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體內部有相當完善的系統工作,這包括了消化、解毒、代謝、免疫系統等。消化系統所負責的工作就是將每日攝入的食物分解、吸收,但是這些食物並不能完全被機體利用,剩餘的食物殘渣,會不斷在大腸內堆積,水分被再次吸收之後,就變成了大便!
成年人每日大便次數在1-2次左右,不過畢竟每個人的消化功能、飲食等都不相同,從科學角度來看,只要一周內大便次數在3次以上,腸道就處於正常工作的狀態。很多人都錯誤的認為,大便就是身體代謝的廢物,對機體沒有任何益處。
但殊不知,在醫療界大便素有「健康晴雨表」之稱,通過觀察大便的形狀、顏色等,就能初步判斷身體是否健康!正常情況下,大便顏色應該以黃褐色為主,如果近期大便突然有以下幾種異常顏色,當心就是疾病來報導的信號:
1、大便呈紅色、有血液混合
大便突然出現紅色,首先要排除飲食原因影響,比如一次性攝入了過多紅心火龍果、甜菜根等食物,食物中的天然色素就會與殘渣混合,從而改變大便顏色。但是,如果大便的紅色是由「血」染紅的,這就可能與腸道、肛周疾病有關;
比如在出現痔瘡、肛裂、肛周膿腫等疾病之後,患者在大便過程中就可能出血,這種出血往往是發生在大便過程中或大便過後,以少量鮮血、噴射狀鮮血為主。部分患者僅僅是在大便後,出現了滴狀鮮血,又或者是擦拭紙上出現了鮮血,而且在便血時往往還會有疼痛感;
另外,在出現腸道息肉、腸癌之後,患者同樣也會有便血症狀。但是,這種便血往往是無痛性便血,且血液多與大便混合在一起,呈現出暗紅、鮮紅顏色。發展到晚期後的腸癌,患者可直接排出粘液、膿液樣血便,並且大便還會散發出異常的腥臭味。
2、大便土陶色
大便之所以能夠呈現出黃褐色,除了和食物有關外,真正的原因就是「膽紅素」。膽紅素在代謝的過程中會生成糞膽素,從而讓大便出現黃色狀態。而代謝膽紅素的器官恰恰就是肝臟,膽紅素會在肝臟內合成膽汁,並參與到食物消化中;
當出現肝臟、膽囊、胰腺疾病之後,就可能會造成肝內外膽管梗阻,這包括了結石、肝硬化、肝癌、胰腺癌等。由於膽汁無法正常排出,糞便中糞膽原含量也會迅速減少,從而導致大便出現白土陶色狀態,同時患者還會有鞏膜發黃、皮膚發黃等黃疸症狀表現。
3、大便柏油色
近期大便突然呈現出異常的柏油色,且表面油光發亮、伴隨腥臭味,這就是消化道出血的表現!之所以不能直接排出血便或獻血,是因為出血部位距離肛周較遠,血液在腸道內完成了氧化和分解,血紅蛋白與硫化物結合在一起,最終造成了柏油樣大便。比如胃潰瘍出血、胃癌出血、肝癌門靜脈高壓出血、結腸癌出血等,都可能出現類似症狀。
總的來說,偶爾一次的大便顏色改變,可能與食物中所含的色素有關。但是,如果近期大便顏色都出現了異常,又或者是有肉眼可見的便血,就可能是疾病到來的信號,應第一時間就醫進行全面檢查,直到確診病因,並進行科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