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北美特約撰稿人 胡樂
自兩年前競選總統伊始,川普就常常借著加拿大醫療說事,批評民主黨人的全民醫保計劃。他曾在電視辯論中指著希拉蕊對觀眾說,加拿大醫療遲鈍至極,民主黨人要模仿加拿大構建「政府買單」的醫療計劃,將是一個大災難。
就在上個月,川普出席肯塔基州選民集會談到全民醫保時,加拿大醫療再次「躺槍」,成為他批評的靶子:「加拿大社會主義式的全民醫保根本行不通,我們的醫生更好,醫療體系更好,加拿大人都到美國來看病」。
但是,曾經競選總統的參議員伯尼·桑德斯意見截然相反,他在比較了世界各地的醫療體系後,認為加拿大醫療體系是相對最好的。他還專門到加拿大了解醫療體系,並發表演講「美國從加拿大醫保中能學到什麼」。
那麼,加拿大醫療體系究竟是什麼樣的?到底值不值得他國家學習?無論川普還是桑德斯,評價加拿大醫療體系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論證美國是否應該構建全民醫療,很難對加拿大醫療體系做出客觀公正評判。
加拿大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國家,既有市場經濟的基礎和環境,又有計劃經濟的體系和色彩。其中,醫療行業的計劃經濟色彩最為濃厚,川普將加拿大醫療體系視為「社會主義」並非空穴來風。
加拿大實行全民醫療保健制度。換言之,凡是加拿大公民和永久居民,都可以平等享受聯邦和省兩級政府提供的免費必要醫療。聯邦政府負責制訂醫療保障標準和20%的轉移支付,各省政府負責醫療運營以及剩餘醫療經費撥款。因此,加拿大各省的醫療保障標準同出一轍,但具體運營模式不盡一致。比如,有的省份需要居民每月繳納一定保費,有的省份則不需要。
根據1984年《加拿大醫療法》,各省必須根據公共管理、全面服務、全民享受、隨地有效和人人可及五大原則,為居民提供醫療服務。所謂公共管理,即各省必須由一個非盈利性的公共權威機構管理公共醫療資金,以防政出多門、帳目不清;全面服務即各省必須向居民提供「醫學上必需的」(medically necessary)所有服務(藥物除外);全民享受即每個省的公民和永久居民,都可以享受公共醫療保險;隨地有效即一省公民或永久居民,在全國各地都能享受醫療保障,不受地域限制;人人可及即各省醫療體系必須為所有人(公民和永久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務終端。
《加拿大醫療法》5條標準。圖片來源:ResearchVit這種醫療保障體系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在加拿大,只要擁有公民或永久居民身份,就不會因為貧窮失去診療機會。政府向所有人提供免費醫療服務。另一方面,富人或權勢階層也不能享受「特權」服務,他們必須像所有人一樣,排隊等候同樣條件的醫療服務。
但是,任何制度都是一把雙刃劍,優點之外必定存在缺陷。加拿大公共醫療體系的最大不足之處,或者說最被詬病的地方,是患者等候的時間較為漫長。
加拿大將西醫資源都納入公共醫療系統,不存在私人醫院或診所(中醫、針灸、物理治療等輔助性醫療除外)。如此一來,由於沒有私人資本進入,這套醫療體系需要為全國所有病人提供治療,勢必會導致經費負擔沉重、醫療資源緊張和病人等候時間過長等問題。
據卑詩省兒童醫院運營經理周楠介紹,在加拿大各省年度預算中,醫療經費是最大的一筆資金。以卑詩省為例,2015/16財政年度(2015年4月1日至2016年3月31日)總預算大概為468億加元,給醫療行業的撥款預算則高達192億加元,佔總預算的41%,而排名第二的教育行業,不過佔十幾個百分點。省政府預計,到2018/19財政年度,醫療行業預算會提高到208億加元。這對於日益老齡化的卑詩省來說,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財政負擔。
儘管政府對醫療行業撥款充足,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各省醫護人員嚴重不足,大大限制了醫療能力。「兩年多前,我們兒童醫院不得不削減25%的手術時間,經費很充足,就是僱不到護士。當然,現在已經恢復。」「護士和醫生短缺是加拿大很多醫院面臨的共同問題」,周楠對界面新聞表示。至於為什麼醫生和護士嚴重不足,則是更大的一個社會問題了。
醫療資源緊張、老年人口數量增加、醫療標準嚴格等因素,使得加拿大人患病以後,往往不能及時得到治療。加拿大菲沙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每年都會調查並發布全國病人等候時間統計數據。其調查結果顯示,近年來加拿大病人平均輪候時間不斷增加,2017年已經超過20周,成為居民和媒體吐槽的對象。
川普批評加拿大醫療體系「遲鈍」,針對的就是這一點。不過,一位長期從事醫院運營的業內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菲沙研究所的研究方法其實並不十分合理,他們向醫生發送問卷,讓醫生估算患者等待時間,不僅數據不準確,而且問卷回復率比較低;加拿大醫療體系有一套嚴格的患者等待醫療標準,一直都在對病人等待時間和等待人數進行嚴格監控。
這套醫療標準很複雜,簡而言之,一條核心原則是先救治急性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一般疾病或慢性病患者延後。不同的病人患有不同疾病,每個人等候的時間自然長短不一。多數緊急患者都能得到及時救助,而慢性病患者確實有可能會耽擱治療。
川普稱加拿大人跑到美國治病,很有可能指的是少數不願等待的慢性病患者。根據業內人士提供的數據,每年趕赴美國治病的加拿大人接近4萬人,佔加拿大總人口的0.1%左右。不過,每年也有美國人到加拿大來看病,因為加拿大一些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效果更好。
「效率和公平永遠是一組矛盾,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兩者兼得。每個國家只能根據自己的國情、所處歷史階段,構建適合自己的醫療體系。但有一點是應該保證的,就是不能讓人『病無所醫』。美國每年都會有4萬~5萬人承擔不起醫療費,顯然不是理想的選擇」,一位華人社會評論人士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