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在一種關鍵的結核菌ABC轉運蛋白中發現可以轉運親水性分子...

2020-12-20 生物谷

2020年4月6日訊/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美國、瑞典、俄羅斯和瑞士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被認為在結核病產生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 ABC轉運蛋白(ABC transporter)---的奇特新特徵:這種蛋白含有一個「巨大的」內部口袋,這種類型的口袋以前從未被發現過,它似乎能夠將大量的其他分子轉運到

細菌

細胞中。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mycobacterial ABC transporter mediates the uptake of hydrophilic compounds」。

圖片來自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072-8。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結構生物學家Cornelius Gati在研究位於結核菌表面上的這種「轉運蛋白」在攝取來自周圍細胞的維生素B12中的作用時發現了這個口袋。眾所周知,將分子輸入到細胞中的轉運蛋白往往非常專一,有專門的角落和裂隙來抓住特定的分子,並將它們輸入到細胞中。Gati發現,它是一個多面手,原則上可將較小的營養物和較大的分子(比如維生素B12)甚至某些

抗生素

輸入到細胞中。

從理論上講,這些新發現可能會導致人們開發出治療結核病的新方法,但是就目前而言,Gati及其同事們只是想要更好地了解這種蛋白能夠和不能轉運的物質,以及這種奇怪的蛋白可能有什麼用途。Gati說,「我們以前從未見過這樣的蛋白。這確實說不通。」

一種仍然致命的疾病

儘管結核病在美國大體上已成為過去,但是在世界其他地區,它仍然是一種嚴重的公共衛生威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2018年有1000萬新增病例,僅當年就有150萬人死於結核病。在世界範圍內,它仍然是十大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是傳染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也是HIV感染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然而,針對導致結核病的結核分枝桿菌以及將這種細菌感染轉化為活動性疾病的過程,人們仍然知之甚少。比如,在美國,大約有1300萬人感染了這種

細菌

,但實際上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會患上這種疾病,而且誰也不能確定其中的原因。

理解結核病的一個線索是結核分枝桿菌對維生素B12的攝取,這一步驟似乎對於這種細菌的生存以及從這種細菌感染到活動性疾病的轉移至關重要。然而,這種細菌如何攝入維生素是一個謎。科學家們在這種

細菌

的外膜中沒有發現專門針對維生素B12的轉運蛋白。Gati及其研究團隊通過基因研究將這種ABC轉運蛋白與B12攝取聯繫起來,不過已知這種蛋白可運輸一類完全不同的分子(包括抗菌素博來黴素)。儘管如此,Gati及其團隊仍然知道這種蛋白及其與B12攝取的關聯性是至關重要的。Gati說,「沒有這種轉運蛋白,結核分枝桿菌將無法生存。」

低溫放大鏡

為了了解這種ABC轉運蛋白的結構,Gati轉向了低溫電鏡(cryo-EM)技術。這種技術涉及將蛋白分子凍存在適當的位置,以便可以在電子顯微鏡下或多或少在自然狀態下對它們進行研究。儘管該技術最早是在1970年代開發的,但是它在最近的幾十年中取得了的一系列進展,使得利用它研究生物分子變得越來越實用。

儘管如此,當Gati獲取這種轉運蛋白的圖片並分析數據時,他並沒有完全準備好這將會向他展示什麼。他並沒有在這種轉運蛋白的cryo-EM結構中發現裝入維生素B12的隱藏角落,但是在這種蛋白中發現了一個大約8立方

納米

的口袋---以我們的日常標準來說,這是一個很小的體積,但是在轉運蛋白中,這是絕對是巨大的體積。這種口袋很容易裝下大量的水分子和維生素B12,也許還有許多其他分子。

美國史丹福大學化學家Laura Dassama說,這種多面手的性質尤其令人興奮。「我們已經觀察到轉運蛋白將多種藥物和分子從細胞中轉移出來,但特異性很差,然而沒有觀察到輸入蛋白(importer,即將藥物和分子轉移到細胞中)。如果這確實是一種可以識別和輸入多個不相關分子的輸入蛋白,那將是非常棒的」,而且這可能提示著一種將

抗生素

輸入到結核分枝桿菌細胞中的方法。

一個價值連城的問題

儘管一種最誘人的可能性是這種轉運蛋白的發現可能導致人們開發出治療結核病的新方法,但是Gati說,他的研究團隊仍然不知道它到底能夠和不能轉運哪些分子。比如,儘管他們對可以裝入這種轉運蛋白口袋中的分子有所了解,但他們仍然不知道哪些分子可以進出。到目前為止,該團隊只能在關閉狀態下觀察這種口袋。為了弄清楚實際上哪些分子可以進入這種口袋並再次從中退出,他們需要在這種口袋打開的情況下對它進行捕捉和觀察。

即使到那時,該團隊仍將不知道這種轉運蛋白實際上可能能夠轉運哪些分子。Gati說,未來的結構研究和生化篩選可能有助於解答這些問題,儘管這並不容易:結核分枝桿菌往往生長和繁殖非常緩慢,這阻礙了科學家們通常研究轉運蛋白分子時所採用的方法。

但是,即使Gati和他的同事們確切地知道了這種轉運蛋白在做什麼,仍然存在著更深層的問題:自然界為什麼會產生它及其巨大的內部口袋,為什麼這樣的蛋白分子如此稀有,它們的作用是什麼?一方面,正如Gati團隊發現的那樣,這種口袋同樣也是「致命弱點」,特別是如果它可以幫助轉運殺死結核分枝桿菌的

抗生素

的話。另一方面,這種結構可能仍然有一些進化上的優勢。

Gati說,「這是一個價值連城的問題。」(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S. Rempel et al. A mycobacterial ABC transporter mediates the uptake of hydrophilic compounds. 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072-8.

2.Researchers discover giant cavity in key tuberculosis molecule
https://phys.org/news/2020-03-giant-cavity-key-tuberculosis-molecule.html

相關焦點

  • 分枝桿菌ABC轉運體介導親水化合物的吸收
    分枝桿菌ABC轉運體介導親水化合物的吸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9 23:41:31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D. J. Slotboom、A. Guskov和美國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C.
  • Nature:顏寧等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結構及工作機理
    葡萄糖代謝的第一步就是進入細胞:親水的葡萄糖不能自由穿透疏水的細胞膜,其進出細胞需要通過鑲嵌於細胞膜上的葡萄糖轉運蛋白完成。其中一類屬於主要協同轉運蛋白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簡稱MFS)的轉運蛋白是大腦、神經系統、肌肉、紅細胞等組織器官中最重要的葡萄糖轉運蛋白(glucose transporters,簡稱GLUTs)。
  • 膽固醇分子「一波三折」的「轉運旅程」
    人體可以從食物中攝取,也可以在肝臟細胞中合成膽固醇。由於膽固醇不溶於水,在血液中主要以脂蛋白顆粒的形式存在,而後通過胞吞的形式進入組織細胞。隨後在溶酶體中,膽固醇從脂蛋白顆粒中釋放出來,後經NPC1和NPC2蛋白介導,被運輸到細胞其它部位發揮功能。
  • Nature:新轉運分子為新藥設計治療腫瘤患者帶來希望
    近日,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確定了一種小分子物質的結構,這種小分子物質可以協助化療並且可以協助抗病毒藥物進入細胞,研究者的研究將幫助我們創造出更多的副作用少、效用更高的藥物。研究者Seok-Yong Lee表示,「知道這種轉運分子的結構和性質將成為改變一些傳統化學療法的關鍵一步,比如說,我們可以讓這種分子在體內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研究者的相關研究成果已於3月11日刊登在了國際著名雜誌Nature上。
  • 科學網—膽固醇分子「一波三折」的「轉運旅程」
    人體可以從食物中攝取,也可以在肝臟細胞中合成膽固醇。由於膽固醇不溶於水,在血液中主要以脂蛋白顆粒的形式存在,而後通過胞吞的形式進入組織細胞。隨後在溶酶體中,膽固醇從脂蛋白顆粒中釋放出來,後經NPC1和NPC2蛋白介導,被運輸到細胞其它部位發揮功能。 如果NPC1和NPC2蛋白產生突變,膽固醇就會在溶酶體中過量積累,對人體神經系統產生影響,導致C型尼曼匹克症(NPC)。
  • Nature:大腸桿菌巖藻糖(L-fucose)轉運蛋白(FucP)結構與功能
    MFS超家族轉運蛋白是一類非常古老、在各個物種中都起著重要作用的轉運蛋白,目前已知一級序列的家族成員超過一萬個,它們在營養物質和代謝產物的轉運、細菌抗藥性以及神經信號傳導等各種生理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由於MFS轉運蛋白的重要生理功能,它們的結構與功能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然而迄今為止,這個家族中只有三個蛋白的結構被報導,並且觀測到的僅有向胞內開放與兩端封閉兩種構象。
  • 揭示膽固醇分子「轉運旅程」
    這項研究展示了膽固醇分子在NPC1和NPC2的介導下,從溶酶體腔內到溶酶體膜的轉運過程,並首次揭示了NPC1蛋白功能對於pH值的依賴性。膽固醇過量累積的「始作俑者」膽固醇是細胞膜的組成部分,起到調節細胞膜的流動性、厚度和曲度的作用。同時,它也是哺乳動物體內合成膽汁、維他命D、多種荷爾蒙的前體。人體可以從食物中攝取,也可以在肝臟細胞中合成。
  • 顏寧小組完整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運轉機理—新聞—科學網
    GLUT家族的研究上再下一城: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在《自然》在線發表題為《葡萄糖轉運蛋白識別與轉運底物的分子基礎》的長文,報導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處於不同構象的3個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並通過與之前該組解析的GLUT1的結構比對,完整揭示了葡萄糖轉運蛋白底物識別與轉運的分子機理,為基於結構的小分子設計提供了直接依據。
  • 顏寧再發頂刊,揭示膽固醇分子的「轉運旅程」—新聞—科學網
    人體可以從食物中攝取,也可以在肝臟細胞中合成。由於膽固醇不溶於水,在血液中主要以脂蛋白顆粒的形式存在,而後通過胞吞的形式進入組織細胞。隨後在溶酶體中,膽固醇從脂蛋白顆粒中釋放出來,後經NPC1和NPC2蛋白介導,被運輸到細胞其它部位發揮功能。 如果NPC1和NPC2蛋白產生突變,膽固醇就會在溶酶體中過量積累,對人體神經系統產生影響,導致C型尼曼匹克症(簡稱NPC)。
  • 清華大學顏寧教授最新綜述文章:聚焦葡萄糖轉運蛋白
    由於親水的葡萄糖溶於水,而疏水的細胞膜就像一層油,因此,葡萄糖自身無法穿過細胞膜進入到細胞內發揮作用,必須依靠轉運蛋白這個「運輸機器」來完成。葡萄糖轉運蛋白鑲嵌於細胞膜上,如同在疏水的細胞膜上開了一扇一扇的門,能夠將葡萄糖從細胞外轉運到細胞內。
  • 清華大學研究組全球首次獲取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
    葡萄糖代謝的第一步是進入細胞,但親水的葡萄糖溶於水,而疏水的細胞膜就像一層油,因此,葡萄糖自身無法穿過細胞膜進入到細胞內發揮作用,必須依靠轉運蛋白這個「運輸機器」來完成。葡萄糖轉運蛋白鑲嵌於細胞膜上,如同在疏水的細胞膜上開了一扇一扇的門,能夠將葡萄糖從細胞外轉運到細胞內。人類對葡萄糖跨膜轉運的研究已有約100年的歷史。
  • 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三維結構揭示
    原標題: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三維結構揭示  科技日報北京7月16日電 (記者林莉君)繼在國際上獲得第一個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結構後,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研究組再次解析出GLUT3的三維結構,清晰完整地展現了葡萄糖轉運蛋白工作的分子機理,為研製小分子腫瘤靶向藥物提供了直接結構依據。
  • 細菌感染會致病,是蛋白轉運在「搗亂」
    細菌感染會致病,是蛋白轉運在「搗亂」  第二看臺  人和動物為何會在感染細菌後生病?細菌通常是單細胞微生物,一個細胞即一枚細菌。一些致病菌為了在宿主體內生存、繁殖和擴散,會在細胞內核糖體中製造一些蛋白類的毒力因子,並將這種蛋白分泌到細胞外。即便是非致病菌,也會為了適應其生活環境,向外分泌一些蛋白質。
  • 孫飛課題組解析線粒體膜間磷脂酸PA轉運精細分子機理
    該工作以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線粒體膜間磷脂酸(PA)轉運複合物Ups1/Mdm35研究對象,解析了兩種不同的Apo結構以及底物DHPA結合態晶體結構。通過結構分析,結合全原子分子動力學模擬和體外生化實驗,詳細闡明了Ups1/Mdm35轉運PA的動力學過程及其分子機理並提出了工作模型。
  • Nature突破|史上第一個哺乳動物線粒體NAD+轉運蛋白
    儘管研究發現一些真菌和植物中的線粒體NAD+是通過載體蛋白從細胞質導入的,但是這些轉運體在哺乳動物中都沒有同源物,介導NAD+進入哺乳動物線粒體的轉運體至今尚未發現,哺乳動物線粒體到底是如何獲得其所需的NAD+的量的問題從未得到過解答。
  • JBC:科學家發現特殊的轉運蛋白對於類固醇激素的合成並無影響
    2014年7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康奈爾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教科書中關於轉運蛋白分子
  • 研究揭示糖轉運蛋白結構與機理
    但是葡萄糖無法自由通過由膦脂雙分子層構成的疏水細胞膜,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入需要藉助於細胞膜上的葡萄糖轉運蛋白,其中一類屬於主要協同轉運蛋白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簡稱MFS),是大腦、神經系統、紅細胞、各個器官中最重要的葡萄糖轉運蛋白(glucose transporters,簡稱GLUT)。
  • 俞皓團隊揭示TFL1蛋白在擬南芥胚乳中轉運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
    因此,解析種子大小調控的分子機制,能為作物的高產育種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基因資源。北京時間2020年8月24日晚23時,《自然—植物》在線發表新加坡國立大學俞皓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TERMINAL FLOWER1 (TFL1)蛋白在模式植物擬南芥胚乳中轉運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植物種子通常由胚、胚乳和種皮三部分構成。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鈣離子單向轉運蛋白MCU的結構機制
    MCU是線粒體攝入鈣離子的重要分子機器,對線粒體的能量代謝和維持細胞生存起著關鍵作用。早在50多年前科學家就發現了線粒體對鈣離子的吸收作用,但直到2011年介導鈣離子進入線粒體的單向轉運體才被美國Mootha實驗室和義大利的Rizzuto實驗室正式發現。令人驚訝的是,線粒體吸收鈣離子不是簡單地由單個蛋白轉運,需要由多個蛋白質形成的複合體完成。
  • Cell Metab:新研究發現膽固醇轉運調控關鍵分子 或與女性不孕有關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一種能夠調節膽固醇向激素方向合成的調節因子,在與生殖有關的組織中(如卵巢)發揮重要調節作用,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Metabolism上。 領導該項研究的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研究對於了解導致不孕的原因以及理解青春期早熟的可能驅動因素都有重要提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