發病人數超過54萬
這意味著平均每天有1500人猝死
我們身邊每一分鐘就有人突然失去了生命。。。。
近年我國因心源性猝死的人群不斷上升,而且年輕化趨勢非常明顯,就像高以翔一樣,六成以上的心源性猝死發生在醫療機構之外,這導致心源性猝死的急救成功率很低,只有約 1%
在996風氣盛行的當下,不僅僅是明星,很多年輕人不得不拼命工作——加班,熬夜,17-18個小時隨時待命,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人生活的常態
但這種現狀也導致很多年輕人生命突然停止:
90後程式設計師,哈工大剛畢業的碩士,猝死家中;
34歲的天涯副主編金波,在地鐵上突然暈倒猝死;
36 歲清華畢業 IT 男馬桶上猝死,死前對母親說「太累」
39歲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療科楊立峰醫生,突發疾病猝死;
44歲的春雨醫生創始人兼CEO,常年加班熬夜,心肌梗塞離世。
到底有沒有辦法能預防猝死?
猝死的原因分成兩類
一類是心源性猝死,七成原因與心臟有關
還有一類是是肺梗死、支氣管哮喘、腦血管病等
很多人身體很好,每年體檢都沒有什麼問題,也可能發生猝死
也就是說面對「猝死」我們能做的只有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劃重點,這裡說的是勞逸結合
有些人說要多運動,多運動可以預防猝死
對不起,很不幸的告訴你——很多猝死者恰恰死於運動中
高以翔倒下之前,在用比平常嘉定更快的速度向前跑去
真的,對於運動,不要用力過猛了!
運動要適度
什麼是適度?
對於普通人來說,這種運動量可以讓你保持持續說話,不會上氣不接下氣
第二,對普通人來說,運動也是一种放松,運動無法代替睡眠和休息,不要把運動當成任務
這裡我想說一下,很多患者來看診時,會對我說年底很累,加班,但還是逼自己要去健身房大量運動,甚至還有運動過度拉傷的
這是何苦?
當我們已經用腦過度,精神壓力巨大,睡眠不足,身體非常疲憊的情況下,真的不要再強迫自己運動
多思傷脾,高強度腦力工作,是極度消耗一個人氣血的
所以讀書時,我們會上課45分鐘,休息10分鐘,勞逸結合
但現在很多年輕人迷戀下班後,深更半夜再去健身房大汗淋漓運動
認為大汗淋漓運動可以釋放壓力
對不起,中醫裡早就說過了——「勞倦最能傷脾」
尤其是大量出汗,你以為你出的是汗,其實都是血(汗血同源)
高強度工作結束後,本身氣血虧虛,再大汗淋漓運動,這等於雪上加霜,因為人體運動需要心臟提供更多氣血來支持,當一個人心臟負擔過重,就很容易出現心臟供血不足,導致心律失常,發生猝死。
據統計——2017年有43%的猝死者為18-39歲的年輕人
他們有兩大特徵
一,工作壓力較大的白領
二,看似外表健康,沒有什麼重大疾病
現在已有研究認為精神壓力亦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人在精神壓力刺激下容易發生精神壓力導致心肌缺血(MSIMI),導致心臟損傷或惡性心律失常,可成為直接猝死的病因。。。。。。
如果再有連軸轉工作後,有人邀你去劇烈運動
請告訴他——不是我懶,是我清醒地知道,我的身體,需要休息,除此之外,精神狀態也需要放空大腦來調整。
再做最後一個項目
做好就可以把孩子轉到更好的學校了;
做好就可以還完房子最後按揭了;
做好就可以全家放鬆一下,去休假了;
。。。。
我們不得不承認——吾生有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欲望是無限的
其實有太多事,這一輩子都是做不完的;
每個人都渴望用辛勤的工作來活得幸福生活,但請記得,時不時給自己喘口氣,如果沒有健康,其它一切的一切都是浮雲。。。。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