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剝奪感會降低教育獲得機會 社論前沿

2021-03-02 社論前沿

 這是社論前沿第S350次推送

微信號:shelunqianyan


摘要:本期推薦哈佛大學Ann Owens發表在Sociology of Education(2010年第4期)的「Neighborhoods and Schools as Competing and Reinforcing Contexts for Educational Attainment」一文。文章對鄰裡環境和學校環境如何共同作用於青少年的教育獲得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鄰裡環境與學校環境會同時作業與青少年的教育獲得,並且存在交互效應,鄰裡環境與學校環境的交互結果顯示如果低社會經濟地位青少年進入到由高社會經濟地位學生或者白人構成的學校,其教育結果將會更差;而如果高社會經濟地位的青少年進入由白人和高社會經濟地位學生構成的學校,其教育獲得將會更好。這意味著相對剝奪感會降低個體的教育獲得。

一直以來,社會環境如何作用於教育結果存在兩種相互競爭的理論假設:其一是科爾曼的觀點,他認為學生的家庭背景、富裕的同輩群體將會對其教育結果產生正向作用;其二是戴維斯的觀點,他認為對於一個具有特定能力的學生,如果進入由富裕階層孩子構成的學校,其學術成就和職業聲望均會降低。Owens認為這兩種觀點強調了社會環境對教育獲得的重要影響,同時指出,在同輩效應、學校構成和社會隔離的文獻中,學校的同輩群體都被認為會直接影響一個個體的成就,因為學生之間的互動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動機和期望。鄰裡效應研究指出鄰裡環境也是影響個體教育獲得的一個重要環境因素,生活在較好的鄰裡環境的青少年具有更好的教育獲得機會。然而學校環境和鄰裡環境如何共同作用於青少年的教育獲得卻很少被學者們所探討。

在這篇文章中,Owens對兩者的共同作用進行了分析,主要研究了這樣三個問題:第一,鄰裡的社會經濟地位對教育獲得是否具有正向作用;第二,進入由高社會經濟地位孩子構成的學校是否會比進入由同等社會經濟地位學生構成的學校擁有更高的教育獲得機會;第三,鄰裡環境和學校環境對教育獲得是否具有疊加效應,是否具有乘法效應。


1、數據來源

文章使用的數據來自美國全國青少年至成年健康追蹤調查(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 to Adult Health,Add Health)數據。從第1期(1994-1995)數據中提取受訪者的家庭背景、學校特徵和鄰裡環境數據;從第3期(2000-2001)數據中提取受訪者的教育結果,並使用1990年普查的統計區作為鄰裡的邊界。

2、變量設置

在文章中,作者對10個鄰裡環境變量和6個學校環境變量分別進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從鄰裡環境變量中提取出2個公因子:集中貧困和教育職業獲得,從學校環境變量中也提取出2個公因子:社會經濟地位與期望、種族構成。用這4個公因子來指代鄰裡特徵和學校特徵。

3、模型

文章使用多層次logit回歸模型(multilevel logit models)進行假設檢驗。


1、鄰裡環境對教育獲得的作用

在文章中,Owens首先報告了鄰裡環境對教育獲得的作用,她認為從總體上講鄰裡的社會經濟地位與教育獲得呈正相關關係。在高中教育階段,當控制個體特徵時,鄰裡的集中貧困對教育獲得具有負向作用,而鄰裡的教育職業狀況對高中畢業沒有顯著影響,當把鄰裡的教育職業狀況與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交互之後,鄰裡的教育職業狀況對學習成績較差的青少年具有顯著的負向作用。

在大學教育階段,同樣控制個體特徵時,只有鄰裡的教育職業獲得狀況對青少年的大學畢業率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那些來自具有更高教育程度、更高家庭收入、更多從事管理、專業工作的鄰裡環境的青少年更可能獲得大學學位,根據Owens的估計,鄰裡教育職業獲得指數每增長1標準差,青少年獲得大學學位的可能性將增加34%;與那些來自教育職業獲得指數最低的鄰裡環境的青少年相比,來自最高教育職業指數的鄰裡環境的青少年獲得大學學位的可能性將是前者的3倍。同時,她還分析了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孩子進入由高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孩子構成的學校是否會增加其相對剝奪感,結果發現,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孩子進入由高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孩子構成的學校會比其進入由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孩子構成的學校的學習表現更差。

2、鄰裡效應與學校效應

隨後,Owens對鄰裡環境和學校環境是否同時發揮作用進行了檢驗。在沒有加入鄰裡環境變量的情況下,學校的社會經濟地位與期望、種族構成對青少年的高中畢業沒有任何影響,但學校的社會經濟地位與期望對青少年能否獲得大學學位至關重要,學校的社會經濟地位與期望指數每增長1個標準差,青少年獲得大學學位的可能性就會提高51%。當加入鄰裡環境變量後,結果顯示:青少年的高中畢業率只受到鄰裡的教育職業獲得狀況的影響,而學校構成沒有任何作用,這意味著青少年無論進入什麼樣的學校,其學業成就仍然與其鄰居的特徵密切相關。但是青少年的大學畢業率卻會受到鄰裡環境和學校環境的顯著影響,並且在控制任何一個鄰裡環境指標的情況下,學校的種族構成也會對其能否獲得大學學位具有顯著影響,根據研究結果,如果青少年的高中學校的黑人佔比越多,其獲得大學學位的可能性將會更高。

此外,Owens還對鄰裡環境與學校環境的交互效應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來自貧困的鄰裡環境中的青少年具有更低的高中畢業率,並且進入由高社會經濟地位孩子構成的學校或者白人佔比較高的學校的低社會經濟地位青少年將會擁有更低的高中畢業率;而鄰裡環境與學校環境對青少年大學畢業率的影響較為相似,在控制個體特徵和鄰裡環境變量時,那些進入由白人構成的學校的低社會經濟地位青少年將會擁有更低的大學畢業率,而高社會經濟地位青少年將會擁有更高的大學畢業率,如果他們進入由白人構成的學校,其與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青少年的大學畢業率差距將會繼續拉大。這意味著相對剝奪感會降低個體的教育獲得,因此,作者指出學校效應與鄰裡效應並不是簡單的替代關係,兩者具有疊加效應和乘法效應。


參考文獻:

Ann Owens.Neighborhoods and Schools as Competing and Reinforcing Contexts for Educational Attainment.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10, 83(4).



文獻整理:蔣和超


社論譯介作品,歡迎個人轉發朋友圈,自媒體、媒體、機構轉載請申請授權,聯繫郵箱shelun2015@163.com,註明「機構名稱+轉載」。

相關焦點

  • 政科前沿|熊猛等:相對剝奪感:概念、測量、影響因素及作用
    相對剝奪感對心臟病、高血壓、進食障礙、酒精濫用、自殺以及死亡率具有負性影響(Eibner,2000;Deaton,2001;Salti,2010);在控制了個人收入、受教育程度、種族、年齡以及居住地等變量之後,通過與本地其他居民比較而產生的相對剝奪感會增加死亡的可能性(Eibner,2000)。
  • 房子與孩子 社論前沿
    這是社論前沿第S369次推送微信號:shelunqianyan究竟在報刊媒體刊登的「沒有房子不生孩子」和「買了房子不敢生孩子」純屬標題黨行為?還是高房價與低生育率之間存在某種關係?在此需要釐清房子與孩子的關係,即購房行為會如何影響家庭對孩子的需求?是房子降低了家庭實質所得,還是房子提高了孩子的相對價格,使得家庭生育孩子數下降。(註:家庭實質所得指的是家庭可支配收入;子女相對價格指生產及養育子女的總成本與其他商品成本的比例。)首先研究者從不動產兼具投資與消費雙重特性的角度,考察了房子對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影響,認為無論將房子定義為哪個類型都不會降低家庭可支配收入。
  • 社論前沿
    研究發現,被訪者的英語熟練程度有限,在美國的居住年限越長,遷移時的年齡越大,教育年限少於12年,男性,遷移前的健康狀況不佳,患有慢性病等,皆與他們的自評健康狀況為「不健康」緊密相關。研究者們因此呼籲,在未來的文化適應與健康研究中,應著重考慮遷移前健康及慢性病的影響,而對於那些英語水平不高的非裔移民,應提供語言能力相關的幹預,以期降低其健康狀況惡化的風險。
  • 論臺灣社工教育對社會工作職業風險之忽視社論前沿
    這是社論前沿第S376次推送微信號:shelunqianyan壹、前言社工職業風險意旨從事社會工作這個行業可能面臨的危險性,本文質疑從事第一線社會工作可能存在著潛在風險,而且這些風險有某種程度的結構性宿命。
  • |社論前沿
    目前有關社交媒體技術如何影響大學生睡眠質量的研究相對匱乏。本期推送發表在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上的「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Media Use and Sleep Quality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一文。
  • |社論前沿
    這是社論前沿第S880次推送(微信號:shelunqianyan)社會工作的本質建立在價值以及人群關係的有效影響力,在實務中有效回應人與環境議題的能力需求,促使社會工作的專業教育對於以實務場域為現場進行學習的重視。
  • 【文獻回顧】中國居家養老服務的現狀 | 社論前沿
    這是社論前沿第S1346次推送微信號:shelunqianyan2013年年底,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2.02億,佔總人口的14.8%,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2273萬。超過1億的老年人被診斷出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病,3750萬的老年人有功能性問題。中國長期照料處於起步階段,將老年人安置在相關護理機構,在某種程度上仍被指責。
  • | 社論前沿
    同時幾乎沒有任何項目,他們收集的數據會明顯更糟。這是社論前沿第S1139期推送微信號:shelunqianyan對陌生人訪問員的依賴已經受到了一些批評,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所謂陌生人訪問員規範是指使用與被訪個人或家庭沒有先前社會聯繫的訪問員的偏好。
  • 這些年的臺灣本土公共管理研究|社論前沿
    這是社論前沿第S457次推送微信號:shelunqianyan對於公共管理學的學者來說,能否提出合適的本土理論、概念及範式以指導國家公務人員的行政實踐、促進國家行政能力的提高,是必須思考探討的重要課題。而本土研究的一個核心關注點,則是本土的「邊界」問題,這一類的研究通常圍繞著「合法性危機」、「方法論危機」以及「信任危機」等話題展開。
  • | 社論前沿
    如前所述,中國犯罪學還不能夠完全擺脫其當前的相對邊緣地位。但隨著國際學術交流的增加,以及適當的跨國研究,中國國內更廣泛的改革,其持續的進一步發展或「崛起」是有保證的。Liqun, Cao、Bill, Hebenton.
  • 原來空姐工作是這樣丨社論前沿
    這是社論前沿第S718次推送(微信號:shelunqianyan)在普天同慶的黃金周裡,咱們不談學習
  • |社論前沿
    這是社論前沿第S1238期推送微信號:社論前沿編者按:本期推送Landon Schnabel發表在《Socius: Sociological Research for a Dynamic World》中的《Sexual Orientation and Social Attitudes》。
  • 打造「反社會行為」:從話語到政策 社論前沿
    打造「反社會行為」:                         從話語到政策   這是社論前沿的第S160
  • 如何使用Stata進行網絡薈萃分析 | 社論前沿
    這是社論前沿第S1566次推送微信號:shelunqianyan網絡薈萃分析,也被稱為多重治療薈萃分析或混合治療比較,是一種將多項研究(通常是隨機試驗)的證據結合在一起比較治療方案(或其他幹預措施)的方法。它的主要特點是能夠結合直接和間接證據;例如,治療A和B的比較,既使用直接比較A與B(直接證據)的研究,也使用比較A與C和B與C(間接證據)的研究。
  • 21世紀社會心理學視角下的種族及種族關係|社論前沿
    這是社論前沿第S725次推送( 微信號:shelunqianyan)相關預測不斷顯示,到2050年,美國的少數族裔將佔總人口的50%以上,這將會是一個讓美國成為少數族裔人數佔主導地位民族的裡程碑 (US Census Bur.2012)。鑑於這些發展,我們試圖去回顧和整理與當代種族關係相關的社會心理學方面的文獻。
  • 丨社論前沿
    目前在中國大陸關於這方面議題的研究不算豐富,具體數據無從獲得,但我身邊從母性者零星少數,而且從母姓大多源於少數民族傳統。從母姓的社會意涵會是什麼?今天將在臺灣姓氏自主法令通過的這一大背景下進行簡單探討。這是社論前沿第625次推送微信號:shelunqianyan 2010年4月,臺灣立法院終於通過民法親屬編修正案,姓氏自主法令通過。
  • 相對剝奪感邏輯:我不好你也別好
    03.一種可怕的邏輯:我不好,你也別想好美國社會學家斯託弗曾經提出一個社會心理現象,叫相對剝奪感,是指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有一些人總是產生本該屬於自己的權益,被人剝奪的感覺。教育專家畫雲博士曾經說過:一個總怕別人把自己東西拿走的人,世界裡只有自己很難獲得別人的支持,道路越走越狹窄,競爭力越來越弱。這樣的人有一種很可怕的邏輯是,既然我過得不好,你也別想過好。
  • 今天你emoji了沒丨社論前沿
    這是社論前沿第S1352次推送微信號:shelunqianyan通過文本交流互動時,由於缺乏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等非語言線索,說話人很難表達自己的情緒。人們解決這一問題的一種方法是使用表情符號——由ASCII文本組成的圖形,通過表情面孔來描繪情感狀態,如 :-) 或 :-( 。
  • 丨社論前沿
    這是社論前沿第S375次推送微信號:shelunqianyan在不同國家、文化社會中,人們對吃某種動物特別反感或者有禁忌,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對此,存在三種不同的理論視角:(1)功能主義認為這些肉類的禁忌來自於它們的實際效用,不吃這些肉是有利健康。
  • 《組織行為學》第十四講∶相對剝奪-怎樣讓團隊快速產生凝聚力?
    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做「相對剝奪感」,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S.A.斯託弗(S.A.Stouffer)提出,是一種關於群體行為的理論。它是指當人們將自己的處境與某種標準或某種參照物相比較而發現自己處於劣勢時所產生的受剝奪感。簡單來說,就是當別人有一樣你沒有但想擁有、並且有機會擁有的東西時,雖然你並沒有被搶走什麼,但感覺自己失去了什麼,繼而產生憤怒、怨恨或不滿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