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羅馬字」(ローマ字)就是使用拉丁字母來標記日語讀音的一種方法,它常用來標記日本人名、地名、商標、產品名稱等。比如「あさくさ」,羅馬字寫作「a sa ku sa」,也就是說,羅馬字就類似於日語的「拼音」。
但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有些假名的羅馬字標記方法不止一種,比如「し」既可以寫成「si」又可以寫成「shi」,ち既可以寫成「chi」又可以寫成「ti」,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老師教錯了嗎?其實不然,因為羅馬字也有不同種類,歷史上還引起過不少混亂。
不同種類的羅馬字
16世紀,葡萄牙傳教士來到日本傳教,他們開始使用拉丁字母來標記日語,這就是羅馬字的雛形。當時羅馬字主要是為了讓西方傳教士讀出日語,滿足傳教和交流的需要,所以標記方式更符合西方的語言習慣,有些音與日語發音相差較大。
到了明治時代(19世紀中後期),有人提出用羅馬字代替漢字和假名的提案,但最終被否決了。此時日本已經出現了多種多樣的羅馬字標記方法,其中最常見的是「ヘボン式」(平文式)和「日本式」,兩者的支持者互不相讓,十分混亂。因此1937年(昭和12),政府制定了官方的羅馬字,即「訓令式(くんれいしき)」。
小學羅馬字表(部分)
但是二戰後,聯合國軍司令部又曾在某些領域(路標、鐵道站牌等)強制使用過一陣平文式的羅馬字,所以羅馬字標記方式再次陷入了混亂。直到1954年(昭和29),政府再次頒布法令,規定「訓令式」是官方的羅馬字,如今小學的國語課本裡用的也是訓令式。
訓令式與平文式羅馬字對比
訓令式與平文式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訓令式與平文式羅馬字的主要區別就在於「し」「ち」「つ」這幾個假名和它們的濁音、拗音的發音上。雖然訓令式是日本官方的羅馬字標記方法,但從上表不難發現,平文式更貼近英語表達方式,方便其他國家的人準確讀出日文發音,加上歷史原因,所以現在平文式的假名使用得更廣泛。像車站的名稱就規定了要用平文式羅馬字,比如有個地名叫貝塚(かいづか),就不能寫作「kaiduka」而要寫成「kaizuka」。
平文式羅馬字還有一些特殊規定,比如撥音「ん」一般寫作N,但如果它後面有BPM這三個音,那麼就要寫成M。比如大阪有個地名叫做難波(なんば),就要寫成「NAMBA」。如果撥音的後面有元音的話,為了防止撥音跟元音拼在一起,要在撥音後加-,以示區分。比如新今宮(しんいまみや),羅馬字要標作「shin-imamiya」。
其他還有一些規定,比如長音要在上面標橫線,促音要雙寫促音後的首字母等,總的來說平文式羅馬字非常符合外國人的朗讀習慣,還是很實用的!另外,在用日文輸入法打字時,用哪種羅馬字都可以打出來,我覺得因個人習慣而不同吧,
比如在教學時,為了便於學生閱讀和記憶,有些拗音的羅馬字我會選擇訓令式,有的則會選擇平文式,總之,以大家便於掌握為主。
小方老師日語課程介紹連結:
4~12歲兒童趣味課程
日語0基礎~高級課程
成人0基礎~N5錄播課程
成人N5~N4錄播課程
日本人學漢語
如何學習五十音
七八九年級日語
高中日語
6~12歲五十音小班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