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以文科676分的成績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一事引發關注。留守女孩,北大考古系,迅速上了熱搜,而且引起了爭議。
有人說:「這種家庭應該選畢業後可以賺更多錢的熱門專業,比如北大光華」, 還有人說「到就業的時候就哭了,分分鐘教你做人」。 言下之意,出生貧困,應該一切向錢看,既然命運給了她「逆襲」的機會,應該把握住,而不應該是去考古這個冷門,無線的專業。
當然了,說這樣的話,有鍵盤俠,找下自己的存在感,也有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為了鍾同學好的,從自身的經歷出發,提出的社會實際問題,畢竟專業影響到以後的就業,前景等等。
在這一群裡面,最感覺恨踢不成鋼的是小鎮做題家這個群體。
何謂小鎮做題家呢?就是在豆瓣上有一個著名的小組叫「985廢物引進計劃」,最近小組的成員發明了這個詞,「小鎮做題家」。這個詞特指小鎮走出的名校生。就是那些家境平凡、來自小鎮或者農村、學習認真、擅長應試、高考進入了985/211的學霸。
這些年輕人的成長過程所接觸的環境相對單一,所以來到名校之後,時時刻刻都暴露出眼界不夠開闊、人際關係能力偏弱、社會競爭力不強等等問題,在就業、留學等挑戰面前,只會做題,當然就會遇到很多障礙,他們自嘲自己是「做題家」,就是除了做題很專業,別的都不行。
而其中報考的專業,成為了很多人心中永遠的痛,這個時候,有個農村姑娘考了不錯的分數,報了一個人能的專業,這個時候,他們心裡替她著急啊, 於是也喊得最多。
那小鎮做題家為什麼那麼著急,他們又有怎樣的夢想,怎麼又給打破了?
我就是一個標準的小鎮做題家,來自農村,家裡三個孩子,只有我上了高中,哥哥中專畢業以後出去工作,妹妹初中畢業以後出去工作,家裡的希望落在我的身上。
對於我, 父母唯一的期望是考上大學,家裡窮,爸爸說過:「只要考上大學,即使賣房子,也要供你念大學」
就這樣,從小到大,即使生長在農村,哪些農活做的也多,除非農忙的時候幫助過做一些事。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天天看書學習,把做題,考慮融入了肌肉記憶。
就這樣,高中考上了縣城最好的高中,在高中,大家的任務是學習,所以覺察不出有任何差異,也沒有心思去看,大學考入了一個985學校,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結果,對於父母來說,也是祖墳冒青煙。 就這樣成為了全家的希望,等著畢業以後,大家可以跟著不受苦,享福。
可是進入大學後, 那就發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1) 沒有見識,對於專業不了解
在這高中填志願的時候,就發現對於以後的專業沒有了解,說說我們家的情況,我們村的第一個大學生是80年代的大學生,後來讀到博士直接去了美國, 所以在我們村,我算是第二個大學生。
當年填志願的時候,可以去到網吧查下學校、專業,但是沒有人可以告訴你,沒有人可以去諮詢,上大學是怎麼樣的,哪些專業是怎樣的,哪些專業是坑。
然後就是當時網際網路很火,就準備報考計算機,填了調劑,到了應用數學,這個專業學完以後,就去做軟體了。
這還算好的,有的同學報考了生物,化學,機械,當時也是熱門,可是進去以後發現,這是一個天坑啊,知乎就有專門針對這些的勸退。
2) 做題家只專注到做題,沒有自己的追求
到了大學以後,發現大學做題不再是唯一,你可以搞社團,還可以為考研做準備,還可以考託福出國,總之你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目標。
而做題家原來的目標是考大學,大學以後的目標,就沒有了,沒有自己的追求,這個時候就迷茫了,跟著老師上課, 然後渾渾噩噩的混過了大一的新生期。
沒有老師約束,有了大把的時間,於是有人就開始玩遊戲,沒有嘗過玩的滋味的很容易就上癮了,於是就有了退學的。
沒有追求的人是無聊的,於是就開始各種混,圖書館,計算機網絡中心,網吧,讓自己忙起來,可是什麼都沒有學成。
3) 出來工作以後,發現只會做題
大學過的很快,一轉眼四年就過去了,開始出去找工作,這才發現壓力隨之而來,做題家沒有見過世面的劣勢出來了,天天跑招聘, 面試挺多,成功的很少。
而家裡人沒有給支持,也沒有給建議, 一切靠自己的,這個時候,需要自己摸索,一切都是從頭開始。
出來以後,職場上,硬能力可以靠努力,做不完就加班,不懂就問,把自己的技術可以提高起來。可是一些軟能力,就沒有辦法,需要慢慢摸索,比如溝通能力,怕見領導,不敢跟領導溝通。 沒有見識,有一點錢需要寄回老家,或者自己存著,也不敢投資自己,學個什麼,考個證什麼的。這些都需要慢慢的熬,慢慢的悟。
4) 選錯賽道,發現自己怎麼努力都沒有用
其實最慘的是,本來家裡經濟不好,可是當初報考的專業, 現在工作並不好混,比如報了機械專業,進入了工廠,雖然是工程師,可是發現家鄉的二狗也在,現在是一線工人的師傅了。
小鎮來的不怕吃苦,可是再怎麼吃苦,發現工資還是上不去,賽道選錯了,那就怎麼努力都沒有用啊。
所以, 看到鍾同學報考的考古系,聯想到自己的遭遇,於是著急了,開始在網上說了。
從61年開始到現在, 可以分為三個世代,分別為X世代(1961~1980), Y世代(1981~1995), Z世代(1995以後)
每個世代有不同的成長背景,當然也就有了不同的職業訴求,工作模式。
對於X世代,現在職場上70後,他們經歷了從物質不豐富的年代,參與了改革開放,很多人成為了先富起來的一代,一般為高層。
他們的經歷讓他們對穩定有很強的心理訴求,所以他們謀求的是「鐵飯碗」, 國企, 公務員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他們的工作模式傾向於忠實於某個職業, 沿著企業設置好的職業發展階梯,一步一步的發展,穩定壓倒一切。
對於Y世代,就是現在的80後,90後, 他們是第一代獨生子女,趕上了城市化進程,電子商務的普及,第一代網際網路泡沫。他們成長在網際網路時代,玩一代網遊, 傳奇,魔獸爭霸,魔獸世界。
他們現在都已經結婚生子,職業訴求為工作生活平衡,希望在工作的同時,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陪小孩,父母。
他們喜歡與企業共事, 而不是打工, 希望陪著企業一起成長。特別是跟著網際網路企業如騰訊,阿里,百度等一起成長,然後到這個時候,就可以退休了。
最後的Z世代,他們成長於數位化世代,他們小的時候,網際網路已經成熟,移動網際網路轟轟烈烈發展,電腦,手機, iPad是他們成長過程中重要的過半,他們過的是數位化生活。 他們崇尚個性和多樣化。他們普遍生活不錯,父母還身強力壯,不用他們擔心,他們的消費升級的時代下長大。
1) 信息爆炸,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發展抹平了信息鴻溝
現在信息爆炸,大家都連上了網絡,上網不再是電腦, 而是手機,人手一個。 各種信息鋪面而來, 只要是有心人,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渠道了解大學、了解專業。
現在大學生也多了,在我們村,現在也有一大把大學生,每年的高考的時候,都有人打電話過來諮詢大學,專業的相關信息,我也是盡力解答。只要是想找人,肯定可以找到大學生,可以溝通,交流。
2) 物質豐富以後,對於自己的興趣愛好追求開始大於物質的追求
現在物質豐富了,生存已經不是問題,於是可以開始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了。 鍾同學回應: 從小就喜歡歷史和文物,受樊錦詩先生影響所以報考考古專業,非常感謝考古界老師們的鼓勵。
鍾芳蓉的爸爸告訴記者,當時得知女兒想報考考古專業時,他去問了村裡的大學生,別人說這個專業很冷門,就業狹窄還賺錢少。「農村人最主要是擔心錢的問題,但是她金錢看得比較淡,我也認為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會更開心。」
父母已經可以支持自己的子女,只要自己的子女喜歡就好。
3) 對於考古的刻板印象,導致的誤判
其實對於考古專業,大家還是存在刻板印象的,
8月2日下午,北大回復鍾同學的微博:「歡迎鍾同學報考」,「願你在北大考古,找到畢生所愛!」湖南、四川等10省份的考古所、博物館曬出禮單向她祝賀。
中央電視臺的《探索·發現》欄目對她發出邀請,在本科四年的假期裡,她可以作為節目組的特邀成員,前往全國最重要的考古現場實地體驗。《考古公開課》欄目也同時發出邀請:「本科四年中她可以參與每一場節目錄製,與考古界的大咖面對面交流」。
能夠考上北大,肯定有不凡的能力,對於找工作,肯定也不用大家操心,這不就有很多機會等著她,能夠選擇自己喜歡和熱愛的事情是很幸福的。
1) 成長是需要時間的
小鎮做題家鬱悶是因為太著急了, 當然也是這個社會太急躁了,生怕被社會淘汰, 一畢業就想著賺大錢,這裡有父母的期盼,親戚朋友的看著, 一不小心怕他們笑話。
現在的大學生,不是以前,考上了,包分配,一出來就可以改變全家的生活狀態。 現在不是這樣的,物價一直在升, 而初始工資從3500到5000, 沒有變化。
成長是需要時間,一般來說,2年以後,能力有個大的提高,找準機會跳槽,工資會有一個飛躍。不要著急,要的是穩住,猥瑣發育,別浪。
2) 給自己加任務,多學點專業知識,多學點軟技能
年輕的時候,多學點,不論是專業知識,還是軟技能,不如別人,就自己加把勁,多學點。
這個時候,小鎮做題家的勁頭拿出來,其實是很有用的,把平時工作的一個一個問題,作為一道一道考試題,把這些問題搞定,能力就上了一個臺階。
學到東西別捂著, 與其他人共享,在分享的過程中,可以遇到共同的人,這樣會找到更多的朋友,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呢,這樣學習更快。
3) 向上級或者前輩請教
抱大腿是一個很重要的策略,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碰到願意幫助,願意提攜我們的了,趕緊抱緊大腿,跟著他們幹, 不要怕吃虧,不要怕累,與前輩,特別是厲害的前輩,建立的關係,一輩子都會受益無窮。
作為小鎮做題家,看到別人填報冷門的專業,聯想到自己的境遇,也是就開始著急,其實現在世道變了,物質的豐富,可以讓我們不在只追求錢,可以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夠選擇自己喜歡和熱愛的事情是很幸福的。
作為小鎮做題家,要走出困境,需要自己的努力,除了努力,找到自己的貴人,也是很重要的一條路。
歡迎關注【阿布的分享】,跨界理工男,每天分享職場乾貨,認知成長。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別忘了分享點讚支持阿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