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暢與20世紀中國婦女運動

2021-01-19 金臺資訊

召開,蔡暢在大會開幕式上致詞

蔡暢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是中國婦女運動的傑出領導者和國際進步婦女運動的著名活動家。蔡暢自青年時代就投身中國革命,致力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婦女解放運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她任全國婦聯主席近30年,以其高超的領導藝術有力推動著全國婦女運動的快速發展。在國際進步婦女運動中,極具個人魅力的蔡暢,倡導和平相處,交朋友促友誼,在與世界各國婦女的交流與合作中,為新中國外交打開了一扇獨特的窗口。

引領中國婦女解放潮流

青少年時期的蔡暢,受毛澤東、蔡和森等人影響,積極參加了湖南的五四運動。之後隨母親葛健豪、哥哥蔡和森、嫂子向警予一同赴法勤工儉學,入蒙達尼公學(預備學校)。留法期間,蔡暢等新民學會女會員一面苦學法語以求生存,一面積極參加要求北京政府資助留法生、擴大資助留法生數量的活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1921年2月在裡昂爆發的「二八運動」。在運動中,蔡暢等女學生在「要讀書權」「要生存權」的口號聲中勇敢地走在隊伍前面,與駐法公使陳籙說理鬥爭,爭取自身權益。回到蒙達尼後,深有感觸的蔡暢與胡慕昭、向警予等12位女生,組成了「開放海外大學女子請願團」,發出致國內女界公開信,明確提出:「女子問題為社會主要問題之一,女子運動為社會主要運動之一。」要求國內重視給予女子讀書的權利,呼籲中國開辦的裡昂中法大學擴招女生。7月20日至26日,《大公報》(長沙版)連載了蔡暢、向警予、熊季光等12人籤名的《致女界全體書》;7月30日和31日,北京《晨報》以《留法女生對海外大學之要求》為題連載這封公開信,引起輿論反響。

新民學會重視女性、積極吸收女子入會及留法勤工儉學期間的政治活動,深刻改變了蔡暢。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的蔡暢,初步形成了男女平等、女性參政議政的思想。在法國,蔡暢對於社會改造的一些思想逐步變化,由此前強調以教育入手提高女性素質的改造方法,逐步演變到通過革命改造舊體制,從根本上徹底解決男女平權問題。留法勤工儉學期間,她堅定了馬克思主義信仰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倡導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鋒。

1924年底,蔡暢和李富春在中國共產黨組織安排下啟程赴莫斯科,進入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中國班學習。在蘇聯,蔡暢努力學習和領悟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也對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中國婦女若求徹底的解放,只有團結起來,積極參加革命運動」。在蘇聯,蔡暢時常深入工廠、農村,同女工、農婦聊天,了解她們的工作、生活;到幼兒園參觀訪問,了解兒童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情況,為之後領導中國婦女運動打下了基礎。

蔡暢深知,只有通過培養婦女運動骨幹,才能把宣傳女性解放觀念、鼓勵女性參加大革命落在實處。1925年蔡暢被黨組織調回國內,在廣州參加北伐戰爭的動員工作,先後擔任中共兩廣區委婦委副書記、書記等職,還在國民黨中央婦女部任幹事兼中央婦女運動講習所教務主任。1925年底至1926年初,蔡暢委託陳鐵軍等利用中山大學的教室,為婦女解放協會舉辦了一個不脫產的婦女運動講習班。蔡暢不僅管理講習班,還親自給學員上課。講習班每晚上課,面向有解放意識的廣州女工、女學生和家庭婦女,宣傳革命道理;講述國內外形勢和國民黨左、右派間鬥爭;同時也講述開展婦女工作的方法。學習班每期兩個月,先後辦了兩期,共培訓156人。1926年9月,國民黨中央婦女部在廣州舉辦了一個婦女運動講習所。何香凝任所長,蔡暢任教務主任。講習所的學員都是從各地選送來的婦女運動積極分子。講習所的學習是全日制,半年一期,主要講授關於婦女解放運動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同時也講政治理論、工運、學運、軍事等方面的內容。在蔡暢邀請下,一些中共早期的領導人,如鄧中夏、惲代英、阮嘯仙、蕭楚女、劉爾崧、楊殷等,都為講習所學員講過課。蔡暢親自講授政治常識和社會發展史。學員畢業後都回到原地區領導當地的婦女運動,中國婦女運動的火種由此播撒開來。

1932年初,蔡暢被黨組織調任江西省委婦女部長兼組織部長。1932年至1933年,蔡暢在江西博生縣舉辦了兩期婦女訓練班。訓練班集中訓練各縣的鄉村婦女幹部,每期100人,學習文化、政治、軍事等。經過訓練,全省16個縣27名婦女幹部被選拔到縣一級機關擔任了領導職務,一批婦女幹部當上了鄉主席,僅興國一個縣就有20多名女性鄉主席。到延安後,蔡暢在中共中央組織部婦女工作科工作,更加關心婦女幹部的培訓,經常步行到中央黨校了解女幹部培訓和學習情況。

蔡暢文章《經濟動員中的女戰鬥員》

蔡暢還積極調動婦女參加生產實踐,以支援前線作戰。由於青壯男勞力多數參軍了,農田需要耕種,鄉村需要管理,動員女性參與勞動是十分必要的。蘇維埃時期,蔡暢動員婦女說:「紅軍在前線打仗,就是為了保住我們的紅色政權,讓人民永遠過好日子。如果我們不把生產搞上去,前方沒有給養就不能打仗。」當時,江西農村有一種迷信說法:「婦女犁田耙地,要遭雷公打的」。蔡暢於是親自示範,帶動婦女犁田耙地,打破迷信,各縣組織起婦女耕田隊、勞動互助組、犁田合作社等生產組織。婦女參與農業生產和鄉村管理,不僅保障了基本生活所需,也有力支持了前線作戰,還提高了社會地位。

抗戰時期,根據地婦女工作的重心仍然應該是動員婦女參加生產,支持軍隊作戰。1941年,時任中共中央婦女運動委員會書記的蔡暢,深入延安各地,對婦女工作進行了長達一年多的調查研究,代中央起草了《中共中央關於各抗日根據地目前婦女工作方針的決定》。1943年2月26日,此文件經毛澤東親自審閱後,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下達,簡稱「四三決定」。在充分肯定婦女工作的成績後,「四三決定」特別強調要對婦女工作的實際困難進行調研,要了解女性的特點,要實事求是地安排工。「四三決定」指出:「婦女幹部要消除輕視經濟、生產工作的錯誤觀點,必須了解生產不僅是根據地最重要的政治任務之一,而且婦女工作者要密切與鞏固和農村群眾聯繫,只有從深入農村中去組織婦女生產,解決其生產困難,增加其經濟利益著手」。只有關照到婦女生理特點、把家庭事務與生產計劃相結合,實事求是,才能真正組織婦女、領導婦女工作。「四三決定」成為中國婦運史上的一個標誌性文件。

領導新中國婦女運動

1949年3月,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成立,蔡暢當選首屆主席,此後,蔡暢連任全國婦聯第二、三屆主席和第四屆的名譽主席,長期領導新中國婦女運動。

新中國成立後,首要任務是恢復和發展生產,爭取財經狀況好轉。為響應中央號召,蔡暢提出以生產為中心的婦運方針,把婦女運動與這一時期國家中心任務緊密結合。1950年8月,蔡暢在中華全國總工會召開的全國第一次女工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工會女工部要把「面向生產,組織女工參加生產競賽,保護女工的特殊利益,作為自己的中心任務」。要求各級女工部要配合婦聯和有關部門,設法提高女工生產技能,幫助女工提出合理化建議,開展女工學習文化、學習技術、學習管理企業的教育。9月,蔡暢又主持召開了全國民主婦聯第一屆第三次執委擴大會議,再次重申城市婦女工作以生產為中心的婦運方針,各級婦聯要發動組織女工、員工家屬和其他勞動婦女、家庭婦女參加生產。此後,城市女職工人數不斷增加,在不同崗位上為爭取國民經濟情況好轉作出了貢獻。

全國民主婦聯也十分注重調動婦女參加農業生產。在新解放區,組織婦女參加土地改革運動,保障婦女不但有土地權,還有土地處理權。在完成土改的老解放區,組織婦女參加農業生產,幫助她們掌握多種技術,還組織婦女發展農村副業,開展多種經營。

蔡暢重視在生產活動中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和特殊利益。在1949年全國工會工作會議上,蔡暢指出:「女工得病者一般多於男工,特別是得婦科病的很多,據大連十五個單位統計,九百六十七個有病的女工,其中婦科病佔百分之三十九點五,安東膠廠四月份統計女工得婦女病的佔女工病人百分之三十,佔全廠男女病人百分之二十」。在農村開展的生產運動中,部分幹部簡單地認為「把婦女弄到地裡」,就是發動了生產,不注意照顧其家庭利益,不考慮婦女特殊情況,導致婦女生產情緒不高,連男性農民也反對。蔡暢為此提出,城市婦女如疾病嚴重,除由廠方治療外,儘量發動工人互助儲蓄或在工人之間提倡互助,臨時調換輕便工作。農村的情況由幹部分別了解情況,採取針對措施對症下藥,解決生產積極性不高的問題。

對某些城市婦女因小孩牽累不能參加生產的,可採取由廠方、工人福利金及母親三方面共同負擔託兒經費,設立專人管理等措施,「至少做到孩子有人看,有飯吃,有水喝,注意些衛生,預防疾病」;農村可採取一些由互助組中老人代看孩子,婦女按時回家哺乳和提前回家做飯。這樣解決了勞動婦女的後顧之憂,激發了婦女工作的熱情。蔡暢對各級工會和生產領導者說,「貫徹『男女一齊發動』的方針,克服歧視、輕視婦女的觀點」,「在發展勞動者福利事業時,必須傾聽女職工、職工家屬們的意見,充分關心婦女兒童的生活福利」。

在蔡暢看來,新中國婦女參加勞動,不僅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體現,也讓更多的人意識到家務勞動也是社會勞動的一部分,進而改變傳統家庭觀念,保障婦女實際利益,提高婦女地位,這是一個生產與婦女地位間良性互動的過程,效果十分明顯。據統計,「1957年,全國有70%的農村婦女參加了農業生產;城市女職工達到328.6萬人,與1949年相比,增加了4.5倍。這徹底改變了舊中國將婦女排斥在社會生產勞動之外的狀況,使婦女有了獨立的經濟來源。」

中國共產黨始終提倡男女平等,把婦女解放作為奮鬥目標之一。1950年5月1日,新中國第一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正式頒布實施。《婚姻法》明確規定:「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權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蔡暢指出,《婚姻法》的頒布,「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制度的改革」,「它打碎了幾千年來封建婚姻制度加在婦女身上的枷鎖,推翻了舊社會以男子為中心的『夫權』統治,對於婦女解放,更具有重大意義。」在《婚姻法》的貫徹執行上,蔡暢提出了三點意見:一是加強幹部的思想政策教育,特別是區、村幹部方面。「幹部能否正確掌握婚姻政策,是貫徹實行婚姻法的重要關鍵,所以在幹部中間必須有計劃,有組織地學習研究婚姻法,肅清其本身對待婚姻問題的錯誤思想。」二是深入群眾宣傳《婚姻法》。根據各地不同情況,利用多種多樣的方式(如座談會,各種代表會,夜校,冬學,民教館以及各種民間文藝的形式),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宣傳。三是各有關團體要盡力協助政府貫徹《婚姻法》。由於婚姻問題與青年婦女權益關係密切,婦女團體要協助各地民政、司法機關,特別是區、村幹部,要正確地處理《婚姻法》實施中發生的案件。蔡暢還批判了男尊女卑思想,提出建設新的婚姻家庭觀,認為「在社會主義的新家庭中,從事家務勞動是有社會意義的」。

蔡暢一貫身體力行引導婦女參政議政,尤其注重對婦女幹部的培養和使用。1949年全國民主婦聯成立後,蔡暢倡導並創辦了新中國婦女職業學校(後幾經更名,現為中華女子學院),為全國各地培養了大批婦女幹部。蔡暢呼籲各部門、各條戰線都要重視和培養婦女幹部。1950年,蔡暢在全國第一次女工工作會議上強調:「繼續鞏固工會基層組織,注意發展婦女會員,培養婦女勞模和女工幹部。」1951年4月,蔡暢在第一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的發言中指出,為了便於我黨擴大和加強與勞動婦女的聯繫,應「發展一定數量具備黨員條件的女工入黨」,「也希望能發展一些具備黨員條件的勞動農婦入黨,以促進婦女工作的開展」。「女幹部的提高主要靠她們自己的努力,……但是另一方面,也必須黨委有意識地培養、提拔和適當的幫助,才能有效。」在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上,蔡暢以《積極培養和提拔更多更好的女幹部》為題作了大會發言,她認為婦女幹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骨幹作用,應更大膽地培養和使用女幹部,以適應國家建設的發展速度。

1953年,政務院決定在全國進行人口登記,開展基層普選工作。中央人民政府頒布的《選舉法》規定:「婦女有與男子同等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蔡暢敏銳地意識到,應把基層普選活動看作是教育、引導廣大婦女維護自身權利和提高參政意識、議政能力的好時機。在她的推動下,民主婦聯積極配合各級選舉委員會,採取多種形式,向婦女群眾宣傳普選的意義,培訓骨幹,進行普選試點,幫助解決婦女參加普選活動的實際困難。在選舉階段,不少婦女非常珍視民主權利,稱「選民證」為「當家證」,積極參加投票選舉。1954年全國普選工作結束時,參加投票的女選民佔全國女選民總數的84%;全國選出的560多萬名基層人大代表中,婦女代表有98萬餘人,佔代表總數17.3%,出席第一屆全國人大的女性代表包括蔡暢共有147人,佔全體代表總數11.9%。婦女和男子一樣在全國普選中平等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

蔡暢在中共八大上發言

在農村土改運動中,蔡暢也提出要吸收婦女參加農民協會或相關會議,選拔婦女積極分子參加領導工作;要求在農民協會中設婦女委員或委員會,召開婦女代表會議或婦女群眾大會,討論婦女參加土改問題,確實保障婦女土地權;呼籲解除婦女所受的封建束縛,保障婦女在土改中的應得權益。

走向國際婦女運動舞臺

1920年至1925年的赴法旅俄經歷打開了蔡暢的國際視野,參加國外革命活動、到工廠做工的經歷及社會調研,加之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尤其是對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的掌握,為她帶領中國婦女走向國際婦女運動舞臺奠定了基礎。

1945年12月1日,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成立後,中國解放區婦女聯合會(籌備委員會)便加入成為成員之一,蔡暢被選為執委和理事。作為中國婦女運動的領袖,她密切聯繫國際民主婦聯,代表解放區婦女積極參加相關活動。1947年2月21日至27日,蔡暢衝破國民黨政權重重阻力,參加了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國際民主婦聯第一次理事會議,這是蔡暢第一次代表解放區婦女,也是代表中國首次參加國際民主婦聯的會議。在會上,蔡暢代表中國解放區婦女向世界各國婦女代表作了《為爭取獨立、民主、和平而奮鬥的中國婦女》的報告,首次向世界介紹了中國婦女運動的現狀,並表示中國「廣大婦女積極工作、艱苦奮鬥為的是一個目標——保衛民族獨立,實現民主和平」。回國後,蔡暢發表了《關於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第一次理事會的書面報告》,向解放區婦女傳達了世界各國婦女界對中國婦女的支持與鼓勵,增進了解放區婦女對國際進步婦女運動的了解,為中國婦女界參與國際交往並發揮作用奠定了基礎。1948年11月,蔡暢率團參加了國際民主婦聯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召開的第二次世界婦女代表大會,在會上作了題為《關於亞非各國婦女民主運動發展》的報告。在本次大會上,蔡暢當選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副主席,走上更加廣闊的國際舞臺。大會提議由新中國舉辦第一屆亞洲婦女代表會議,這對於打破歐美封鎖、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意義重大。

開幕式上致詞

1949年12月10日,首屆亞洲婦女代表會議在北京召開,來自蘇聯、中國、朝鮮、越南、印度、緬甸、馬來西亞等23個國家的197名正式代表和英國、美國、法國、捷克斯洛伐克、荷蘭等9個國家的來賓出席了會議。蔡暢主持會議並致開幕詞,她指出,本次大會的目的是全世界婦女團結起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爭取世界持久和平與人民民主,爭取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壓迫民族的徹底解放」,呼籲各國婦女代表團交流經驗,互相學習。蔡暢向與會代表們介紹了中國婦女解放運動與中國革命的歷程,分享了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經驗,高屋建瓴地提出:「婦女解放運動是民族解放運動的一部分,必須使婦女解放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密切結合起來,才能使民族解放事業勝利開展,同時,婦女解放運動也才能勝利開展。」她希望中國婦女的解放運動可以為亞洲婦女的團結和解放運動樹立一塊堅實的裡程碑。蔡暢還在會上作了關於「亞洲婦女代表會議情況及中國婦女如何實現其決議」的報告。亞洲婦女代表大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承辦的第一次大型國際會議,通過這次會議,中國了解了世界各國婦女運動的發展狀況,世界各國也看到了新中國婦女的嶄新面貌,增加了各國婦女間的交流和了解。

1955年是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成立10周年。11月,蔡暢以國際民主婦聯副主席和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主席的名義,在國際民主婦聯機關刊物《世界婦女》雜誌上,發表了《更廣泛地團結起來,為持久和平與婦女兒童的幸福而鬥爭》;12月又應《世界婦女》雜誌邀請,撰寫了題為《光輝的十年》的文章,高度讚揚國際民主婦聯10年間為世界婦女解放運動和世界和平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表示中國婦女願意「更進一步和各國婦女們、母親們親密地團結在一起,為保衛世界持久和平、為保衛婦女權利、為保衛孩子的崇高事業而共同奮鬥!」

1956年4月,應國際民主婦聯的要求,國際民主婦聯理事會會議在北京舉行,48個國家的49名理事、111位代表和58名工作人員參加了會議。蔡暢以國際民主婦聯副主席和全國婦聯主席的雙重身份出席會議並致歡迎詞,她講道,「雖然我們來自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雖然我們有不同宗教信仰和政治見解」,但通過「這次我們歡樂的聚會,將使我們彼此更了解、更親密,將使我們友好往來的道路越走越寬」。會議期間,與會代表到中國各地進行了參觀訪問,深刻體會到了中國婦女解放取得的成績以及新中國的建設成就。

理事會在北京召開,蔡暢在會上致歡迎詞

從1945年底中國解放區婦女聯合會成為國際民主婦聯成員後,蔡暢就以國際主義精神,支持國際民主婦聯的工作,推動民主婦女運動的發展。幾十年間,蔡暢以她辛勤不懈的努力、高度的原則性和策略性,與各國婦女朋友建立友好關係,成為中國婦女運動的旗幟和驕傲。中外婦女間的交流,打開了中國婦女的國際視野,使中國婦女運動走上國際舞臺,融入世界婦女運動,也為打破新中國成立初期歐美勢力對中國的孤立和封鎖,為打開新中國外交僵局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民主革命時期,蔡暢始終是引導婦女解放的先鋒。新中國成立後,蔡暢發動婦女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維護婦女權益,呼籲婦女參政議政。與此同時,蔡暢還致力擴大中國婦女運動的世界影響,為國際進步婦女運動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作者:姬麗萍,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羅豔,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原載《百年潮》2020年第5期)

相關焦點

  • 《讓女人自己說話――20世紀中國婦女口述史》叢書
    轉自搜狐  轉自搜狐  《讓女人自己說話:親歷戰爭》轉自搜狐  定價:34.60元轉自搜狐  2003年1月出版轉自搜狐  20世紀上半葉,中國女性的生活與戰爭緊密聯繫在一起。民族敘事以20世紀中國少數民族婦女的生活經歷為線索,以少數民族女性的意識與民族意識為前提,以本民族自述與他民族的互訪相結合,增加多元視角,更全面更客觀地反映20世紀少數民族女性的成長經歷。
  • 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⑫ | 中國婦女運動史 (三)——新生與自強
    在風起雲湧的國際婦女運動歷史畫卷中,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當屬輝煌的篇章。從20世紀初葉禁纏足、興女學、辦女報、結女社,到投身辛亥革命與五四運動,與男性一起爭取社交公開、婚姻自由、教育平等;到在黨的領導下,廣大婦女積極投身國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中國婦女運動的華彩篇章,蘇維埃政權頒布了保護婦女利益的法律政策,男女平等也被寫入《共同綱領》。
  • 中國和伊朗20世紀都經歷了改變婦女地位的革命,但結果卻相差甚遠
    在20世紀,中國和伊朗都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革,這極大地改變了他們的社會結構。在每一種情況下,婦女在社會中所起的作用也因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而發生巨大變化,但對中國和伊朗婦女來說,結果卻截然不同。革命前的中國女性在中國晚清時期,婦女被視為家庭的第一財產,其次是丈夫的家庭。
  • 20世紀20年代為自己名下的旅行權而戰的婦女
    如果平等是一個旅程,那麼護照幫助美國婦女跨越一個多世紀的社會最根深蒂固的文化邊界應該不足為奇。美國護照早於獨立宣言,但文件是臨時發布的,直到19世紀後期,當時這個過程開始標準化。那時,一位單身女性以自己的名義獲得了護照,但是一位已婚婦女只被列為她丈夫文件中的匿名內容:「先生。John Doe和妻子。
  • 19世紀末20世紀初,越南少數民族婦女的珍貴老照片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攝影師Pierre Marie Alexis Dieulefils拍攝了越南北部地區各少數民族婦女的生活照片,其中包括諒山省的土族,高平省的儂族、赫蒙族、瑤族,老街省的瑤族,宣光省的高欄族以及邊境地帶的倮倮族。這些老照片見證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也算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了。
  • 448百科 下冊 第9章 20世紀60年代的社會運動
    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美國黑人反對種族歧視和種族壓迫,爭取政治經濟和社會平等權利,1954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定教育委員會種族隔離的學校違法,1955年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黑人公民以全面罷乘來反對公車上的黑白隔離措施,1963年華盛頓的林肯紀念館廣場聚集二十五萬名群眾反種族隔離,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博士發表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為民權運動的高峰,其他參與的著名人物還有麥爾坎
  • 第二篇 婦女運動(二)
    他指出婦女問題集中到一點,就是經濟不獨立;因為經濟不獨立,造成了婦女人格不獨立。婦女要獨立,只有社會主義制度下才能實現,因為社會主義社會中,男女都要工作,婦女不附屬於父或夫,婦女們必須加緊自身的解放運動,才有力量參加政治革命。他認為婦女解放運動,也就是充實政治革命的內容之一種。並號召說:被輕視的中國婦女們!
  • 第二篇 婦女運動(二) - 上海女性
    他指出婦女問題集中到一點,就是經濟不獨立;因為經濟不獨立,造成了婦女人格不獨立。婦女要獨立,只有社會主義制度下才能實現,因為社會主義社會中,男女都要工作,婦女不附屬於父或夫,婦女們必須加緊自身的解放運動,才有力量參加政治革命。他認為婦女解放運動,也就是充實政治革命的內容之一種。並號召說:被輕視的中國婦女們!
  • 薦書| 汪暉《世紀的誕生》(「20世紀的中國」第一部)
    全書共三部,主題分別為:第一部「世紀的誕生:中國革命與政治的邏輯」;第二部「世紀的多重時間:帝國、革命與跨體系的運動」;第三部「世紀的綿延:重新政治化與齊物平等的哲學」,展現了他長期以來對「短20世紀」的中國從時間到空間、從歷史到社會、從政治到信仰之巨變的宏大研究。本書為第一部。
  • 歐洲中世紀的伯格音運動:一場以婦女為主題的宗教改革運動
    引言在十六世紀的歐洲社會中,宗教改革的出現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在宗教改革運動中,「伯格音運動」就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伯格音運動興起於13世紀,一般來說,人們認為1215年是伯格音運動的初始年,但實際上,伯格音運動真正的時間應該更早。
  • 中國紅色家族:一家中出了四個中央委員(組圖)
    來源:人民網    葛健豪    1920年,葛健豪(中)、蔡暢、(左一)、向警予(左七)等勤工儉學生在蒙塔爾紀女校合影    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出現了一位了不起的革命母親,出現了一個了不起的革命家庭,這個家庭出現了蔡和森、向警予、蔡暢、李富春四位了不起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 講座資訊|汪暉&章永樂:世紀的誕生:20世紀中國的歷史位置|王大慶:從古希臘奧運會到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復興 等講座
    時間】2020年12月23日(周三)19:00-20:40【主講】王大慶(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主辦】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藝術中心【地點】中國科學院大學玉泉路校區階一6教室【主題】身系囹圄之神——傳統司法體系裡的獄神信仰【時間】2020年12月23日(周三)19:00-21:00
  • 盤點20世紀20年代,美國男女理想的美麗標準變化
    「埃及」時尚風靡一時,婦女們開始穿著用珠子和刺繡的皮革、絲綢、緞子和天鵝絨製成的「滑梯鞋」。克拉拉·鮑使丘比特的弓形唇,流行起來在20世紀20年代之前,化妝通常與性工作者和下層社會的女性聯繫在一起。但是電影進入流行文化後,化妝就成為了現代女性可以接受和嚮往的選擇。百貨商店和藥房開始出售護膚霜、口紅和睫毛膏,這樣每天的女性就可以擁有迷人的銀幕形象。
  • 汪暉:世紀的誕生——20世紀中國的歷史位置
    因此,伴隨帝國主義時代的降臨,20世紀勢必是以亞非地區的民族革命為主要形態的、區別於歐洲革命模式的革命世紀。 在《二十世紀之支那初言》中,筆名衛種的作者(也是編者)聲言刊物的宗旨就是要闡明中國在帝國主義時代所處的獨特位置,進而探討適合於中國處境的「主義」。他說: 世界有名之主義,為今日列強所趨勢者,則政治家之帝國主義其最著也,與吾人之主義同耶?否耶?
  • 回溯與反思:20世紀50、60年代的 「新國畫運動」研究展
    研討會現場9月8日,「再造山河———20世紀50、60年代『新國畫運動』」研究展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四層展廳與公眾見面。第一板塊「中國畫轉型的討論」以文獻的形式向觀眾橫向呈現了各家觀點——以西方之長改造的融合主義、堅守文化特性的傳統主義和反映生活的現實主義,呈現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不同地域的前輩藝術家們對中國畫變革所持的基本觀點,勾勒了「新國畫運動」的基本面貌。本次展覽的另外一個亮點是對五六十年代中國畫變革過程中「寫生」狀態的提煉和歸納。
  • 三八婦女節101周年演講稿範文
    「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是全世界婦女共同的節日。20世紀初葉,爭取勞動婦女權益和婦女解放的鬥爭在世界各地風起雲湧。在國際婦女運動著名領袖克拉拉・蔡特金的倡導下,「三八」婦女節應運而生。經歷了一個世紀不屈不撓的艱苦奮鬥,性別平等觀念逐步納入各個國家的決策主流,促進婦女事業發展的各種機制不斷健全,各國婦女的生存發展條件不斷改善,在政治、經濟、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明顯提高,各類婦女組織日趨活躍,全球婦女運動蓬勃發展。  百年前,中國婦女運動在國際婦女運動的大潮中興起。
  • 20世紀初,中國洋務運動——通過辦學堂來引進歐美科技,史無前例
    中國封建社會到了清朝,已是尾聲。中國封建社會的教育,到了清朝,已經面臨絕境。雖然也有洋務運動和維新運動試圖改革教育,終究是「強每之末」,已成不了氣候了。就教育機構來看,清朝與明朝沒有大的變化。清朝的學校分中央學校、地方學校和私學3大類。
  • 20世紀中國史學史如何書寫?
    他致力於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中國現代學術文化史研究,尤長於中國現當代史學思想及史學思潮研究,曾就20世紀史學發表了一系列富有深度的論述,提出一系列破冰性的觀點,出版了《歷史主義思潮的歷史命運》《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史學主潮》《20世紀中國史學評論》《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新史學與新漢學》《翦伯贊學術思想評傳》《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等多部專業學術著作,都在知識界贏得廣泛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