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酸菜
《放開我北鼻2》首集在上周播出後,兩個小時播放量突破5000萬,節目的製片人李文妤問出品方騰訊視頻工作人員:「為什麼第一集播完以後沒有過億。」對方回答:「兩個小時5000萬已經很好了,過億?你有沒有搞錯,你做夢吧。」
但事實證明單集點擊量過億並非遙不可及,如今李文妤開玩笑時說出的小目標在節目的首期已經實現。
李文妤從小在電視臺長大,父親是上海電視臺第一代導演,東方衛視的《媽媽咪呀》、《天籟之戰》、《花樣爺爺》、《花樣姐姐》等高收視率節目都由他操刀製作。在製作《放開我北鼻1》時,伴隨電視行業成長的李文妤首次觸網做網綜,節目被贊「網綜中的清流」,如今第2季一播出,節目再次取得了亮眼的成績。
縱觀李文妤此前的經歷,她是個太地道的傳統電視人——地道得讓人懷疑她首次觸網能否適應,但結果卻有些出人意料。到底如何做好一檔網綜或綜藝節目,或許就像她解釋的做節目的邏輯一樣簡單,「3分鐘一個小衝突,十幾分鐘一個大故事,從頭到尾一個貫穿的故事線,這個對於網綜來說也是成立的。」
明星+萌娃,沒有親子關係是難點
自2013年《爸爸去哪兒》爆火後,與「萌娃」有關的節目越來越多。不過有意思的是,在首季《放開我北鼻》製作前,一邊是《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這類展現親子關係的節目大火特火,另一邊卻是嘗試明星與素娃非親子混搭的《閃亮的爸爸》反響平平。不禁讓人懷疑,非親子節目少了家人間能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的互動,還能有什麼看點?
即使是科班出身,有著多年的節目導演、製片人經驗,這個問題對於李文妤來說也仍是一個難點。最初做節目時,她對於「明星+素娃」這層非親子的關係心存疑問,「有很多事情、很多情感,非親子關係之間是產生不了的。」
經過從第一季到第二季的磨合,她逐漸摸索出方向,認為這類主題,明星與萌娃間新鮮的人際關係製造出的喜劇衝突是一大看點,「人際關係越新鮮,中間就會出現越多的衝撞火花,製造出越多想像不到的喜劇環節。」
比如林更新在首期中是唯一一個完全沒有帶娃經驗的嘉賓,他的各種神坑般的表現,對節目組來說反而是意外之喜,「親子節目中,小朋友對父母是完全信任依賴的,不會產生不安全感。但是我們節目中的小朋友對這些哥哥的依賴感是慢慢養成的,所以前兩天這些哥哥會手忙腳亂,甚至有時候會踩地雷,比如說出現林更新這樣的神坑,因此他成為了節目的搞笑擔當。當然因為他本身的努力和責任感,也成為了節目裡最具有成長感的一位哥哥。」
除了新鮮的人物關係,這一季的《放開我北鼻》還確定了一個方向:喚起觀眾的共同記憶。
「導演組會挖取很多小時候的經歷,然後把這些經歷過的事情放到節目裡面,比如我們小時候玩過的遊戲踢毽子、運動會等,後面的節目還會看到搬家--從兩棟別墅搬到一棟裡面去,這些都是我們小時候共同經歷過的事情。在看這個節目的同時,觀眾也會回想自己的童年。」
「做節目不單純靠消耗嘉賓,是我們追求的境界」
萌娃節目說到底還是看那些古靈精怪、充滿童真的孩子,憑藉森蝶、康總、東北宋仲基等個性鮮明的萌娃,《爸爸去哪兒》火了一季又一季;時而逗逼時而暖心的甜馨也讓《爸爸回來了》脫穎而出,《放開我北鼻》節目組在選擇孩子上也十分有「原則」:顏值要爆表。「當初我們在挑選小朋友的時候特別注重顏值標準,挑選的每一個顏值都是在80到85分以上的。」李文妤笑著說道。
至於在明星嘉賓的挑選上,「綜藝感、個性化」這是骨朵認為真人秀選嘉賓最關鍵的點,李文妤卻給出了一個聽起來有點主觀的選人標準:人品好,真實真誠。她解釋說這是真人秀的硬性需求,「真人秀這個東西長時間連續拍攝,裝不起來,它和演戲不一樣,所以人品好是最起碼的標準。」她甚至認為即使是缺乏綜藝感的新人都無傷大雅,因為只要能在娛樂圈成為大家喜歡的藝人,智商和情商就不會低,綜藝感總能學會,比如內向的易烊千璽參加真人秀的經驗並不多,還是深受節目組喜愛。
在拍攝期間,節目組會不斷幫助新人進入真人秀的狀態,「千璽他本身自己就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第一次見面的時候,他特別內向,也沒有什麼參加真人秀的經驗,不會在節目中主動表達。剛開始的時候,他不會自己去找事,看到真的有事了才會去做,所以在我們會提醒他,比如說我們看到二樓的小朋友哭了,可能在一樓聽不到,我們就會跟他說你去二樓看一下,好像有小朋友哭了,我們會不停地從監控裡看到其他的角度提醒他。因為這個孩子很聰明,所以他慢慢的也就知道了做這些事情。」
李文妤認為在選嘉賓上,從來不是非誰不可,所以明星哄抬價位的現象會影響到節目,但不是不可解的問題。「對於我來說,一個節目並沒有覺得非誰不可,有的時候我的回答是隨便誰都可以。我希望可以做到的是,來參加節目的明星,通過節目可以讓更多人了解他美好和真實的一面,做到嘉賓和節目雙贏,而不是單純的消耗明星,這是一個導演真正可以做到的,是我們想做到的最高境界。」
做真人秀,最好懂點心理學
十多年的節目製作經歷中,從棚內到戶外真人秀,李文妤算得上是打通任督二脈的通才,特別是在近幾年,通過製作《花樣姐姐》、《花樣爺爺》系列,積累了不少做真人秀的經驗。
在說到做好真人秀節目的關鍵時,李文妤給了骨朵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我看過一篇文章說真正的真人秀導演,必須是懂心理學的,我覺得這個特別重要。」
她認為在做戶外真人秀特別是旅行類或親子類真人秀的時候,因為不可控性更高,懂心理學才能及時做出預判。「參加節目的嘉賓有不同的性格,看他們表現時,基本要可以預判這一位嘉賓大概在什麼時候會有怎樣的情緒爆發點。在他快要爆發之前我們就要判斷,是希望他情緒爆發,還是接下來的事需要他以比較緩和的情緒去做。如果沒有這個預判或者觀察能力的話,那麼這個人只要他一旦情緒崩潰或者爆發,劇情就進行不下去了。」
李文妤自己對心理學非常感興趣,甚至上學期間還想過要選擇這個專業,後來在製作節目中慢慢發現,對心理學有了解確實對做真人秀幫助很大。
另外,她還提到了應變能力。「因為做真人秀其實現場會突發很多情況,或者說跟你原來想的完全不一樣,應對這個現場突發的應變能力就特別重要。」在《放開我北鼻》錄製時,因為小朋友的不可控,就經常發生一些無法按照計劃進行的情況,「比如我們設計了一些做遊戲的環節,哥哥們說,『來,小朋友我們來做遊戲吧』,小朋友說我不要,然後哥哥就垮掉了。」
這種臨時的突發狀況其實不止發生在鏡頭記錄的地方,在鏡頭之外,同樣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花樣姐姐》在國外拍攝期間,就發生過無數次臨時航班取消的情況,可是100人的團隊、幾個小時後卻必須移動到下一個城市開始拍攝,「那個時候就完全不知道怎麼辦,真的是對一個團隊巨大的考驗,所以應變能力特別重要。」
臺網間的轉換,把握變與不變
越來越多的傳統製作人看到網絡風靡的大趨勢,紛紛選擇投身這個市場,但結果並非皆大歡喜,而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的結果。這是不是意味電視綜藝與網絡綜藝之間,確實存在一條鴻溝,需要製作者摸索、跨越過去?
去年製作《放開我北鼻》時,電視綜藝出身的李文妤同樣是首次觸網,她在接受採訪時曾提到過,不確定臺綜和網綜的差異在哪。今年再次製作網綜,她告訴骨朵已經摸到了方向。她認為網綜區別於臺綜的最大特點一是必須要更好玩,更搞笑;二來就是想像空間或者說腦洞更大。「如果在電視節目裡面,放一個穿著卡通衣服的熊很多人會接受不了,但是在網絡上可以這麼做,對於網絡上的人來說,他們喜歡看動畫片,喜歡看漫畫,他們可以接受這種有點腦洞的方式。」
不過與此同時,對於電視綜藝和網絡綜藝來說,內容邏輯是不變的。
「對於很多網絡節目來說,還是需要有比較完整的內容邏輯,所以實際上對於我們這些傳統媒體人來說,當初在學校裡面學習的最傳統的戲劇編劇,不管是電影、電視劇還是綜藝,都是共通的。那個時候就說3分鐘要有一個小衝突,十幾分鐘要有一個大故事,從頭到尾要有一個貫穿的故事線,其實這個對於網綜來說也是成立的。」
雖然有很強的電視人基因,不過李文妤從來不是一個「兩耳不聞網上事,一心只為做電視」的傳統70後,近期她迷戀上了遊戲《王者榮耀》、還開了公號記錄自己生活,喜歡網絡的她說會不斷嘗試做網綜。她認為網綜市場到了2017年,會慢慢沉澱下來,「網綜這兩年的勢頭特別好,但是我覺得2017年開始,網絡市場會慢慢的沉澱,進行整頓,會越來越多的出現一些好的東西。隨著很多傳統電視人,一些真正有底子、認真做節目的團隊開始往網絡市場轉移後,網綜會慢慢的沉澱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