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前兩天逛論壇,看到一則47歲阿姨將7旬母親送進養老院的帖子,引發了熱烈討論,很多人提出疑問:「送老人去養老院,是不孝嗎?」
從描述中可得知事情的前後緣由,這位阿姨姓王,有一兒一女,大女兒在外省上大學,只有寒暑假才回家,小兒子在本市讀高中。
王阿姨和丈夫都是私企裡的普通員工,生活雖說不上多富裕,但照管兩個孩子的學習也還稍有餘富。
直到半年前,王阿姨年過七旬的老母親再次住院,徹底改變了他們家的生活。
王阿姨本有個哥哥,可幾年前得了癌症去世了,嫂子帶著孩子條件不太好,因此照顧老人的責任主要擔在了她身上。
老母親這次病得嚴重,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24小時照顧。由於王阿姨丈夫所在的公司經常加班,王阿姨幾乎是一人忙裡忙外。
上班、買菜、做飯、做家務、餵母親三餐、不定時為母親洗漱、督促小兒子的作業,甚至午休的2個小時都要跑回家,導致自己常常吃不上午飯。
最讓人頭疼的是,老母親已經大小便失禁,只要清理不及時,老人就得難受挺著,而且氣味瀰漫全屋都沒法待人。
40多歲的中年人不敢肆意請假,一旦被辭退是很難再就業的,而且家裡的經濟來源和孩子們的學費就會捉襟見肘。
在工作和家庭的雙重高壓下,王阿姨半年時間頭髮全熬白了,長期休息不足,上班時也精神恍惚,還遭到了領導的嚴厲警告。
終於有一天王阿姨忍受不住了,跪地痛哭,跟母親商量送她去養老院,直言她也是沒辦法了。老母親見憔悴不堪的女兒,心疼不已,只得點頭應允。
雖然照顧無法自理老人的養老院價格高昂,但現在王阿姨總算是清閒了一點,平時有時間了就會去看母親,常常一待就是一上午或者一下午,看起來算是個不錯的選擇。
01現實中,還有無數掙扎在道德和生存鋼絲上的失能患者家庭
有句古話叫「久病床前無孝子」,沒經歷過的人可能確實無法理解,但確實反映了一定的現實問題。
上世紀80年代開始開始實施計劃生育,時至今日,獨生子女一代已經成為「421」家庭的中堅力量,同時肩負工作賺錢、拓展社交、贍養老人、撫育幼子的重則。
跟王阿姨一樣,家裡有失能患者的中年人並不少,他們都一樣在生活與道德的兩端不斷掙扎。
你不知道失能患者家庭有多難,就沒權利隨意指責。
親自照顧失能老人,時間、精力真真不夠用。照顧他們跟帶孩子不同,孩子終會長大,有放鬆的那一天,而老人的身體只會一天比一天差,那種絕望無法用語言形容。
一天24小時,除去上班的8小時,路程2小時,午休1小時,買菜、做飯、做家務算一起4小時,輔導孩子做作業2小時,照顧老人4小時,留給家庭支柱的睡眠時間僅為3小時(中間接送孩子、臨時加班、堵車、開家長會等各種意外時間損耗尚未算在內)。
這樣的作息時間,試問哪個人能一直堅持幾年,甚至幾十年?
最可怕的是,長期得不到良好的休息,會使人精神恍惚、記憶力減退,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嚴重影響正常工作就業。
其次是,長時間經歷這樣的作息,會使人喪失社交能力,產生嚴重的社交焦慮。
最後是內分泌紊亂、脾氣暴躁,家庭矛盾激化。
往往他們還會焦慮輿論的指責,如果把老人送去養老院,會不會被嘲笑「不孝」,在兩難的境地裡飽受煎熬。
上有老下有小中間有工作,中年人的生活比你想像中更難。
02理性定義孝順,讓每位老人安享晚年更有意義
送養老院就是不孝順嗎?我認為不是。
衡量孝順與否的標準,不該是老人在哪住,而是老人的晚年是否幸福。也許送養老院不是最好的選擇,也絕不是最壞的。
要知道每個家庭,經濟條件、人口數量、可自由支配時間都是不同的,「假孝順&真幸福」哪個更重要?
如果不能給予老人很好的照顧,僅僅為了不被無聊人醜化,而讓自己和家人都過得不好,那完全沒意義。有能力照顧老人卻不照顧,才是不孝。
父母進入晚年,身體機能下降不可逆,我們該做的,是如何回報給父母一個幸福的晚年,而不是被世俗的偏見輿論剝奪父母擁有幸福的權利。
當然,有條件的還是建議親自照料父母,他們肯定更喜歡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也能得到更細緻入微的照料。
但若條件不允許,也請你為父母選一個可以最大限度感受到幸福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