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讀的凱恩斯理論

2020-12-13 經濟觀察網

153

朱天 張軍

不知從何時開始,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常常被說成是由「三駕馬車」(即投資、消費和出口)拉動的。這個說法與現代經濟增長理論背道而馳,但卻得以迅速普及並「行騙」全國。依據這種觀點,中國經濟這些年的增長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這兩駕馬車的拉動,在內導致消費需求不足,在外則產生過度的順差,這樣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媒體上每天都在重複著這樣的言論,不僅如此,很多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也都將三駕馬車論當成了顯而易見的真理,並以此為前提來討論中國經濟的問題。但翻開任何一本經濟增長理論的教科書,我們找不到「三駕馬車」拉動經濟的理論,也沒有發現低消費、高儲蓄導致經濟增長不可持續的理論。那麼這種說法究竟從哪裡來的?既然錯得如此幼稚,為什麼又會這麼流行呢?

這首先與很多人對經濟增長這個概念的誤解有關。在經濟學裡,經濟增長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產出的持續增加,是一個中長期的概念。這樣定義的經濟增長不同於一個國家或地區某一年或某一個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率,後者是個短期的概念。很多人在討論經濟形勢與政策問題時常常不對這兩個概念作區分,結果就導致了下面的錯誤,即不當地運用凱恩斯學派的理論來分析經濟增長的問題。按照國民經濟核算中支出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可以被分成消費(包括政府消費)、投資和淨出口三個部分,它們同時也構成凱恩斯理論中總需求的三個要素。但是,「三駕馬車論」的信奉者要麼沒有理解,要麼忽視了總需求決定總產出的凱恩斯理論只能用在分析短期的宏觀經濟周期問題,而不能用來分析中長期的經濟增長問題。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是宏觀經濟學的兩個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理論和分析框架,是不能相互混淆的,而「三駕馬車論」恰恰犯了這個錯誤。

根據凱恩斯學派的理論,當經濟不景氣時,即總需求小於總供給、或者說當前的國民經濟總產出低於所謂的潛在產出水平時,政府可以通過積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來增加總需求提高國民總產出和就業水平。反過來當經濟過熱即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會出現過高的通貨膨脹,此時政府可以採取緊縮的政策來降低消費、投資或出口需求,從而降低通貨膨脹。但即使在凱恩斯理論裡,消費也並不佔有特殊的地位。經濟不景氣時,不管是刺激消費、投資還是出口都會有相似的效果。事實上,在經濟周期裡,投資的波動通常要大於消費的波動。所以,經濟蕭條時刺激投資可能比刺激消費還要見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中,不是通過提高消費、投資或者淨出口在總需求中的比率(畢竟這三者的比率不可能同時提高),而是通過提高總需求的水平來刺激經濟的,理論上,可以同時提高消費、投資及淨出口這三者的水平。

與短期宏觀經濟的波動問題不同,中長期的經濟增長問題不是一個需求問題,而是一個供給問題,是一個國家的生產能力問題。根據現代增長理論,經濟增長的引擎只有兩個,一個是人均資本(包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增長,另一個是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的提高,前者是生產要素投入的量的指標,後者是生產要素使用效率的指標,一般被看成是技術進步的結果,發展中國家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也會帶來生產率的增長。雖然學術界對於資本積累與生產率哪一個對現實的經濟增長貢獻更大有爭論,但都同意持續的經濟增長是由這兩個引擎來拉動的。從經濟增長理論來看,儲蓄及由此帶來的投資而不是消費,才是發展中國家不斷提高人均產出從而向發達國家靠攏的主要推動力,而人均產出的持續增加才是人均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

一個國家的經濟不發達一定不是因為這個國家的人民不肯消費(消費誰不會啊?),而是因為這個國家的人均資本佔有率低,技術水平落後,資源配置效率低下。不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需要資本積累,需要大量的投資。如果生產出來的東西都消費掉了,沒有了儲蓄和投資,生產能力怎麼擴大,經濟怎麼能增長?如果消費就能帶來經濟增長的話,那世界上就沒有窮國了。根據現代增長理論,「三駕馬車論」中只有投資才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淨出口和消費都不是。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是應有之理,何錯之有?中國的人均資本存量還不到發達國家如美國和日本的10%,在現階段保持較高的投資水平不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實現收入快速增長、縮小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所必須的。「三駕馬車論」的信奉者認為(或者擔心)中國投資過度導致結構性的產能過剩。當然某些產業或者產品的產能過剩是完全可能的,但這並不足以證明存在結構性問題。過去20年,我們幾乎年年聽說產能過剩的問題,但是中國經濟恰恰在這20年裡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騰飛。他們還認為(或者擔心)中國的投資效率很低,投資回報率下降。關於投資回報率定量的研究並不多,但是數年前清華和北大的兩組學者的研究並沒有發現中國宏觀層面的投資回報率有明顯下降。還有人用增量資本產出率(即ICOR,等於投資率與GDP增長率之比)的概念來證明中國投資效率在下降,理由是中國的投資率(投資佔GDP的比率)比20年前高,但增長速度並沒有更快。事實是,中國在2001-2010年十年間的平均ICOR(平均投資率除以平均增長率)是4.06,與1981-1990年間平均ICOR3.86的只是略有上升,而這種上升其實是非常正常的。隨著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均收入的上升,ICOR一般也會上升。事實上,發達國家的ICOR要遠遠高於中國的水平,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高收入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在上述兩個十年間的ICOR分別是6.32和12.62。所以,不能簡單地用ICOR來判斷一個國家的投資效率。

現代增長理論表明,投資的增長才是經濟增長的原因,而消費的增長則是經濟增長的結果而不是相反。事實上,即使根據國家統計局可能被低估了的消費數據,中國從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間消費的年增長率也達到8.6%(去除了通貨膨脹因素後的複合增長率)。確實,同期GDP的年增長率是10.4%,快於消費的增長,但消費每年超過8%的增長速度也已經舉世無雙了,同期世界經濟整體的消費年增長率都不到3%。說起來也許有點像悖論,但中國相對較低的消費率(也意味著相對較高的儲蓄率)恰恰是中國消費水平的增長遠遠快於世界平均增長率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高速增長的驅動力從現代增長理論的角度可以得到比較好的解釋。這方面學術界已經有很多的研究,這些研究的一個主要目的是要找出資本積累與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兩者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分別有多大。學者們雖然在中國的生產率增長速度的快慢問題上有爭論,但大多數研究者都發現資本積累(也即投資)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大,同時大多數研究者也發現中國的生產率每年也有顯著的增長。中國由於儲蓄率高,因此投資率也高,資本積累快,這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追趕」效應。因為我國的科技水平相對於發達國家還很落後,但正因為落後,我們的技術進步的速度在缺乏「自主創新」的情況下照樣可以比較快。(事實上,當一個國家需要通過自主創新才能實現技術進步的話,那就說明這個國家已經處於科學技術的前沿,進步的速度也就不可能很快了。)另外,由於經濟體制上的改革開放,我國的資源配置效率也在不斷改善,這是生產率提高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可以預計,中國的投資率和追趕效應將會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漸下降,中國經濟每年10%的增長速度是「不可持續」的。但那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很正常的事情,不應該、也不可能通過所謂的從投資驅動到消費驅動(或投資與消費平衡驅動)的經濟轉型來改變。而且,由於中國的儲蓄率和投資率會繼續維持在相對較高的水平,中國的人均產出又還不到發達國家的20%,追趕效應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將依然存在,因此,只要繼續堅持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政策,中國經濟完全有可能以平均每年6%~7%的速度再增長20年。

「三駕馬車論」違背了經濟學常識,誤判了中國經濟過去30多年增長的真正原因,也會誤導未來中國經濟政策取向的選擇,貽害無窮。「三駕馬車論」可以休矣!(朱天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經濟學與決策學系主任;張軍系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長江特聘教授)

相關焦點

  • 我們誤讀了凱恩斯理論?
    在這篇文章中,兩位教授解讀了「三駕馬車」這個流行卻被誤讀的概念,原因就在於凱恩斯理論中總需求的三個要素是用來分析短期的宏觀經濟周期問題,而不適用於中長期經濟增長問題。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與投資率和消費水平又有怎樣的關係,閱讀這篇文章,答案就在其中。
  • 當下歐債危機,凱恩斯理論哪裡出了錯?
    考慮到當下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我們是否應該質問,凱恩斯的理論到底哪裡出了錯?在20世紀3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約翰 梅納德 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引發了一場經濟學的思維革命:凱恩斯認為,自由市場是有缺陷的,而正因為這些缺陷的存在,政府應該對市場進行幹預,使經濟得以健康運行。
  • 凱恩斯的消費理論的缺陷
    凱恩斯的消費理論畢竟還存在著根本性的缺陷:         第一,凱恩斯理論建立在主觀的心理分析基礎之上,而且邏輯也較不嚴密。在概括消費傾向遞減規律時,把它稱之為「正常心理法則」(《通論》第98頁)。雖然也指出尚須若干修正,但也不是難事。但對此卻再沒有更充分的證明或修正了。只是歸結為「人類天性」。
  • 高連奎:單一財政調控理論與凱恩斯經濟學
    如果只看哈耶克對凱恩斯的批判,感覺凱恩斯就是一個貨幣主義者。但對凱恩斯本人來說,財政調控雖然是凱恩斯經濟學的主要特徵,但他並沒有放棄貨幣調控,甚至也沒有放棄稅收調控。凱恩斯本人也是贊成降息與減稅的。我對凱恩斯經濟學的評價就是「一腳踏進了自己的經濟學裡,另一隻腳還停留在別人的經濟學邏輯裡」。
  • 凱恩斯理論的現代意義及其局限
    凱恩斯在《通論》中否定了價格機制自動保證市場出清和市場機制總能使經濟資源充分利用而達到充分就業狀態的「薩伊定律」。凱恩斯認為,由於價格調整存在各類障礙,所有市場處於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狀態只是一種理論抽象,一種特例,市場經常性地處於供求非均衡狀態才是一般狀態,才是通例,這便是《通論》得以命名的原因。
  • 高連奎:弗裡德曼凱恩斯與我通脹理論異同
    凱恩斯學派的提出的「需求拉動型通脹」和「成本推動型通脹」與貨幣學派的理論並不能融合,以至於幾個版本的經濟學教材,在涉及通脹的部分都分布在兩個章節論述。 其實關於通脹的直接原因是清晰可見的,現有的理論也論述的比較清楚。我們唯獨缺少的是關於通貨膨脹「根本成因」的敘述,以及缺乏一個統一的理論將現有的通脹理論整合起來。
  • 《通論》出版80年後,凱恩斯理論還成立嗎?
    [摘要]凱恩斯理論中有兩點至今仍然正確。第一點是,凱恩斯發明了宏觀經濟學——考察國民經濟作為一個整體的功能。第二點是,凱恩斯認為政府可以而且應該阻止蕭條。編者按:1936年,凱恩斯巨著《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簡稱《通論》)問世,這本經濟學史上偉大的著作從根本上動搖了傳統經濟理論,引起了經濟理論上的一場革命,甚至一場社會革命。世界上大部分政府尤其是歐洲國家,或多或少的都接受了凱恩斯的經濟學理論。80年過去,如今的凱恩斯的理論還成立嗎?
  • 凱恩斯的稅收理論及其現實意義
    凱恩斯的稅收理論是建立在他提出的有效需求原理和投資乘數原理之上,是從宏觀角度研究分析稅收問題,並將稅收作為國家進行宏觀幹預的主要手段,這些以宏觀經濟思想為依託的稅收理論,突破了古典學派傳統的中性稅收,「夜警」國家等理論體系,對以後資產階級財政稅收政策的制定實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為什麼政府們最愛的凱恩斯經濟理論不靈了?
    凱恩斯把羅斯福的擴張性政策直接升華為理論層面,為該政策賦予了普遍意義,使之成了一旦遇到危機時政府幾乎不假思索的選擇。凱恩斯的理論是啪啪地打市場經濟自由主義的臉,直接要革了古典經濟學的命。就像儒家思想一直被歷朝歷代獨尊,因為它所宣傳的最適合封建統治者來管理民眾思想,在統治者眼中,好的理論等於且只等於對自己有益的理論,所以,如果這個世界上誰是實用主義者最忠實的擁躉,非金字塔頂尖的那群人莫屬。
  • 2021中國人民銀行考試:經濟金融考點之凱恩斯消費理論
    2021中國人民銀行筆試越來越近,今天安徽時代顧邦小編為大家分享:經濟金融部分基礎知識考點——凱恩斯消費理論,供大家參考學習。核心考點:凱恩斯消費理論消費理論中凱思斯消費理論是最典型也是考查最多的一種消費理論。凱恩斯消費理論重點要學習的是凱恩斯消費理論的基本假設、消費函數、儲蓄函數和四個變量之間的關係。希望廣大考生能夠熟練掌握,並且通過真題方式加以靈活運用。
  • 凱恩斯理論 能給當今政策制定者多少啟迪——讀彼得·特明和戴維...
    基於這個目的,他們共同撰寫的這本《凱恩斯思想小史:繁榮的鑰匙》顯得格外特別:其一,這是一部簡要的經濟思想史,卻對凱恩斯的理論源流、來龍去脈梳理得頗為全面、精到;其二,得益於問題導向的敘述方式,全書從凱恩斯面對的問題入手,從經濟決策角度去理解其經濟思想流變。
  • 凱恩斯的救贖
    然而,在凱恩斯理論的發展史上,不斷面臨著來自現實經濟發展中無法調和的矛盾,和同行大師們的質疑。有人主張埋葬,有人主張繼續擁抱與救贖。凱恩斯與西方經濟學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系統性發展源自亞當·斯密,中經大衛·李嘉圖、西斯蒙第、穆勒、薩伊等,逐漸形成了一個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體系,這就是古典經濟學。
  • 凱恩斯雜談
    最近的中美貿易戰中,川普在美國優先思想指導下,希望美國再次強大起來,採取了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部分理論根據恰恰是來自凱恩斯這本書。凱恩斯曾經是一位堅定的自由貿易主義者和亞當·斯密自由貿易理論的捍衛者,認為貿易保護主義對於國內的經濟繁榮與就業增長一無可取,相信自由貿易可使參與貿易的雙方均獲得貿易利益。
  • 【2018.6.30】每日一練——凱恩斯流動性偏好利率理論
    安利一波——史上最強的專業課資料【今日一練】凱恩斯流動性偏好利率理論的主要內容是?【2011年,西財】【真題解析】凱恩斯創立了流動性偏好理論模型,通過對貨幣市場的供求分析來說明均衡利率的決定機制。假設人們用於儲存財富的資產主要包括貨幣和債券,則經濟體中運行過程中的財富總量=Bs+Ms=Bd+Md,由此可以推導Bs-Bd=Ms-Md。
  • 從御家匯和軸研科技看凱恩斯的「空中樓閣理論」是怎麼影響股價的
    空中樓閣投資理論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心理價值上。1936年,著名經濟學家、成功投資者約翰R26;梅納德R26;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極為清晰地闡述了這一理論。他認為專業投資者不願將精力用於估計內在價值,而寧願分析投資大眾將來會如何作為,分析他們在樂觀時期如何將自己的希望建成空中樓閣。
  • 只要這個世界需要,凱恩斯的思想就會一直存在下去
    這一時期,凱恩斯的經濟學理論也受到一些中國經濟學家的批評和商榷,如哈耶克的弟子、時任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的蔣碩傑,等等。在中文語境下,最早完成凱恩斯《通論》翻譯的是徐毓枬。徐毓枬曾在劍橋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還聽過凱恩斯的課。從劍橋回國後,徐毓枬在中國的高校中講授過凱恩斯的經濟學理論。
  • 為什麼凱恩斯現在很重要
    今天,在考慮財政政策時,宏觀經濟學家會引用「李嘉圖等價定理」來否定凱恩斯經濟學的有效性(凱恩斯經濟學所成就的經濟增長黃金時代最終於20世紀70年代末結束)。  李嘉圖等價定理認為,任何擴大公共支出的行為都將被私人支出同等幅度的下降所抵消。這個理論建立在一些重要的假設條件之上。它假設具前瞻性的消費者會根據對未來稅收的預期來調整當期支出。
  • 哈耶克與凱恩斯的巔峰對決
    在20世紀眾多經濟學家當中,有兩位經濟學家是我們不可忽略的,他們分別是奉行自由經濟與計劃經濟,理論看似相背離的哈耶克與凱恩斯。哈耶克與凱恩斯兩位經濟學巨人的核心觀點分別體現在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1944年)以及《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1936年)之中。凱恩斯主義幫助美國度過了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階段。
  • 宏觀調控與凱恩斯
    很多人對「宏觀調控」4個字耳熟能詳,但很少人知道「宏觀調控」與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的關係。  古典經濟學家和新古典經濟學家都贊同放任自流的經濟政策,他們認為,政府不應該幹預經濟,做一個「守夜人」就行了。因為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會將資源有效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實現經濟的繁榮。
  • 凱恩斯的最新辯護
    凱恩斯目睹了英國數十年失業率超過10%的窘境,在痛苦中,做出了選擇,拋棄了古典經濟理論的信條,主張政府運用赤字財政政策,擴大公共支出,增加市場的總需求,以彌補私人部門必然會在一定時候出現的「有效需求」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