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稗類鈔》有小酌可配之菜有生火鍋、邊爐、消夜、和菜一說。這種和菜凡四碟、四小碗、二大碗,大抵是些雞鴨魚肉之屬,似乎是套菜的一種,按照標準上桌即可。因「碰和」為僅有四人參與的一種賭博,說這種菜「僅足敷四人之便餐耳」而名為和菜,除了附會那就是闊綽人的謙詞,放到現在那也是八仙十全席上很富裕的標準。
梁實秋介紹的「合菜」是指單獨的一道菜,使用韭黃、肉絲、粉絲、豆芽菜炒成;明《燕都遊覽志》載:「凡立春日,於午門賜百官春餅」,春餅裡夾的往往是合菜。
沂水人吃合菜大多是過年的時候。夏薇鎮透明崮村民炒合菜是將枇辣、胡蘿蔔切絲焯水控幹,再將拾掇乾淨的五六個雞雜細細切絲。鐵鍋裡放些許豆油得泡滅煙散後爆香蔥花薑絲,下雞雜絲旺火猛炒,八九分熟時投下蔬菜絲,放少量鹽,快速翻炒斷生即出鍋。放涼後加醋、芫荽段、用蒜泥、芥末拌著吃,也可以用料水調著吃,十分醒胃。
除了炒合菜,還有「拌和菜」,製法就是將準備好的食材加調料拌和起來即可。從前在沂水拌和菜是涼菜也是一道時令菜,因為大白菜只到深秋才能「抱芯」,而正宗的拌和菜怎能少了甘甜脆爽的它呢!
拌和菜粉絲不可或缺,它起著調節口感、傳遞滋味的輔弼作用。要是沒有一箸晶瑩如玉的粉絲,美味的湯汁是無法甚附於白菜和胡蘿蔔絲上去的;除了青菜的在齒舌間爆出的脆爽,沾滿醬汁Q彈而軟糯的粉絲縈繞在味蕾叢中,帶來滑爽的性感和辛香的誘惑,讓人舉箸投筷欲罷不能。拌和菜用龍口粉絲似乎成了幾十年間流傳下來的定例,而沂水就不產傳統工藝的地瓜粉絲,豈不惜乎!以泡發粉皮李代,那也是苟且的無奈之舉。
大年三十晚上喝酒吃團圓飯,包包子專門留出白菜心門拌和菜。這道菜材料易得、製作簡單,有點卑之無甚高論的意思,卻能調節一桌雞魚肉蛋的甘滋厚味,位卑而格高,算是餐桌上的「清流」;加之它的名字有著舉家團圓的「和合」美意,因此年夜飯上斷然少不了它的身影。
質樸無華的拌和菜裡,有醒神提味的蒜泥、帶著秋收冬藏意蘊的白菜芯門、晶瑩剔透的海蜇皮、配色中庸、味道不疾不徐的胡蘿蔔絲,再加上牽連不斷的龍口粉絲,小孩子夾起一筷子抻長胳膊還扯不出來,急得歪頭伸舌頭舔,長輩們會笑罵著替孩子將粉絲纏在筷子頭上就,阿嗚一口填在嘴裡一歪一歪地吃得噴香。
眼見著擠擠挨挨的一大家子人口、滿鼻子口裡氤氤氳氳的菜香,老人家天倫之樂的美意就醉醺醺地蕩漾在燈光裡。