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朱自清先生是中國近代散文家、詩人、學者。就讀於北大期間可謂學之嬌子,爾後,朱自清先生就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長達16年,是對清華中文系學風形成影響最深的人。其代表作《春》《背影》等,被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範」!今天要說的,就是朱自清先生在1925年,回憶起8年之前(1917年)和父親闊別的場景,以及和父親的緊張關係得到緩和,寫下的一篇敘事性散文《背影》!
想必上過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人,對《背影》一文都有印象,該篇文章出現在初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二課。其中,第六自然段是這樣寫的: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鬆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裡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裡,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光是這一段,講真,初讀不識文中意,再讀已是淚如雨!箇中滋味,需細讀才能品……
試想作者在創作該篇文章時正好20歲,感於世事的年輕人用敘事手法敘述了父子情深,這應該無可厚非吧?文章始末也並不是用誇張的辭藻譁眾取寵的奪人眼球,卻用了最質樸的文字,最簡單樸素地表達了感人至深的親情故事。也成就了這篇文章強大的感染力!《背影》一文,無論是從寫作的簡潔手法,還是感天動地的孝道層面出發,作為教育青少年的教育教材,有何不妥?你能看出有什麼不妥嗎?
肯定有不合適的地方,只要肯抬扛,雞蛋裡何嘗又找不出骨頭?至少目前來看,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丁啟陣就覺得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不適合用作教材,甚至要求把《背影》從教科書上刪去。原因有二:
第一、《背影》裡父親肥胖的背影,只是朱自清先生的專屬背影,潛臺詞就是:感動與否,也只是朱自清先生的個人情感喜好而已。至於該篇文章在近代能感動中國,也是朱自清先生本人沒有想到的事情。也並非作者創作的本意!
第二、對於《背影》裡父親蹣跚地跨越鐵道,已經違反了今天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而且動作還不瀟灑,不能用於初中語文教材,怕影響和誤導青少年!
說到這裡,請原諒我問候丁教授,以目前的交通規則來衡量1925年的作品,這合適嗎順便查了一下丁副教授的資料,代表作品: 《秦漢方言》。但我並沒有去找該作品研讀。因為從字面意思上看,一個地方性方言是違背全國推廣普及的普通話的。至於丁副教授的其他作品,我想個人情緒在這兒,肯定也沒有閒工夫去囫圇吞棗地瀏覽。但是我想問丁副教授,你知道創作背景嗎?
《背影》一文創作於1925年,而故事題材則是1917年,在那個時代背景之下,你高談闊論說違反《交通法》?真要槓的話,幾千年前就有「男子由右,婦人由左,車從中央」的交規了,那麼幾千年後人類自命社會文明的今天,還有行人車輛搶行紅綠燈呢?再說文章講述的孝道,可以說經過這些年的歷久傳誦,對於青少年的影響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試問當代中國的詩詞歌賦,有幾篇提及了我們質樸無華的父親?一篇情感真摯的、父慈子孝的、經得起時代推敲的正能量文章,被丁副教授拿《交通法》說事?拿一個老父親的蹣跚的背影不瀟灑說事兒?敢問丁副教授,你得到個父愛嗎?你以為的父愛,要多麼的壯烈才算偉大?
孝義是一件極其普通的東西,很多時候在看似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情背後,就足以震撼人心。姑且時代背景不同,但是忠孝禮義廉真不是可以用時代抹殺的。如果真要槓到底,那丁副教授,請你先把李白蘇東坡在景區亂寫亂畫的風氣槓一遍,把《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的暴力書刊下架,把《鐵道遊擊隊》扒火車的違法行為加以譴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