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社論前沿第S350次推送
微信號:shelunqianyan
摘要:本期推薦哈佛大學Ann Owens發表在Sociology of Education(2010年第4期)的「Neighborhoods and Schools as Competing and Reinforcing Contexts for Educational Attainment」一文。文章對鄰裡環境和學校環境如何共同作用於青少年的教育獲得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鄰裡環境與學校環境會同時作業與青少年的教育獲得,並且存在交互效應,鄰裡環境與學校環境的交互結果顯示如果低社會經濟地位青少年進入到由高社會經濟地位學生或者白人構成的學校,其教育結果將會更差;而如果高社會經濟地位的青少年進入由白人和高社會經濟地位學生構成的學校,其教育獲得將會更好。這意味著相對剝奪感會降低個體的教育獲得。
一直以來,社會環境如何作用於教育結果存在兩種相互競爭的理論假設:其一是科爾曼的觀點,他認為學生的家庭背景、富裕的同輩群體將會對其教育結果產生正向作用;其二是戴維斯的觀點,他認為對於一個具有特定能力的學生,如果進入由富裕階層孩子構成的學校,其學術成就和職業聲望均會降低。Owens認為這兩種觀點強調了社會環境對教育獲得的重要影響,同時指出,在同輩效應、學校構成和社會隔離的文獻中,學校的同輩群體都被認為會直接影響一個個體的成就,因為學生之間的互動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動機和期望。鄰裡效應研究指出鄰裡環境也是影響個體教育獲得的一個重要環境因素,生活在較好的鄰裡環境的青少年具有更好的教育獲得機會。然而學校環境和鄰裡環境如何共同作用於青少年的教育獲得卻很少被學者們所探討。
在這篇文章中,Owens對兩者的共同作用進行了分析,主要研究了這樣三個問題:第一,鄰裡的社會經濟地位對教育獲得是否具有正向作用;第二,進入由高社會經濟地位孩子構成的學校是否會比進入由同等社會經濟地位學生構成的學校擁有更高的教育獲得機會;第三,鄰裡環境和學校環境對教育獲得是否具有疊加效應,是否具有乘法效應。
1、數據來源
文章使用的數據來自美國全國青少年至成年健康追蹤調查(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 to Adult Health,Add Health)數據。從第1期(1994-1995)數據中提取受訪者的家庭背景、學校特徵和鄰裡環境數據;從第3期(2000-2001)數據中提取受訪者的教育結果,並使用1990年普查的統計區作為鄰裡的邊界。
2、變量設置
在文章中,作者對10個鄰裡環境變量和6個學校環境變量分別進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從鄰裡環境變量中提取出2個公因子:集中貧困和教育職業獲得,從學校環境變量中也提取出2個公因子:社會經濟地位與期望、種族構成。用這4個公因子來指代鄰裡特徵和學校特徵。
3、模型
文章使用多層次logit回歸模型(multilevel logit models)進行假設檢驗。
1、鄰裡環境對教育獲得的作用
在文章中,Owens首先報告了鄰裡環境對教育獲得的作用,她認為從總體上講鄰裡的社會經濟地位與教育獲得呈正相關關係。在高中教育階段,當控制個體特徵時,鄰裡的集中貧困對教育獲得具有負向作用,而鄰裡的教育職業狀況對高中畢業沒有顯著影響,當把鄰裡的教育職業狀況與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交互之後,鄰裡的教育職業狀況對學習成績較差的青少年具有顯著的負向作用。
在大學教育階段,同樣控制個體特徵時,只有鄰裡的教育職業獲得狀況對青少年的大學畢業率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那些來自具有更高教育程度、更高家庭收入、更多從事管理、專業工作的鄰裡環境的青少年更可能獲得大學學位,根據Owens的估計,鄰裡教育職業獲得指數每增長1標準差,青少年獲得大學學位的可能性將增加34%;與那些來自教育職業獲得指數最低的鄰裡環境的青少年相比,來自最高教育職業指數的鄰裡環境的青少年獲得大學學位的可能性將是前者的3倍。同時,她還分析了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孩子進入由高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孩子構成的學校是否會增加其相對剝奪感,結果發現,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孩子進入由高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孩子構成的學校會比其進入由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孩子構成的學校的學習表現更差。
2、鄰裡效應與學校效應
隨後,Owens對鄰裡環境和學校環境是否同時發揮作用進行了檢驗。在沒有加入鄰裡環境變量的情況下,學校的社會經濟地位與期望、種族構成對青少年的高中畢業沒有任何影響,但學校的社會經濟地位與期望對青少年能否獲得大學學位至關重要,學校的社會經濟地位與期望指數每增長1個標準差,青少年獲得大學學位的可能性就會提高51%。當加入鄰裡環境變量後,結果顯示:青少年的高中畢業率只受到鄰裡的教育職業獲得狀況的影響,而學校構成沒有任何作用,這意味著青少年無論進入什麼樣的學校,其學業成就仍然與其鄰居的特徵密切相關。但是青少年的大學畢業率卻會受到鄰裡環境和學校環境的顯著影響,並且在控制任何一個鄰裡環境指標的情況下,學校的種族構成也會對其能否獲得大學學位具有顯著影響,根據研究結果,如果青少年的高中學校的黑人佔比越多,其獲得大學學位的可能性將會更高。
此外,Owens還對鄰裡環境與學校環境的交互效應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來自貧困的鄰裡環境中的青少年具有更低的高中畢業率,並且進入由高社會經濟地位孩子構成的學校或者白人佔比較高的學校的低社會經濟地位青少年將會擁有更低的高中畢業率;而鄰裡環境與學校環境對青少年大學畢業率的影響較為相似,在控制個體特徵和鄰裡環境變量時,那些進入由白人構成的學校的低社會經濟地位青少年將會擁有更低的大學畢業率,而高社會經濟地位青少年將會擁有更高的大學畢業率,如果他們進入由白人構成的學校,其與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青少年的大學畢業率差距將會繼續拉大。這意味著相對剝奪感會降低個體的教育獲得,因此,作者指出學校效應與鄰裡效應並不是簡單的替代關係,兩者具有疊加效應和乘法效應。
參考文獻:
Ann Owens.Neighborhoods and Schools as Competing and Reinforcing Contexts for Educational Attainment.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10, 83(4).
文獻整理:蔣和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