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床前無孝子:47歲阿姨把7旬母親送進養老院,直言沒辦法

2020-12-20 小魚奶爸日記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前兩天逛論壇,看到一則47歲阿姨將7旬母親送進養老院的帖子,引發了熱烈討論,很多人提出疑問:「送老人去養老院,是不孝嗎?」

從描述中可得知事情的前後緣由,這位阿姨姓王,有一兒一女,大女兒在外省上大學,只有寒暑假才回家,小兒子在本市讀高中。

王阿姨和丈夫都是私企裡的普通員工,生活雖說不上多富裕,但照管兩個孩子的學習也還稍有餘富。

直到半年前,王阿姨年過七旬的老母親再次住院,徹底改變了他們家的生活。

王阿姨本有個哥哥,可幾年前得了癌症去世了,嫂子帶著孩子條件不太好,因此照顧老人的責任主要擔在了她身上。

老母親這次病得嚴重,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24小時照顧。由於王阿姨丈夫所在的公司經常加班,王阿姨幾乎是一人忙裡忙外。

上班、買菜、做飯、做家務、餵母親三餐、不定時為母親洗漱、督促小兒子的作業,甚至午休的2個小時都要跑回家,導致自己常常吃不上午飯。

最讓人頭疼的是,老母親已經大小便失禁,只要清理不及時,老人就得難受挺著,而且氣味瀰漫全屋都沒法待人。

40多歲的中年人不敢肆意請假,一旦被辭退是很難再就業的,而且家裡的經濟來源和孩子們的學費就會捉襟見肘。

在工作和家庭的雙重高壓下,王阿姨半年時間頭髮全熬白了,長期休息不足,上班時也精神恍惚,還遭到了領導的嚴厲警告。

終於有一天王阿姨忍受不住了,跪地痛哭,跟母親商量送她去養老院,直言她也是沒辦法了。老母親見憔悴不堪的女兒,心疼不已,只得點頭應允。

雖然照顧無法自理老人的養老院價格高昂,但現在王阿姨總算是清閒了一點,平時有時間了就會去看母親,常常一待就是一上午或者一下午,看起來算是個不錯的選擇。

01現實中,還有無數掙扎在道德和生存鋼絲上的失能患者家庭

有句古話叫「久病床前無孝子」,沒經歷過的人可能確實無法理解,但確實反映了一定的現實問題。

上世紀80年代開始開始實施計劃生育,時至今日,獨生子女一代已經成為「421」家庭的中堅力量,同時肩負工作賺錢、拓展社交、贍養老人、撫育幼子的重則。

跟王阿姨一樣,家裡有失能患者的中年人並不少,他們都一樣在生活與道德的兩端不斷掙扎。

你不知道失能患者家庭有多難,就沒權利隨意指責。

親自照顧失能老人,時間、精力真真不夠用。照顧他們跟帶孩子不同,孩子終會長大,有放鬆的那一天,而老人的身體只會一天比一天差,那種絕望無法用語言形容。

一天24小時,除去上班的8小時,路程2小時,午休1小時,買菜、做飯、做家務算一起4小時,輔導孩子做作業2小時,照顧老人4小時,留給家庭支柱的睡眠時間僅為3小時(中間接送孩子、臨時加班、堵車、開家長會等各種意外時間損耗尚未算在內)。

這樣的作息時間,試問哪個人能一直堅持幾年,甚至幾十年?

最可怕的是,長期得不到良好的休息,會使人精神恍惚、記憶力減退,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嚴重影響正常工作就業。

其次是,長時間經歷這樣的作息,會使人喪失社交能力,產生嚴重的社交焦慮。

最後是內分泌紊亂、脾氣暴躁,家庭矛盾激化。

往往他們還會焦慮輿論的指責,如果把老人送去養老院,會不會被嘲笑「不孝」,在兩難的境地裡飽受煎熬。

上有老下有小中間有工作,中年人的生活比你想像中更難。

02理性定義孝順,讓每位老人安享晚年更有意義

送養老院就是不孝順嗎?我認為不是。

衡量孝順與否的標準,不該是老人在哪住,而是老人的晚年是否幸福。也許送養老院不是最好的選擇,也絕不是最壞的。

要知道每個家庭,經濟條件、人口數量、可自由支配時間都是不同的,「假孝順&真幸福」哪個更重要?

如果不能給予老人很好的照顧,僅僅為了不被無聊人醜化,而讓自己和家人都過得不好,那完全沒意義。有能力照顧老人卻不照顧,才是不孝。

父母進入晚年,身體機能下降不可逆,我們該做的,是如何回報給父母一個幸福的晚年,而不是被世俗的偏見輿論剝奪父母擁有幸福的權利。

當然,有條件的還是建議親自照料父母,他們肯定更喜歡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也能得到更細緻入微的照料。

但若條件不允許,也請你為父母選一個可以最大限度感受到幸福的生活方式。

相關焦點

  • 久病床前有孝子
    是元代詩人王冕《墨萱圖》中的詩句,意思是慈祥的母親倚著門口盼望著孩子回家,遠行的遊子是那樣的辛苦。這首詩不禁讓我們想起扎蘭屯市的這樣一對母子。曹富和他的癱瘓母親。提起曹富,他的同事鄰居都會給他貼上一個大大的標籤,那就是「孝子」。
  • 穿越兩個世紀,久病床前有孝子,江西鄉村老師照料癱瘓母親32年
    也許有些人還記得前段時間的一件事情,陝西有一個58歲的男子,偷偷將自己79歲的癱瘓老母親背到山上的廢棄墓坑中試圖活埋,幸好這位老母親命大,被及時救了出來。這不禁引起很多人思考,是否真的是「久病床前無孝子」呢?
  • 久病床前,那些殺死家屬的日本人
    遙遙無期的養老院減輕家庭看護的悲劇,看護養老院似乎不失為一個好方法。然而現實卻沒那麼簡單。75歲的B君殺死了患有老年痴呆的妻子。案發前四個月,B君向當地政府提出了申請,並將妻子送進看護養老院。然而,根據判定,B君的妻子雖然神智不清,卻能獨立吃飯和走路,屬於級別較輕的看護二級,無法通過申請。此外,B君還被告知,前面還有600多人正在排隊等待入住。
  • 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是什麼意思?其實下半句更揭露人心!
    其中反映社會現實的俗語數不勝數,像今天要提到的這句「久病床前無孝子」就是一句揭露人性的深刻俗語。為什麼久病就會無孝子呢?首先,是「久病」,就是指那種需要長時間細心照顧的病,而且沒辦法根治。所以,久病的父母面前,孩子大多是不孝的。當然,其實現實生活中的孝子還是很多的,而且孝道本就是人人都有的,這句俗語只是在諷刺一部分人。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還有下一句,「久貧家中無賢妻」,這一句更是蘊含著深刻的人性。
  • 老話說家寒出孝子,又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各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這些老話中,有一句說家寒出孝子,還有一句說久病床前無孝子。有些人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黑嫂一直生活在農村,對於農村老話和俗話是有興趣的,對於農村的人情世故也算是了解一些,今天就說一下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
  • 久病床前無孝子,男子活埋癱瘓母親?
    照顧一個癱瘓的老人,確實很麻煩,但畢竟是自己的親生母親,就算不想很好的照顧,也不該泯滅人性地活埋呀?或許作為母親,可以原諒兒子的行為,但是法律是絕對不允許如此喪盡人倫的事出現。這不得不讓人想起一個故事:一男子家貧,無力照顧母親,只得把母親背到上山,讓母親自生自滅。然而母親在他背上一路撒豆子,後來他問母親這是做什麼。
  • 久病床前有賢夫
    然而筆者卻在12月26日,在英山縣石頭咀鎮姚壪村7組目睹了一對苦難中恩愛有加的夫妻,著實讓人感動。12月26日,文友程伯堂駕車從石鎮下城關來接我們,在車上他用語言描述這家人近年的變故,我被他所描述的男主人翁所感動,見過和聽過身邊不少有情有義的女子對苦難中男人不離不棄的故事,而程伯堂口中所稱讚的男子我是頭一回聽過,不覺心生敬佩之情,渴望著早點見到。
  • 久病床前無孝子,更何況是兒媳婦呢?
    婆婆80多歲,腿疼動彈不得,基本上都是躺在床上的,吃喝拉撒睡都得阿菊照顧。剛開始,阿菊對婆婆挺好的,一日三餐,變換花樣,按時送上,婆婆也挺開心。前幾天,阿菊的老公阿東回家,看到自己的媽一副皮包骨頭的樣子,心裡很是難受。阿東問阿菊是怎麼回事?阿菊吞吞吐吐,告訴他,母親挑三揀四,她侍候不了。阿菊老公一下就明白是怎麼回事,操起家裡的笤帚,就打起媳婦來。
  • 陝西「被活埋母親」去世!床前久病無孝子,刺痛多少人內心痛點
    床前久病無孝子,刺痛多少人內心痛點11月2日上午,陝西靖邊「埋母案」一審宣判,被告人馬某寬犯故意殺人罪,獲刑十二年。2日晚間,馬某寬鄰居透露,馬某寬母親回來後身體越來越不好,已於9月底去世。據悉:該母親在馬某12歲時,帶著弟弟遠嫁甘肅,而馬某是由叔叔寄養長大。母親在第二任丈夫去世後,因小兒子無力贍養,只能靠大兒子馬某。
  • 老人抗拒保姆和護工,60歲女兒無奈陪母親一起住養老院,太心酸
    鄰居陳阿姨,今年60歲了,已經退休。前段時間,陳阿姨原先一向身體硬朗的90歲老母親不小心摔倒住院了。因為陳阿姨的哥哥已經去世,嫂子身體不好,照顧老母親的重擔自然落在她身上。但是,她每天要到兒子家帶孫子,就想著乾脆給母親請個保姆或護工,她抽空多去看看。可是老人抗拒保姆和護工,非讓女兒管。
  • 城市與社會︱養老院「阿姨」的無奈與妥協
    89歲的高好婆腸癌晚期,常常難以控制自己的大便,沾到褲子和便桶上。一個周末的上午,高好婆正坐在自己的桌子前吃點心,她的兒子、孫女帶著三歲的重孫子一起前來探望。小朋友好奇地四處走動,時而翻翻老人桌上的東西。這時老人的孫女,這位年輕的母親,再三叮囑自己的兒子:「老太太含過的東西囡囡不要含」。坐了沒多久,這位母親在臨走的時候又叮囑:「囡囡洗手」。
  • 高考前夕,他將52歲父親送養老院,提醒天下父母:不要透支自己
    馬上大學又要開學了,很多大學生都在期待開學和小夥伴團聚,可是這位男孩在臨開學前買了象棋和一些玩具給住在養老院的父親,只是為了怕父親一個人孤寂無聊。大學生的父親就住養老院了,難道這位父親是老年得子才不得已年事已高才進的養老院嗎?答案並不是,這位父親並不是因為年邁住進養老院,而是因為癱瘓。
  • 72歲女兒"足不出戶"15年 "70歲照顧90歲"困局怎麼解?-華芸,養老院...
    72歲的華芸已經十幾年沒怎麼出過門了,因為家裡有個98歲、患老年痴呆症的老娘。  許昌路698弄是楊浦區一條老式石庫門弄堂,華芸和母親華鳳英就住在其中一幢房子的三層閣裡。幾天前,記者走進華芸家,看到房間裡都是幾十年前的老家具,角落裡還擺著一隻馬桶。
  • 「兒子,你憑啥送我去養老院」母親怨兒子不孝,聽其一番話無語了
    而做兒女的通常也不會主動把父母送進養老院,而是願意留在身邊盡心盡力的去照顧,畢竟那份親情難捨。可任何的事情都會有例外,為什麼有的兒女明明有在家贍養父母的條件,卻依然會把他們送進養老院呢?我們不是當事人,其中的緣故,沒有經歷過的人恐怕難以明了。
  • 7旬兒子訓9旬老母親:你啥時候死,「新型養老壓力」開始蔓延
    父母撫養孩子長大,供孩子上大學,為的就是讓孩子找一個好工作,自己在晚年可以安心的養老,可是隨著「新型養老壓力」的蔓延,老人退休後不能安享晚年,還有長壽的母親要照顧,耗費自己很多的精力,成了很多老人們的心結。
  • 91歲老人被4個子女送進養老院,哭訴只想回家!一張...
    上海的孫奶奶今年91歲,見到記者,立馬提出了想幫她回家的請求。 孫奶奶還拿出兩個小瓶子,裡面都是她平時攢下來的安眠藥。她說,她甚至苦悶得想要尋短見… 在一張小紙片上,老人寫下了她的苦惱。
  • 6旬婆婆含淚控訴,兒媳執意要送進養老院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王阿姨,快65歲了,原本是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卻被兒媳「送」進養老院,每次提及此事,老人總是不住的抹眼淚。其原因就是因為媳婦在坐月子的時候,跟婆婆結下了「月子仇」。但不曾想計劃趕不上變化,王阿姨的女兒也懷孕了,王阿姨左右為難,最後還是選擇了去照顧自己的女兒,理由竟是和兒媳的生活方式不一致。時間在一天天的過去,王阿姨丈夫去世沒多久,兒子和兒媳就商量著把老人從農村接到城市裡一起住。本來是挺好的家庭,不料一天兒媳下班,王阿姨在和鄰居閒聊,吹噓自己當年照顧的兒媳多麼的周到,所以現在才這麼的孝順。
  • 「久病床前無孝子」讓人心酸,下半句更經典,古人說透人性太現實
    久病床前無孝子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意思是:如果你長時間的臥病在床,那么子女就會變的不孝順,也就沒有孝子一說了。但我們還有一句俗語說的是:百善孝為先。從古至今,我們都只一個注重孝道的大國,臥冰求鯉,鹿乳奉親這些感天動地的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這也成了我們為人子的一個標準,然而就算如此,當一個人常年生病,臥床不起時,所謂孝子也會變得蒼白無力。這又怎麼理解呢?對於子女和父母來說,你讓我長大,我養你變老,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很難,一天、一個月、一年很容易,但如果是一輩子呢?
  • 47歲王阿姨宮頸離世,醫生直言:這種食物糟蹋子宮,快扔掉!
    45歲到55歲之間中年女性人群是宮頸癌發病率的高發年齡段,這個年齡段的女性已經開始進入更年期,體內的雌激素分泌嚴重下滑,致使內分泌循環混亂,宮頸黏膜部位的免疫力減弱,身體抵抗力也逐漸下滑,導致病原體失去防禦能力,就會引發宮頸病變和感染。
  • 久病床前無孝子還有後半句你知道是什麼嗎?兄弟,你是作家嗎!
    估計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話:久病床前無孝子。意思就是生病時間久了,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事,可能就不能花很多時間照顧你了,但其實我一直以為還有後半句。直到看到了這個兄弟,我才發現不是有後半句,是有後半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