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建議中學課本刪去朱自清《背影》引發爭議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刪除《背影》?就聽「磚家」的吧!

    刪《背影》:別讓探討成鬧劇

    由《背影》「不健康」看痞子文化

    又見怪論,揮別《背影》

    還有多少《背影》會離開

    「背影」之爭沒什麼不好

    《背影》中的父親違反了交通規則

  近日,北外副教授丁啟陣建議中學課本中刪去朱自清的《背影》,在網上引發了激烈爭論。隨後丁啟陣發表了多篇文章以鞏固自己的觀點。丁啟陣稱,《背影》的感動是「不健康的」,是不理性和實用主義的表現。而近代文學家中,朱自清的散文水平並不是最高的。

  我們希望大家多多加以探討,希望大家擁有質疑經典的精神。同時,我們也希望大家更進一步地討論——究竟什麼樣的作品對學生是健康的?《水滸傳》寫黑幫,《紅樓夢》玩早戀,《三國演義》搞暴力,《西遊記》純空想……也許,除了那些設計的、編造的「英雄故事」,學生們也沒有什麼可讀的東西了吧?

  思辨·正方  

  經典也可以公開討論

  對於許多人而言,教科書的神聖地位似不容侵犯。教科書上怎麼寫的,老師就怎麼教,作為學生的我們就只能怎麼念,誰也不敢懷疑這些知識的合理性與科學性。一旦有人膽敢提出異議,要麼被看成是對師德師威的挑戰,輕則招致老師的嚴厲訓斥,重則被視之為對經典的褻瀆,或者被扣上譁眾取寵的大帽子。

  可以肯定一點的是,這些被選入教科書的文章,確有一定的突出意義,也教育了幾代人。但這種多少年來一成不變的意義,到底能否承載今天的知識傳播重任,並非不可以討論。況且,此一時,彼一時,世異時移,環境與社會均發生了較大變化,作為知識傳播的教科書又豈能以一臉古板之態,以拒絕接受新鮮事物的不變應對時代的萬變呢?

  另一方面,真正的經典並不會因為有人質疑,就會變得黯淡無光,反倒有助於公眾更加清醒地認識經典意義所在,並正確對待文章中可能存有的某些瑕疵。也正是緣於對這種固有模式的盲目臣服,一些圍繞經典文章提出的應試問題,居然常常難倒高知群體。有必要指出的是,許多國家的教科書更具開放性,相互之間還存在競爭特徵。正是因為對教科書的重視,關於教科書內容的爭議倒也司空見慣。

  就近年來媒體披露的這些質疑事例來看,對錯與否只是其一,重要的是,公眾敢於對權威發問。至少在眼下,敢於對權威發問是一種極為可貴的反思精神。如果缺乏反思尤其是對權威的批判性審視本能,我們就難免淪為灌輸式的讀書機器。

  禾刀

  思辨·反方  

  痞子化的精英墮落

  我一向敬重學養深厚的專家學者,因為他們具有良好的知識修養和人格操守,是「社會和知識的良心」,可看到丁啟陣教授的發言,還是不禁有點生氣。如此無聊的話題,如此毫無新意的質疑,這些專家卻津津樂道、津津有味,甚至不惜打破傳統的審美標準,而為自己製造一個主觀的自以為是的標準去否定經典,這種「惡搞」是不是在藉助轟動效應炒作自己呢?

  知識精英作為社會道德、知識信仰的集大成者,他們身上閃爍著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尚人格,如果他們淪落成了「為了出名不擇手段」的文化小丑操守者,養成了「娛樂嗅覺」,只看到名聲擴大、財源滾滾,胡亂叫囂,尊嚴、高貴的傳統文化流血流淚了,那正是傷心和痛楚的淚水。毫無疑問,這種痞子化、流氓化的「精英墮落」只能加劇文化的不良傾向。他們應該擔當的君子風度已蛻變成了不擇手段的「學術之小」。

  文化總有規則,社會總有秩序,知識精英畢竟不同於「文化草根」,比如三流明星藉助一脫成名,知識精英如果也將自己打入「三流社會序列」,社會發展的健康方向、經濟導向以及敢於直言納諫的「士」的風採靠誰去推動?很顯然,就會造成知識責任的淡化、社會智慧的萎縮。消耗豐厚的國家經濟資源和學術資源,卻不能奉獻承擔「社會良心」,「通過出賣學術誠信和道義良知來完成知識與權力與金錢的結盟,完成自己的私人資本積累」,「精英們無法為大眾提供良知示範,也無法為社會提供高品位的文化產品。所以大眾文化的風靡,既是官方意識形態崩潰後的正常現象,也表徵著知識界的無靈魂狀態的急遽普遍化——既是道義良知的匱乏,也是知識誠實的空白(學術腐敗的泛濫)」。怎麼能對得起國家和人民呢?

  雷振嶽

  探究  

  寫《背影》為父愛而非為入教材

  為人子者,恐怕不會不知一個父親,跳下月臺橫穿鐵道翻柵欄去給臨行的兒子買橘子的重點不在於「違反交通規則」,而是那種兒時覺得不堪其煩,長大後卻為之魂牽夢繞的父親最質樸的愛。而為人父者——不知丁教授是否身為人父——自然更是不會不知這一點。所以,我不知道丁啟陣建議刪去《背影》的初衷何在。

  若說朱自清的散文水平不高,此文文學價值不大,這些都是可以商榷的。但是若說這篇文章帶來的感動是不健康的不理性的,那我確實百思不解,很難苟同。回想起來,我離家入川求學,剛好和朱自清文中提到的北上返京的歲數相近。父親不光送我到車站,而且直接和我一起擠青島至成都的18個小時的站票綠皮車到綿陽。父親的年紀或許比朱自清父親還要大很多,車上的情節我不願回憶,因為那比重讀朱自清《背影》還令人心痛。

  和文中「黑布小帽,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臃腫蹣跚的背影之於朱自清一樣,父親傴僂的身影,也深深刻在我腦中,那他就是屬於我的《背影》。同樣,朱自清寫《背影》也只是掛懷父親頹唐老境,只是書寫屬於自己的記憶。

  那個肥胖的「父愛背影」只屬於朱自清,後來此文能入教材「感動中國」,自然都是他始料未及的,也均非其本意。只是,他萬萬不會想到的是,若過年後,竟還有教授能無視其中父子親情人倫大愛,本身就從一個很不理性很實用主義的立場,去質疑該文給人帶來的所謂的「不健康」的影響和感動。感動難道還有理性的嗎?父愛難道還有不健康的嗎?此情此景,真是讓人不知如何置評。到底是誰不健康,誰不理性呢?

  李曉亮

  評判  

  別讓探討成鬧劇

  名家的作品在近年來屢屢引發爭議,應該說,這種爭議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特別是對於中小學課本中的名家作品,多引導學生參與爭論,不搞「中心思想一言堂」,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都是大有好處的。另一方面,一些專家自覺參與到討論之中,並能對名家作品提出與「主流觀點」針鋒相對的看法,這也是時代進步的表現。

  很希望關於《背影》的討論,僅限於文學本身,但遺憾的是,從丁啟陣博文來看,真正基於文學的討論並不多,糾纏於作品之外的觀點倒是隨處可見。比如,他論證出「朱自清的父親既不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也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朱自清的父親「不忠不孝不慈」;再者,他認為朱自清的文章,是「小知識分子的無病呻吟」,但筆者又看不出他有什麼論證支持這一觀點。

  王小波先生對中國人的道德敏感感觸頗深,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二十年前,巴黎歌劇院來北京演《茶花女》,有些觀眾說:這個茶花女是個妓女呀!男主角也不是什麼好東西,瑪格麗特和阿芒,兩個湊起來,正好是一對賣淫嫖娼人員!如果以王小波先生所說的這種道德敏感性來閱讀和探討作品,無疑會讓討論變成鬧劇——朱自清的父親是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和朱自清對他父親的感情有何關係?和《背影》一文的作品價值又有何關係?是不是該從教材中刪除《背影》一文,探討的要點應該是作品自身是否存在價值。

  歐木華

  延伸

  每篇課文都有被刪的理由

  從民國時期到今天,有多少文人志士寫過散文,可我們記憶深處還記得的又有多少呢?無非是《背影》《荷塘月色》等。同樣,四大名著經歷歲月的洗禮,依然為今人稱頌,由此可見其藝術內涵和文化魅力。說其有缺憾可以,畢竟好作品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但如果抓住芝麻大點問題就全盤否認,很明顯不是我們對待文藝作品應有的態度。

  所以說,當真想胡扯,每一篇課文都有一個被刪除的理由。先說古文吧,文縐縐的作品是古人的東西,如今學習,豈不有「倒行逆施」之嫌?再說詩歌,高考作文都「詩歌除外」了,那學習詩歌豈不有做無用功之嫌?如此等等。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要真想去除某篇課文,難道還找不到理由?這樣想想,便知道這專家言論有多荒謬了!

  龍敏飛

相關焦點

  • 北外副教授建議中學課本刪去《背影》 引發爭議
    網友感嘆,四大名著統統刪了罷,孩子們學學為官之道、從商之經,閒來談談國學、念念儒經,落得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詳細][微博討論]   近日,北外副教授丁啟陣建議中學課本中刪去朱自清的《背影》,在網上引發了激烈爭論。
  • 教授建議中學教材刪去朱自清《背影》引爭議
    教授建議中學語文課本刪去朱自清《背影》一文引爭議近日,北外副教授丁啟陣建議中學課本中刪去朱自清的《背影》,在網上引發了激烈爭論。所以,我不知道丁啟陣建議刪去《背影》的初衷何在。若說朱自清的散文水平不高,此文文學價值不大,這些都是可以商榷的。但是若說這篇文章帶來的感動是不健康的不理性的,那我確實百思不解,很難苟同。回想起來,我離家入川求學,剛好和朱自清文中提到的北上返京的歲數相近。父親不光送我到車站,而且直接和我一起擠青島至成都的 18個小時的站票綠皮車到綿陽。
  • 北京某教授建議把朱自清《背影》從課本中刪去,理由違反交通規則
    昨天是朱自清逝世72周年,距離朱自清的散文《背影》1935年問世至今已有75個年頭。北京某大學教授建議把朱自清《背影》從語文課本中刪去,理由只是因為裡面的父親違反了交通規則,其背影符合中國人「審美病態」……原來,最早在《語文建設》上有一篇孫紹振教授的文章《〈背影〉的美學問題》。文章中孫教授對朱自清的名文《背影》非常推崇。
  • 大學教授建議課本刪除《背影》,原因:朱自清的父親違反交通規則!
    大家都知道,朱自清的《背影》一直是中學語文課本裡必學作品。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在中學生的投票測試中得票率很低,結果有不少專家、學者建議這這篇文章從教科書中刪掉。中學生不滿的理由很簡單,「朱自清的父親違反交通規則,形象又很不瀟灑。」
  • 教授提刪除朱自清《背影》引爭議
    據報導,「我贊成把朱自清《背影》從語文課本中刪去。」——以此為題的一篇博文最近在網上熱議,博主是北京外國語大學的一位副教授丁先生。在我們這個越來越叫囂法制的時代裡,平日生活裡的各種瑣碎的事情,跟法有關的我們都還頭疼不已呢,還有這麼多的掛牌教授來找尋課本裡的一些文章的「雞毛蒜皮」,真的是讓我們感到汗流不已,為什麼不在我們新的教育方法上找突破呢?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朱自清《背影》違反交規?
    朱自清的《背影》一直被國人奉為經典之作,一直以來都是中學語文課本中的重點課目,記得一般還需要背誦
  • 大學教授因朱自清父親行為不雅,覺得中學課本中,該刪掉《背影》
    眾所周知,中學課本中必學的課文中有朱自清的《背影》。這是1925年時朱自清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講述的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時,父親送他到浦口火車站,照料他上車並替他買橘子的情形。不過就算散文非常經典,卻有大學教授建議從語文課本中刪掉,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 教授建議刪除教科書中的《背影》?因為朱自清的父親做了這事?
    ——米·左琴科(蘇)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1011,閱讀約3分鐘眾所周知,朱自清的《背影》一直是中學語文課本的必學作品。這是朱自清寫於1925年的一篇回憶散文。朱自清用平實的文字充分表達了父親對兒子的愛,感動了無數人。然而,有大學教授建議刪除這樣一篇經典散文。為什麼?筆者注意到,早在2003年,武漢某晚報就有這樣一篇報導: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在中學生投票測試中得票率很低。於是,不少專家學者建議將這一條從教科書中刪除。中學生不滿的原因很簡單:「朱自清的父親違反交通規則,形象不太瀟灑。」
  • 教授:從課本中刪去朱自清《背影》,文章不美還違反交通規則
    父愛如山,每次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都會有這樣的感覺。生活中,也能感覺到父親對我們的愛,是如山般的愛,但總感覺表達不出來。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將父愛如山刻畫的入木三分,這就是小編喜歡朱自清先生《背影》的原因。
  • 大學教授建議課本刪除《背影》,理由:朱自清的父親違反交通規則
    大學教授建議課本刪除《背影》《背影》是朱自清於1925年創作的,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在幾十年後,一北外大學教授卻建議課本將《背影》這篇散文刪除。北外丁副教授曾公開表示,他建議刪除教科書中的《背影》一文,他還給出了自己的理由。首先,《背影》中的父親很顯然違反了交通規則。
  • 大學教授建議從課本中刪除《背影》,原因很簡單:朱自清父親違反了...
    相信很多人對於中學課本上朱自清的文章《背影》非常熟悉吧,這篇文章是朱自清在1925年寫的一篇回憶性的散文,內容是講述自己離開南京到北京上大學的時候,父親送他到火車站的場景,照顧自己並去買橘子的一件事
  • 大學教授贊成從語文課本中刪去《背影》,四個理由讓人啼笑皆非!
    隨著時代的變化,語文課本也在發生著相應的改變。比如魯迅先生的很多晦澀難懂的文章就從語文課本中刪除,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也處在一個飽受爭議的位置。特別是北京外國語大學丁啟陣副教授關於贊成刪去《背影》的四個基本理由卻讓人啼笑皆非。
  • 朱自清的《背影》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朱自清《背影》  商報記者 肖風偉  教授博文  《背影》應從課本中刪除  在貓撲網上,一個《因父親違反交通規則,將〈背影〉從課本中刪除?》的帖子最近很火。
  • 副教授建議刪除課文《背影》稱人物違反交規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原中文系)副教授丁啟陣發表博客《我贊成把朱自清〈背影〉從語文課本中刪去》,文章認為,父親違反了交通規則,父親的背影符合中國人病態的審美,《背影》的感動是「不健康的」,是不理性和實用主義的表現。贊同從教材中刪除。  丁啟陣說,他在今年第6期的《語文建設》上讀到孫紹振教授的文章《〈背影〉的美學問題》。
  • 朱自清《背影》父愛偉大感動中國 是誰不健康
    前段時間,「魯提轄」剛惹了禍: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侯會在博客裡表示,現行初中語文課本應刪除《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因為該文核心是血淋淋的殺人場面,少兒不宜。近日,朱自清的父親又引來話題——北外副教授丁啟陣,同樣建議中學課本刪去朱自清的《背影》,理由是《背影》的感動是「不健康的」,是不理性和實用主義的表現。(6月30日《法制晚報》)  相關推薦:朱自清的父親「違反交通規則」?
  • 《背影》違反交規?《荷塘月色》被建議刪除?朱自清得罪了誰?
    近期,關於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中對於父親的一段描述引發爭議。有專家說,建議將背影從中學生課文中刪除。理由是違反交通規則,描述的形象也不夠瀟灑。大家應該記得《背影》中父親去買橘的描寫。文中說:「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
  • 北外副教授建議初中課本刪除散文《背影》!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朱自清先生是中國近代散文家、詩人、學者。就讀於北大期間可謂學之嬌子,爾後,朱自清先生就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長達16年,是對清華中文系學風形成影響最深的人。其代表作《春》《背影》等,被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範」!
  • 家長建議將《背影》移除教科書?教授:移除,朱自清父親行為不雅
    語文課本上的文章都是經過各個出版社精挑細選之後選出來的,可以代表中國各個時期較高文學水平的佳作。可是近年來有很多的家長認為這些文章會傳達不好的思想,寫信給出版社希望將某些課文從課本中刪除。現在又有家長瞄準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們都知道朱自清先生是我國近現代文學圈中非常著名的一位散文家,在他的散文中不只含有樸實的生活,還蘊含了飽滿的情感,令人神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更是他最優秀的文章之一,用簡單的文字描述了兒子與父親之間的親情羈絆。這樣優秀的文章為什麼會被要求刪除呢?
  •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建議刪除《背影》,朱自清父親翻月臺違法
    在中國的九年義務教育之中,朱自清的《背影》是必修課程。這篇文章已經傳承了幾代人,朱自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孤身一人奔赴遠方的遊子與父親離別之時的場景,一篇散文,卻引發了人們內心的感情開關。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朱自清的《背影》也承受了諸多的爭議。更有甚至建議相關部門刪除《背影》,其中又存在著怎樣的原因呢?
  • 專家教授建議刪除朱自清《背影》,專家教授說出理由,被網友反駁
    對於父愛,而人們最感同身受的,是中學語文課本中的一片感人肺腑的散文,朱自清的《背影》《背影》是朱自清在1925年創作的一篇回憶性散文,用樸素的文字,真摯的感情,體現出父愛的關懷與愛護。《背影》是很多人上學時,就最為喜歡的文章之一,人們慢慢長大了,真正為人父母之後,才徹底明白朱自清的《背影》,感嘆道是文章精品中的精品。然而,有一位專家,叫丁啟陣的教授,卻建議將《背影》從課本中移除,其發表了一篇博士論文,題目叫做《我贊成把朱自清〈背影〉從語文課本中刪去》,一時間引起了輿論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