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淼
書房裡正醞釀著一場「談判」。
往常,嘉雯獨自伏案學習,房門是一扇結界,今天第一次,她和媽媽在書桌兩端相對而坐,試圖通過彼此的表達,互相理解。
母女倆面前,是一張英語試卷,紙面因一些地方用筆略重,顯得並不平整。而正中間紅色的「46」仍讓嘉雯覺得不太真實。畢竟,在這之前,她的英語成績從未下過80分。
「咱們一起分析分析,這次為什麼會考砸?」媽媽同樣詫異,語氣中並未流露出一絲責怪。「以你的中考目標來看,偏科肯定影響很大,接下來你想怎麼做呢?」這是嘉雯媽媽一貫的教育方式——為了讓孩子形成自覺意識,也為了她更好地執行決定,嘉雯媽媽儘量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選擇。
「哪怕是相同的決定,如果它不是來自家長的指令,而是來自孩子自己的意願,她會更願意去執行。」這一套開放的教育理念,賦予了嘉雯極大的自主性,每天老師布置了什麼作業,她寫得如何,媽媽鮮少過問,也無需檢查。嘉雯記憶裡,在小學二年級以後,自己在學業上就沒讓父母操過心。
而如今「談判」的目的在於,如果這次考試成績並非偶然,是否需要媽媽進行有效幹預,監督自己的日常學習?
眼下,嘉雯眉頭微皺,試圖深剖「滑鐵盧」之由——這學期班上新換了英語老師,授課方式有所變化,而自己習慣了跟隨課堂學習節奏,最近很難將知識點掌握完整,寫習題時也沒有深入思考,「說到底,是學習方法出了偏差」。
在接下來的兩個半小時裡,母女二人從分析失分原因開始,到是否需要做改變,再到如何穩固成績,一一耐心商量。
令嘉雯媽媽寬慰的是,14歲的女兒在學習這件事上,始終展露出一份同齡人少有的成熟。一番溝通後,嘉雯主動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我總體成績並沒有太大波動,可以單獨給英語報一門網課來穩固成績,根據下次的成效,再決定是否需要更多介入。」
母女倆達成一致,次日就報名了英語的網課班。
事實上,在女兒主動提出「報網課」之前,嘉雯媽媽心裡已暗自有了同樣的打算,但比起「命令式」的教導,她更希望成為孩子進步的「參與者」,尊重並支持孩子的決定。
當然,在選擇平臺時,嘉雯媽媽也費神做了番考量,最終選擇了嘉雯補習數學和物理的同一在線教育品牌,「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數學輔導老師特別負責,不單關注孩子數學這一科,還會關心她的其他薄弱科目,並儘量幫助;另一方面,通過旁聽可以感受到他們的授課質量確實很好,符合市場口碑」。
網課上,嘉雯點點滴滴的學習行為都被系統記錄下來。一次沒做對的題目,同類題型會在訓練中以一定頻率反覆出現,直到準確無誤。幾個月後,嘉雯以一張高分成績單,再度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這在母女倆看來,算「意料之中」。
在中國,「嘉雯們」還有很多。作為Z世代,他們早已深度遊走在網際網路中,習慣於通過網課、題庫、搜尋引擎等豐富的學習工具提升效率,同時嚮往著自主性更強的學習氛圍。
一個重要的時代背景是——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教育領域的各種變化被動或主動地打破了固有格局,新興力量的改革已經在踐行。在線教育成為2020年上半年億萬孩子日常學習的「主旋律」,無法到校的師生紛紛上起了網課,而資本也在不斷地湧入這個市場。
不可否認的是,在線教育這種形式正在重塑教育生態。
2021年2月,南方周末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查與大數據研究中心及益普索中國(諮詢)有限公司發布的《2020年中國K12網課發展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客觀存在的升學壓力,使得「00後」學生及其家長將「提高成績」作為課外輔導的核心目標。
但相較於體系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像嘉雯這樣的「00後」,更多是通過網課尋求自我提升的方法和路徑,從而解決「學習方法不對」「知識網絡不全」等常見卻難破的痛點。
某在線教育機構的老師坦言,「並不是夾著本練習冊就能上課了,現在的學生都很聰明,一聽課就知道這位老師適不適合自己,我們要做到讓學生上完試聽課還能留下來。」為此,每次上課前,他都會花數倍的時間細心備課。
臨床心理學家西蒙斯從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兩方面,區分父母的教育態度,其中,過度幹涉和過度保護均屬於極端表現。最好的學習效果,是孩子自主選擇後的結果,而允許失敗,並給予支持,是父母的職責。有報導稱,對於這一代的孩子來說,學習已經逐漸脫離了傳統的應試類內容範疇。他們學習的動機更加多樣,想要學習的內容也非常豐富,而網際網路無疑給了他們具體的實現方式。網課一個好處就在於,能更大可能滿足能力培養和個性發展。這正如嘉雯媽媽的觀察,在「報網課」這件事上,孩子遠比我們想像中更主動。
「有沒有同學知道這個方法?」
高中課堂上,數學老師一邊在黑板上畫出圖像,一邊拋出問題。
江興(化名)脫口而出:「穿針引線」。看著周圍同學不解的目光,他才意識到,這個自己曾在中考前學到的解題技巧,並非初中的必學內容。他不禁慶幸,自己的知識庫通過幾個月前的網課學習,早已有所存儲,「如果沒有提前了解,並不容易當堂理解清楚。」
這並非江興第一次嘗到網課帶來的甜頭。自初中時期學英語始,他曾一度困擾於現在完成時和一般過去時的辨析問題,也曾向學校裡的英語老師反覆請教,卻直到初三還一頭霧水,「別人都掌握得很熟練了,可我就是聽不懂。」
偶然間,他在使用小猿搜題時隨手點進了一節猿輔導英語「大招課」,屏幕那頭的老師以其獨特的比喻,讓江興恍然大悟,一解困惑。
事實上,這些都是江興將網課和校內課程結合的縮影——他的學習時間被精密切割為4:6的比例,大部分時間他潛心投入到校內課程,而剩餘四成的碎片化時間,則被用於上網課、背誦等自主學習。
「從初中開始,我就意識到不能完全按照學校老師要求的節奏學習了。」江興回想起中考前,歷史老師曾布置「每天至少背兩課知識點」,以保證班上成績較差的同學也能在考試前全部背完。但對江興而言,他的目標是把所有知識點背三遍。
深知「學習是自己的事」,江興感受到一種信念感,於是,他將課前課後、放學前的碎片時間都加以利用,也正因此,他幾乎沒有大塊的時間用來上輔導班,網課之「便利」得以凸顯——江興不同步跟直播課,而是見縫插針開著1.5倍速聽回放,並根據校內進程自行調整預、複習節奏,「一節120分鐘的網課,我只需要70分鐘就能掌握完重點」。
積少成多,江興可自由學習的時長顯著增加了,但更重要的是,他在一方學習天地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經由最大化查漏補缺,效率變得更高。「網課有兩個作用不可或缺,拓展知識、提升技巧,讓我能夠更準更快地解決學習問題。」上高中以來,江興的成績穩定在全市前三,他給自己報了英語和數理化等多門網課,並清楚地定義其意義,「我不依賴,但我需要。」
這實際上也是目前眾多「00後」和「10後」對學習體系的認知,越來越多的學生意識到網課其實是一種路徑、一種工具,而不僅僅是被強迫去完成的任務。除了校內課程,他們會花更多時間探索自主學習和提升效率的方式,完善自己的思維方式,而不僅僅停留在考試大綱裡。
報告同樣指出,受訪家長看中網課的優點,也主要集中在教學質量穩定、課程多樣化等。
而相比傳統的線下輔導班,價格也是網課的一個主要優勢——在由家長與學生共同主導「報班」的模式中,價格優惠是許多「00後」接觸網課的起點,報告數據顯示,1500位受訪者的網課年均花費為6675元。
也正因此,超半數網課用戶同時學兩門,而像江興這樣一次性報4-5門或以上的情況,初高中學生更多。
細究如此高的滲透率,與政策支持也不無關係。在「網際網路+教育」被政府廣泛關注的背景下,國家鼓勵推動網際網路教育發展,全面推動網課,並將網課納入監管範疇。在逐漸規範化的政策環境下,資源將向有能力、規範程度高、專業化的流量集中。
回顧2020年疫情停課期間,數據足以直觀地體現網課之熱——有84%的學生使用網課平臺學習的頻率增加;中國網課市場規模達2573億元,同比增長35.5%。
若想更清晰地了解Z世代們現在的學習偏好,打開在「微博教育榜」排行長踞第一的超級話題#studyaccount#,亦能找到答案。
「SA圈」這一獨特的亞文化圈,是從「手帳圈」延伸出來的一類學習打卡大本營,熱愛線上共同學習、互相激勵的SAer們在這裡曬筆記、立flag、實時直播自習、安利學習神器等。目前僅在微博上,該話題的閱讀量就已達到90.1億,發帖量有108.3萬。而在小紅書、B站等年輕人聚集的社交平臺,同樣可以看到大量同類型的筆記或視頻。
除卻全民網課,數以萬計的學習博主也成為洞察在線學習的一個側面。來自英國的@RubyGranger屬於乾貨型UP主,熱衷於在Youtube上分享自己的學習方法;實時學習型的直播UP主@ _二晗_,記錄了自己從初三到現今高一的學習生活,鼓舞著一批粉絲同步打卡,獲贊已3.4萬;還有將日常和作品剪輯成Vlog上傳的UP主,準高三藝考生@瓜哥Melon,得到了8.4萬粉絲的關注。
此外,一類以計時、組團、打卡為主要功能的自習類手機App,則成為了SA圈平臺的一個延伸,主要功能也多為幫助有需求的用戶實現相互監督、相互鼓勵打卡進行學習。其中,線上自習室一度火熱,在後疫情時代,憑藉大量學生的支持迎來增流。
當「00後」和「10後」的學習活動不可避免地網絡化,被動地適應學習環境已經遠遠不夠。而熟悉網絡環境的「80後」和「90後」大多已為人父母,更崇尚運用科技手段和先進理念來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所以,如今這群屏幕前的孩子,在「如何學習」這件事上將擁有更多的決定權。
一方面,這正是在線教育的天然優勢所在,另一方面,也對在線教育產品線的持續優化和擴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報告顯示,在線教育的教學效果與線下仍存在差距,受訪家長普遍認為網課最需要改進的問題是形式單一。誠然,每個孩子的自我驅動力和自律程度各有高低,都直接影響著網課效率。趨勢之下,網課需要更高頻、更精準、更有效。
對此,六成家長提議網課可以將課堂內容切成音頻、增設卡片等形式,幫助孩子有更多機會進行課外複習與應用。而在課程前期,網課應通過大數據發掘孩子不同層次的學習問題,高效匹配到合適的老師和教材,為孩子提供個性化學習。這對在線教育機構的考驗是,能否將教與學的規律結合起來,覆蓋學習的全鏈條、全周期,讓孩子可以定製自己的學習體驗。
好在,不少在線教育機構已經「在路上」。可以預見的是,我國教育改革的推進與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相伴,將持續改變新一代學生的學習狀態與方式。這意味著,在線教育正為「Z世代」自主建構知識體系提供更多的選擇,而後者的需求,又將不斷反哺在線教育的發展。
網課學習這一年,
家長和孩子的心態發生了什麼變化?
資本和技術將向何方去?
↓↓ 歡迎點擊下圖或【閱讀原文】 ↓↓
查看《2020年中國K12網課發展洞察報告》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