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部00後紀錄片刷新90後三觀!

2020-12-20 壹心理

文 | 藍莓小姐 碗仔

來源 | 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標題:中國首部00後紀錄片刷新90後三觀:新一代終於不再爭著賺錢買房結婚了

第一批90後,馬上30歲了。我也是。

我們這一批人,現在過的怎麼樣呢?

據說,是這樣的:

掙錢真太難,結婚沒對象,工作沒攢錢,戀愛嫌太晚,玩耍沒時間。

我們這一代,的確很尷尬。主要的問題是現實的限制跟不上觀念的變化。

我認識的很多人,結婚工作生活方式都想自己說了算,但是內心的束縛實在太多了。

「我得為了我爸媽著想,他們把我養大不容易。」「我得結婚了,我們家就剩我一個單著了。」「我是獨生子,跑那麼遠工作我爸媽不放心。」....

總之,是在反覆的自我與傳統的鬥爭中,重複著一個本質性的衝突:

「我想做自己,卻無法做自己。」

所以有時候,我真挺羨慕00後。

這也讓我反思,我們的成長裡出了什麼問題?

一個孩子,要在什麼樣的環境因素下長大,才會有一個強大而獨立的自我?當90後的我們有一天當了父母,又該如何和孩子相處呢?

最近刷屏電影《00後》刷新我這個90後的三觀,也給了我一些答案。

01

「那是你的感覺,我覺得燙」

張同道本是一名老師,拍攝《00後》的初衷只是因為兒子的一句話。

2006年,他年僅4歲的兒子,一度對他所有的提議都說不,這讓他陷入近百年前魯迅先生同樣的困擾:

今天,要怎樣做父親?

某個冬天的早晨,張同道洗完手,讓兒子去洗手,結果兒子手一伸說:「燙!」

爸爸說:「不燙,我剛洗完。」

兒子說:「那是你的感覺,我覺得燙。」

「他才4歲,卻非常嚴肅地看著我說了這句話」。張同道覺得,這個話是他4歲時不敢對他爸講的,但兒子總是敢說出自己的感受。他很好奇,這新的一代人會長成什麼樣?

所以才有這部《00後》。

我突然想起,中秋去一個朋友家吃飯,他家女兒2歲。女孩喜歡向人吐口水,覺得好玩,她向我吐口水時,我也回應了。

爸爸看到後,很嚴厲地罵她:你怎麼這麼沒禮貌!

2歲的女兒沒有被嚇到,反而有點生氣地說:

爸爸,為什麼你總是愛批評我?

爸爸突然冷靜下來:啊對,對不起哦。爸爸下次會好好說,然後和女兒擊掌和好。

那一刻,我覺得很震驚。

一個2歲的孩子,都知道去正確表達自己的不滿。她開始分辨了,什麼是爸爸的感覺,什麼是我的感覺。

我可以表達我的感受,我可以擁有我的感受。

我對爸爸說,你很幸運,你2歲的孩子,心理健康而強大。這一切的前提也是,爸爸明白:

再小的孩子, 都可以有自己的感受。

張同道本是教師,卻用了整整12年去紀實,只為了解自己的下一代,他們內心究竟是怎樣的。

而他拍攝的「芭學園」,是藝術家李躍兒為了實驗一種以愛和自由為主要理念的全新教育方式創辦的。

30年前,李躍兒還是個畫家,業餘從事美術教育。當她發現自己接觸到的孩子們內心承受著巨大壓力時,她很揪心。她決心研究並實踐適合兒童天性的教育。

後來就有了「芭學園」。

而芭學園這三個字,在中國教育界,已然成為新教育學校的代稱。

張同道說,《00後》是他「用12年,寫給年輕父母的一封家書。」

12年,這封家書裡,他究竟寫了什麼呢?

02

「人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

就會成為跟標籤一樣的人。」

芭學園裡,5歲男孩池亦洋,霸道蠻橫,打人、搶東西、罵老師。

他時常身披紅色鬥篷,手拿一條竹竿。上一秒像正義的超級英雄,下一秒卻說出「我要把你打成肉泥」「我要掐死你」這樣的話,令人毛骨悚然。

活脫脫一個「魔童哪吒」。

最後被打的家長怒了,他們強烈要求把池亦洋「弄走」,幼兒園園長大李卻組織了一個家長會。

她發言道:

「我們不能忽視的另一面是,池亦洋給孩子們樹立了一個男性的榜樣。他帶領其他男孩立正、齊步跑、挖地道、玩打仗......讓柔弱的男孩有了更多的活力,變得更強壯」。「我們做教育的,並不是要讓所有的孩子都長成同樣的人。」

在所有人都只看到這個「魔童」恐怖的一面時,大李卻覺得他身上有非凡的領袖特質。男孩都願意在他手下當「兵」,有些女孩還特別喜歡他。

那是什麼讓他變得這麼不守規矩呢?

大李分析道:因為他得到的「擁護」越來越多,越來越膨脹,最後甚至想用暴力讓別人來順從自己。

有一天,「魔童」又鬧事了。這次,大李蹲下來,很堅定地對眼前這個孩子說:

「你不可以用暴力,用暴力去徵服別人的人是沒有出息的。」

而接下來,池亦洋的表現讓大李都出乎意料。

幼兒園內兩個孩子發生爭執,池亦洋竟學著園長的樣子,誰該道歉,誰先玩玩具,他都分析得頭頭是道,成功化解了矛盾。

後來的一年時間裡,池亦洋從不可救藥的「混世魔童」變成了「孩子王」。

大李說:「一個壞孩子是被塑造出來的。」

如果當時自己開除了池亦洋,他會給自己貼上『壞孩子』的標籤,本來不壞的,後來慢慢就真壞下去了。

我特別喜歡美國心理學家Howard Saul Becker說的標籤效應:人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跟標籤一樣的人。

二戰期間,美國心理學家在招募一批行為不良、紀律散漫、不聽指揮的新士兵中做了一個實驗:

讓他們每人每月向家人寫一封說自己在前線如何遵守紀律、聽從指揮、奮勇殺敵、立功受獎等內容的信。結果,半年後這些士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真的像信上所說的那樣去努力了。

無論好壞,"標籤"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我記得,小時候很多長輩都喜歡給人貼標籤。

上課愛動叫不守規矩,作業沒寫完叫不用心,和同學發生爭執了叫不會處理人際關係,不想上學叫生性懶惰,考試考砸了叫不適合讀書。

貼標籤的潛在行為,會延續人的一生。

18歲沒考上好大學叫「一生都毀了」,25歲沒結婚叫「你再不結婚就嫁不出了了」,30歲沒車沒房叫「你好像沒什麼出息」,40歲去創業叫「這麼大年紀了,還喜歡折騰」...

最後,我們便成了什麼都不去做的人。

03

「除了學習、賺錢,

人生還有更重要的事情。」

不幸的是,在幼兒園成為「領袖人物」的池亦洋,也沒能戰勝殘酷的現實。

上小學後,無論他怎麼學,作業總是做不完,考試也不會,成了班裡的「差等生」。

他坐在最後一排天天挨批評,坐計程車哭、寫作業哭、在操場上一邊暴走,一邊崩潰大哭。

他每天起床的時候在想:

「什麼時候才是個頭,什麼時候我才能不用學習了?我的人生沒有希望了,我人生什麼目標也沒有,這個世界上沒有需要我的地方」。

沒有幼兒園園長大李一樣的耐心和幫助,池亦洋的心情跌到低谷,又無從發洩。十多歲的他,一個人累得直接睡倒在滑梯上,眼角還流著淚,那一刻我覺得這世界真是魔幻。

你能想像嗎?一個原本具有巨大氣場的孩子王,現在成了每天哭天搶地,耷拉著腦袋,低頭不語的機器。

好在幸運的是,池亦洋的父母做了一個決定。

他們沒覺得「我的孩子是差生」,而是決定「多給他做一些事情的機會,讓他體驗,讓他自己從裡頭選」。

終於,池亦洋在中學時發現了他喜歡的橄欖球,從此他灰黑的內心世界裡,出現了一道光。

2016年,15歲的池亦洋與隊友代表中國出徵世界橄欖球青年錦標賽,他穿著中國隊的衣服,唱起國歌,我忽然想起,5歲時的他,是那個在操場上帶著一群男孩唱國歌的孩子王。

我淚流滿面。

他說:「當你有個人生目標或夢想之後,你會發現,人生不光是學習、賺錢、有車有房娶媳婦,人生還有更重要的事情」。

而屬於他那件最重要的事情,是打進世界橄欖球賽。

那年,他才15歲。

他終於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不再是這大千世界裡的一個迷童。我們又有多少人,直至今日,還不知道自己是誰呢?

04

「記住我們想

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從小到大我都忘不了一句嘮叨:

「你要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嫁個好老公,再生個一兒半女的,人生就圓滿了」。

所謂的圓滿,到底是什麼?我又該怎麼告訴我的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到底是什麼?

芭學園裡的另一個小孩柔柔,教會了我很多。

柔柔是我最喜歡的,那類沒有被程序化的小孩。她有個性,有靈氣,唱歌、畫畫極其有天賦。

當她還在讀幼兒園時,就會一個人站在山丘上,張開雙臂,踮起腳尖起舞,開始作詩:

「風景風景,新的風景,我要呼吸一下風景。」

導演張同道驚呼道:「這是一個5歲孩子信口吟唱的生命詩篇」,太美了。

也因這份強烈的個性,她不合群也不順從,大家玩的遊戲也不參與,被集體孤立,被人說成「傻子」、「騙子」。

柔柔對老師說「我沒有騙人」,一個人躲在小柜子裡,哭得很傷心。

園長大李最終決定與所有老師一起討論、商量解決辦法。

她讓被孤立的柔柔擔任自己的小助手,提高了柔柔在小朋友們眼中的地位,讓她多和小夥伴互動。最後甚至有小朋友說:我很喜歡柔柔。柔柔也變得自信樂觀起來了。

但和池亦洋同樣的悲劇,也在她身上發生了。

柔柔天生對數學一點都不敏感。上了小學,老師問她:「40的平方等於多少?」她一臉懵逼地說:「4900」,身邊的同學驚呆了:「我的媽呀」。

柔柔非常羞愧,每次回答問題都左顧右望,生怕說錯被嘲笑

她說,數學公式就像森林裡的毒蛇:「數學就是地獄」。

而她的父母也產生了分歧。

爸爸的觀念傳統,提議柔柔去上數學蹲坑班:「怎麼把孩子的成績搞上去?你考試人家看成績,其他標準沒有」。

媽媽卻堅決不同意:

「我寧願她周末好好休息,做一些她感興趣的事情,保留她的天性,保留她對學習的興趣」。

她對爸爸說了一句話,「要以終為始,不斷回望,記住我們想讓女兒成為什麼樣的人」。

對啊,你看到她在產房出生的那一刻,聽到她第一聲哭的時候,你記得你希望她成為什麼樣子嗎?

你會想,我的女兒,我希望你幸福。我要比我看到更多的風景,體驗更精彩的人生,你的一生比我過的更沒有遺憾吧。

最終,這句話,說服了頑固的爸爸。

爸爸媽媽的分歧,應該是典型的傳統競爭教育觀念和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激烈碰撞。

在大多數父母選擇為孩子補課、考試、升學的大環境下,他們沒有因自己的焦慮就逼迫孩子,不怕孩子掉隊讓自己臉上無光,而堅持保持女兒的天性和興趣。

這份堅持,實在太不容易了。

畢竟,看過《小歡喜》的人都知道。那一摞摞試卷、一次次排名、課後還要再上N個小時補習班,做作業做到晚上11點的場景,過於真實。

我們大部分人,都是被《三年模擬五年高考》折磨得死去活來,才能擠過一次次考試的獨木橋。

在爸媽的支持下,柔柔放棄了高考,選擇去美國讀書。她的成績幾乎全是A+,還能教美國人數學。今年,還拿到了10個大學的offer,進了在美國排名前50的普渡大學。

這個保留了天性,又開始懂得與世界,與別人相處的孩子,最後立志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所以她選擇了教育學作為自己的專業,將來去幫助更多的孩子,就像大李曾經幫助過她一樣。

張同道的《00後》本打算拍完幼兒園就不拍了,但看到孩子進入小學後,他遇到極大的心理打擊。

「我看到那麼有個性、那麼快樂的孩子,一進入小學,整體遭遇了一場冰風暴。滑入了人生的低谷,找不到前進的方向。」他不能善罷甘休。

他一定要知道這些孩子上了初中,高中是什麼樣,他們未來會是什麼樣。於是又開拍了。

現實世界裡,很多父母和老師都把自己當成了監工。

她們喜歡問,我的孩子什麼都不用做,只用學習就行了,這麼好的條件他們為什麼不珍惜。

我聽著感覺像,我家的牢房條件這麼好,牢飯美味,他們怎麼不愛坐牢呢?

芭學園的園長大李在看完《00後》後說的一段話,讓我非常感動:

看了《零零後》,家長們可以消除恐懼和糾結,帶著安然的心去支持孩子度過困難和坎坷。

它使得看過這部片子的孩子知道,在這個世界上不止自己一個人會有不足。

所有的困難都可以被克服,即使在異國他鄉半夜被趕出家門,被全體同學誤解也能轉換,即使被自己特別喜歡的學校拒絕也還是會有很好的學校可以去,再大的坎也有突破的那一天。

值得時時警醒自己的是,當我們有了孩子,在我們對孩子產生了希冀、為孩子設定了目標之後,我們常常會忘記孩子是人。

在使得孩子達到我們的期望和目標時,孩子付出的努力是在配合我們。而這時我們很容易忽視這一點而忘記了對孩子感恩。

忘記了警醒,每次我們面對孩子氣急敗壞時,其實是我們自己沒有學會幫助他們。我們自己的無能和無知卻讓小小的孩子去背負。

於是慢慢地在我們親愛的孩子靈魂中,某些地方就會成為陽光無法照到的陰暗角落,時間長了那裡就開始發黴。

在他們成人後,就可能常常從那裡發出惡臭,汙染自己的生活和社會。《零零後》是一道特殊的陽光,它能穿透那些黑暗的角落,殺死那裡的黴菌,讓那個角落明亮起來,散發出陽光的味道。這就是,柔柔的數學顯然是班級裡最差的,池亦洋愉快地交了白卷,這裡不應該是生長黴菌的地方,這裡應該是被陽光照耀的地方。 謹以此文,獻給不斷挑戰和打破框架的90後。

- The End -

公眾號簡介: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有心事,看壹心理。2000萬年輕人在這裡自我覺醒。

排版:小鯨魚 Claire

相關焦點

  • 首部中國廣場舞紀錄片在天津開機
    首部中國廣場舞紀錄片在天津開機 2018-01-28 20:47:張道正 攝   中新網天津1月28日電 (記者 張道正)28日,首部中國廣場舞紀錄片的創作與攝製組人員在天津集體亮相,並進行了開機儀式。  當天,乾豐鈞盛品牌價值盛典的啟動儀式在天津賓館舉行。
  • 難怪90後被定義為「中年人」,現在的世界是屬於95後、00後的!
    個性化的「數碼產品原住民」偏好視頻、遊戲和音樂作為在智慧型手機陪伴下成長起來的第一代人,95後、00後是真正的「數碼產品原住民」(digital native)亦或「移動的一代」(mobile generation),他們比之80後、90後更加頻繁地使用手機和網際網路等媒介來傳遞、獲取信息,並且呈現出了低年齡段網民增速顯著的特點:
  • 紀錄片《00後》長達十年跟拍 教育焦慮如影隨形
    原標題:10年跟拍《00後》,教育焦慮如影隨形   這個故事的跨度長達10年,這部紀錄片的主人公是一群00後。   當2006年那個遙遠的夏日午後已經一去不復返,2009年紀錄電影《小人國》和電視紀錄片《成長的秘密》、2012年電視紀錄片《成長的秘密之小學時代》中的孩子們,已經長成了少年。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張同道和他的團隊第3次扛起攝像機,完成了紀錄片《00後》,近期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 00後、90後的民族自豪感特別強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近期圍繞青年思想現狀進行了一系列深入的調查,得出結論,青年一代,特別是00後和90後,在價值觀日趨多元的今天,依然有著堅定的家國信念,他們的民族自豪感打分分別為9.38分和9.21分(滿分10分),比其他年齡段更高。他們對國家發展目標的信心度也高於其他年齡段的受訪者。
  • 推薦|紀錄片《原地生長》,聚焦「後疫情時代」的年輕人們
    同時,由優酷獨家製作出品的首部聚焦「後疫情時代」紀錄片《冬去春歸》第二季《原地生長》也將正式上線,該片從學校復學、市民生活、醫療體系、市政舉措四個角度出發,通過記錄「後疫情時代」下的生活點滴,展現普通人在面對全新機遇和挑戰的積極態度,傳遞繼續生活的信心。
  • 中國首部獨立紀錄片,聚焦底層人民,記錄下90年代的殘酷北漂生活
    1990年,吳文光導演的紀錄片《流浪北京》橫空出世,如一劑驚雷 — 被譽為是「中國第一部獨立記錄片」。02、同期聲,長鏡頭,自然光《流浪北京》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大量的「同期聲」和「長鏡頭」,這也在後來成為了中國獨立紀錄片的旗幟,著重突出了紀錄片的紀實性和人文性。
  • 00後不知道三部動畫片,90後:我們也不知道!
    歡迎大家閱讀小編的文章,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00後不知道的三部動畫片。   第一部:《小魔女蒙娜》   《小魔女蒙娜》是一部加拿大的動畫片,講述了蒙娜和她的朋友在想像世界中的歷險故事。
  • 紀錄片《少年小趙》:90後少年的被動生長
    ◎潘鴻關鍵詞:紀錄片《少年小趙》也許再也沒有哪一代人會像今天中國的80後、90後,在急劇變化、矛盾爆發的社會環境與信息高速刷屏的新媒體時代下被動地生長。
  • 第一批00後已經成年,他們的「三觀」會改寫商業世界遊戲規則嗎?
    網際網路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已經深入到00後生活的方方面面,對00後的學習、生活、娛樂等多方面產生重要影響,與此同時,00後的消費習慣也正在反推市場做出改變。 00後生活在物質生活豐富的年代,消費能力強。從宏觀層面來看,00後生長於中國GDP穩定高速增長、人口出生率較低的紅利期。
  • 「00後想丁克,90後不結婚,80後漠視愛情」低欲望成趨勢?
    印象中的00後還只是一個天真熱情的孩子,不知不覺間已經都長大,一些成熟的00後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他們不遵從過去的封建觀念,坦然稱自己不會結婚,也不會生孩子。女孩兒字字句句大膽又有想法,不少人看到後表示:「她的父母肯定會被嚇壞,現在的00後都怎麼了?」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原本該天真無邪的00後有了不婚不育的想法?我認為,隨著生活條件變好,教育理念提高,讓這群00後看待問題更加通透現實。
  • 為何編劇被說三觀不正 臺劇刷新了很多人的三觀
    為何編劇被說三觀不正 臺劇刷新了很多人的三觀時間:2019-07-10 14:58   來源:中華網娛樂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何編劇被說三觀不正臺劇刷新了很多人的三觀 《我們不能是朋友》雙向出軌雙向劈腿編劇三觀不正?最近熱議的這部臺劇刷新了很多人的三觀。
  • 如何一眼分辨90後和00後?
    關於年齡 80後自我介紹:對年齡問題儘量迴避,是80後的通病 90後自我介紹:樂於在人群中找和自己同年的夥伴 00後自我介紹:雖然年紀不大,卻喜歡稱自己為「老阿姨」 我們之間的老大哥(他說什麼我們都很信服那種),說道:以後怎麼怎麼樣,志向要完成如何如何。
  • 《零零後》紀錄片:00後的教育問題引家長深思
    最近,身邊好多朋友都在看一部叫做《零零後》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只有5集,主角是幾個「00後」出生的孩子,從孩子們上幼兒園,一直跟拍了整整十年。人的一生,並沒有太多個十年。每一個十年都是成長相當重要的經歷。這群孩子在十年中的成長軌跡,以及孩子們父母所面臨的掙扎與選擇,相信都能引起為人父母者的共鳴,同時,也留給了我們許多的啟發和思考。
  • 00後大學生談戀愛 最看重性格、三觀和責任心
    不少00後大學生對婚前財產協議表示支持,這令70後的賀律師感慨:沒想到年輕人在婚姻、個人權益方面如此理性。據了解,舉辦本次講座之前,該校馬克思學院在全校範圍內進行了「當代大學生婚戀觀調查」,統計數據顯示:70%的受訪學生目前為單身;63%的受訪學生選擇「戀愛是為了選擇終生伴侶,是婚姻的前奏」,選擇戀人(另一半)的主要標準排前三名的是性格、三觀契合、責任心;面對失戀,81.5%的受訪學生選擇「積累經驗,過好自己的生活」;69%的受訪學生選擇在「25—30歲」結婚比較合適
  • 從小養尊處優的人長大後過的怎麼樣?網友的評論刷新三觀
    網友們的回覆簡直刷新了我的三觀,嗯,應該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1、家裡做生意,身邊認識好多富二代,每天苦逼呵呵凌晨3.4點就得起床,風吹日曬的,乍一看跟特麼要飯的一樣,可都是百萬好車。反倒是條件一般(或者說不好的)把兒子慣上天,天冷了都特麼不願意讓出門,別人打一下,孩子還沒事,大人先瘋了。
  • 00後崛起90後垮了?小熊粉碎機支撐90後養生青年最後的倔強
    最早一批00後已經踏入大學校園,他們自帶特殊符號與火星文,浩浩蕩蕩地加入社交網絡的大軍中。在00後崛起的同時,另一種聲音此起彼伏:「90後脫髮了」、「90後不熬夜了」、「90後被壓垮了」、「90後開始養生了」......在00後的優秀表現下,90後的勢頭貌似開始弱了下來。
  • 00後眼中的80後90後居然是這樣的,朋友說90後的我已經是大叔了!
    今天小編看一個視頻是關於00後對於80 90後的看法,我了個去90後的小編大學剛剛畢業居然成大叔了,在他們眼中90後的我們是經常熬夜、特別喜歡睡覺、皮膚不好、喜歡脫髮的代表。而80後更是揪心了成為了大爺大媽的代表,00後回答80後現在多大了他們毫不猶豫的回答大概50多歲了吧!
  • 學生黨最害怕課程:80後英語,90後體育,00後呢?
    隨著國力的提升,在中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入學率已經非常高,換句話說基本上很多人都是上完初中的。那麼作為曾經上過學,抑或是現在正在上學的孩子。你們最怕什麼課程呢?因為絕大部分80後在上初中的時候基本上都是90年代,那個時候90後還在沒有上學,00後估計還沒有出生。想一想就可以知道,80後基本上都是在初中才接觸英語,然後那個時候的英語老師也不是正軌英語專業畢業的,採用的方法都比較老套,而且還比較興起體罰。就是你英語背課文背不下來,英語老師就會打手板,所以每次抽背英語課文的時候,內心就很忐忑不安。
  • 這是中國首部4K全英文松茸題材紀錄片
    康巴傳媒(雅江縣融媒體中心)當年《舌尖上的中國1》剛播出開篇第一集高端的食材《初心本味·雅江·松茸之饋》英文版全網上線這是全國首部4K松茸題材紀錄片溫暖與感動、光榮與夢想同時這也是雅江縣對外展示松茸資源的首部紀錄片17分22秒的紀錄片裡小小的松茸菌在政府精心搭建起來的平臺上
  • 00後火爆全網的曬圖方式,80後、90後都看不懂!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玩轉手機攝影,ID:wzsjsy】,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80、90後朋友圈的照片,還只是簡單的濾鏡調色風景照、美顏自拍照。00後彎道超車,用可愛的文字+貼紙+照片製作出Plog,並火爆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