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流行詞之一,非「做題家」莫屬,一般指擅長考試的學霸,在面對現實挑戰時,總是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而美國大學一般在錄取中是不願意看到申請者總是強調自己有多麼愛學習,多麼會學習,也就是說招生官根本不想錄取「做題家」,今天小編就從申請程序、招生官視角、中美教育差異三方面來解釋這個觀點。
前幾天,我聽文書老師聊到某學生申請美國大學的個人文書。
她說,這個學生不論寫什麼題材,最終都會回歸到一個中心思想:強調自己有多麼熱愛學習。但問題是,美國大學並不喜歡這種「三好學生」類的文章,這令她很頭疼。
在一旁偷聽的我,忽然想起當年我申請美國大學,老師也一再跟我強調:「你千萬別在文書裡提及自己愛讀書、成績好。」
我很困惑:「我不是要去美國大學念書麼?為什麼不能聊學習啊?」
她告訴我,這種文書寫出來很cliché(陳詞濫調),美國招生官連看都不想看。當時我的老師是從申請策略的角度去跟我解釋這個問題的。
後來,我去美國留學才漸漸意識到:原來,美國大學不想錄取「做題家」。
01
首先,我想解釋一下「做題家」這個概念。
「做題家」是最近的流行詞,專指國內學習認真、擅長考試、通過高考進入985/211的學霸,在面對留學或就業等現實的挑戰面前,因人際交往能力偏弱、社會競爭力不強等多方面因素,導致這群人自上大學起就遇到了很多學業以外的障礙。
於是他們自嘲,從大學入學到畢業,自己最擅長的只有做題。
這個詞最初起源於豆瓣「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該組成員通常稱自己為five,即「廢物」的諧音。
他們聚集在這裡不全是因為對未來失去了希望。在現實生活中,這群學生還是非常要求上進的。不少人正處於找工作、留學、考證考公的過渡階段。而在豆瓣小組上,學生們聚在一起抱團取暖,通過講述失敗經歷,並得到其他five們的包容、理解和支持。
儘管「做題家」的廢物身份不一定是真,但他們在大學所感受到的那股強烈落差感是真實存在的。
很多學霸從小就被告知:你只要好好學習,考高分,進一個好大學就ok了。因此在成年之前,不少學生非常習慣應試教育這套遊戲規則,習慣用「標準化考試的分數」去衡量、定義一個人的價值。
但進入大學後,遊戲規則變了。
與應試考試不同,大學裡的很多事情是沒有標準答案可言的:社交、社團、實習、出國交換。突如其來的變量打破了原先單一維度的生活讓習慣了埋頭念書的「做題家」一下子無所適從。
可問題是,從來沒有人教過他們「認識你自己,成為你自己」,高中的應試體系也沒有為此做好準備。當&34;被推搡著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時,很多人瞬間迷茫了。
02
那麼,為什麼美國大學不想錄取「做題家」呢?我想從申請程序、招生官視角、中美教育差異三方面來解釋這個觀點。
首先,從申請程序的角度來看,美國大學的申請體系由多個因素構成:學術成績、標化考試成績、課外活動和獎項、申請文書、推薦信、面試…如果你想申請美國頂尖名校,以上這些因素都會影響你的錄取結果。
美國大學希望通過這些因素去檢驗一個學生的綜合能力,而標化考試成績只能檢驗你的語言、學術和數學能力,所以它對於錄取結果的作用並不是一錘定音的。標化成績只能保證你在美國大學申請中不佔劣勢,卻沒法保證你比別的申請者更有優勢。
因此在成績之外,招生官也引入了其他因素去評估你的能力:你是否在課外活動中展現對某一學術領域的濃厚興趣?你文書有沒有展現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你是否在面試中與校友面試官談笑風生?
如果你光有好的標化成績,卻拿不出什麼精彩的課外活動,申請文書寫得平平無奇,面試面得磕磕絆絆,那美國名校招生官大概率會無情拒絕你,因為他們想錄取的不是只會學習的「做題家」,而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03
這就要提到第二點了,在招生官的視角下,他們想找能給校園帶來能量和活力的學生。
招生官知道,你在大學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各種各樣的事。一方面,學校是象牙塔,它會儘可能滿足你對學術科研的追求;另一方面,它是社交場所,你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培養興趣愛好和審美趣味。
因此,招生官希望ta招進來的學生會合理利用各種資源,盡情享受校園生活,與同學們產生智力和友情上的連結,而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呆子。
前幾年哈佛大學亞裔歧視案鬧得沸沸揚揚,其中引起爭議的Personality Index(個性指數)也證實了這一點:招生官會根據你申請材料展現出的個性,來決定要不錄取你。
如果招生官只能從你的材料中讀出「做題家」這樣的刻板印象,那麼ta沒有辦法想像你在校園裡如魚得水的未來,更別提向你拋出橄欖枝、給你發offer了。
04
第三點,我們可以從美國大學的申請體系看出,美國推崇的並不是一個「唯分數論」的教育制度。
我們看到,在「唯分數論」的體系中,學習、分數與知識的關係是本末倒置的。原本學習只是獲取知識的手段,分數只是檢驗學習的工具,知識才是最應該被重視的結果。
但現在呢?學習成了一種被歌頌、浪漫化的舉動,分數成了加速內卷、助長慕強的競品。在「唯分數論」的體系下,對知識單純的好奇心似乎已經沒法滿足應試教育的胃口了,能讓「做題家」實現自我價值的,似乎只有盲目學習、苛求高分。
而在美國大學的申請體系中,不論是AP考試,還是像SAT、ACT這樣的標準化考試,學習和分數永遠是服務於知識本身的。也就是說,如果你掌握了基礎知識和相應的答題邏輯,你在成績上獲得的回報是與你的付出是成正比的。
美國大學的考試不是為了難倒你而出題目的,分數也不是為了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而存在的,它的申請體系更不像高考那麼簡單一刀切,而是用個性化的方式,從人數眾多、複雜多元的申請者中挑選最合適的學生。
這是因為美國大學知道,「做題家」已經沒法順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更沒有辦法滿足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了——
畢竟,能在社會中立足的人不是「標榜自己熱愛學習、實則被分數束縛」的學生,而是善於利用社會資源,習慣團隊合作,擁有明確的個人規劃,強大的執行力和主觀能動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